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在國內的狀況逐漸得到改善,管虎執導,備受期待的戰爭片——《八佰》在遭遇各種各樣的麻煩之後,終於得以上映。電影本身取材於史上著名戰役「淞滬會戰」,足夠深刻,再加上管虎本身優秀的導演能力,《八佰》上映以來,在大眾之中的評價還是非常中肯的。
對比時代,管虎這部《八佰》算是1975年同題材國內電影《八百壯士》的一大進步;對比世界,管虎刷新了國產戰爭片的高度,我們在管虎身上,似乎總能看見驚喜,讓人不禁想要更加深入了解這位著名的第六代導演。
放眼整批第六代導演,管虎一直都在展現他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年紀比較大一些的影迷如果有看過他導演的《頭髮亂了》,就會發現他的電影十分關懷底層的普通人物。如果沒有看過《頭髮亂了》的影迷,應該也聽說過《外鄉人》、《生存之民工》。這兩部劇都反映出管虎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細膩。他總能在巨大的時代畫幅下發現令人為之動容的細節。這些細節,就是我們平時根本不會注意的,那些身邊的人。
管虎的電影數量雖然不如某些同齡知名導演要多,但勝在每一部都極具特色,值得影迷們津津樂道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要做到這種效果,離不開管虎的另一個長處——對於劇本題材獨具慧眼。就比如《鬥牛》,非常經典的抗日題材,雖然那部電影的藝術手法有些「後現代荒誕」的風格特點,沒有《八佰》那樣具有強烈的代入感,但卻與題材本身有極大的契合度;五年前上映的《老炮兒》,把視角聚焦在兩代人的價值對立,卻沒有說教感。
這回《八佰》能夠不落國內傳統抗戰神片的「窠臼」,在藝術層面上給予觀眾不同於以往的思考。就比如電影中描述抗戰時期中國軍人和日本軍人的對立關係,傳統的標籤化的藝術作品,喜歡降低日軍的智商,仿佛他們只會說粗話、懲罰下屬。
但管虎在生活中就是一個看待事物極度冷靜的人,他將這份冷靜帶到每一部飽含著情緒的作品中,反而碰撞出更加激烈的火花。相比國外諾蘭的《敦刻爾克》、梅爾·吉勃遜的《血戰鋼鋸嶺》,管虎不但拍出了中國特色,也拍出了個人風格。
這就是管虎,既是第六代導演中不容忽視的門面之一,又是九十年代青年人生活的發掘者與親歷者。對於包括樂楓我自己在內的年輕人而言,第六代導演們所經歷的生活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但我們卻能通過他們的電影、他們的藝術表達,去感悟自己剛出生、還是懵懂孩童的那個年代,這個世界對待青年人的態度。
而管虎的電影視角又拉得極低,我們總能在那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找到自我熟悉的感覺,這也是管虎電影拋開一切專業眼光之外,最能打動路人的重要特點。
小編也有在電影專業學習的朋友,他們之中也有不少是第六代導演管虎的多年粉絲,管虎在作品中的個人印象,可以在他們的作品裡發現不少,這不得不說是管虎作為中國電影行業建設者的成功。
在第七代,甚至第八代導演逐漸嶄露頭角的今天,第六代導演身為先輩,已經在把手中的藝術火炬鄭重其事地交給後輩。這個過程是嚴肅的,也是值得我們每個影迷朋友去期待的。
你喜歡管虎導演的作品嗎?可以在評論中一起討論。最後,不要忘記關注樂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