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雍正「奪嫡」的歷史迷霧

2021-02-13 文藏

康熙帝諸子爭奪皇位的故事和有關雍正帝的種種傳說,長期在民間廣泛流傳。
近年來,一些以此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相繼問世,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
雍正帝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生母烏雅氏,康熙年間封為德妃,雍正帝繼位後尊封皇太后,即孝恭仁皇后。
雍正帝的一生可以分做兩個時期:先是做了四十四年皇子,後又當了十三年皇帝。
為了撥開環繞在這些故事和傳說上的迷霧,我們要從康熙朝皇子的總體情況入手,對雍正帝繼位前後的部分史事,做一析述。

享年六十九歲的康熙帝,一生多妻多育,妻妾數和子女數均居清朝諸帝之首。他共有五十五個子女,其中皇子三十五人。他的頭生子生於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年),最後一位皇子生於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首尾間隔五十一年,兩人年齡差距之大,不亞於祖孫之間。全部皇子中,除去早卒者,序齒皇子二四人,其中皇長子允禔與最小的皇二十四子允秘之間,相差四十四歲。

康熙帝生頭生子時,只有十四歲,還是一位少年。康熙初年出生的皇子,名字的叫法比較混亂。如頭三個皇子分別叫承瑞、承祜、承慶;第四個皇子名賽音察渾,像是蒙族名字。其後出生的三個皇子,分別名長華、長生、萬黼。這七個皇子,均在康熙十八年以前早卒,沒有序齒。皇子命名的隨意性,反映出清朝入關初期,在滿、蒙、漢等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下,康熙帝、孝莊太皇太后等人難做取捨,兼而採之的心態。

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後,接近而立之年,漢文化功底已相當深厚的康熙帝,決定按照胤字排行,為皇子命名。清朝皇子命名的漢化過程至此完成,有關做法為其後歷代清帝遵循。比皇四子胤禛年長數歲的皇長子允禔、皇二子(皇太子)允礽的小名,分別叫保清和保成。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的名字,很可能是在以胤字排行後,正式命名所得。隨著歲月流逝,允祉和胤禛(或許還有其他皇子)的小名,已經不為人知。

胤禛與其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禎(雍正帝繼位後改名允禵,下文以此稱)的名字,似易發生混淆。兩名的後一字,漢字相似,讀音不同,禛,音真;禎,音徵。禛、禎兩字的滿文書寫也是兩樣。現存滿文檔案等史料表明,康熙帝對皇子(包括皇太子在內)直呼名字的時候極少,通常只是以某阿哥相稱,如大阿哥、二阿哥、四阿哥,等等。皇子們之間同樣如此,互相稱之以某阿哥,極少直呼其名。至於大臣們,稱皇子之名乃大不敬,莫敢為之。

清朝歷代皇帝中,康熙帝教子最為嚴格,所下心血也最大。他始終堅持親自施教,親自對皇子的學業進行檢查督促。

皇子們從五六歲開始學習,長大受封爵位,分府居住後,康熙帝讓皇子的師傅們,分別跟隨在皇子身邊,繼續輔導學業。 在康熙帝親自安排下,皇子們的學習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誦讀、講解以四書五經為主的儒家經典,習練書法,學習武功騎射,參加圍獵以及學習遊泳技能等等。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絕無僅有的是,康熙帝還親自指導皇子們學習科學與技術,進行科學實踐活動。例如,他曾帶領眾皇子在乾清宮高臺上,親手操作科學儀器,觀測日食;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春,在通州河堤旁,他親自向皇子們演習示範運用科學儀器丈量土地。這兩次學習科學技術的活動,皇四子胤禛都參與其中。令人惋惜的是,胤禛繼位後,沒有將康熙帝對西方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和勇於親自實踐的精神繼承發揚,在雍正帝及其以後諸帝對皇子的教育中,學習科學技術的內容完全消失了。

平日,康熙帝與兒子們之間都是說滿語,皇子的奏摺與皇帝的硃批,無不是用滿文書寫。不過,在康熙帝的精心培養下,康熙帝的兒子中有不少人精於書法,如皇太子允礽、皇三子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十三子允祥、皇十四子允禵等人,漢字都寫得很漂亮,皇四子胤禛也是其中之一。胤禛做了皇帝後,他的字被作為御筆,世代珍存,其他皇子的書法作品,逐漸難以尋覓,況且諸皇子的奏摺全部是用滿文書寫,現存清朝檔案中,很少見到他們的漢文字跡。

滿洲統治者是以馬上得天下,尤為重視武功。若論射箭技能,皇子中三阿哥允祉最為優異,無論行圍或參加較射,都是命中率最高的射手之一。此外,皇長子允禔、皇太子允礽、皇十四子允禵的騎射也相當出色。和這些兄弟們相比,皇四子胤禛似要略遜一籌。

訓練皇子處理政務,是康熙帝培養皇子的主要方式之一。從康熙朝中後期開始,每年夏秋之間, 康熙帝離京巡視塞外時,都要留下數位年長皇子,輪流在紫禁城及暢春園內值班,處理一應政務。他們通過密折,隨時向康熙帝請示匯報。密折由皇三子允祉領銜,包括皇四子胤禛在內的其他皇子,均按年齡長幼列名其後。可見,允祉充當了召集人角色。參加值守京城的皇子,起初只有皇三子允祉和皇八子允禩,後來逐步擴大到皇十四子允禵以上皇子。至康熙朝末年,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祿和皇十七子允禮,也奉旨加入值守京師之列。

康熙帝之子的總體素質,在清朝歷代皇子中最高,與清朝以前歷代封建王朝皇子相比,同樣可以名列前茅。特別是十四阿哥允禵以上較年長的皇子,大都發展比較全面,具備較高的滿漢文化素養,無論編纂書籍、處理行政事務或指揮作戰,都有堪充其任者。有一批才幹突出,又具豐富辦事經驗的皇子跟隨左右,這讓康熙帝感到欣慰,也為他帶來煩惱。他既為自己培養了出色助手,又親手為正在逐步集中和強化的皇權製造出特殊的牽掣力。康熙朝後期,諸皇子拉黨結派,暗中角逐儲位。皇四子胤禛、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四子允禵等人,逐步成為清初政治舞臺上的著名人物。

康熙十四年(一六七五年),康熙帝學習漢族統治者的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度,改變清初不立儲君的傳統,冊立不滿兩歲的嫡長子允礽為皇太子。皇太子允礽長大後,與其叔姥爺、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等結為黨援,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逐漸顯露,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黜皇太子允礽,翌年三月又予復立。不久,皇儲矛盾再度尖銳,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十月,康熙帝第二次廢黜皇太子允礽。自此直至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清廷再未冊立皇太子,然而諸皇子的儲位之爭卻成為康熙朝後期一個尾大不掉的問題,愈演愈烈。
儲位之爭中,皇四子胤禛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一廢太子事件發生之前,胤禛在眾皇子中並不顯得突出。從現存康熙朝滿文檔案看,當時康熙帝最信任的皇子,除皇太子允礽外,還有皇長子允禔、皇三子允祉及皇八子允禩。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第一次分封皇子,皇長子允禔、皇三子允祉均封郡王,僅比允祉小一歲的胤禛以及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一併封為貝勒。此時,胤禛二十一歲,允禩年僅十八歲。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第一次廢黜皇太子後,胤禛的地位有明顯上升,其標誌是康熙四十八年(一七〇九年)第二次分封皇子時,胤禛和皇三子允祉、皇五子允祺一併晉封親王,皇七子允祐晉封郡王;皇八子允禩仍為貝勒,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䄉、皇十二子允祹、皇十四子允禵一併封為貝子。胤禛之所以晉封親王,與他在一廢太子事件中的表現有一定關係。

允礽在儲位時暴虐貪婪,人心盡失。較年長的皇子中,只有皇三子允祉與允礽關係尚好。皇長子允禔、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䄉、皇十四子允禵等人,時常在背地裡議論皇太子。一些跡象表明,一廢太子前,胤禛同皇八子允禩等皇子較為接近。

八貝勒允禩的府邸與雍親王胤禛的府邸,都位於柏林寺一帶。住處相鄰,為兩位府主之間的密切往來提供了便利。康熙四十六年(一七〇七年)前後,皇子們紛紛在暢春園附近建造別墅。經皇子本人奏請,康熙帝允準,胤禛與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䄉等四人在同一處地方分別建造了別墅。其中胤禛的別墅,即後來聞名於世的圓明園。允祉等皇子奏請另覓地方建造。從此事,或可看出皇子們之間的關係親疏。胤禛平日與允禩、允禟等要好,康熙帝對此是清楚的。

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發生一廢太子事件,眾皇子之間的關係隨之發生變化。皇長子直郡王允禔因在皇父面前大肆詆毀允礽而被拘禁。由於雍正帝繼位後銷毀對己不利的檔案,關於皇十三子允祥在一廢太子事件中的具體表現,尚未清晰。不過,一廢太子後,康熙帝曾對允祥予以不嘉評價。如果參考其他史料進行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看法:允祥曾經捲入一廢太子事件。他是皇十四子以上較年長皇子中,唯一一個於康熙帝生前沒有封爵之人,其原因大約也在此。

皇四子胤禛奉旨與皇長子允禔一起看管廢太子時,曾採納九阿哥允禟的建議,替廢太子轉奏;當他看出康熙帝對廢黜皇太子的決定產生悔意,立即轉而在康熙帝面前為允礽講好話。康熙帝廢黜皇太子後,憂憤致疾,一度病情較重,胤禛偕允祉等皇子細心服侍。胤禛所做的這一切,給康熙帝留下良好印象 ,也使康熙帝將他與反對皇太子的允禩、允禵等人區別看待。一廢太子事件後,胤禛的地位上升,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因皇長子允禔被拘禁,皇太子允礽被廢黜,所以康熙朝後期,並為和碩親王的允祉與胤禛一同受到康熙帝倚信。兩人協助皇父處理政務的次數、奉旨代父參加祭祀活動的次數、祭祀的內容以及兩人分別恭請皇父去府邸花園遊玩的次數,都相差無幾。不過,因允祉居長,康熙帝發給皇子的諭旨和硃批,胤禛之名皆在允祉之後,從無例外。

諸皇子中,允祉最有學識,騎射精湛,但拙於言辭,不善與人交往。胤禛機敏靈活,善於博得康熙帝好感,但似乎並未得到特殊青睞。二廢太子後,康熙帝從才幹、品格、氣質、年齡、身體狀況等各方面進行全面比較,最終屬意於胤禛的同母弟——比胤禛整整小十歲的皇十四子允禵,並著手實行秘密建儲計劃。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準噶爾軍佔領西藏,拉藏汗被殺,西南、西北地區告急。允禵受命率軍出徵,收復拉薩,建立殊功,為維護與鞏固清朝的統一作出重大貢獻。康熙末年,允禵在朝內外威望很高,超過其他皇子。自軍前返回時,輔國公阿布蘭竟違制「出班跪接」。可是,就在清朝與準部的談判進展順利,允禵即將班師回京,秘密建儲計劃將要完成之際,康熙帝突然因病去世。

既然康熙帝晚年屬意之人是皇十四子允禵,那麼,胤禛又是如何得到皇位?

首先,需要對康熙帝晚年實施的秘密建儲計劃,做一簡述。

秘密建儲計劃包括四個重要組成部分,即皇帝全權決定儲君人選;擇賢而立;對儲君暗中考察和培養;對儲君人選及其他有關儲位問題嚴格保密。這一計劃畢竟處於草創階段,存在疏漏。它的最大漏洞,是因康熙帝嚴守保密原則,包括暗定皇儲允禵在內,無一人知曉。這種情況固然有利於對暗定皇儲的培養,有利於避免諸皇子與儲君的矛盾,但是,如果康熙帝未及交待後事而突然去世,就會導致秘密建儲徹底失敗,並有可能為其並非所屬意的皇子,提供千載難逢的機會。

事實也是如此。康熙帝晚年經常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表明患有心腦血管病。可是,他對自己的身體估計過於樂觀。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初夏,他已近七旬,仍舊前往塞外避暑行圍。九月底返京後,又於十月下旬去南苑行圍。十一月初七日,方因外感風寒,體力不支,返回暢春園。這樣連月奔波,身體強健者都難以承受,何況一位年高體衰的老人。因過度勞累加之感冒,誘發心血管病突發,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猝然離世。因適值冬至,康熙帝去世前正在靜養齋戒,妃嬪們不在身邊。負責拱衛京師、戍衛暢春園的步軍統領隆科多首先得到這一消息後,從自身利益出發,經過反覆權衡,率先將康熙帝去世的消息告知皇四子胤禛,並以武力相支持,為胤禛乘機取得皇位,創造了絕好時機。果然,雍正帝繼位後,對隆科多的寵信一度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曾經稱他為「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希有大臣」。遠在甘州的允禵趕回京師為父奔喪,一變而為階下囚 。

康熙帝是位極其精細之人。關於自己身後諸妃嬪的去向,他生前特在兩處寫有遺旨,以備不測。雍正帝繼位後,很快發現遺旨,遵照皇考生前意願,對這些妃嬪做出妥善安排。康熙帝既然連妃嬪的問題都考慮得如此周到,事先寫有遺旨,對於比妃嬪去向問題更為重要的儲嗣一事,怎可能掉以輕心!因此,不能排除康熙帝寫有傳位密旨,而雍正帝繼位後找到密旨,付之一炬的可能性。

雍正帝吸取康熙帝的教訓,於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八月公開舉行秘密建儲。他向全體大臣宣布建儲一事,將寫有嗣君(弘曆)名字的傳位密旨,放置在乾清宮內正大光明匾後,同時,另備一封隨身攜帶。明令眾臣,在他去世後,方能共同驗看密旨。

有學者指出,《清聖祖實錄》中所載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於康熙帝終臨之際,面聆康熙帝口述傳位遺詔的說法,其實經歷了一個不斷修改、補充的過程。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實行秘密建儲時,對全體王公大臣們說:「我聖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命朕纘承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八月,他再次談到康熙帝傳位問題時,依然不曾言及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面聆傳位遺詔之事。當時,關於雍正帝矯詔繼立之說,正在國內廣泛傳播,連朝鮮使者也有所聞。如果允祉等人面聆傳位遺詔確有其事,雍正帝不會絕口不提。之所以如此,因為以允禩為首的朝中反對派實力猶存,雍正帝尚不敢貿然杜撰七位皇子聆聽遺旨的情節。

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雍正帝清除允禩、允禟集團的鬥爭取得全勝。五年(一七二七年)十月,他對於康熙帝傳位問題的說法有了明顯改變,第一次指出:「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顯然,此時已有允祉等人面聆傳位遺旨一說的雛形,但不完備。兩年後(雍正七年),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明確指出康熙帝臨終前,召允祉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面聆傳位遺旨。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成書的《清聖祖實錄》,即採用此說。不應忽略的是,雍正七年,雍正帝正式提出允祉等八人面聆遺旨的說法時,八人中有三人(允禩、允禟、隆科多)已死,一人(允䄉)已被圈禁。在雍正帝的高壓統治下,另外四人不可能對他的任何說法提出異議。

有關雍正帝繼位的原始材料已無存,我們對有關情況的析述,只能是一種推論。不過,康熙帝去世時,皇太子允礽(康熙帝唯一嫡子)已廢黜十年,康熙帝所屬意的撫遠大將軍王允禵,尚未被宣布為儲君。所以,胤禛雖然可能是非正常繼位,但並非奪嫡。

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認為因康熙帝生前很喜愛胤禛之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所以將皇位傳給胤禛。弘曆在康熙帝的眾多皇孫中,是否真的得到皇祖的特殊寵愛?這與其父胤禛能繼承皇位,是否有內在聯繫呢?
康熙帝一向疼愛孫輩,即使是對因罪而被拘禁的皇長子允禔之子,以及廢太子允礽之子,同樣如此。如康熙朝後期,大阿哥允禔的長子弘昱到了婚娶年齡,康熙帝極為關心,一再敦促成婚。此時,允禔已被拘禁數年。允礽第二次被廢黜後,他的七八個比較年幼的兒子,一直是由康熙帝養在宮中。允礽諸子內,康熙帝尤其喜愛長子弘晳,出使清廷的朝鮮使者,於此也有所聞。康熙帝對罹罪皇子的後代尚且如此,其他皇孫更不待言。

較年長的皇孫,如七阿哥之子弘曙、五阿哥之子弘晊、廢太子之子弘晳,都曾奉旨跟隨皇叔允禵出徵,時人稱之為內廷三阿哥。由此可見康熙帝對孫輩的培養。皇三子允祉之子弘晟及皇五子允祺的另一子弘昇,同時受封為世子,兩人的名字被硃筆圈在派往各壇廟祭祀行禮的名單內,表明他們已開始參加朝政活動。年紀較小的皇孫中,皇八子允禩之子弘旺,十歲起(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便開始「內廷行走」;皇九子允禟之子弘晸也曾奉旨在內廷行走;與弘旺同歲的十阿哥允䄉之子弘暄,奉旨在御前行走。康熙帝讓小皇孫們自幼出入宮廷,以使他們儘早熟悉宮廷事務。
從滿文檔案反映的情況看,康熙朝後期得到康熙帝特殊寵愛的,是允禵的兒女。

允禵次子弘明,嫡福晉完顏氏所生,深得雙親喜愛,「幼侍內廷御前」。允禵出徵後第一年,年近七旬的康熙不顧年邁多病,親自操持,為允禵的一女二子辦了婚事,並賞與嫁妝與多所宅邸。當年夏天,康熙帝親自將弘明及允禵另一子弘暟帶到熱河,讓兩孫住在自己身邊,親自訓育。弘明娶親時, 康熙帝派出侍衛、護軍等將弘明由熱河護送回京,並帶去他親筆題寫的匾額與對聯,掛在所賜新宅裡面。可以想見,這場由康熙帝親自操持的婚禮何等風光,令其他皇孫羨慕不已。

康熙帝寵愛允禵之子,固然是因允禵出徵在外。不過,如果了解上述情況,就會感到,胤禛之子弘曆所受康熙帝的關愛,或許算不上是一殊遇。

據乾隆帝繼位後回憶,康熙六十一年春他第一次見到皇祖,很受喜愛,遂被送往宮中養育。不久,又跟隨康熙帝去熱河,在皇祖身邊度過一段難忘時光。世間所言康熙帝因喜愛雍正帝之子而傳位雍正帝,皆源於此。可是,現存康熙朝滿文檔案中,不乏康熙帝關懷孫兒的諸多事例,唯獨不見康熙帝關心、愛護胤禛之子,特別是第四子弘曆的任何記載。如果有,當是弘曆受到皇祖喜愛的有力證據,雍正父子必會大加宣揚。退一步講,即使弘曆所言屬實,當他十二歲,即康熙帝去世前數月,方與皇祖首次相見,這與其他皇孫相比,亦屬較晚。

人們加給雍正帝的四大罪名中,除去「謀父」,還有「逼母」、「弒兄」、「屠弟」三項。此外,還說雍正帝殺了親生兒子弘時。是否確有其事?

康熙年間,雍正帝與十四阿哥允禵的生母德妃烏雅氏在眾多妃嬪中並不突出。她入宮很早,是康熙帝妻妾中較早得有封號的妃子。
烏雅氏是本分之人,性情溫和。她先後生育過三子三女,是康熙帝的妃嬪中生育次數最多的人之一。烏雅氏雖然不知道康熙帝所屬意者為誰,可是,康熙朝後期,其幼子允禵率軍出徵,建立功勳,威望超過其他皇子,這些情況她是清楚的。其長子胤禛出人意料取得皇位,她同大多數朝臣一樣,感到詫異。所以,她一再拒絕上尊號,不肯從原做妃子時居住的永和宮,移居例由皇太后居住的寧壽宮。允禵回京後,立刻被雍正帝派往遵化,為先皇守陵,實際上是被變相軟禁。這使烏雅氏對大兒子胤禛深感失望,也更加為小兒子允禵的命運擔憂。焦慮心態與難言之隱,是造成她在雍正帝繼位後僅僅半年即病亡的重要原因。從這個角度看,雍正帝實有逼母之嫌。

雍正帝共有三位兄長。長兄大阿哥允禔、二兄廢太子允礽在康熙年間先後罹罪,至雍正年間仍被拘禁,分別死于禁所。所謂雍正帝「弒兄」,是指其迫害三兄允祉。

已如前述,誠親王允祉一向受到康熙帝的器重,因居長,實際地位在胤禛之上。雍正帝繼位後,首先集中精力,懲治對其威脅最大的允禩、允禟等人,對於允祉,只是未加重用,派去守護景陵。允祉性格沉穩,為了自保,從未公開明言,內心卻對雍正帝打擊允禩等人的嚴酷舉措不以為然。雍正四年允禩、允禟被清除後,允祉便成為雍正帝的眼中釘。雍正八年(一七三〇年),允祉被奪爵禁錮,兩年後死在景山拘所,時年五十六歲。所以,雍正帝弒兄一說,雖然不能成立,但允祉的去世與其受到雍正帝的打擊,具有因果關係。

所謂屠弟,是指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之死。

一廢太子事件後,胤禛與原來要好的八弟允禩、九弟允禟等人結怨。允禩、允禟等認為胤禛伶俐善變,對胤禛獲得皇位心懷不服。他們得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同情和擁護,成為雍正帝的首要政敵。雍正四年,允禩、允禟被革除宗室,遭到監禁,當年秋季,正值盛年的兩人相繼死于禁所。雍正帝後來反覆強調,稱允禩、允禟是自然死亡。可是,看守大臣的奏報反映,允禩、允禟是在監禁中受盡折磨而死,臨終前都有腸胃疾患等症狀。既然是被迫害致死,雍正帝屠弟之名,大半可以成立 。

所謂雍正帝殺子,是說他殺害了皇三子弘時。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一七〇四年),因為幾位兄長都已早卒,他成為雍正帝的長子。雍正帝繼位時,弘時已經十九歲。

弘時是當朝皇子,卻同情、支持他的八叔、雍正帝的頭號政敵允禩。雍正帝實行秘密建儲,確定皇四子弘曆為儲君後,對此事極其敏感的弘時,覺察到自己無望繼承皇位,與皇父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大約在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雍正帝決定與弘時斷絕父子關係,強迫他去做正在遭受嚴厲打擊的允禩之子。弘時並沒有被這一懲處所懾服,仍對允禩抱有同情。繼允禩之後,弘時也被削除宗籍。雍正帝將他交付給他的十二叔允祹「約束養瞻」。雍正五年八月,弘時憂鬱致死,年僅二十四歲。

雍正帝並沒有殺子,可是,因為親子弘時站在其政敵允禩等人一邊,故加以嚴懲,並與弘時斷絕了父子關係。這樣的事發生在帝王之家,極不光彩,所以,清朝官修史書記載這段歷史時,有意加以遮掩,於是成為一樁謎案。

雍正帝的家庭生活也頗有特點。他繼位時已經四十五歲,在位十三年中,將絕大部分精力用於治理國政,消磨在後宮的時間,在所有清帝中大約是最少的一位。
從葬在泰陵、泰東陵、泰妃園寢的女子人數看,雍正帝的后妃總計有二十餘人。他的嫡妻,是做皇子時聘娶的內大臣費揚古之女烏喇那拉氏。雍正帝繼位,這位嫡福晉被封為皇后。雍正帝生前,僅此一後,皇后比夫君早四年去世,帝後感情似較一般。所有妻妾中,雍正帝最喜愛原為側福晉,後晉封為皇貴妃的年氏。大約在康熙朝後期,年氏成為四阿哥胤禛的側福晉。其後六七年間,先後生育一女三子,可見頗受寵愛。年氏性格溫婉和順,雖然身為皇貴妃,其兄川陝總督年羹堯一度極受雍正帝倚任,但她始終行事謹慎,毫不張狂。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底,年氏病亡,這對雍正帝是一很大打擊。

乾隆帝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孝聖憲皇后),在四阿哥胤禛的府邸內號為格格,是一位等級較低的使女,生下弘曆後,地位逐步提高。不過,雍正帝生前,鈕祜祿氏的位號始終沒有超過年氏,只是貴妃品級。看來,雍正帝雖然欲將大位傳於弘曆,對鈕祜祿氏本人並不喜愛。

清朝皇帝內無淫亂之君。相比之下,雍正帝的後宮生活似比其他清帝更有所節制。他繼位後,其政敵散布流言,說他將廢太子允礽的妻妾收入宮中,甚至說他將康熙帝晚年最受寵的妃子之一,已是雍正帝母輩的和妃瓜爾佳氏攫為己有。這些說法均屬無稽之談。按照清宮規制,嗣皇帝與前代后妃必須雙方年過五十歲,方能相見。極為重視令名的雍正帝,不會違製做此蠢事。

雍正帝共有十子四女,其中一半以上早卒。這些子女中除去弘曆外,雍正帝最喜愛年妃所生之子福惠。年妃去世三年後,福惠病故,年僅八歲。對於愛子之死,雍正帝極感痛心。

雍正帝的最後一個孩子,生於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名弘瞻,排行第六 。雍正帝去世時,弘瞻只有三歲,因從小長在圓明園,人稱圓明園阿哥。晚年得子是一幸事,然而雍正帝對這個小兒子似無特殊關愛。因為接觸有限,弘瞻長大後對於皇父雍正帝的印象,可能也是比較模糊的。

雍正帝的性格,既有果敢剛毅的一面,也有偏狹急躁的一面。康熙帝生前曾批評他喜怒不定,為人輕率,告誡他要戒急用忍。還是皇四子的雍正帝曾將此言書於匾額,掛在居所牆上,每日自警。雍正帝也相當理智,自控能力及自我約束能力都較強。比如,他在與后妃及其兒女的相處中,始終是理智多於情感,親情讓位於政治需要。

人們加給雍正帝的惡名中,還有酗酒一項。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恰能反映出雍正帝的自制力較強。他生性好飲,繼位不久,曾密諭年羹堯,進送寧夏羊羔酒,一次即達百瓶之多。可是,雍正帝好飲而不過度,從未因此誤及朝政,而是將個人愛好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上。

雍正帝平時的生活,在清朝皇帝中也算是比較節儉的。他在位期間,從未大舉土木,從未有過南巡北狩之舉。繼位之初,下令將康熙帝養於宮中的珍禽異獸全部放散,又下詔罷鷹犬之貢。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八月,五十八歲的雍正帝去世。因為從發病到過世只有三天,其死因引起人們的種種猜測。

雍正帝做皇子時,身體不算強健,「向來有畏暑之疾」。他繼位後極為勤政。僅以親自批閱奏摺而言,在位十三年,親筆批閱的滿漢文奏摺至少有四萬件,硃批長達數百萬字。因長年累月過勞,又為清除政敵、整肅吏治等一系列棘手問題費盡移山心力,他的健康狀況可想而知。

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清廷開始對準噶爾部用兵,雍正帝指揮無方,用人不當,連續受挫。在戰況最為吃緊時,他甚至下令搶修長城,以防患於未然。雍正帝曾向大臣們許諾「欲為十全之令主」,西北戰勢的被動局面,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心,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這種持續數年的惡劣心態,對於雍正帝不啻為隱形殺手。

雍正帝十分迷信,為求長生不老,專門招攬方士在宮中大煉丹藥,他本人時常服用。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造成身體慢性中毒,也加速了他的死亡。
所以,雍正帝的去世看似突然,實際上是各種因素長期作用的必然結果。

中國封建社會,還沒有一個皇帝像雍正帝那樣,僅僅在位十三年,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收到顯著成效,但同時又是一位背負諸多惡名的皇帝。雍正帝的成就與缺點,都相當鮮明與突出。

雍正帝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通過清除朋黨,加強皇權,有效制止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傾向,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第二,整頓吏治並取得較大成效。第三,扭轉了康熙晚年財政方面的混亂狀況,國庫逐漸豐盈。第四,進一步統一邊疆,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此外,注重發展生產,興修水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雍正帝的資質很高,有膽略,有氣魄。他對於政治形勢和出現的問題,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迅速作出比較符合實際的決策。如清除朋黨,實行秘密建儲,建立密折制度,實行地丁合一、火耗歸功,在官員中實行養廉銀制度,解放賤民,建立軍機處等等,這些舉措在已延續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大都屬於首創,也為清朝在乾隆年間進入鼎盛時期,打下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雍正的弱點與缺點也很突出,在治國中的弊端與敗績也很明顯,有的還十分嚴重。他對於參與儲位之爭的同胞手足進行打擊報復,對於同情允禩、允禵的大批宗室王公、貴戚重臣重懲嚴罰,這固然是出於維護統治之需要,也暴露出他心胸狹窄、心毒手辣以及思想方法的絕對化。為了加強思想文化控制,雍正帝還大興文字獄,妄殺無辜,並派出特務監視文武大臣。由於他在位期間打擊面過寬,樹敵過多,致使統治集團內部人人自危,民間也出現緊張氣氛與不滿情緒。

歷史人物有著複雜的多面性。總的來看,雍正帝稱得上是中國古代傑出帝王之一。但是,其為人、性格、處事作風等方面的弱點,不僅影響到他的治國,影響到他的家庭,使他在晚年處於痛苦之中,甚至讓他身後依然遭人指罵。雍正帝看似輝煌的為君生涯,也帶有幾分悲劇意味。


本文節選自App store《紫禁城》2013年第3期


App store《紫禁城》下載二維碼

長按二維碼可直接下載免費應用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到底想不想奪嫡?原來他才是隱藏最深的人!
    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個不善於言談的人,並且無心奪嫡,一心修書,甚至在雍正朝老八胤禩搞「八王議政」的關鍵時刻,他都沒有出現,難道他真的不喜歡權力嗎?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到底想不想奪嫡?原來他才是隱藏最深的人!一、史書中的胤祉:胤祉是康熙帝的第三個皇子,本來是第十子,只因為前面有七個早逝,於是他成了第三子。
  • 雍正王朝老十四胤禵的奪嫡之路
    劇照 雍正王朝整部劇,老十四出場的並不多,從開始的八爺黨成員,到最後脫離八爺黨,想要自己上位,如此之大跨越,那老十四是何時有的奪嫡之心,這裡小編和大家聊聊。
  • 《十日遊戲》給「迷霧劇場」打頭炮,類型化短劇集成賽點
    該劇由一場精心策劃的400萬綁架案開場,通過雙線並行的戲劇結構,在抽絲剝繭偵破案件過程中更大的陰謀浮出水面,主人公們撥開謊言迷霧,試煉真心,回味親情、感受愛情的同時,也面對內心深處人性的複雜與掙扎。 和《十日遊戲》劇情節奏一樣快的還有其在各大數據榜單的熱度漲勢。
  • 《琅琊榜》《慶餘年》為何都模仿《雍正王朝》不爭之爭的奪嫡套路
    《慶餘年》第二部、《琅琊榜》第三部可謂是今年備受關注的電視劇,作為充滿宮廷戲份的古裝劇,奪嫡大戲都是在所難免的經典橋段。
  • 《雍正王朝》:三阿哥同樣奪嫡,為何雍正會放過他
    《雍正王朝》:三阿哥同樣奪嫡,為何雍正會放過他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前期,重點描述了康熙晚期的「九子奪嫡」,作為三阿哥的胤祉其實也是爭奪大位的皇子之一,不過最後卻沒有被雍正清算,這是為什麼呢?而到了雍正在暢春園即位時,阿哥中最為年長的胤祉,是第一個向雍正下跪的,支持他的,這讓雍正很滿意,而平時的三阿哥也更會審時度勢。
  • 王晰獻唱電視劇《迷霧追蹤》片尾曲,《迷霧》歌曲上線
    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王晰獻唱穿越「迷霧」 尋找真相踏上身不由己的旅途懸疑劇「迷霧追蹤」片尾曲原創懸疑劇集「迷霧追蹤」12月11日起登陸優酷視頻全網獨播,餘慶執導,蔣勤勤、週遊領銜主演,作為「國產懸疑大年」的收官之作,「迷霧追蹤」也將繼續引爆「國風懸疑」,用純原創故事挖掘最真實的人性善惡。
  • 奪嫡
    ​1999年,一部歷史電視劇好評如潮,黨政機關推薦收看,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高度評價,這就是《雍正王朝》。
  • 《非常目擊》撥開迷霧的救贖
    #觀影記 iQiyi 迷霧劇場《非常目擊》2020-08-18上線 EP01-02 江邊小鎮的夔山森林中相隔二十年發生的兩起命案所引發的人與事衝突,撥開迷霧能否重現光明,還是層巒疊嶂般的不斷演繹,雖然沒有名角,但幾位老戲骨配角還是很賣力的,一共12集,應該不會爛尾的吧。
  • 清朝沒有「奪嫡」之念卻貴為王爺,安享榮華富貴一生的八大皇子,你可能一個都沒有聽說過
    確實,在清朝歷史上奪嫡伴隨了從努爾哈赤創建後金到清朝滅亡,幾乎代代都有爭奪,但是也不乏通曉人事之後卻對皇位避之唯恐不及的皇子。在清朝歷史上,有8位傳奇皇子你可能都從未聽聞,但他們成功避開了當朝最激烈的皇位爭奪之戰,一生安享榮華富貴度過一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細說他們的趣事和他們避開的激烈爭奪戰。
  • 揭開康熙九子奪嫡的歷史真相——十四阿哥胤禵爭位敗北之謎
    我們知道,康熙在位時期,真正被納入過考慮範圍或者進入朝臣薦舉名單的主要就是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其他參與奪嫡的阿哥,基本上都各自加入了這幾位阿哥的爭儲集團,極少有自己派系,或多或少都與這幾大集團有過交集。
  • 康熙第五子胤祺能力強,背景不比雍正差,為何沒有參與奪嫡?
    到了雍正年間,五阿哥胤祺更是全身而退,而且相對來說得到了厚待,畢竟雍正帝對兄弟很是苛刻,而五阿哥身為雍正帝恨之入骨的九阿哥的同母哥哥,終雍正一朝並沒有受到雍正帝打壓,在雍正十年死後,雍正帝為其上諡號「溫」,兩年以後,雍正帝又為自己這位五弟立碑勒銘,稱其「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這個評價可謂是很高了,尤其可見這位五阿哥雖然聲明不顯,雖然不是康雍時期的風雲人物,但能如此保全自己
  • 《雍正王朝》十四爺是個什麼樣的皇子?遺詔中有多少未知秘密
    四爺、十四爺《雍正王朝》中的「九子奪嫡」,從康熙這邊算他們都是親生的兄弟,但是四爺和十四爺又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雖然如此但是十四爺卻還是站在了八爺黨的一邊,電視劇中的十四爺是個心胸狹窄、腹黑善用小伎倆的人明著是八爺黨的人實際是想借八爺之力上位,歷史中九爺評價十四爺是「聰明絕頂,才德雙全」康熙評價十四爺「個性爽直,重情重義」。野史中一直流傳著關於康熙遺詔是傳位十四阿哥被篡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但是遺詔中有「滿、漢、蒙」三種文字,所以這種改法是不可能的但是遺詔的內容仍然還是個謎。
  • 雍正王朝:五阿哥弘晝「活出喪」的背後,隱藏他高超的奪嫡策略!
    分享一篇舊文: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荒唐」阿哥,他就是雍正帝第五子弘晝,八王議政逼宮失敗以後,他也玩了一場「活出喪」的鬧劇,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雍正王朝》:有國無家,雖千萬人吾往矣
    說回《雍正王朝》。其實歷史上,胤禩於雍正四年就死了,可劉和平老師足足讓他晚死了九年。這是故意的,也是必要的。劉和平很喜歡「改」歷史,曾經在採訪劉老師時,他說:「《雍正王朝》的八爺、九爺、十爺比歷史上多活了九年,八爺前一天死,雍正第二天死,但歷史上雍正四年八爺就死了,這是文學藝術。《大明王朝1566》也一樣,改稻為桑是虛構。
  • 雍正王朝中弘晝為什麼要搞「活出喪」?這便是他高明的奪嫡之路!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荒唐」阿哥,他就是雍正帝第五子弘晝,八王議政逼宮失敗以後,他也玩了一場「活出喪」的鬧劇,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本期楊角風談雍正王朝:雍正王朝中弘晝為何搞了一出「活出喪」?背後隱藏他的奪嫡策略!一、弘晝的實力如何?
  • 九子奪嫡:對雍正威脅最大的胤禵,為何沒被處死?聽聽雍正怎麼說
    初一登基、立足未穩的雍正皇帝,為初步穩固皇權,在康熙皇帝駕崩第二天,就接連下達兩道諭旨:1、任命昔日奪嫡政敵皇八子胤禩為總理事務大臣之一,「除朕藩邸事件外,餘俱交送四大臣。不可否認,雍正皇帝根據朝局環境和朝野勢力分布情況,給予兩人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為其平穩度過皇權更迭過程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在雍正四年,雍正皇帝穩固統治根基後,開始了對昔日奪嫡政敵的瘋狂清算。
  • 康熙傳位遺詔終於曝光,歷史專家感嘆:雍正繼位合法,別再潑髒水了
    歷史上的「九子奪嫡」事件,遠比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要慘烈。 按照序齒算,康熙有24個皇子,參與奪嫡的人的9個皇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禛。最終,四阿哥胤禛成為贏家,是為雍正皇帝。
  • 《撥開迷霧:山達基教與信仰囚籠》 影像沙龍
    《撥開迷霧:山達基教與信仰囚籠》是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導演亞歷克斯·吉布尼的新作,根據LawrenceWright的報告文學改編,關於8位前科學教的信徒,解密他們在好萊塢的秘聞,片子由影像資料、高層的演講和場景重現等組成。
  • 愛奇藝的夏天,迷霧劇場撥開迷霧
    迷霧劇場系列共有六部,劇集篇幅短小,只有12集,每集時長只有30至70分鐘,與市面上常見動輒四、五十集合飽受觀眾詬病的「注水劇」不同。在行業內,愛奇藝的迷霧劇場開了一個精品化製作劇集的好頭。從觀眾反饋來看,迷霧劇場已形成了一個口碑良好的IP,很多觀眾追看《在劫難逃》或 《沉默的真相》的原因不是因為劇集有喜歡的明星,而是因為迷霧劇場的招牌。
  • 繼續盤點《雍正王朝》中那些不符合歷史史實的硬傷
    歷史上魏東亭並無其人,原型應該是康熙朝江寧織造曹寅。這裡說到的賈道士應該是賈士芳,歷史上存在,他是李衛推薦給雍正的,曾給雍正進獻過丹藥。但與劇中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賈士芳最後是被雍正處死了,原因不明。 4.劇中還有一個道士,叫張明德,是十爺胤 推薦給胤禩,他妄稱「八大王」「八王大」,為胤禩奪嫡製造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