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季《奇葩說》的決賽環節,馬東給黃渤挖了一個坑:「我們一直覺得,如果黃渤不來一次,對於《奇葩說》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甚至可以說是不完整的。我們請了您很多次,為什麼一直沒來?」
這時黃渤不失機智地回答:「因為我覺得當時的人生遺憾已經很多了,何必再增添一個?」引得全場一片爆笑。
不知你是否發現,那些聲望越高的人,往往越懂得如何把握社交分寸,如何與人舒適相處。換句話說:他們非常善於經營人際關係。
那麼,人際關係在我們的生活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我們又該如何經營人際關係呢?
哈佛大學的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曾經做過一項長達十五年的研究,他發現,如果一個人的朋友中有人患有肥胖症,那麼,他肥胖的可能性會高出45%。
而如果一個人朋友的朋友患有肥胖症,那麼,他肥胖的可能性會高出25%。
直至這個關係網超過了四個人,這種關聯才會消失。
是什麼形成了這樣的關聯呢?
舉個例子:比如你的朋友對你說:「我們一起去吃點蛋糕吧,或者還可以喝點飲料。」你大概率會答應的。
而如果有一天,同事告訴你他參與了減肥計劃,那麼你很可能也會考慮身材比例的問題。
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想法會開始蔓延,它從一個人身上轉到另一個人身上,形成了某種行為準則。
就像人們的情感,如果你在地鐵裡,一位陌生人衝你微笑,你會下意識地回報以微笑。我們有一種原始的本能,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情感迅速地傳遞給彼此。
下圖是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做出的一項情感數據圖:
圖中,黃色代表快樂的人,藍色代表不快樂的人,介於兩者之間的人用綠色表示。
我們可以看到,快樂與不快樂是扎堆出現的,就像一個由綢緞組成的人際關係網,而你是否快樂,就取決於你是否身處在快樂的綢緞中。
也就是說,我們的人際關係,不僅僅決定了社交需求,甚至在更深約的意義上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無獨有偶,自1938年起,同樣在哈佛大學發起了一項關於成人發展的研究。
他們用長達75年的時間,跟蹤了724個人的一生(這些人中有精英、學者、貧民、有一位甚至成為了美國總統),想要探尋究竟是什麼讓人保持快樂和健康。
然而,研究人員在一個又一個的數據中,看到的,並不是我們常常認為的:財富、名望、努力工作可以帶給人們幸福。
75年的研究,他們得到的最明確的結論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
人們發現,那些跟家庭成員更親近的人,更喜歡與朋友和鄰居交往的人,會比那些不善於交際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
那些「被孤立」的人,跟不孤單的人相比,往往更加不快樂。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得更快,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
在如今的社會,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聲稱自己是孤獨的。而且即便你身在人群中,甚至已經結婚了,你還是可能感到孤獨。
因為,真正能夠影響我們的,不是朋友的多寡,也不是有沒有伴侶,而是你和他們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
整天無休止的爭執,對健康是有害的。無愛的婚姻,或許比離婚更加可怕。
所以決定一個人老年後身體狀況的,不是他們中年時的膽固醇水平,也不是他們有多少朋友,而是他們對於人際關係的滿意度。
既然人際關係如此重要,我們該怎樣去建立這種關係,並維持一個良好的狀態呢?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贏得好感、管理情緒、建立雙贏來實現:
01 贏得好感
想像一下,有兩個人找你幫忙,一個是相處多年的好友,一個是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你會傾向於優先答應誰的請求呢?
當然是先幫助好友了。因為我們總是傾向於跟自己喜歡的人打交道。
那怎樣才能讓別人喜歡我們呢?
通常來說,與我們有相似之處的人、讓我們有愉悅感的人、自己熟悉的人,會是我們喜歡的人。
古漢語中,「朋」並不是由兩個「月」字組成,而是兩個「肉」字。也就是說,經常在一起吃肉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你看,古老智慧其實很早就告訴我們:如果想要成為朋友,應當有共同的愛好。
因此,對於尚不熟悉的兩個人,我們可以通過強調自己與對方的某種相似屬性來增進對方的好感。
比如:家鄉、背景、觀點、個性、生活方式甚至是肢體動作。
很多人都買過汽車,一些訓練有素的銷售員通常會重點留意客戶舊車上的蛛絲馬跡來發現客戶的興趣愛好,並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
例如你在車中放了釣魚竿,他就會「不經意」地提到自己對釣魚的心得和愛好。
曾仕強教授在講解有關中國式人際關係的講座中也經常會提到一句話叫「三杯酒量、四圈麻將。」
也就是說我們在經營人際關係時,一定要懂得投其所好。
有很多人,你在看到他的第一眼起就會覺得很舒服,有繼續交談的意願。這與一個人的穿著有很大關係。
一般來說,頭髮面部乾淨,衣服風格既可以體現自己的特性,又契合交流的場景,鞋子不髒,褲子整齊,就可以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除此之外,適當地讚美對方、真誠地欣賞對方,也會給對方舒適的感覺。當然,這種讚美要注意分寸和尺度。
除了語言方面之外,恰當的肢體動作也可以贏得對方的喜歡和信任。
1)注重和對方的眼神交流,讓他們知道你樂於傾聽,並且能夠感同身受。
2)放鬆面部表情,不要那麼緊繃。放鬆的狀態可以讓你顯得更有親和力。
3)模仿對方的小動作。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了,一開始我並不太相信,僅僅只模仿動作就可以打開對方的信任麼?
後來我嘗試著在跨部門溝通時有意模仿對方的動作,他靠椅背我也往後靠,他翹腿的時候我也跟著,效果竟然出奇地好。
02 管理情緒,學會幽默
世界潛能激發大師安東尼•羅賓說過:「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力量,而不是為這股力量所反制。」
對於人際關係來說也是一樣。
如果你在大多數時候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會給人一種不成熟、不穩重的錯覺。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什麼有的人不論到了什麼年紀,說出的話依然沒有威信。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了一個ABC理論。其中,A代表誘發事件,B代表人們對事件的看法或信念。C就是你產生的情緒。
比如:一天夜裡,老公因為喝酒回家非常晚,妻子覺得老公每天混酒局,不顧家,因此大發雷霆,由此便產生了因此家庭矛盾。
那麼,老公因喝酒回家晚這件事,就是誘發事件A。妻子認為老公每天混酒局不顧家,就是看法B。而最後妻子大發雷霆就是情緒C了。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並不是A直接導致了C的產生,而是因為有了看法B,才會導致C的形成。
也就是說,如果妻子認為老公應當努力應酬,實現事業提升,那麼,她很可能就不會因為丈夫喝酒這件事而生氣了。
你會發現,在我們生活中,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而即使是同一個人面對同一件事,由於所處的心境、想法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情緒產生。
因此,如果要管理情緒,首先要調整我們的想法B。
在一次主題演講時黃渤曾這樣說:「幽默是為了化解尷尬,真正的高情商就是不讓人感到尷尬。」
很多人會發現:那些習慣陷入負面情緒的人,往往也是習慣使用負面語言的人。其實幽默是一種生活態度,不要總是讓自己陷入負面的語境中無法自拔。
就像李誕在參加《奇葩說》時,蔡康永問:「《吐槽大會》是你第一個策劃的節目麼?所以你初出茅廬的第一個節目就打敗了馬東修煉幾十年做的節目。」
這個問題是個明顯的致命問題,承認了,顯得驕傲;謙虛了,顯得太假。但李誕的回答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哎,你說巧不巧?」
全場以爆笑結束這個話題。
「別人想要貶低我,那我就把自己放到最低,剩下的就只有上升的空間了。」
你說呢?
03 建立雙贏
人際關係並不是買菜,你付出的多,未必就會吃虧,你付出的少,未必就是贏回。
不論你與老闆、客戶、同事,還是家人、朋友相處,如果不能相互促進,形成雙贏,那麼,你們的關係就不會牢固。
就像談戀愛,如果你無法給與對方同等的回報(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那麼你們的戀情必將無法持久。
之前演員袁姍姍被黑,網上到處是「袁姍姍滾出娛樂圈」的呼喊,其實她並沒有做錯什麼。
一般人遇到這種事,一定會極度憤怒並回擊吧。但袁姍姍卻索性自黑起來,通過不斷地自嘲替自己扳回一局。
黃渤有一次遇到一位熱情地粉絲,幾次交流之後他卻發現,對方把自己認成了王寶強。臨走時,粉絲請他籤字,他毫不猶豫地籤下了「王寶強」三個字。
其實有時候,真相和對錯並沒有那麼重要。人際關係中,只要雙方相處融洽,感到舒服,就是最好的狀態。
就像夫妻雙方吵了架,最先認錯的那一方未必就是輸,從不認錯的那一方未必就會贏。我們渴望的結果,是雙方從中都可以獲得快樂。
如果要爬長城,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種攀爬的方法,而是你需要邁開第一步。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習慣於呆在家裡,等待熱情的人主動了解自己。其實這樣並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社交網絡。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建立好人際關係,那麼,請一定要走出自己構建的象牙塔,走到人群中去!
不過我想說,市面上,我們會找到無數關於建立人際關係的書籍和方法,有的樂觀,有的狡黠,有的厚黑,有的理性。但不論哪種,請別忘了,你的初心是什麼。
所有的方法都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將你帶向光明大道,也會讓你從此滑入深淵。
因此,不論你學習什麼樣的內容,請記住,保持人性的善良和正直的初心,才會讓你不至於誤入歧途。
期待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良好的社交圈!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從人際關係中得到收穫!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我是本文作者微思,如果對你有所幫助,那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