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21: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這句
「爺的青春回來了」的縮寫,短短三個字承載與青春重逢的喜悅。今年B站用戶共發送了22億條彈幕,其中「爺青回」佔5420359次。
它可能出現在UP主
對摩託羅拉翻蓋手機的測評中;
或
《數碼寶貝》《仙劍》等童年回憶的混剪中;
也可能出現
「林黛玉倒拔垂楊柳」的二次創作裡。
青春無論好壞都無法復返。正因如此,滿屏「爺青回」才有讓人淚目的集體懷舊感。為何一條單獨的彈幕不會有強大力量,一群人刷屏就讓人心潮起伏?
段子、造梗和拼貼,流行文化背後反映了大家怎樣的身份認同和社會表達?數字時代的網絡文化究竟在玩什麼?本期問吧邀請到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潘霽老師,一起來聊聊!
//本期話題//01 數字時代的青年文化玩些啥?從盜獵角度切入或可以幫助理解網絡化文本的新形態。一系列惡搞鬼畜視頻,多是青年流行文化符號的積澱被網民(或盈利機構)挪用拼貼,與視頻元素本身獨特的文本(敘事,身體圖像,關鍵詞等)形成新的敘事連接。
@南瓜999:數字時代的網絡文化是否加劇了人們的分裂化趨勢,且被網際網路本身放大?許多網絡文化的愛好者喜歡用某些標籤區別自己和他人,在網上經常看到「群體」與「非群體」之間的割裂、罵戰。群體與非群體的割裂,其隱含的前提就是許多新的「群體」湧現了出來:換而言之,更細碎的分裂同時也可以理解為更多小的「群體」在網絡空間中冒出來——罵戰割裂正是為此。與此同時,類似wiki這樣大規模的群體動員在網絡時代也變得更為便利,在保持獨立特徵前提下的「合」與動員在網絡時代採用了更大規模,更低成本的方式。
@ 綰綰是小碗:新的網絡文化、短視頻催生出的各種低俗文化算不算是文化的倒流?潘霽:文化的雅俗並非截然兩分,活的文化常常是雅中有俗。短視頻是技術形式,可能直接對應的是人不同的感知方式和注意力結構而不一定直接等同於低俗。網絡低俗文化在公共領域獲得了更高的可見性。作為媒體人為了保持生命力,可能很難「保持本位」,而要探討原有雅文化與網絡傳播形態,文化符號積累之間如何發生」聯通」,或者以變通和連接來重構「本位」。
02 Z世代浪潮裡,70、80後何去何從?@西瓜可樂味: 您覺得現在我們80後70後有沒有在迎合年輕人的文化?我們是不是逐漸喪失網絡話語權了?我們80後確實在與現在00後90後不同的環境中長大成人。新的「世界」快速侵入了我們長大的那個世界,我們可能需要儘可能的學會「佔據」兩個領域之間的「結構洞」,把「喪失」「落後」轉變成我們這代獨特的結構優勢。
@與月乘舟:有時受益網絡文化,有時又被網絡文化所裹挾擔心失去了理智思維,對此您有什麼建議嗎?從書寫印刷到電視廣播到網絡短視頻,其實發生的是人們感知世界方式的改變——書寫文化中線性連續的理性,較長時間的注意力聚焦,單線程的工作方式,對語言符號的代入能力在數字時代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這種趨向是人類整體文明的形態轉變。但作為大學生,您可能需要意識到經典的書寫文明所代表的知識形態對於現代文明的重要性。
在培養自己數位化生存和思維能力同時,積極接觸保留自己對文字的代入和親近能力。在不同知識模式之間的穿梭轉譯會成為重要的文化能力。
關鍵詞 >> 問吧精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