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剪除群雄,一直是朱元璋的夙願,但究竟要如何實施?孰急孰緩,頗費思量,一旦稍有不慎,輕則實力受損,重則關係到自己的生死存亡。
當時的局勢就是,中原有元朝大軍,其實力還十分強大,但是被紅巾軍所糾纏,一時之間還無法把觸角伸到朱元璋所在的江淮地區。
對於強大的元朝勢力,朱元璋採取的是虛與委蛇的態度。但是,在他自己所在的江淮地區,面對陳友諒與張士誠這兩大勁敵,他的態度無疑是你死我活,非出全力爭勝不可。
那麼,究竟是先解決陳友諒,還是先解決張士誠?這是一個十分讓人躊躇的難題。
先解決張士誠有著許許多多的理由,比如:張士誠盤踞在江浙,和朱元璋所在的江淮地區接壤,符合「遠交近攻」這個常用的戰理。又比如:張士誠與陳友諒相比,實力稍遜,比較容易解決……
朱元璋最後竟然選擇的是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策,而朱元璋的選擇,已經被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朱元豫在先解決張士誠還是先解決陳友諒的這個問題上,為什麼要違背常理?
朱元璋即帝位之後,曾經與諸臣討論過一個問題。他說:
「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
正所謂「牽牛要牽牛鼻子」,儘管有許多讓人一時難以決斷的因素幹擾著,只要透過紛繁的表象抓住本質要害就夠了。
這個本質要害就是,朱元璋比誰都了解陳友亮與張士誠。陳友諒有爭雄天下之心,為人又十分好鬥,而張士誠則是只圖自保。因此,如果舍陳友亮而攻張士誠,兇悍的陳友諒絕不會甘於旁觀,一定會傾城出動,使得朱元璋陷入兩線作戰的絕境。如果先攻陳,在姑蘇(現在的蘇州)苟且偷安的張士誠是不會冒險出擊的,朱元路看得很準。
有人說這一決策是劉基所提出的,即便這個說法屬實,朱元璋願意採納這一決策,也說明了他自己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
朱元璋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是憑藉著豐富的閱歷以及軍旅磨鍊,在軍事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戰略家,其徵戰生涯之中,幾乎很少打敗仗,究其原因,就在於他目光遠大,而且能夠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