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手整理女性攝影師的書單時,我發現如果不給主題限制一個條件,那可以被收錄進來的書實在是太多了。女性參與攝影的歷史幾乎等同於整個攝影史,雖然從絕對人數上沒有男性那麼多,但出過攝影集的女攝影師可不少。即便在我這種簡陋的書架上,也能輕而易舉找出上百本女性拍攝的攝影集。
於是,我想到了「覺醒」這個詞。覺醒原本是指從沉睡中醒來,如今引申為醒悟、覺悟的意思。在許多日本動漫中,通常主角都隱藏有強大的能力,但必須覺醒之後才能將其發揮出來,有點像金庸小說裡打通任督二脈的意思。
覺醒這個詞很特別,它乍一看似乎是一瞬間發生的事,但事實上它的性質又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是一種持續的過程。
多蘿西婭·蘭格 日期不詳 佚名攝影師
在我對攝影史粗淺的認識中,女性攝影師的覺醒分為兩個階段。在攝影術剛剛發明的130年時間裡(這裡的時間節點大約是1970年代),女性攝影師的數量相比現在是鳳毛菱角,這和當時全世界女性的社會地位有關。可是,少數認知超前的女性覺醒了,她們發現一些原本屬於男性的職業其實女性也完全可以勝任。這些覺醒的女性有一部分成為了攝影師,她們中的佼佼者,也成為日後耳熟能詳的大師。比如:精通建築和科學攝影的貝倫尼斯·阿博特、F64小組唯一的女性成員伊莫金·坎寧安、紀實攝影家多蘿西亞·蘭格、世界上第一位女戰地記者格爾達·塔羅、最貴的商業攝影師安妮·萊博維茨,以及伊芙·阿諾德、英格·莫拉斯等馬格南女攝影師,她們都是這一時期湧現的傑出女攝影師代表。
馬格南的第一位女攝影師伊芙·阿諾德,33歲接觸攝影前是個家庭主婦
但是攝影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有一些女性攝影師的覺醒進入了更加深刻的層次,她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性別其實並非劣勢,反而是一種優勢。這也讓許多人開始從女性本身出發,讓作品有一種區別於男性的觀點。而這種趨勢在最近二十年中有愈演愈烈之勢,女性攝影師開始持續高密度的發聲。
在日本,即2017年原美樹子拿下木村伊兵衛獎之後,今年的木獎又一次頒給了女攝影師,得獎的是藤岡亜彌和小松浩子,更令人驚訝的是入圍的6位攝影師居然全部為女性。有人驚呼:「女性攝影時代來了!」但冷靜之後我們發現,這種現象十幾年前就有過,早在2000年,蜷川實花、長島有裡枝、HIROMIX三位女攝影師就瓜分了當年的木獎。再早,從70年代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女攝影師以女性視角的作品在業界嶄露頭角。在歐美也是如此。
如今已是知名跨界藝術家的日本女攝影師蜷川實花
反觀國內,這種現象要稍微滯後一些,2000年以前的中國攝影界我甚至想不出幾個有名的女攝影師,高原算嗎?至少阮義忠和李眉編的中國攝影家系列叢書裡就沒有女性。但是近十幾年,中國的女攝影師也開始爆發了。
這大概就是女性攝影師更深層次覺醒的表現,也是我們這份「女性攝影師覺醒」書單的前置條件。
下面讓我們從70年代的攝影集開始慢慢梳理,歐美和日本穿插,國內的放在最後:
No.1 黛安阿勃絲 《光圈大師畫冊》
這本書是黛安·阿勃絲去世之後出版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這都是阿勃絲唯一的攝影集。這位新紀實攝影的代表人物年輕時有著一張美麗的面孔,她傳奇的人生是從一個富家女、賢妻良母逐漸轉變成一位不斷與怪人接觸,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並且在盛年之時突然自殺離世。
這本書中滿是她拍攝的侏儒、巨人、智障和變性人.為了拍攝裸體主義者,她會毫不猶豫地脫光衣服,加入到天體營之中。站在一位男性攝影師的立場上,我認為阿勃絲女性的身份,讓她這些富有攻擊性的訴求變得易於接受。
No.2 辛迪·舍曼 《無題電影劇照》
1977-1981年創作的《無題電影劇照》是辛迪·舍曼最負盛名的作品。從這個系列開始,辛迪·舍曼自拍成癮,她以自己為模特,扮演從孕婦、護士、女明星、貴婦人到陪酒女郎、家暴受害者等不同的角色。每一張照片都像是電影中的一幀畫面,自然,不做作。
許多評論都認為《無題電影劇照》是通過表現滑稽的女性特徵來反抗社會對女性的定義。辛迪·舍曼對此矢口否認,但她卻說了以下這段話:「倘若我不是出生在這個時代和這個地方,怕是不會採取這種表現手段的,倘若我是一個男人,怕也是不會創作像這樣植基於自身體驗的作品的。」
No.3 南·戈爾丁 《我會成為你的鏡子》
私攝影鼻祖南·戈爾丁發行於1996年的攝影集,收錄了從她早期的黑白照片,到成名作《性依賴的敘事曲》,以及之後的幾個系列。不變的是快照風格,以及她與異裝癖、同性戀等非主流人群共同生活。
No.4 石內都 《1·9·4·7》
石內都是拍攝時間的攝影師,她最初的靈感來源於建築物因為時間而剝離的牆面,繼而開始拍攝人的皮膚。1988年,石內都拍攝了50位與她同樣出生在1947年的女性,第一位模特就是荒木經惟的妻子荒木陽子。
在這個系列的拍攝過程中,石內都為每個人拍了5個交卷,被收錄進攝影集的只有手和腳的照片。她解釋說,手和腳都是人體暴露在外的部位,最容易受到時間的侵蝕。尤其是支撐著全身重量的腳,好像無意識的貯存庫,嚴嚴實實裝滿了時間與外界的氣息。
這些手和腳上深深的皺紋和被標註在旁的職業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思考這些女性40歲的人生究竟經歷了什麼?
No.5 石內都 《傷疤》
在結束《1·9·4·7》的拍攝之後,石內都又開始拍攝人體身上的傷疤。這次的模特不只是女性,也包括男性。石內都將他們身上最隱私的部位暴露在鏡頭之下,這些燙傷、刀傷、擦傷甚至槍傷都是後天因意外或疾病產生的。每一個傷疤都代表了某個不幸的經歷,平時它們被偷偷隱藏起來,像是一個私人的秘密。但無論怎麼隱藏,傷疤就像過去的印記,被烙在皮膚上再也無法抹去,每次見到,都會提醒你記起那些不幸的經歷。
No.6 武田花 《貓——日光浴的地方》
活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女攝影師武田花的第一本攝影集,拍攝的是在路上曬太陽的貓咪。雖然巖合光昭也以拍貓聞名,但是貓咪這種萌萌的動物更容易和女性搭上關係。
雖然是一本黑白影集,但跟著武田花的鏡頭,以尋找貓咪為藉口,回到昭和年代的日本街頭,即便是很普通的光景,那種懷舊的氛圍依然撲面而來。
1990年,武田花憑藉《睏倦的小鎮》獲得15回木村伊兵衛獎。
No.7 清野賀子 《生命的痕跡》
翻閱這本《生命的痕跡》,日本攝影師清野賀子對於當代日本風景的非凡看法立刻顯現出來。在這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互相矛盾的元素,它們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和諧共存。自然生命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像是牆角邊被吹倒的植物依舊綻放著絢麗的花朵;監獄布滿鐵絲網的高牆下苟且著綠草.在這些生命痕跡的周圍,我們還能看到一些無機物在散發「生命」的跡象。
比如寂寞的現代建築笨拙地聳立在空地上,清野拍下的這些照片中生命和無生命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我不覺得攝影是承載記憶、歷史、故事、情緒的一種媒體,我不喜歡那種攝影。」——清野賀子的一生出過兩本攝影集,《生命的痕跡》是她的第一本攝影集。她短暫的攝影生涯開始於33歲,此前她長期從事編輯工作。遺憾的是2007年,這位富有才華的女攝影師選擇了自殺,時年45歲。
2009年,她的另一本攝影集《Everywhere Gather Yourself Stand》問世,我的公眾號之前介紹過這本書,感興趣的歡迎點擊書名傳送。
No.8 莎麗·曼《親密家庭》
這本書本公號在「家庭影像」的主題中已經做過介紹,這裡不再重複。但是很顯然,如果是父親拍攝孩子的裸體,特別是女孩兒的裸體,那所要承受的社會壓力絕對比由母親來拍要大得多。
No.9 蜷川實花 《17 9 』97》
蜷川實花的第一本攝影集。作為劇場導演的長女,蜷川實花從小在藝術的薰陶下長大,但是和許多女性攝影師一樣,她最初的攝影作品也是從自拍和裸體開始的。
我這麼說也許會引發許多女性的不滿,但事實上確實如此,在我的這份書單裡,就有許多女攝影師拍攝的內容包含裸體或自拍,這兩個要素似乎成了女性攝影師走上成功之路的捷徑,不得不成為我們討論女攝影師時需要審視的話題。
這本《17 9 』97》中主要收錄的是蜷川實花在各地旅行時拍的照片,其中也包括了她和妹妹的自拍。這本書最為重要的是為她確立了彩色攝影的風格。此後她的攝影集一本接著一本,色彩也越來越豔麗,最終走出了自己獨特的攝影之路。難能可貴的是,蜷川實花還將自己鮮明的風格拓展到了攝影之外的領域。
對她來說,那套年輕時拿去參加寫真一坪展和寫真新世紀獎的裸體自拍,只不過是她走上藝術生涯的敲門磚。
No.10 長島有裡枝 《PASTIME PARADISE》
2000年,長島有裡枝推出了這本收錄出道時期到赴美時期作品的攝影集《PASTIME PARADISE》,並且以此獲得了2001年第26屆木村伊兵衛攝影獎。和她同時獲獎的還有蜷川實花和HIROMIX。由三位女性攝影師同時得獎,這在木獎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引起了輿論譁然。
有趣的是,長島有裡枝和蜷川實花一樣,出道作品也是裸體自拍。1993年,她以一張一家四口的全裸照片獲得Urbanart攝影展PARCO獎,一夕之間成為全日本矚目的焦點。而這張照片連同她的其他裸體自拍,以及拍攝朋友的裸照都被收錄在這本《PASTIME PARADISE》之中。
No.11 HIROMIX《HIROMIX》
HIROMIX的中文翻譯其實是利川裕美,但不知為何,許多媒體都喜歡用她的英文拼寫。1995年,她獲得佳能「寫真新世紀」的大獎「荒木經惟賞」,得到荒木的垂青後平步青雲。2000年,她和蜷川實花、長島有理枝三位女攝影師並列獲木村伊兵衛獎,打破了攝影是男人天下的格局,撐起了少女攝影的大旗。
這本《HIROMIX》由Steidl出版,收錄了HIROMIX用小型相機拍攝的私人影像。
No.12 川內倫子 《the eyes,the ears,》
川內倫子的攝影算不算女性視角?我覺得算,她是屬於用潛意識拍照的人,鏡頭關注細節,喜歡用閃光燈製造過爆的效果,而拍下的照片常常泛出一種淡淡的藍色。這種風格是她獨創的,此前的男性攝影師從未用過。
這本《the eyes,the ears,》是川內倫子2005年的攝影集,拍攝的是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的風景,川內在某些照片旁還用日語和英語配上富有詩意的語句,圖文並置,相得益彰。
No.13 市橋織江 《木瓜和海邊的夏天》
逆光、過爆、低飽和度通常被當做日系小清新的風格,代表人物就是剛才介紹的川內倫子,但其實川內是善用閃光燈和微距鏡頭的攝影師,而日系小清新用來形容市橋織江則更加貼切。
這位在中國知名度不高的女攝影師,在日本確是大紅大紫,就連星巴克都找她拍廣告,還出了一本攝影集。市橋織江拍的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平淡無奇的場景,但無論在什麼環境下拍照,她都會把光圈開到最大,以製造出光線溢出和淺景深的效果。所以她的照片總給人帶來一種愉悅的心情,非常適合掛在家裡。
這本《木瓜和海邊的夏天》從書名開始就充滿了少女的氣息,內容則是以鎌倉海之家為舞臺,盛夏海灘邊的故事。鎌倉、海邊..是不是想起了某部體育題材的日本動畫片?
No.14 下薗詠子 《情緣》
下薗詠子拍攝人像的攝影集《情緣》為她贏下了2011年的木村伊兵衛獎。照片方形的構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晚她4年得獎的石川竜一 。兩人都是拍攝陌生人,石川竜一在街上尋找拍攝對象,簡單交流後用哈蘇相機和閃光燈攝取肖像。相比之下,下薗詠子的拍攝方式複雜的多,她必定花了許多時間與被攝者溝通,才能走進對方內心。每張照片都是兩人共同創作的結果。
「在觀看這些照片的時候,作者的自我意識和各種各樣被攝者所持有的自我意識,在幾百分之一秒的瞬間發生碰撞,並帶有永久的光芒。站在鏡頭前的形象,已是與美感無關的「異界」本身。」——森山大道。
No.15 希格·哈維 《你看著我如此緊迫》
英國攝影師希格·哈維的第一本攝影集,她在書中通過肢體語言、光影、道具構建出一種關於「家」的夢境,而自拍是她常用的拍攝手法。當時我就在想,一個男人肯定是無法拍出這種照片的。
希格·哈維,出生於1973年,是一位近年來嶄露頭角的美國女攝影家,曾入圍美國《攝影界新聞》(PDN)「三十位新銳攝影家」和2010年巴黎攝影展銷會「BMW獎」。她的作品被認為「揭露了世俗生活中的神秘主義」。她堅信攝影是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段,「講故事」是她創作的靈感源泉。
No.16 莫娜·庫恩 《證據》
1969年出生的莫娜·庫恩以夢幻的人體攝影聞名於世,這本《證據》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書中的模特多是有著美好肉體的年輕男女,也有留著大鬍子,類似印度僧侶的和藹長者。他們在莫娜尋找的田園風光裡自然靜止,每個人都好像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只是無論鏡頭如何構圖,焦點是否清晰,模特的臉上總是一種與世無爭的表情,像極了上帝的伊甸園。
莫娜·庫恩從很早之前就把裸體當成自己主要的拍攝題材,她喜歡在拍攝前與模特培養親密的關係,這對她來說很容易。而她自己也聲稱,她最好的作品都是和模特共同創作的結果,而不只是把他們當做道具。
No.17 Rena Effendi 《液體土地》
仿皮質封面手感,燙金凹紋字體,封面中心位置的蝴蝶圖案,書脊底端站立小貓出版社圖標,就算只是不翻開書,我已經上鉤了,這書裡一定有時間紋理的神秘故事,這本不大不小開本的書是亞塞拜然女性攝影師Rena Effendi的第二本攝影集《液體土地》。
蘇聯時期的石油開採設備像一塊塊傷疤散布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的遠郊土地上,被汙染的河流和還沒生長旺盛就已經凋落的村落隨處可見,未建成的醫院大樓裡住著900個難民家庭,抱著孩子的婦女站在臺階上對著Rena的鏡頭,臉上掛著一絲難堪的尊嚴和禮貌式的微笑,廢棄的圖書館裡俄文書籍像無用的建材垃圾堆滿了屋子的各個角落,一隻黃色的成年貓在輸油管道上散步,四周安靜地像是可以聽到風滑過那油光閃閃汙水面的聲音,外觀簡易的板房像是工廠,可裡面沒有運轉的機械設備,反而成了孩子們扮演想像遊戲角色的活動室,這一地區最美麗的女孩Aynur獨自坐在家中,桌子上擺放著一個獵豹玩具,Rena Effendi將這一切重色彩的畫面一幀幀記錄下來,這其間隱隱待放的某種詩意映射在每個觀者的腦袋裡。
《Liquid Land》開篇是一篇Rena Effendi回憶父親的文字,蘇聯時期父親就在研究蝴蝶,後來工作在亞塞拜然國家動物研究所,直到父親去世,大約收集了30000隻蝴蝶。父親為了捕捉到一隻珍貴的蝴蝶,必須花大量的時間駐紮在野外,父親的這種專注和耐心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Rena Effendi的攝影工作。
No.18 Olivia Bee 《KIDS IN LOVE》
Olivia Bee以她夢幻的、喚起人回憶的肖像和充滿了親密、自由和冒險感的風景照而著稱。本書收錄了《包裹在夢中》、《戀愛中的孩子》兩個系列。《包裹在夢中》是一個關於少女時代友誼和自我探索的視覺日記,展現了Bee獨特的能力,傳達青春期在成年邊緣苦樂參半的懷舊之情和對新的可能性的無限想像。這個系列使Bee在青少年時期就得到了認可。
第二組照片《戀愛中的孩子》,取材於她最近的作品,延續了Bee對她的朋友和新歡的攝影記錄,捕捉了浪漫青春轉瞬即逝的快樂和恐懼。當作品繼續展現的同時,她對色彩和攝影技法充滿吸引力的使用,以及每幅圖像的即時性和戲劇性都是永恆不變的。
No.19 薇薇安·薩森 《ETAN&ME》
如今時尚攝影屆的當紅炸子雞首推薇薇安·薩森,這位1972年的荷蘭女攝影家最喜歡把被攝體藏起來,製造各種錯覺。她最愛的模特是黑人,這與她童年跟著醫生父親在肯亞生活有著重要的關係。薇薇安曾經坦言:「我更希望自己是黑色皮膚,白皮膚總是顯得那麼的暴露和讓人不安」。
薇薇安·薩森的攝影集非常容易絕版,之前看到一本《Roxane》在亞馬遜上標價800歐元,讓我覺得莫名其妙。這本《ETAN&ME》是薇薇安2013年拍攝黑人的攝影集,也已經絕版。書中他用各種顏料塗在一位男模特身上,並且拍攝了鏡面材料,以此來提出疑問:「我們能夠真正了解某人,真正了解自己嗎?」
No.20 艾米莉·霍奇金 《控制 | 掌控之中》
這本書是攝影師艾米莉·霍奇金的抗癌日記。2007年3月28日,在34歲生日的前一天,艾米莉·霍奇金去醫院做了一年一度的體檢。13年前,她曾因何杰金氏病(一種淋巴結癌)接受治療。根據協議,醫生通知艾米麗她康復了,甚至關閉了她的醫療檔案。可四個月後,艾米莉發現她脖子上有個腫脹的淋巴結。檢查顯示癌症回來了。為了治癒,她必須接受幾個月的化療、幹細胞移植和放療。
她對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閃回了她之前的經歷:她對自己的生活被擱置感到沮喪。這一次,當藥物注入她的身體時,她反對躺在床上無所事事。她買了一個小型相機,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隨身攜帶。她和自己約定至少每天拍三張照片。這使她得以繼續她的職業生涯,而不覺得一切都被擱置了。
2008年3月26日,在她35歲生日的前兩天,她得到了治療結果:治療成功,她又被治癒了。這本書見證了她所經歷的一切,幫助她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No.21 莉斯·薩法蒂《她》
對於我這種患有輕度臉盲的人,不帶任何文字介紹看完這本攝影集,會奇異地發現裡面的女性似乎長得有點像。後來查閱資料才發現原來這是攝影師的故意為之。
書中,法國攝影師莉斯·薩法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奧克蘭拍攝了四位有血緣關係的女子。她們是一對姐妹,以及她們的母親和姨媽。攝影師將四人完全拆開,單獨放置在各種環境下拍攝了許多含蓄的肖像,讓這本非主流「家庭影集」產生一種獨特的樂趣——即尋找家庭成員之間潛在的相似性。
No.22 Maya Goded 《好女孩》
基督教的道德法令給好女孩兒下了定義,在懷孕之前女孩應該堅守她的童真。墨西哥女藝術家Maya Goded認為,這種價值觀左右了女性的命運。
在這本攝影集中,Maya Goded拍攝了墨西哥城妓女的真實生活,她試圖通過探尋女性身體的秘密和意義,來為「好女孩」做一個重新的定義。
No.23 妮基·李《部分》
妮基·李出生於韓國,她是生活在紐約的概念藝術家,曾希望成為一名演員。
如今,她在結合表演與攝影的作品中檢視身份的建構與詮釋。
她早期的項目記錄了她通過身份轉變去融入亞文化、社會和種族群體的過程。從白人拾荒者、嘻哈樂迷、朋克、女同性戀到遊客,李的作品很像辛迪·舍曼的《無題電影劇照》,但區別是妮基·李的照片都是別人拍的。辛迪·舍曼聲稱她照片裡的人都不是她本人,而妮基·李恰恰相反,她在作品中扮演的都是她自己。
在《部分》這本書中,她放棄了那些文化認同的快照,去探索親密關係如何影響我們的身份。和以往一樣,李出現在每一張照片中,但她不再改變自己的角色去適應現有的人群,而是一遍又一遍地改變身邊的人來匹配自己。
男人,然後他們被部分地從照片中刪除,就像分手之後把情侶照剪開一樣。這些對半的照片清楚且不安地指出了我們所有人,尤其是女性,通過伴侶來定義自己的方式——既空洞又有驚人的依賴性。
No. 24 傑西卡·巴克豪斯《耶穌和櫻桃》
德裔美國攝影師傑西卡·巴克豪斯的攝影集《耶穌和櫻桃》從外表看就非常女性,封面上套著的是類似桌布的材料,這是我在二手書店一眼相中它的原因。
傑西卡在書中用彩色照片描繪了波蘭北部的Netno村及其居民的生活,但其實她是想描述波蘭距離完全融入歐盟所帶來的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書中,攝影師用不同尋常的色彩語言和女性化的視角,展現了她所遇到的細節的獨特美感:塑料花和鉤針編織的枕套,聖徒和花邊桌布,以及保存在石缸裡的櫻桃。
這些照片的親密特徵表明,攝影師一定與她拍攝的對象建立了一種親切的關係:我們感受到了她在波蘭受到的既溫暖又真實的善待,這本書展示了一種可能已經屬於過去的傳統生活方式。
No.25 達納·霍伊 《魅影性愛》
20多年來,攝影師達納·霍伊(Dana Hoey, 1966年出生)一直在探索女性的含義。她精心設計的攝影作品,既運用了舞臺攝影也運用了導演攝影。她經常將明媚的日光、飽和的色彩以及宗教繪畫感的肖像相結合。她早期的作品受到貝尼尼《聖特雷莎的狂喜》和菲利普·羅斯的《美國田園牧歌》的影響,揭示了一種對墮落理想主義和不顧後果行為的迷戀。
最近,Hoey研究了一些場景,在這些場景中,年長的女性扮演著中心角色,而女性的活動則呈現出較高的地位。在她最新的照片中,她用自己和朋友的的身體製作類似屍體的樹脂模型,用於人體實驗對象的替身。《魅影性愛》是這位傑出的女攝影師十多年來作品的首次全面概述。
No.26 宮崎いず美 《我和我》
1994年出生的宮崎いず美大學期間拍攝了一系列以身邊事物為出發點的怪誕又有趣的自拍照,這些照片起初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模特,她只要拍攝自己,沒想到因為腦洞清奇收到了老師的表揚,並被建議在Tumblr上發表,此後便逐漸得到關注,許多國際媒體都報導了宮崎いず美 的作品。
《我和我》是宮崎いず美 的首本攝影集,裡面滿是她機具超現實與諷刺的自拍影像。宮崎いず美主要在日常環境下取景,善於利用空間錯覺和人體姿態,加上絕妙的後期製作,呈現出身體浮空,腦殼分裂等特殊效果,加上拍攝時總是面無表情,更加有一種無釐頭的戲劇效果。
No.27 柳美和 《我的祖母:001》
柳美和是當代日本最傑出的攝影師和觀念藝術家之一,曾代表日本參加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縱觀她的影像作品一直圍繞女性的議題展開。
《我的祖母》是柳美和非常重要的系列,主要是與年輕模特之間的合作。先是模特想像自己衰老之後的樣子,然後通過化妝和表演來加以實現,最終用攝影的方式將作品呈現出來。以此來討論女性對於身體衰老和身份轉換之間的態度。
有別於普通藝術家喜歡製作的展覽手冊,這本書的裝幀非常有意思,比一般的攝影集更有設計感。
No.28 藤岡亜彌 《我不睡》
《我不睡》是藤岡亜彌2009年的老書,乍一看似乎毫不相干,但隨著頁面的進展,一個穿睡衣的女人帶著面膜露出滿是皺紋的手,以及後半部分躺在病床上大老人揭示了他們都是藤岡的家人。
藤岡亜彌拍攝的是她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環境,雖然這些看似隨意的照片並沒有在講述故事,但它們為藤岡與家人與家鄉的關係編織了一幅細緻的畫面,慢慢地賦予了這本書比書名更深層次的意義。
「藤岡作為一名攝影師的力量在整本書中都很明顯,但《我不睡》不僅僅是一種審美表達。而是對家庭關係堅定而深刻的個人反思。」——摘自出版商的聲明
No.29 陳哲 《蜜蜂&可承受的》
假雜誌的第15本書,曾經絕版,如今已經第二次印刷。包含19本騎馬釘的小冊子,看起來製作工藝非常虐心。
但是,讓我購買她的主要原因還是照片本身足夠震撼,那張滿是刀片劃痕的手臂,以及冒出皮膚的血滴讓我想起了某個初中同桌。當時她為了隔壁班一個男生在課堂上自殘,我和周圍的幾個男生都被她的行為嚇到了。不過有個缺心眼的同學居然還在她左手自殘不便的情況下,幫她下刀.據說,後來這位男同學當上了婦產科醫生。
No.30 廖逸君Pixy《實驗性關係Vol.1》
這本有著曖昧標題的攝影集是假雜誌的另一本書,作者廖逸君有著一段普通人看來很反常的戀情,跨國戀+姐弟戀。
在這本書中,身為女性的作者,不知是不是因為年長還是性格的關係,更像是一種保護者、主導者的地位。普通戀情中男女的位置似乎在她的戀情中發生了顛倒。
可以看到她站在男友身後抓住對方胸部,男友被她扛在肩上以及男友赤裸身體嬌滴滴地遮住身體等畫面,總之一切都很反常。
廖逸君在書的簡介中說男友讓他認識到男女關係並不需要一種固定模式。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任何兩個人結合都會產生不一樣的關係。即使這種關係和我們一般習慣的男女關係不同,也同樣可以存在,並且有它自己的優勢。
她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打破固有的模式以期達到新的平衡點。從書的標題中看,這個系列似乎還有續集,但這取決於廖逸君的這段戀情是否能夠繼續,祝福她們。
No. 31 汪瀅瀅 《四十:一九七六》
汪瀅瀅的第一本攝影集。36歲才開始接觸攝影的汪瀅瀅是一個勵志榜樣,我在她身上發現了一種精英特有的品質,就是做什麼事都非常投入和認真。在從事攝影之前,她在機關和企業都工作過,後來自主創業,當起了航空客貨代理人。她在學習攝影后第一個項目是拍攝生活在地下車庫裡的外來務工者。而在完成《四十:一九七六》之後,她又開始了《洄》、《第四行詩》等新的創作,甚至當起了紀錄片導演,藝術之路越走越順。
無疑,《四十:一九七六》這個系列是她第一個嚴肅的藝術作品,她的完成度和邏輯性有目共睹。我只就攝影集本身發表一些評論。
這本書的樣子有點像中國古代的武功秘籍,軟軟的可以捲起來,這也暗示了女性柔弱的身體。為了更好的保護這本書,出版社貼心地給它加裝了一個紅色腰封,很結實的那種。
內頁部分,女性身體和面部的照片被放大,一些大尺度照片前面還加上了半透明的硫酸紙,營造出一種可翻閱的朦朧感,雖然一言不發,但卻意味深長。相對應的是靜物的照片被刻意縮小了,因為是並置在人體照片的旁邊,這樣做也許是為了不幹擾觀眾的視覺中心。為了保護被攝者的隱私,作者還隱去了一切可以辨識身份的信息,當然肖像除外。
這本書的質感打破了原先我對正規出版社攝影集硬殼、精裝、笨重的刻板印象,它更像一本文藝氣息濃厚的獨立出版物,而且紙張和裝訂十分考究。昨天晚上我看完書問汪瀅瀅,為什麼沒有她自己的照片?她的回答是:「你怎麼知道沒有?」
即便加上「覺醒」二字,符合這個主題的攝影集也太多太多,即便再開兩個通宵也整理不完,索性就到此為止,為以後再做增訂留下空間。
喜歡這些攝影集的讀者不妨關注我們的線下讀書會,雙11當天上午9點,地點就在1908閱覽室。報名帖請點擊閱讀原文,說不定還有名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