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淚,不止美而已
趙薇、黃奕兩代小燕子,在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同框引起童年回憶殺。
昔日的瓊瑤女郎,一個當了導演坐上導師席位,一個多年深陷婚姻的泥淖這兩年才重拾演藝事業。
不得不令人唏噓。
黃奕在後臺聊天時無意間提及,當年面試《情深深雨濛濛》因哭得太醜被瓊瑤刷下。
瓊瑤對劇中女演員哭戲的標準異常嚴苛——
「要眼睛一直含著淚,到最後差不多話說完了,眼淚才能一粒一粒晶瑩剔透的掉下來,還不能掛在臉上!」
瓊瑤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虐戀情深、狗血愛情,劇中的女主角也是個頂個水做的女人。
就拿趙薇在《情深深雨濛濛》中的經典哭戲來說,依萍在大上海舞臺上,歌未響,淚先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一個戀愛中受傷的女孩,失魂落魄地唱歌。
瓊瑤劇裡的女主們有一個共同點,深陷愛情的漩渦,為愛哭為愛笑。
她們流淚唯美且動人,柔弱、我見猶憐,標誌性的大眼睛如含秋波,哭起來更是梨花帶淚,攝人魂魄。
瓊瑤劇是一代人的回憶,「瓊瑤淚」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是美的象徵。
瓊瑤淚,
憑什麼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去年,隨著瓊瑤與其丈夫平鑫濤不為世俗接受的戀愛浮出水面,瓊瑤劇也從一代人的回憶被打上「三觀不正」的烙印。
瓊瑤與平鑫濤
雷出天際的《新月格格》放到現在不忍直視;《情深深雨濛濛》渣得明明白白的何書桓和白蓮花陸如萍,被拉出來「鞭屍」。
《一簾幽夢》,「不過是失去一條腿」的奇葩言論再次掀起一番吐槽。
曾經霸佔70後,80後、90後三代人集體記憶的瓊瑤劇,恍然之間童年濾鏡碎了一地,吐槽有之,嘲笑有之。
等大眾情緒邁過了最高點回歸平靜,在輿論聲浪中被批評的一無是處的瓊瑤劇,其實也有其可取之處。
「瓊瑤淚」便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瓊瑤宇宙中「愛情」是賦予個人意義的一切,可以失去生命、可以失去一切,就是不能失去愛。
新月格格與努達海的不倫之戀,依萍、如萍兩女搶一男的三角戀,紫菱和綠萍之間的恩怨糾葛。
瓊瑤將筆下的主要人物統統塑造成「為愛生,為愛狂」的痴情人,她們因為各種各樣的陰錯陽差愛得跌宕起伏。
這般跌宕起伏、不合常理的愛情故事,若是沒有俊男美女的演繹那故事可信度自然就大打折扣。
於是有了瑤女郎的群芳燦爛。
她們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美豔動人且流波婉轉。
笑起來美目倩兮,哭起來梨花帶淚。
第一代瓊瑤女郎,有「眼淚皇后」之稱的劉雪華,在瓊瑤苦情劇《幾度夕陽紅》、《庭院深深》扛起來催人落淚的大旗。
有文章評價劉雪華的長相,「如一枝帶雨梨花,一雙美目,似泣非泣,悽苦叢生。」
她歪著頭盯著你,無聲的淚水3秒之內湧出,一顆一顆落下。
可以說,瓊瑤劇的「狗血」在劉雪華的眼淚中,被觀眾自動賦予了憐惜感。
而後來者,雖然也是個頂個的能哭,卻哭不出劉雪華的悽涼婉轉,悲痛難過。
她們的哭戲,更多是一種美得享受。
溫柔可人的晴兒,哭得含蓄克制。
「綠茶鼻祖」知畫,連珠鏈兒似的眼淚,擔得起瓊瑤一句「秦嵐一滴淚,天上一顆星」的美譽。
一席紅衣橋邊彈琴話別的夏盈盈,《還珠格格》第三部中難得的驚鴻一瞥。
還有已經淡出娛樂圈的嶽翎,《新月公主》再天雷滾滾,架不住她哭得動人。
苦、情、柔,瓊瑤劇裡的女主角們,要麼柔弱似水,要麼堅韌剛強。
她們柔情化雨,一哭便是心尖淚。
哭得再美,不入戲也百搭
哭得好看是其次,哭得動情才是真演技。
林青霞是最早一批瓊瑤女郎,她扮演瓊瑤處女作《窗外》的女主角。
據稱她的哭戲技巧,是開拍前先滴一滴眼藥水含著,再在拍戲用真情逼成,以達到流淚大顆的效果。
而劉雪華屬於天賦型選手,天生淚腺就比較發達。
她上《魯豫有約》曾說,「我才發現我的眼淚比別人大顆,所以我哭一滴眼淚,人家可能要哭三四滴,你才看得到,那我那一滴就很清楚,而且有聲音很重……」
淚腺再發達也要根據人物場景來把握,是悽婉悲切地低聲哭泣,還是傷心欲絕地嚎啕大哭。
對於演員來說,哭戲最難,並非難哭,而是輕重不好拿捏,太輕無法表達情感,太重很容易出離氛圍。
因此,演員對哭戲的標準絕非哭得美、哭得眼淚大,而是要哭出層次哭出氛圍。
總結來說,演員落淚是帶觀眾進入劇情,是不知前後情景就能靠動圖的一幀兩幀體會情緒。
說到底,哭戲哭得再美沒有融入劇情、立住人設,哭戲就是拙劣的炫技手段。
縱觀瓊瑤劇跌宕起伏的劇情,人物情緒隨著劇情而起伏,瓊瑤女主哭得不止美,還有真切。
依萍去陸家借錢那天,不止雨下得大,眼淚流的也大。
先是被打被羞辱,對親生父親的痛下狠手的不可置信,最後撒錢的堅定與憤恨。
趙薇演繹下的陸依萍,她是剛強帶刺的玫瑰,為了生計勉強向父親低頭,但受到侮辱後, 迅速豎起稜角。
這裡的依萍是恨,是自尊,是反叛,與名義上的父親只有血緣關係看不到親情。
而接下來這一幕,與父親關係緩和後,同樣是拒絕,依萍的哭法倔強之外更多是不被理解的委屈。
現在的很多演員喜歡將哭戲作為自己的營銷手段,哭得美眼淚流得大顆就敢稱「演技炸裂」。
紅了眼眶,就敢說哭戲動人,要是順勢吼一下就能稱得上爆發力十足了。
實際上,幹吼、歇斯底裡的哭戲,演員演起來費盡,觀眾看起來尷尬。
教科書級別的哭戲,是張曼玉突遭愛人逝世時的不哭反笑,是周迅《李米猜想》中爆哭。
再不濟,也應該是《甄嬛傳》中皇帝駕崩,甄嬛兩句話兩滴淚的哭法。
戲要感人,技巧是其次,傳達的人物情緒才是最主要的。
新一代小花中,公認哭得最動人的,是楊紫的哭戲。
她能代人入戲,與屏幕前的觀眾形成共鳴,讓觀眾因其悲而悲,感同身受。
說回瓊瑤劇。
這些劇目傳遞的價值觀與現今社會的價值固然不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
那就是人類對坎坷命運的共情,對美麗事物遭遇顛沛人生的惋惜。
瓊瑤劇的狗血與女主的眼淚等量齊觀,也與其受眾的眼淚相當。
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一批不同時代「水做的女郎」,她們哭出了瓊瑤劇的合理性,美化了劇目的醜陋。
瓊瑤淚,唯美本身是為瓊瑤構造的愛情故事所需要,而美不是標準,符合場景與人設才是。
所以,現在市場上的小花們縱然可以借鑑瓊瑤女郎的哭法,含著淚說完臺詞再一顆顆掉下來,達到美感。
卻很難再復刻瓊瑤女郎們惹人憐惜的痛感。
劇情不合邏輯,演技不合人物設定,空有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