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的劇情簡介······
二十年代的美國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人受盡壓榨,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查理(查理·卓別林 Charles Chaplin 飾)就是一個底層市民,他在一個機器隆隆的廠房裡日以繼夜地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重複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捲入流水線機器的皮帶裡,令人苦笑不得。
查理儘管貧窮,但卻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裡破爛卻又溫馨。每次身無分文的查理為了找到吃的,都會故意犯事,以便進入監牢。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流浪女成了歌舞紅星,然而好景太短暫了。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摩登時代》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資源
影評一:
看完一查才發現,卓別林真的愛上了寶蓮·高黛。怪不得看起來那麼動人和自然,打動人心。他倆出現在任何一個鏡頭裡,給人的感覺都是甜蜜的。也算是藝術婚姻,可惜只維持了六年。
寶蓮·高黛(1910-1990) 寶蓮·高黛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演員之一,她曾是卓別林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曾經在費雯麗被選為"郝斯嘉"之前被認為扮演斯嘉麗的最佳人選. 她的著名影片是<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
卓別林一生曾有4個妻子,某一時期的御用女演員在絕大多數也是他私生活中的御用情人。但他最愛的是最後一個妻子,小他36歲的烏娜·奧尼爾,偉大的諾貝爾獎金劇作獎獲得者尤金·奧尼爾的女兒。
為了和烏娜在一起,卓別林與在事業上給他最大幫助的第三位妻子寶蓮·高黛離婚了。寶蓮和卓別林前後相處了10年,其中包括6年的婚姻。他們不僅在感情上相互依託,而且在事業上共同發展,《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傑作。
1932年初夏,老友約瑟夫·辛克邀卓別林到遊艇上共度周末。辛克把一位少婦介紹給卓別林。她叫寶蓮·高黛,原名瑪維 ·萊維,21歲,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家境貧寒,童年不幸,14歲進入齊格菲歌舞團,16歲嫁給闊綽的花花公子,數月後離異,繼而步入影壇。這段身世引出卓別林的好感。兩人越談越投緣…… 從此,忙碌一周後,有情人便相約在聖佩德羅幽會。在洛杉磯的這個港灣,可以時常見到他倆漫步的身影。她眺望遠處的船隻,往往凝視出神,他就為她買了一條小船。泛舟海上,傾心交談,詩意盎然!
相識數月後,他倆在機場吻別的情景登在報刊上,成了首版新聞。說他們出雙人對,儼然夫妻。說他們已經訂婚。兩人都出面闢謠,因為卓別林和前妻的糾葛遠未了結。但是,寶蓮向探聽名人行蹤的記者洩露了一條新信息:她將主演卓別林的下一部影片。
卓別林做出了藝術生涯中一次重大決定:拍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 傳說多虧這位熱情的女伴壯膽,他才敢孤注一擲。卓別林終日考慮他的電影,無暇旁顧。寶蓮常常抽空照看他的家。她溫柔可親,卓別林的兩個孩子也喜歡她。他們的生活和諧而忙碌。從著手編劇到完成影片。兩人付出了近三年的心血。1936年 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裡劇院首映。影片在德國和義大利遭禁,在倫敦、巴黎和莫斯科獲得巨大的成功。首映後的第五天,卓別林和寶蓮·高黛飛赴檀香山,隨後,又到了夢幻之地—一遠東遊覽,圓了寶蓮的夢:發現東方。旅途中卓別林開始醞釀新作《香港女伯爵》,他心目中的主人公是高黛和賈利·古柏。但是影片的完成已是後話了。在旅途中,卓別林決定與寶蓮成婚,在廣州舉辦婚禮,但不事聲張。
又應了那句「名言」: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廝守在一起反而多生齟齬。感情的裂痕在婚前就開始顯露。有時,在上流社會的晚會上只能看到寶蓮孤獨的身影。但是,他們仍然戀家、關心孩子,仍然一起招待親朋好友。卓別林為了幫助高黛爭演《亂世佳人》中的郝思嘉,還特意請了英國戲劇演員為她單獨授課,並再三通過電話向製片人塞爾茲尼克求情。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高黛未能如願,但卓別林的一片苦心忒令人感動。1938年,高黛偕同卓別林在舊金山附近的小港灣肯美爾城住了 幾個月。那時,德國納粹兇焰正熾,卓別林毅然中止為寶蓮編寫愛情片的計劃,開始籌劃一項代名「七號」的大工程。就是後來震驚影壇的《大獨裁者》。卓別林為此說過:「希特勒這個醜惡的怪物正在煽動戰爭狂熱,我不能一味迎合一些女人的興趣……」女主人公還是由寶蓮演。她兢兢業業,不辭勞苦,有時為一個場景可以拍二三十次。她是絕不遜於男人的女人。可惜,這次合作加深了兩人的分歧。在政治上,卓別林支持蘇聯,寶蓮更站在美國一邊。兩人個性極強,漸漸失去了共同語言。
1942年,他倆在墨西哥平靜分手,好聚好散,無恨無怨。卓別林黯然神傷。他對兒子說:「孩子,這是件傷心事。這就是生活。」
影評二:
黑白的影像卻呈現出了現實社會工業化對人的摧殘以最為深刻的著點,《摩登時代》那深賦意蘊的荒誕,是查理·卓別林以犀利的演繹對資本工業惡面發出的譏嘲,無論任時代更迭,這都是一部充滿摩登氣息的作品,因為這就是屬於我們的故事。卓別林總是用喜劇形式包裝心酸,走馬觀花或許只懂笑,但細細品味就會哭。工業城市下,被壓榨的工人對運輸帶有了慣性的反應程式,失業的生活甚至比不上監獄裡的無慮,影片最後,夏爾洛和女主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這一章的名字叫黎明,這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
影評三:
有人說《城市之光》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但我依然認為這部《摩登時代》才是卓別林默片時代最後的收尾之作。現在回顧《摩登時代》的拍攝年代,我們不得不佩服卓別林的強大。此部影片攝製於1935年,這時好萊塢已經是有聲電影的天下,無聲電影已經瀕臨退出歷史舞臺的邊緣,而局部彩色片也在這一年誕生,這是一個電影攝製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但很多人總是固守著一些東西不肯放棄,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古板!正如音樂屆的恩雅一般,卓別林就用他的《摩登時代》向我們證明了這種堅持的偉大。卓別林始終認為肢體語言的表現才是電影藝術的真正的精髓,而這一理念在現今電影技術大爆炸的今天依然極具指導意義。在卓別林的堅持下《摩登時代》正如傳統無聲電影一樣屏蔽了對白,只留下少許音響和背景人聲,而它也證明,經典不會因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