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劇本初稿成型到今日與觀眾見面,《八佰》這部令人們期待已久的華語戰爭大片整整醞釀了9年。
宣布定檔8月21日之後,《八佰》提前一周開啟了全國點映活動,據燈塔專業版票房顯示,點映首日票房成績便突破1400萬,並且豆瓣開分8.3分,好多觀眾表示「《八佰》看哭了」。
(以下內容有輕微劇透👇)
01
02
《八佰》的故事主要發生在上海蘇州河的南北兩岸,雖一河之隔,卻天差地別。南岸英法租界內歌舞昇平、燈紅酒綠,人聲鼎沸的賭場、鑼鼓喧天的戲臺、推杯換盞的酒吧,以及霓虹街道上無處安歇的民眾,繼續著「夜上海」的夢幻泡影。
《八佰》的一大亮點是著重描寫亂世中的眾生相,以南北兩岸的小人物勾勒起整場戰役前後方的大面貌。
我們很難在這部電影中找到所謂「主人公」,甚至連總指揮謝晉元的面孔都記不大清,但卻能清楚記得一大批小人物豐富完整的人物弧光,這也是電影最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地方。
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八佰壯士也是由一個個平凡的個體組成,他們有血有肉,有父母親人,只因生逢亂世,被命運裹挾進這隆隆炮火之中。
歐豪飾演的端午「讀過私塾、沒去過縣城」,只想和弟弟、叔叔看一眼上海的模樣;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是個文職,一直伺機逃跑,因為他害怕「死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王千源飾演的羊拐嗜煙如命、錚錚鐵漢,卻也想在下輩子嘗嘗戀愛的滋味……
所以,當他們背起炸藥包,高喊著自己的家鄉和姓名與敵人同歸於盡時;當他們前赴後繼,用肉體守護高高飄揚的旗幟時;當他們懷著「活著就有希望」,爬也要爬過兩岸之間的小橋時,無論是天空中的國際觀察員、還是河對岸的老百姓,亦或是通過讀報了解前線戰況的四萬萬百姓,無不為八佰壯士向死而生的壯舉所動容,儘自己所能捐錢捐物,甚至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戰爭也許會令人麻木,但是烈士的鮮血卻像一顆顆火種,讓救亡圖存、保衛山河的希望在全民心中熊熊燃起。
04
有觀眾質疑,從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送來親筆信之後,整個電影的節奏感和緊張感便大大削弱,以至於讓人有些「昏昏欲睡」。其實不然,相比於前半段稍顯密集的槍林彈雨來說,正是後半段巧妙地掀開了四行倉庫保衛戰背後風雲變幻的社會背景和國際環境,從而也讓每位壯士最後時刻的選擇更加震撼人心。何香凝曾感嘆道:「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八百壯士的捨生取義固然令人可歌可泣,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戰爭態勢。事實證明,只有四萬萬人齊心協力、同仇敵愾,共同抵抗外敵入侵,才能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電影最後一個畫面,鏡頭從四行倉庫彈孔斑駁的牆壁上緩緩升起,時空也切換到了當下上海的城市天際線,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從而讓這部歷史戰爭片更具有現實意義。曾經,有一部酷炫的要死的電影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下映後才後悔莫及...如果再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我一定去太平洋影城(中江童樂灣店)刷它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