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冰天雪地之中和以美國鬼子為首的聯合國軍苦鬥三年,把他們攆回了三八線。
十幾萬好兒女英魂留在異鄉。
怎麼看待這件事,曾幾何時,不停的有人給韓戰潑髒水。
01立國之戰
我們為什麼要去打這場戰爭,確立了一個安全的邊界範圍,彼時東北之於全國,就是現在的長三角+珠三角,穩定東北就是穩定全國各地的經濟基本盤,防止美國前壓與防止蘇聯滲透缺一不可。「我們有能力成為你的盟友,你也不要再想著替我們保護此地」。
現在回首來看,實打實的舉世矚目成就,直到今天,我們都還享受68年前數十萬志願軍在冰天雪地朝鮮浴血奮戰的紅利!
曾經有這樣一個國家,在最黑暗的時期,皇太后和皇上被不到兩萬人的八國聯軍在自己的土地上趕得團團亂轉,這個國家的人民在以後的整整五十年間被稱為東亞病夫,這個國家被全世界蔑視。而在一場偉大的戰爭中,這個民族在鄰國的土地上粉碎了為數上百萬人的十六國現代化聯軍,全世界都開始對他肅然起敬,都開始重新衡量這個民族的份量和價值。。
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所發揮出來的高度組織能力,調動龐大的人力資源去對應潛在的威脅,爆發出驚人的戰爭潛力,這是取得今天輝煌成就的重要基礎之一。
龐大的人力資源組織能力歷來是中國在國際博弈中的重要籌碼,有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表現,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改善,化解了蘇聯對中國的不信任,開始了工業化。 歷史上,因為外來勢力介入,被顛覆的新政權屢見不鮮,法國、蘇俄、古巴,建國之初,都遭遇了外來幹涉。
大陸內外的反動分子、國內的老百姓,都明白這個道理,都在看共黨能不能挫敗大買辦、大地主階級的後台老板,反動分子磨刀霍霍準備反攻倒算,老百姓人心惶惶。
如果美軍前進到鴨綠江,考慮到美軍歷史上有過多少次武裝幹涉的記錄,就不難設想後面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如果把解放戰爭看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戰爭的上半場,那麼韓戰就是下半場。
當韓戰進行到1953年的時候,作為在三八線附近反覆搏殺了整整三年的兩個對手,中國和美國都已經覺得,「停戰」已經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這個「停戰」的共識來之不易——雖然停戰談判早在1951年就開始談了,但由於雙方都有各自的訴求,美國人要臉面,我國也付出了這麼大代價,必須爭取到合理的停戰條件,所以又「邊打邊談」了一年多。 尤其是美國方面,畢竟此時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這哥們第一件想要解決的事就是儘快結束「韓戰」,好把美國拽出戰爭泥潭,早在美國羅斯福總統時期就提醒過要防範被軍工複合體的利用,大發戰爭財。 當戰爭打到第三年的時候,美國人已經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變得沒有了意義,無法取得最終的目的。
1952年10月14日開始的「上甘嶺」戰役,就是中美雙方邊談邊打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美軍始終無法攻克上甘嶺。自此以後,美國人意識到最後仍要靠談判才能結束戰爭。 1953年4月26日,中美雙方重啟停戰談判,遭受三年戰火摧殘的朝鮮半島,終於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但是,有一個人卻表示堅決不能接受。這個人,就是南朝鮮總統李承晚。 李承晚很明白,如果美軍一旦宣布撤退,自己的政權很可能也會隨之崩盤。所以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1953年6月18日,一件出乎中美雙方意料,也震驚全世界的事發生了:南朝鮮政府在沒有通知任何方面的情況下,李承晚公開宣布繼續為統一全朝鮮而「戰鬥到底」,揚言在沒有美軍的幫助下也要單幹。
但李承晚自有自己的小九九,他那點實力還不夠志願軍塞牙縫的,後面的戰事也證明了一點,但沒想到,他的行為雖然起到了轟動效果,但完全是反面的。在朝鮮戰場即將全面停戰的背景下,南朝鮮直接就給了大哥一巴掌,全世界都被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驚呆了,包括英國、加拿大等在內的西方國家都發表了譴責,而美國更是臉上無光——小弟出爾反爾,臉上是掛不住的。
而在中國方面,決定滿足李承晚「單幹」的願望。1953年6月,入朝擔任志願軍第20兵團以金城為中心點,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戰役。此時20兵團的負責人是楊勇,20兵團有54、60、67、68四個軍再加一個33師,對面是南朝鮮的四個主力師,其中「首都師」是南朝鮮的王牌師,此外還加持美軍的一些火力幫襯
02 金城之戰
1953年7月13日晚上9點,在濛濛細雨中,「金城戰役」拉開帷幕。
戰端一開,20兵團就直接把南朝鮮軍隊打蒙了。在步兵衝鋒之前,20兵團調集了1100多門火炮,對金城以南的南朝鮮軍隊陣地進行了7到28分鐘的炮火急襲,大約有1900噸的炮彈在這短短的半小時內傾瀉在南朝鮮軍隊的陣地上,30%的南朝鮮軍隊陣地地表工事瞬間被摧毀,80%以上的道路障礙被清除。 隨後志願軍對敵軍展開了 「鉗形攻擊」,在金城正面,志願軍一共擺出了6個軍,配備火炮1483門,準備一口氣吞掉南朝鮮軍四個主力師。 金城戰役中,最搞笑的是,南朝鮮軍中的「首都師」的最強團「白虎團」,團部居然被志願軍特種部隊給掏了。「首都師」是李承晚的"王牌"師,那「白虎團」就是南朝鮮軍王牌中的王牌,白虎團有個團旗,上面畫著血口獠牙的虎頭,因此而得名
總是被人誤以為只會用「人海戰術」衝鋒的中國軍隊,經歷了三年的朝鮮戰場洗禮,爆發的戰鬥力更是勢不可擋。一個小時之內,南朝鮮軍四個師的防禦前沿陣地全部被突破。
其中還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志願軍的一個偵察班,真是絕了,竟然「膽大包天」,直接化妝成南朝鮮士兵的模樣,深入敵軍後方,連過南朝鮮軍數道關卡,直接突擊到了「白虎團」的團部指揮所,將這支「王牌團」指揮部從裡到外打了個稀巴爛,並俘獲了一個副師長,是整個韓戰期間志願軍俘獲的南朝鮮方面最高級將領。
事實上,「首都師」的潰敗只是南朝鮮軍潰敗的一個縮影。
志願軍經過21個小時的戰鬥,就把南朝鮮四個主力師打殘了三個師,戰局崩盤如此之快,不僅震驚了南朝鮮人,也驚動了美國人。 但志願軍的攻勢如此猛烈,進展如此迅速,美國人還是慌了,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馬克斯韋爾·泰勒中將心急火燎地趕到了前線指揮所,迅速將被打殘的南朝鮮軍隊撤掉,安排日本空運到朝鮮的一個空降團和美第九軍二師一起準備接防,並準備再調美軍第三師頂上。
然而,就在美軍調兵遣將的同時,志願軍已經轉入第二階段作戰,繼續往南猛打猛衝,倉促組織防線的南朝鮮軍隊和美軍招架不住,只能一退再退。
在這個過程中,金城川由於連日大雨,河水猛漲,就像金剛川電影中的一幕,敵機不斷轟炸,前線地區的橋梁大部分被炸毀,《金剛川》即取材於這段歷史背景,志願軍工程兵部隊捨生忘死日夜搶修,最終保障了前線作戰的運輸需求。
7月16日,穩住陣腳的美軍和南朝鮮軍隊開始發動反撲。而此時,志願軍方面正好也因為後勤補給路線過長,開始轉入戰略防禦,拼死抵擋敵人的反撲。在防禦戰中,867高地的180師打得尤其英勇,這支在韓戰中命運多舛的部隊死戰不退,在數倍敵人圍攻下,戰鬥到最後只有倆人生還,全連其餘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戰鬥打到最後,除了867高地丟失外,其餘陣地都在志願軍掌握之中,瘋狂反撲的南朝鮮軍隊兩天內發動了107次反攻,但志願軍陣地紋絲不動,美三師只是發動了幾次連、排級的進攻試探,在失敗之後,也不敢再進攻了。至此,戰鬥接近尾聲。
03 五十七載猶如夢
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半島中西部、北緯38°線以南5公裡處一個叫「板門店」的地方,朝,中,美三方籤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至此,作為整個韓戰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落下帷幕。
最終,美國認識到使用武力幹涉行不通,於是,從1950年代開始推行和平演變。必須承認,效果不錯,1991年蘇聯解體。朝鮮的戰爭,表面上看是外戰,其實是國內武裝階級鬥爭的延續,俗話說打狗看主人,但是,僅僅打狗還是不夠的,只有走狗背後的人氣餒了,走狗也就老實了,也就再也不敢輕易咬人了。
現在,許多人把當年的階級矛盾、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關係模糊了、淡化了、掩蓋了,空談民族情懷、愛國情懷以以求得所謂真正的民族的解放。
「金城戰役」是整個韓戰的最後一戰,從整體上看,「金城戰役」是以志願軍大獲全勝而結束的,不能說摧枯拉朽,但也眾志成城。
可以說,沒有「金城戰役」的大勝,板門店的那場停戰協議就不會那麼快落實,甚至還會生出什麼波折,從這個意義上講,「金城戰役」是必打的一仗。
但戰爭總是殘酷的,好多戰士倒在了黎明前,倒在了異國他鄉,他們也有姐妹兄弟,也有妻兒老小,他們為了保住一個抗爭百年才贏得獨立新生的中國捨生忘死,奮勇向前。
《紐約時報》曾評價,美國在朝鮮打了兩場戰爭,贏了北朝鮮,卻輸給了紅色中國。
在韓戰中,當志願軍攻克漢城的消息傳回國內時,有個福州的老人無比激動,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了五十七年前的甲午之戰。作為甲午之戰的親歷者,他眼看著戰禍從漢城燃起,然後經過平壤保衛戰、黃海海戰,最後到他自己參加的威海保衛戰。自己的同鄉,學長:鄧世昌、劉步蟾、林泰曾,自己的領導:丁汝昌,戰死的戰死,自殺的自殺。後來又經歷了辛亥革命,內戰,抗戰。沒想到有一天自己還能活著看到中國的軍隊攻入漢城。
老人隨即吟詩一首:
師入三韓大有聲,海東形勢一番更。
美軍屢敗終難振,華裔方興孰敢輕。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的還不錯,分享,評論或贊吧,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