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2021年世界格局迎來三大變化,中國崛起走上快車道

2021-01-11 好人長安君

文/好人長安君

不久之前,有一件事引發了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抗議與「擔憂」,這件事就是「中歐投資協定完成最終談判,進入協議籤署階段」,與此同時,在談判結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還在社交媒體喊話德國總理默克爾,邀請其在2021年一起訪華。

這件事在中國引發的輿論影響還不算什麼,但在西方政界則是掀起了相當大的浪潮。美國公然抗議,英國各種酸話,就連歐盟內部國家的在野黨勢力也都各種抗議。

很多人估計都會疑惑,投資協定還沒正式籤署,為啥美英等國這麼不淡定?實際上無論這個投資協定最終結果如何,但這次事件的本身都已經說明了另一個事實——美國試圖發起新冷戰的一系列布局基本已經被宣告「失敗」。

這一事件在我看來也代表了三個大趨勢,它所揭示的東西對我們中國絕對算得上是利好,可以這麼說,中國現在的外部環境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好上很多,而且正處於快速改善的進程之中。以下為個人觀點:

第一,英國脫歐——歐洲內部走向分化的標誌性事件

大家可能忽略的一條信息是,就在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結束的當天,英國正式徹底地脫離歐盟。

我想說的第一個大趨勢,就是西歐內部分化加劇這個趨勢。

歐盟是個大家庭,是不同國家聯繫在一起所成立的事務協調組織,從某種意義來說它類似於東南亞的東協,但是它比東協更成功。歐盟的源起可以歸功於美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它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在馬歇爾計劃之前,一戰二戰基本上都可以視作歐洲各國戰爭的延伸與外擴,包括日本在亞太地區的行動,實際上也跟歐洲戰場息息相關。所以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一團亂麻,但是西歐的強國還算比較固定,英法德意西,最主要的是前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

一戰二戰時期,英法都站在同一陣營,這主要因為英法兩國算是歐洲大陸的既得利益者,它們的拓土野心放在了歐洲本土之外,在世界其他地方通過殖民大獲其利,而德國義大利就屬於挑戰者,它們想通過戰爭改寫秩序來獲得更多利益。在二戰後,馬歇爾計劃將西歐各國縫合在了一起,在蘇聯解體之前,西歐各國可以說關係相當融洽,發展也相當迅速。但有些事開始發生變化。

在二戰前乃至於蘇聯解體前,英國一直都算是歐洲事務的主要話事人。首先它是二戰時候歐洲戰場的領導者,畢竟法國淪陷,德國是戰爭發起國,而其他國家的實力跟英國更無法相比,所以在二戰後,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分量依然是最大的。但是在歐洲經濟復興時期,英國的經濟發展則開始出現明顯的放緩,然而歐洲大陸上的德法意等國卻出現了增長奇蹟,經濟總量迅速逼近甚至超過了英國,與此同時,因為地緣關係,德法意等歐洲大陸國家在歐洲事務中的話語權也在迅速提升,偏居歐洲一隅的英國很難適應這種改變。

經濟方面還好說。最主要的問題出在,當蘇聯解體以後,歐洲大陸國家跟英國對歐盟的未來方向出現了一些分歧,簡單來說,歐洲大陸國家得益於歐洲一體化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同時它們希望能夠藉助歐盟體制更好地通過和平及合作的方式發展經濟,儘量地減少政治、軍事方面對經濟的不良影響,說白了,就是「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但是英國不這麼想,它跟美國的想法不謀而合,即意識形態對立要勝過合作式的發展,簡單來說,英國人的想法就是保持西方國家對整個世界的領先,誰冒頭就把誰打下去,建一個金字塔結構一樣,這樣歐盟國家會更舒坦。

英國跟德法產生了非常大的分歧,因為德法很堅定地認識到一點:中國的崛起無法避免也無法阻擋,對歐洲來說合作比對抗更有利於歐盟國家的經濟發展。

另外一點心照不宣的就是,德法為首的歐盟國家可以藉助經濟的發展,來逐漸擺脫美國對歐洲大陸的「遙控」,擺脫歐盟國家在美國面前「低人一等」的地位。

所以英國脫歐真的不是因為經濟受損,這只是外在表現,內因是因為英國在路線選擇上跟隨了美國,而美國在此時跟歐洲的意志已經不再是二戰之後的如膠似漆,而是變得水火不容。

需要指出的是,西歐諸國不僅僅只有英國有這種意識形態對立情結,其實這種情結普遍存在,其根源在於歐洲復興時期蘇聯的民生衰敗,以及西方輿論對蘇聯形象的「妖魔化」,這種植根於文化的「抹黑」讓西方社會幾乎是談到社會主義就色變,同時當前背景下俄羅斯的強悍也很讓一些歐洲國家擔心,而北約依然由美軍把控,在某些小國看來,美國依然是守護神,所以出於現實需求及經驗主義的雙重考慮,一些歐洲小國也會跟隨美國的步伐。

但這不重要,歐洲的主流意識已經在發生改變。

第二,蘇聯解體、中國崛起——歐美關係出現分歧的決定性因素

第二個大趨勢,就是歐美關係出現差異。

從某種角度來講,歐盟可以稱之為當今時代下國家合作的典範,西歐這麼多國家聯合在一起,發揮彼此之間資源及工業互補的優勢,然後進行從文化、制度底層到政治高層的一系列交流與互動,並最終成就了西歐的發達與繁華。同時也正是因為在經濟上的密切相關,國際上一般會將歐盟視作獨立的經濟體結構。

但是我們回顧一下,西歐國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到這種「合作機制」中的?答案是馬歇爾計劃之後。

馬歇爾計劃是一個表面為經濟援助計劃、實際上政治意味很濃的一個戰略規劃,美國發起的這個計劃有兩個重要戰略目標:第一,控制西歐社會的命脈;第二,將西歐社會綁定在冷戰的戰車上。

關於第一點,主要體現在北約的成立,以及西歐經濟與美國金融之間的潛在聯繫。

什麼是西歐社會的命脈?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在二戰過後,整個西歐滿目瘡痍,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又將意識形態對立推上了高峰期,西歐諸國在當時存在著兩大擔憂,一個是蘇聯可能會發起的襲擊,另一個是西歐經濟的崩潰。而偏偏西歐各國又沒有實力迅速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

然後美國來了,帶著美金和美軍,美金負責建設和摻沙子,美軍負責軍事基地建設及組建北約——美國自然而然成為了北約的領導者,換句話說,「西歐的安全由美國守護」,說難聽點,美軍將成為西歐大陸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蘇聯除外)。

馬歇爾計劃和北約的組建在事實上控制住了西歐社會的命脈。

而第二點,主要體現在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條件中,比如說援助對象的選定,比如說經貿上的優先待遇等等,以及英美等國在後邊近半個世紀的對意識形態對立的宣傳。

我們需要知道,在最原先美國還故作大方宣稱馬歇爾計劃是針對所有歐洲國家包括蘇聯,不過在後續的談判階段美國卻給蘇聯出了一系列蘇聯根本無法答應的苛刻條件,所以最終蘇聯被排除在援助名單之外。

這其實是可以預見的一個結果,畢竟邱吉爾鐵幕演說中就明確了英美的立場,而當美國事實上成為西歐諸國的家長時,美國的立場也就成為了西歐各國的立場,所以在馬歇爾計劃及北約正式成立之後,冷戰格局就已經開啟。

在之後的幾十年裡,美蘇爭霸對西方陣營產生的壓力,美國並不是最大的承受者,因為美蘇之間核心地帶畢竟距離遙遠,西歐諸國才是最膽戰心驚的國家。有人可能說美國不害怕是因為美軍很強大,我覺得大傢伙有必要了解一下古巴飛彈危機,當時的美國民眾可是被嚇得夠嗆。推己及人,可想而知西歐諸國在跟蘇聯做鄰居這個時間裡,承受著什麼樣的心理壓力。

可以這麼說,客觀上正是因為這種壓力的存在,西歐諸國才會如此抱團,並且很快從這種抱團中走出了一種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

但與此同時,這種壓力下美國力量的滲透,也讓西歐諸國感受到了政治和軍事地位上的被支配——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這無異於主權遭到侵犯。而事實就在於,如果蘇聯存在,意識形態對立形成的戰爭威脅也就一直存在,而西歐諸國是沒有實力對抗蘇聯的,它們只能依附於美國的羽翼之下求發展求生存。

這裡就引申出一個重要的事實,西歐諸國跟美國保持這種不健康的「友好關係」的前提就是蘇聯的威脅一直存在。

但是有一天,蘇聯解體了。

有意思的是,歐盟成立跟蘇聯解體是在同一年,甚至同一個月。蘇聯解體後,美國得益於冷戰時期身為西方陣營領導者的優勢已經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已經到了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步。而西歐諸國也鬆了一口氣,終於可以不生活在戰爭陰影之下了,於是西歐又迎來一波發展。但是我相信西歐諸國不一定就能睡得踏實。

在蘇聯解體之前,美國曾向西方國家展示過一次自己的「霸權」,那就是《廣場協議》的籤訂。當時美國要求對美元升值的不僅僅是日元,也有德國馬克,但是最終遭受巨大經濟衝擊的只有日本。其他相關方也受到了影響,但沒有日本這麼嚴重,這個主要原因還在於日本當時太瘋狂。但是不管怎麼說,美國其實是日本衰落的「主犯」,西歐諸國看得明明白白,估計也很害怕。美國不僅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還展示了自己在金融上的霸權。

很顯然,歐洲僅僅依靠自己是沒辦法反抗美國的,尤其北約的飛機還在天上飛。

幸好第二個轉機出現了,那就是中國的崛起。

對於美國來說,中國崛起最先威脅的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這屬於區域性的力量顛覆,這會造成美國全球霸權在亞太地區出現真空——這是自蘇聯勢力撤出東南亞後就不曾出現的現象。

所以我認為美國在中國加入WTO之後開始出現的對中國的對立情緒,最初針對的是中國在區域方面的「破局」。

而在歐巴馬-川普時期,中國經濟總量不僅躋身世界第二,同時依然保持著高增速,對世界貿易的增長貢獻也一直維持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搞產業升級——產業升級的基礎其實就是提升科技實力,以及中國軍事力量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對於美國而言,這個時期的中國成為了世界格局的關鍵變量,並且有可能瓦解美國建立的二戰之後的國際秩序。本來全球的秩序是以美國為首、歐盟唯美國馬首是瞻(因為歐盟沒有跟美國直接對抗的資本)、日韓澳新加及南非等親美勢力分散各地、其他國家處於底層甚至敵對位置,但是我們上邊說了,歐盟並不願意做這個「千年老二」,這個時候中國崛起了,並且很明顯中國的立場不會跟日韓這些「軟骨頭」一樣,歐盟是有所期待的。

當然在最初,歐盟肯定是持觀望態度,它們對前蘇聯包括現在的俄羅斯都有著根植於價值觀深處的排斥,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在他們眼裡依然帶著某種不太友好的色彩。在中歐的接觸過程中,中國實際上極度淡化了這種意識形態對立的情況,我們是真正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覺得中歐貿易的開展是中歐關係改善的最大功臣。

在這個過程中,歐盟看到了依靠這種三角結構爭取自身更多獨立地位的可能。簡單來說,歐盟希望以後的國際格局以美、歐、中三者相互牽制相互合作的方式進行,而不是美國依然堅持的以美國為主、歐盟為輔的舊有方式。

從某種角度來講,中國和歐盟都將是新秩序建立後的獲益者,而美國是舊格局的既得利益者,加上固有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思維,自然而然就認為新格局之下,美國將開始衰落——這就是歐美出現分歧,中美出現劇烈摩擦的本質原因。

正是這個變數,讓美國在近幾年對中國的敵意變得異常瘋狂,並且接下來幾年或許會上演更加瘋狂的事情。

那什麼時候美國會不再折騰呢?答案只有一個——當美國和歐盟一樣承認中國的崛起無法阻擋的時候,但那也意味著美國將承認全球霸權的結束。

我想,這並不是一件容易讓美國人接受並承認的事情。

第三,多元化格局新特徵——亞洲經濟崛起

與上邊歐洲內部分化、歐美出現分歧兩大趨勢相比,第三大趨勢並不明顯,但是這個大趨勢對中國是個實實在在的利好——亞洲崛起。

從以上兩大趨勢我整理出了一個正在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最強大的還是美國聯盟,主要以五眼聯盟為主,他們擁有相近的文化屬性——同為盎格魯撒克遜人主導的文明;第二陣營是歐盟,主要以歐盟會員國為主,他們擁有相近的國家利益訴求以及相近的國家發展進程;第三陣營是中國聯盟,包括俄羅斯、東協等國家,這是一個聯繫較為鬆散的國家聯盟,偏重於經濟合作,但也摻雜政治軍事合作。

在這三角結構之外,日、韓、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沙特、伊朗等國家實際上是游離於三大核心之外的,日、韓因為美國駐軍的存在,長時間內在政治軍事上都沒有選邊站的資格;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影響力都不足以對這個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為什麼要提及這個新格局呢?因為這個新格局可以解釋當前的一些事情,比如說歐盟與中國關係的走向,以及上邊所提到的亞洲崛起。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亞洲崛起主要指中日韓、東協及印度部分,這個區域目前可以說是全球最為活躍的經濟帶——甚至超過了美國和歐盟,我們可以看幾個基礎的數據:這個區域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一半以上,GDP佔世界總GDP30%以上,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基本一直保持較高水平。這並不是說這個經濟帶的經濟實力已經躍居全球領先,而是它所代表的發展潛力和已經展現出的市場活力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在前一段時間正式籤署的RCEP協議,實質上就是以中日韓和東協為主體,這個經濟合作組織的想像空間之大,在我看來甚至超過了前幾年美國主導的TPP,這是因為TPP的貿易閉環體量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大,而RCEP則不然,供應與消費共存的性質註定了這個新市場具有更快的發展速度。而且因為中國的參與,中國科技水平的提升、金融實力的增強以及產業升級帶來的巨大規模效應都會給這一經濟帶的整體發展水平帶來機遇。

而中國會在亞洲崛起的過程中也給自己帶來巨大提升,同時有可能通過經濟貿易收穫更多「朋友」,增強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以及國際輿論中的主動權,這對於中國鞏固新格局以及在新格局中自身地位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美國處於對中國發展外圍勢力的制衡考慮,也必然會集中資源在亞洲搞另一種形式的「馬歇爾計劃」,通過技術、資本注入等方式幫助一些跟中國有「矛盾」,或者有心藉助「中美摩擦」走捷徑的國家,比如說印度、越南等國。這種行為也會在客觀上促進亞洲地區的經濟繁榮。

但美國的這些行動最終可能會變成「為別人作嫁衣裳」,包括日韓這兩個國家,因為中國的崛起意味著世界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化——這對於三大陣營之外的絕大多數國家來說也算是利好信息。畢竟中國崛起除了締造多元化格局,更重要的是世界在這種三角結構裡戰爭風險和對立風險會大大降低,這將有利於經濟的平穩發展。

當然了,因為亞洲的重要性,它也是最容易出現變數的區域,比如說印度真的被帶入意識形態對立的陷阱中,這對於我們而言就是個大麻煩。對於日韓我倒認為不用很擔心,它們是極其現實的國家,同時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文化屬性上幾乎不可能認同五眼聯盟國家盎格魯撒克遜的極端對立風格。

所以整體而言,中國崛起跟亞洲崛起會相互促進,並在這個基礎上加速世界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寫在最後

對於國際各類新聞來說,中歐投資協定應該只算一個比較平常的大事,談不上有多麼重要的意義,但是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英國脫歐以後,五眼聯盟會在更多層面上走向融合,甚至我認為會組成一個聯盟——太平洋-大西洋聯盟(簡稱「太大聯」,哈哈)。而歐盟則走向另一個方向,逐漸擺脫美國對歐洲事務的指手畫腳和在科技金融上對歐盟的暗中抽血。這也意味著中歐攜手將逐漸走向明面,中歐彼此借力瓦解美國全球霸權的行動將逐漸開啟,這裡邊可能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趨勢已經很明顯。

比如說法國總統馬克龍喊話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這個事兒主要就是表演給美國和英國看的,同時也是為談判增加一些路人緣。這可以視作一種表態。

但是我們需要記住的是,世界格局走向「三角結構」,並不是說歐盟就變成了中國人民的「好朋友」——這是種很幼稚的想法。三角結構就意味著三者之間關係的本質是「競爭之中求合作、合作之中做競爭」,用偶像劇的說法叫「相愛相殺」——一切都源自利益,哪有什麼溫情可言。

只是當前階段下美國依然一家獨大,那麼為了尋求發展機遇,中歐就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合作起來,但是也無法避免競爭甚至衝突。只不過在推動多元化這方面的默契感,會讓中歐雙方更加理性地擱置爭議和衝突,來保障合作的通暢。

所以也不要過幾天歐洲國家又開始指責中國,就又認為歐盟是個軟骨頭啥的,戰術上的某些反常體現有時候並不代表戰略上的左右搖擺,我們只需要明白一點: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對歐盟的積極意義不下於我們中國,就夠了。

最後呢,需要說的是中國崛起這個一切趨勢最終成為現實的核心要素,只有中國持續不斷地發展,以上趨勢才會有更好的結果。而中國崛起的根本,在我看來就是科技創新。無論是經濟的健康發展、產業升級還是軍事國防實力的提升,科技創新都是核心,包括作為科技創新地層支撐的教育科研、社會民生領域的制度等等,它們也需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做出一定調整。

從歷史角度看,對美國的崛起貢獻最大的就是馬歇爾計劃及之後作為西方陣營領導國家地位的確立;從經濟角度分析,美國的發展最大的功臣應該算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革命,它們極大推動了美國工業體系的提升與升級。

而對於中國來說,世界格局走向多元化的需求也會反過來成為中國崛起非常重要的推動因素;而從經濟角度分析,全球貿易的發展以及對科技創新的推動,將可能讓中國獲得新一代產業革命中的優先發展機會。

願我巍巍中華,乘此國運,重立巔峰。

相關焦點

  • 張龍星:後疫情時代,世界石油格局發展變化及影響
    綠色、低碳發展成為趨勢與方向,雖然中短期內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不會有劇烈變化,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當前,石油的發展相對進入一個平臺期,天然氣作為過渡到新能源的化石能源進入較好的發展階段,新能源已進入高速發展的風口期。全球石油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
  • 國泰君安君弘APP上線視頻專訪《首席有約》,深度解讀2021年投資策略
    「節前市場會迎來大漲嗎」?「後疫情時代A股應該如何配置」?……  2020年12月2日-4日,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成功舉辦了《「東升西漸,風景度好」----國泰君安2021年年度投資策略會》,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黃燕銘指出2021年市場格局仍將橫盤震蕩,A股投資依然是局部的結構性機會,對板塊、風格的把握是重點。橫盤震蕩的最主要原因是經濟復甦預期與貨幣收緊預期成為正反兩股拉據的力量。
  • 5G加速商業化,國產化重構半導體格局,文化傳媒觸底何時反彈...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其餘代表研報:《半導體行業深度:探尋中國半導體設備全產業鏈的發展機遇》 《面板行業深度報告:韓廠退出供給持續改善,面板迎來景氣大周期》 《電子行業2020年中期策略:科技基建正當時,消費電子和面板景氣回升
  • 2021年股市會迎來牛市嗎?
    年的A股大體走勢應該是突破回踩再上攻的格局,突破是對3500-3500這個區間的突破,突破後上攻到4000點左右,然後回踩,再上攻。另外,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是從我國的5G開始的,新一輪生產力的提高將有我們來主導,隨著5G商用的開始,將會有一大批超級企業成長起來,從而帶動股市上漲,2021年就是關鍵的一年。  其次,有資金不斷的流入  世界各國央行大放水,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會持續到2023年,當今世界各國經濟中,只有我國能提供穩定的回報,世界資金流向我國是大勢所趨。
  • 任澤平:2021年這麼幹!新周期 新基建 新格局
    1 中國經濟恢復領先全球,但基礎尚不牢固會議首先肯定今年經濟成果,「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 2021年:與你切身相關的三大趨勢
    香港全球化中心近期提出了面向2021年的全球社會、經濟以及政治前景的「2020年度十大預測」。2021年即將到來,由於新冠疫苗的研發不斷傳來進展,世界都對經濟社會在這個新的一年恢復正常充滿了期待。然而,事情的走向可能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好。
  • 2021-2026年中國船舶行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報告
    《2021-2026年中國船舶行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報告》是船舶業內企業、相關投資公司及政府部門準確把握船舶行業發展趨勢,洞悉船舶行業競爭格局、規避經營和投資風險、制定正確競爭和投資戰略決策的重要決策依據之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逆風破浪 中國經濟迎來裡程碑式新跨越
    在即將收官的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即將邁上100萬億元新臺階。在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嚴峻考驗,走出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  2021年,中國經濟將闊步邁入新發展階段。
  • 看見2021|馬振山:車市競爭格局將出現哪些新變化?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 2020年,對於中國汽車行業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2021,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會呈現怎樣的走勢,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看見2021》欄目特別採訪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大眾品牌執行總監馬振山。一汽-大眾的發展密碼今年,一汽-大眾前11個月累計銷售187萬輛,有望再次奪得年度銷量冠軍。
  • CES2021三大前瞻:海信電視將「屏」定世界
    地球是圓的,世界卻是「屏」的。隨著全球消費電子產業一年一度的盛會CES2021將於美國時間1月11日線上舉行,連日來這也讓全球彩電企業提前進入CES時間。面對過去一年突發疫情的影響,CES2021展會來自全球的彩電巨頭們又將帶來哪些新的變化?
  • 哈爾濱南崗區:布局現代產業 區域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
    2020年,南崗區圍繞建設「科技創新引領區、產城融合先導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改革創新活力區、城市治理示範區、民生幸福樣板區」的發展目標,依託南崗區快速崛起的高科技產業經濟帶形成的創新要素集聚優勢,推動了一批成長性好、拉動作用強、迸發創新活力的項目落戶南崗區。
  • 財信研究解讀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政策不急轉彎 新格局要...
    ,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1年八大重點經濟工作。針對本次會議透露出的經濟和政策變化,我們解讀如下:一、2021年經濟形勢:外部不確定、內部不牢固從外部環境看,疫情變化存在不確定性,且各國疫苗接種步伐不同步,將導致明年全球經濟復甦不穩定不平衡,另外會議重點強調「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我們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 中國逆風破浪,迎來新跨越
    在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嚴峻考驗,走出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2021年,中國經濟將闊步邁入新發展階段。
  • 研究丨胡鞍鋼: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基本走向與未來趨勢
    文本實證分析和預測2000-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工業化格局、科學技術格局、貿易格局、城市格局、現代化格局的重大變化,從量變到質變,出現前所未有的南北國家大趨同,疫情時代無疑加快了世界政治格局、全球治理格局大變遷。中國本身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大變量,既是自變量,又是因變量,兩者之間的互動形成中國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中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最大天時地利。
  • 2015世界將會怎樣:樂觀者認為印度迎來崛起良機
    悲觀者:歐盟面臨解體災難 樂觀者:印度迎來崛起良機2015,世界將會怎樣【環球時報綜合報導】1989年,好萊塢電影《回到未來2》中的男主角坐著輛能穿越時空的汽車看到了2015年的世界。如今,2015年真的來了。
  • 2019中國吸收性衛生用品行業市場格局分析,國產品牌逐漸崛起
    單純以價格為導向的消費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成人失禁用品市場進入發展的快車道。2014-2019年我國吸收性衛生用品消費量資料來源: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吸收性衛生用品材料市場前景預測及未來發展趨勢報告》三、中國吸收性衛生用品行業競爭格局分析2019年我國嬰兒紙尿褲市場份額前三名的品牌分別為寶潔幫寶適(19.9%)、花王妙而舒
  • 國是論壇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
    中國網12月19日訊 由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中央經濟工作會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於19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明年中國經濟從內部看不確定性很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擴大內需等將成為中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經濟安全的重點。
  • 快遞行業明年或迎競爭格局變革關鍵期
    機構分析,2021年快遞行業將維持較高景氣度,預計未來三年業務量增速維持20%左右的增長。明年行業將繼續維持激烈競爭的態勢,或迎來競爭格局變革關鍵期。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20年11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據測算,11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為312.5,同比提高35.8%,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提升。
  • 遷安法院「一站式」建設讓審判走上「快車道」
    2016年至2018年,遷安法院年受理案件均超過7000件,其中民商事案件收案更是連創新高。  案件數量在攀升,法官員額在減少。如何科學管理案件,挖掘法官潛能,讓審判走上「快車道」?  該院黨組將「一站式」多元解紛體系,置於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大框架內,藉助民調組織、「一鄉一庭」建設,融合保險、交警、勞動仲裁等部門,構建了訴訟服務中心、基層法庭「兩層面、兩條線」的解紛新格局,加大訴前矛盾糾紛化解力度,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2019年,全院訴前調解案件1194件,新收案件同比減少714件,實現了「經濟要發展,案件要下來」。
  • 心悠然 「中國之路·名家講壇」鄭州站完美落幕,胡錫進解讀中國...
    2021年1月3日,由河南省酒類行業協會、大河報、鄭州日報、廣州珠江雲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辦,《微酒》、《酒說》、《雲酒頭條》、《酒業家》、《新食品》、鄭州市酒類行業協會協辦,貴州小糊塗仙酒業有限公司、貴州心悠然酒業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之路·名家講壇」系列活動第二場在河南鄭州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