大型三級教學醫院派遣專家支援地方醫療,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可在韓國,這樣的舉動卻成了醫生罷工的導火索,原因在於:派遣的出發點並非是人道主義的支援,而是趁機砍掉一直處於虧損的急診科、婦產科和兒科,以保持醫院利潤。
上文是韓國醫療劇《Life》中的劇情。但這樣荒誕的劇情,在韓國追求利潤的醫院裡,完全有可能成為現實。該劇編劇李秀妍是韓國最火的編劇,她說:韓國醫療界的問題很多,我能做的事情很少。我就想,哪怕揭露一點也行,所以創作了這部劇。
雖然《Life》才剛剛推出,已被網友列為年度前三。劇情一開始,角色輪番上演:利益至上的管理者、精神分裂的醫生、冷酷無情的財團、私吞巨款的院長......在這戲臺上,看似正派的醫生,也會誤殺患者,看似狡詐的商人,也有溫情的一面,這些人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鬥爭、撕扯、妥協、虛與委蛇。
有人在評論中寫道,「韓劇終於把手伸向了醫療體系的黑暗面。」在討論韓國醫療的問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韓國的醫療體系。
1989年已實現全民醫保
OECD的數據顯示,2016年,韓國人均壽命為82.2歲,其中女性平均壽命為85.5,男性為79。從整體來看,韓國的醫療水平超過很多亞洲國家,其醫療支出佔韓國GDP的7.8%。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全民醫保體系。
實際上,早在1989年,韓國就實現了全民醫保。通過全民健康保險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NHI)和醫療救助項目(Medical Aid Program),韓國的醫療保險覆蓋了全體國民。甚至在韓國居住的外國人,只要拿到了韓國移民辦公室的外來人員登記卡(Alien Registration Card, ARC),也可申請NHI。
NHI覆蓋了韓國總人口的97.1%,其餘2.9%人口的醫療保險由Medical Aid項目提供。NHI針對全體公民,其中在職人員的保費為工資的5.08%,公司和個人分別支付50%。非在職人員的保險費用根據收入水平而定,會考慮個人的收入、資產、年齡、性別等。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或島上的居民,保費會酌情降低。實際就診中,住院患者一般只需支付費用的20%,門診患者根據就診機構不同,共付費用在30%到60%不等。對於癌症、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罕見病、結核病和嚴重燒傷等,患者共付費用只佔5%到10%。此外,NHI還設定了患者共付費用的天花板:若連續6個月內,患者共付費用達到2400美元,可不必再支付共付費用。
Medical Aid則主要針對罕見病患者、低保戶、18歲以下青少年和兒童等,由政府全額報銷。
醫保覆蓋越多,醫院越賠錢?
雖然全民醫保保障了基本醫療服務,但韓國的醫療體系卻不能「全民滿意」,尤其是醫療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