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都昌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劉初生:阡陌間播撒科技之種

2020-12-25 都昌融媒體中心

都昌縣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農業分會副會長劉初生與「農」結緣,相伴終生。1964年的金秋十月,劉初生出生於都昌春橋鄉雲山村一個普通的農家。1984年從九江農校植保專業畢業後,紮根「三農」,初心不改,先後擔任都昌縣種子管理站站長、都昌植保植檢站站長。在迄今36年的服務「三農」生涯裡,榮獲全國農牧漁業科技貢獻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江西省十大「最可愛的農業人」、都昌縣勞動模範等30餘項榮譽。這個「田博士」一步一個腳印躋身「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這個相當於教授級的正高職稱行列。劉初生2018年元月從都昌縣植保植檢站站長崗位退居二線後,轉身投入到脫貧攻堅的一線,懷著濃烈的「三農」的情懷,將科技興農的種子永不停歇地播撒,在年歲漸老的時光裡收穫著人生的喜悅。

部分榮譽證書

糧棉油裡育良種

都昌縣是鄱陽湖區傳統的農業大縣,在這片廣袤多情的土地上,留下了劉初生培育水稻、棉花、油菜良種一串串腳印。

1984年20多歲的劉初生從九江農校畢業後,分配在當時的都昌縣北炎鄉擔任農技員。1986年11月,縣農經委看中了這個踏實的小夥,將他選調至當時的農業科下屬的糧油生產技術推廣站。都昌本地早先流行的是白菜型、芥菜型油菜,當時正值都昌縣推廣甘藍型油菜品種。要在水田裡(俗稱「板田」)移栽油菜,關鍵在技術推廣。劉初生成了帶片縣領導的「隨身帶」,連續三年奔波于田間地頭,從事甘藍型油菜技術推廣。1989年,全縣甘藍型油菜畝產達至160餘公斤,比過去翻了三倍,都昌榮獲全國農牧漁業技術創新二等獎,其間流淌著劉初生的一份汗水。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證書

1989年11月,劉初生被組織上安排擔任都昌縣種子管理站副站長,1991年5月任站長。當時都昌推廣雜交水稻制種,起始在鳴山、徐埠、汪墩等多個鄉鎮的12個村委會,高峰時全縣制種面積達到5500畝。雜交水稻的種植,優良品種的培育是一個坎。劉初生不滿足於外調「協優64」「汕優64」「汕優63」等雜交稻種,他下決心要自行制種,惠及農戶。劉初生在全縣培訓了36名農民制種員,他親自帶隊赴當時全國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的海南三亞,落實都昌雜交水稻原種繁殖基地。從1989年至1994年,都昌的制種員連續五年11月份去海南播種栽插,第二年4月帶著收穫的雜交稻原種回到都昌。後來有「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當年設在三亞市南田農場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與都昌的基地相差不遠,劉初生與袁隆平還有合影留念。都昌縣的雜交水稻良種自給自足有餘,還外銷增收。那時每畝收種穀達400餘斤,可有900餘元的收入,制種所得比種常規水稻的收成多了5倍。九十年代初,都昌雜交水稻大面積栽種,早稻佔了80%以上,中晚稻在96%以上。田裡的雜交水稻金黃一片,劉初生心間獻身農業的純種也悄然發芽。

位於汪墩的觀測場

劉初生數十年農業領域的摸爬滾打,見證了都昌農業的轉型發展。1994年前後都昌舉全縣之力狠抓棉花種植,劉初生義不容辭地對當時流行的江蘇泗陽棉種場的「泗棉三號」、中國棉花研究所的「中29」等品種進行對比性試驗,為「水改旱」植棉技術的推廣行走于田間地頭。當都昌32萬畝棉花綻放絮白時,劉初生為民的赤子情懷也純白如雪。

植保植檢用良法

劉初生在都昌種子管理領域奮鬥了整整十年,1999年11月,他受命擔任都昌縣植保植檢站站長。在這個股級幹部崗位上,一幹就是19年。這十九個年頭,劉初生自我評價是其「人生事業的輝煌期」。

縣植保植檢站

劉初生在農校本就是學植保專業的,對被譽為「植物醫生」的這個領域懷有一種燃燒的激情。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是確保穩產高產的「保中之寶」,劉初生在20年前就將「生態治理」的理念作為實施監測預警、信息發布、防治指導的良法,「生物農藥」「物理防治」是他常掛在嘴邊的熱詞。劉初生當年推行「誘捕器」捕蟲,他會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向普通農民普及防治原理,就是用化學藥物合成蟲類的性引誘劑,釋放雌性信息素,讓雄蟲循著誘惑而來,飛入只可進不可出的誘捕器,這樣雄蟲減少,雌蟲也就少了繁殖的機會,從而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都昌植保站被列為全國病蟲監測及防控區域站,所承擔的低毒生物綠色防控示範項目和油菜蜜蜂授粉項目在全國叫響。

與同事在觀測害蟲防治信息

2005年6月是劉初生人生裡的磨難之年,他被確認患上了舌癌。當年兒子正值高考,劉初生作為家中頂梁柱身罹絕症幾乎要壓垮這個家。經過成功的手術和放療化療,劉初生憑著樂觀的天性和頑強的意志,命運眷顧他讓他從死亡線上掙脫開來。半年後稍一康復,他沒向組織提出換個輕鬆崗位調養身子,照顧家庭,而是更加珍惜生命的第二春,全身心地投入植保植檢工作中,讓生命綻放芳華。劉初生與人合作完成的「稻飛蝨高效防控措施的推廣」「江西農區鼠害監測與毒餌站防控技術示範與推廣」「綠色植保技術的集成與推廣」等項目分別榮獲江西省農牧漁業技術改進獎。2013年12月,國家農業部授予他2011-2013年度全國農牧漁業科技貢獻獎。他收穫了縣級以上榮譽30餘項,僅全國性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榮譽就有5次。正是憑著一連串的令人信服的佳績,他這個只有中專文憑的基層農業技術人員,一路綠燈破格晉升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2014年,劉初生爭取上級農業部門支持300餘萬元,建設都昌縣植保植檢區域站大樓和都昌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觀測場。劉初生為了用好這筆專款改善植保基礎設施,他不辭辛苦,精打細算,比自家建房子還要用心十分。觀測場建成後,他每天都要抽出半天到觀測間工作,記錄原始數據,發布準確信息,雙休日也不例外。2015年「七一」期間,江西植保植檢系統在全省開展「實幹興贛當先鋒,植保系統在行動」主題巡迴宣講報告會,劉初生是全省三名報告團成員之一,他的先進事跡傳遍贛鄱大地。

劉初生在觀測場

劉初生深知,作為一名來自鄉間的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成果不只記寫在案頭的論文裡,更要刻立於農戶的心間。三汊港鎮東風農場千畝種糧大戶段典清、汪墩鄉有機水稻種植大戶劉庚元、徐埠鎮象山村種糧大戶袁柳州、陽峰鄉膠股藍茶業盧志坤、盛發病蟲防治專業合作社蔡先仁等種植大戶將「劉站長」視為可信賴的義務技術服務員。為了大地的豐收,劉初生累並快樂著。

科技示範施良策

作為一名心懷摯念的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劉初生的人生舞臺總是設定在廣闊的田間地頭。

科研成果證書

2018年初從縣植保植檢站站長崗位上退下來的劉初生,他的「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的高級職稱身份是塊誘人的招牌,有美國陶氏益農公司、德國巴斯夫公司等駐中國的農業科技品牌外國企業和北京、上海 、鄭州等地的現代農業開發公司高薪聘請劉初生加盟。與時代前行的劉初生,不但有豐富的農技專長,而且會開車、懂電腦,是全能型履職的「香餑餑」。在北京成家立業的兒子也盼著父親能赴京城含飴弄孫,享受家庭團聚的快樂。可劉初生的心已屬於科技普及和推廣的這方天地。他在家鄉很樂意地擔任了新成立的都昌縣老科協農業分會的常務副會長,辦示範基地、搞科技輔導、推「陽光工程」、做分會活動,他全身心融入。縣老科協推薦他為九江市老科協系統表彰的先進個人。

土塘潭湖柑橘種植基地

在劉初生看來,「老科協」之「老」,不是會員年齡上的「老邁」、思想觀念上的「老朽」,而是專業資歷上的「老手」、為人做事上的「老成」、服務發展上的「老道」。

土塘潭湖柑橘種植基地

2018年4月,當時的都昌縣農業局局長徵求劉初年的意見,擬派他代表縣農業局前往徐埠鎮蓮花村參加脫貧攻堅小分隊,同時協助九江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駐蓮花村扶貧隊進行農業產業扶貧開發。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也是老科技人展示才幹、親民惠民的一大好舞臺。劉初生說:「我是農業科技戰線的一名老兵,也是一名老黨員,為農民增產增收,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是我永恆的追求!」他愉快地接受了這項任務,打起背包吃住在村,當起了一名扶貧隊員,成為全縣唯一一位具有農業高級職稱的駐村扶貧隊員。劉初生駐村幫扶全身心融入,每周星期一去,往往要到星期五晚上才回縣城家中。2018年底,妻子意外摔傷,生活不能自理,家中又無子女在身邊陪伴,劉初生也不請假照顧受傷的老伴,而是將她接到蓮花村,一邊呵護妻子,一邊忙著駐村幫扶的事。

徐埠蓮花村脫貧攻堅示範基地

蓮花村在2018年由村支書餘海平帶頭,種植能手譚小平等一起種植蓮花100餘畝,劉初生在親赴江西廣昌、湖北黃梅考察後,看準了蓮籽的市場前景。他協助脫貧攻堅工作隊開展產業幫扶,2019年就將種植面積擴大到370畝,每畝純收入1200元左右,帶動貧困戶32戶,人均增收3000餘元。蓮籽採摘用工多,全年吸納本村貧困戶通過務工增收10餘萬元。為提質增產,種植品美價俏的「生態蓮」,劉初生引進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生物農藥,用於蓮花生長期的滅蟲。蓮蓬盛期枝展葉闊,不方便人工施藥,劉初生引進無人飛機噴灑,既節省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為了形成種植-觀賞-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鏈,劉初生鼓勵4戶農戶買來12臺蓮籽加工機,辦起了小型蓮籽加工廠,提升蓮籽的附加值。縣農業農村局另一個扶貧幫扶點南峰鎮暖湖村蓮花基地上的部分蓮籽,也通過徐埠鎮蓮花村的收購加工而走俏市場。蓮花村在市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設立10萬元的蓮籽產業獎補基金。2020年該村蓮花基地擴種至500畝,成為活力迸發的一個扶貧產業。

蓮花基地

蓮花村的扶貧產業繁花似錦,劉初生為此注入科技的力量。2018年村集體開闢茶葉基地百餘畝,劉初生從浙江安吉引來品質上乘的奶白黃金芽茶苗。為了搞好茶園管理,劉初生成了一名「茶工」,栽植、剪枝、鋤草、施肥,他總是親自參加。為了解決茶圃的抗旱難題,他將噴灌設施引入山中。蓮花村的茶葉基地如今長勢喜人,預計2022年茶葉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蓮花村的油茶基地為全村33戶貧困戶免費提供油茶苗,全村油茶種植面積已達500畝。劉初生引入上海一家現代農業企業的新成果「 芸樂收」,為蓮花村水稻種植大戶提質、增產、增收提供科技支撐。2019年劉初生指導的水稻種植示範田比常規管理畝增產463斤,全縣200餘名種糧大戶前往現場觀摩。劉初生在蓮花村結對幫扶了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譚國平養雞2000餘羽,譚火貴種植油茶3畝多,劉初生成為幫扶對象「科技致富」的貼心人。2019年年底,他積極協助縣農業農村局開展消費扶貧,為貧困戶推銷農產品1.5萬餘元。

部分榮譽證書

都昌縣老科協農業分會的科技興農示範基地除了徐埠鎮蓮花村的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示範基地,劉初生還和分會的會員一起在春橋鄉官橋村以「文川家庭農場」為平臺,開辦田園綜合體示範基地,種植、養殖、農旅各展其彩,柑橘、蜜柚、有機蔬菜、優質稻米等產品網上銷售漸成氣候。在土塘鎮潭湖村辦起了臍橙種植示範基地,種植優質臍橙和特色中藥材500餘畝。

切磋農技

劉初生奔波在科技輔導的沃野,樂此不疲。都昌南峰蔬菜種植專業戶馮全紅2012年從廣東東莞回到家鄉創業,在汪墩古嶺村沿都蔡公路一線承包基地種植蔬菜,劉初生近十年來一直義務擔任馮全紅蔬菜大棚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指導員。在劉初生的幫助下,馮全紅現在的種植大棚種植的葉菜類豐富了都昌縣城居民的「菜籃子」,同時還引進草莓、火龍果、百香果、芭樂等水果種植,穩打穩紮創業致富。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務重,作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專家庫裡的專家,劉初生定期在線上為全國的種植大戶上水稻種植技術網課,從他吐詞稍微有些含糊的表達裡,飽含了他這位舌癌患者多少的艱辛奉獻。

科技興農繪美景,滿目青山夕照明。劉初生在農業科技之園踐行初心,躬耕不息……

本文作者(左)在田間大棚採訪劉初生

文/圖 汪國山

相關焦點

  • 把科技的種子播撒在大地上 記晉中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張岐明
    圖為張岐明(右一)為農戶介紹新品種、新技術。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選擇了在哪裡落地,就在哪裡生根、發芽、成長,接受風雨的洗禮,結出豐碩的果實。對張岐明來說,選擇了農業,就是選擇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奮鬥道路,而把從業多年積累的經驗分享給廣大農戶,成了他最大的快樂和心願。張岐明,紮根基層農業三十餘年,一直以傳播農業技術、推廣優質品種為己任,在他熱愛的農村大地上譜寫了一曲農技推廣之歌。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在今天這個特別日子裡,很高興與大家相聚一堂,共商農技推廣大計,共推鄉村振興大業。在此,謹代表農業農村部,向中國農業技術推廣推廣協會成立30周年、向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長期奮戰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親切問候,向長期以來支持「三農」事業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 農業科技「最強大腦」效用顯現
    「經過多年研究,我們目前形成了一套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解決了棉花產業領域一部分『卡脖子』問題。」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說,棉花種植用工多是行業長期以來的痛點,由於農藝和農機不配套,機械化程度非常低,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而輕簡化栽培技術實現了棉花「種、管、收」全程輕便簡捷,植棉用工減少了四分之三,省工省時、節本增效。
  • 海上良種播撒大滇西,山海農業合奏「交響曲」
    為了拉動貧困地區農業增收,為了填補上海市場的缺口,在祖國的西南邊陲,有一群上海援滇幹部正卯足幹勁,播撒著「千金難求」的希望種子,用心血和汗水澆灌明日的豐收。「千金難求」的種苗送到田間地頭「這裡的條件太好了!」上海援滇幹部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雲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自然生態好,非常適合農業發展。
  • 富邦股份:當選為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單位
    2020年12月21日,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大會選舉,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當選為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單位,公司董事長王仁宗先生當選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
  • 記全國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獲得者郭炳堅
    記全國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獲得者郭炳堅2013-12-03 21:0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人民網        瀏覽量: 3787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nbsp&nbsp郭炳堅,福建港德水產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技術總監,惠安縣友興水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先進個人,&nbsp全國
  • 農業科技「最強大腦」效用顯現_新華報業網
    「經過多年研究,我們目前形成了一套棉花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解決了棉花產業領域一部分『卡脖子』問題。」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說,棉花種植用工多是行業長期以來的痛點,由於農藝和農機不配套,機械化程度非常低,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而輕簡化栽培技術實現了棉花「種、管、收」全程輕便簡捷,植棉用工減少了四分之三,省工省時、節本增效。
  • 富邦股份(300387.SZ)當選為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副...
    格隆匯12月21日丨富邦股份(300387.SZ)公布,2020年12月21日,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大會選舉,公司當選為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單位,公司董事長王仁宗當選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第七屆理事會副會長。
  • 極飛科技:布局智慧農業 開啟農業生產活動的定製化作業時代
    、創新雙旋翼飛行平臺V系列農業無人機、新增固體播撒和割草兩大執行單元的R150農業無人車、新一代農機自駕儀等一系列全新硬體產品,並重點推出AI處方圖技術,以實現>和各類傳感設備也逐步被推廣,但無人化農業技術目前的應用與服務場景非常有限,無法從整體上解決農業經濟效益低的問題
  • 荷蘭農業:農業教育+合作社;業內人士:推廣「豬臉識別」
    「要聞」1、2020年中國養殖業下遊需求量或達1億噸據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內畜牧業產值相較往年有所下降。而據政府發布的相關《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要超30%。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佔地面積應在30畝以上,農產品年成交額不低於5000萬元;公益性農貿市場的經營攤位應在50個以上,服務半徑500米以上,經營農產品不少於20種,農產品年成交額不少於1000萬元;公益性農產品零售企業應有不少於5個統一配送的零售網點,單個網點服務半徑500米以上,經營農產品不少於20種,農產品年銷售額不少於5000萬元。
  • 引興農之水 澆創業之田 都昌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碩果纍纍
    呂小華在家鄉大沙鎮太陽村野溪壠的120餘畝果園裡,時令的大白桃、油桃、脆桃掛滿枝頭,除了通過電商平臺外銷,節假日還吸引城裡人前來果園,參加桃之旅生態體驗遊,採摘的鮮桃價格每斤在8元以上,果園裡的翠冠梨、脆皮金桔、蜜桔、甜柿子也長勢良好。呂小華獨到的果樹栽培技術得益於他參加「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培訓的收穫。
  • 農業科技「最強大腦」效用顯現 13名傑出人才當選兩院院士
    而輕簡化栽培技術實現了棉花「種、管、收」全程輕便簡捷,植棉用工減少了四分之三,省工省時、節本增效。董合忠是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輕簡化栽培技術正是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的成果之一。2010年6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決定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
  • 極飛科技新品發布盛典來襲,以硬科技創新詮釋「農業從此大不同」
    當搭載極飛睿噴 -- 第四代智能離心霧化噴灑系統,配合20 升智能藥箱,P40農業無人機能夠實現精準、均勻可控的噴灑效果,植保作業效率可高達每小時220畝。快速換裝睿播模塊和25升種料箱後,其每小時可撒肥料 2.4 噸或水稻種子1.6噸,通過行業首創的雙離心播盤和螺旋式送料器設計,使得播撒更高效、均勻且不傷種。
  • 極飛科技開展農業無人機水稻直播與人工直播對比演示
    >相關關鍵詞 4月13日,極飛科技組織了全國首次無人機播種與人工撒種的現場直播作業對比,向各地農戶展示了農業無人機如何實現自動播撒,以及與傳統人工作業有何效果區別。
  • 或專注金屬材料焊接技術?清華系團隊成立「聯金新材」
    公開的工商信息顯示,「聯金新材」的經驗範圍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轉讓、技術推廣、技術服務;基礎軟體服務;應用軟體服務;計算機系統服務;軟體開發;產品設計;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含營業性演出);承辦展覽展示活動;會議服務;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自然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工程和技術研究與試驗發展;市場調查;數據處理(數據處理中的銀行卡中心、PUE值在1.4
  • AI種草莓,比最強人類多兩倍:首次農業人機大戰結束了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澤南水果為什麼越來越好吃了?網紅農產品背後是農業的創新力量。你也許不知道,最近一段時間裡最流行的「網紅水果」,很多都曾是默默無聞的小眾水果。經過 120 餘天的對決,在雲南昆明開啟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在 12 月 16 日落下了帷幕。最終,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和比利時根特大學的青年科學家們組成的 CyberFarmer·HortiGraph 聯隊獲得了 AI 組冠軍,亞軍和季軍分別由來自雲南的「智多莓」隊和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AiCU 隊獲得。
  • 「徵稿啟事」推廣凍精技術 助力豬業復興
    豬凍精集成技術提高優秀種公豬精液的利用效率,閒時大量儲備,需時隨時取用,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有效避免病毒潛伏期和精液運輸帶來的病毒傳播隱患,保障快速擴繁配種所需的精液,是應對非洲豬瘟加快恢復生豬生產更具生物安全、更能保質保量、更加節本增效的人工授精方式。
  • ...活動(十一)旅順口區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發布活動——望香紅...
    旅順口區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十一)旅順口區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發布活動——望香紅蘋果 2020-09-19 1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項目專家的成果「鮮食葡萄新品種培育及優質高效綠色效栽培技術...
    2020年4月19日,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葡萄及瓜類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項目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劉三軍研究員團隊完成的「鮮食葡萄新品種培育及優質高效綠色效栽培技術集成應用」成果,通過了河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