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桂臨塞上
古寺鬧市中,蒼翠傳經頌。
燒香拜文殊,可得四大空?
重遊成都,第一站就選擇參禮文殊院!文殊院也是很多人來成都旅遊的目的地吧?
文殊院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是當時一位親王的妃子為尼僧信相所建,故稱為信相寺,此後歷代香火鼎盛,直到明末毀於兵災。只留兩棵古樹,破敗不堪。
到了清康熙年間,一位法名慈篤的禪師來到此地結茅為廬,修行弘法,重興古寺,時值「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浪潮,人們來到此地,圍寺而居,漸漸地,此地又成了香火旺盛的佛法道場。街巷逐漸外伸,老成都又一次煥發了它的新春。康熙帝仰慕其名,幾次誠邀禪師進京,均被婉言謝絕。隨後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時,空中出現紅光,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信眾相信,慈篤禪師就是文殊菩薩化現,從此以後信相寺就改名為文殊院。此後,又經過乾隆、道光兩朝的翻修、擴建,文殊院成為西南名剎。
路口看到這經幢,一邊一根。顯示已經來到文殊院的地界。在鬧市中看到這樣的寺廟,還是比較稀罕的。更不要說成都是一個多麼繁華的都市,美食匯聚,美女雲集之地,想專心參禪,確實需要定力。
據說,清末羅思舉任四川提督時,以護法神自任,募款大修文殊院,專門雕刻了四十八根大石柱,從金堂縣淮口鎮運來,又因城門窄狹,石柱不能通過,遂拆城牆開豁口,才得以輦柱入城內。文殊院石幢上刻有羅思舉的名字,因風化看不清了。不知道現在立在路口的這些石柱是不是其中之一?
上面雕刻精美,都是佛家法器和人物,造型皆生動飄逸,栩栩如生。具有極高觀賞價值,只是可惜,來來往往的人潮中,也只有@桂臨塞上停下腳步仰頭看看,或許,成都人都熟視無睹了吧?
穿過長長的兩邊紅牆灰瓦夾道,來到了門前,跟其他很多地方的寺廟不一樣,這裡是不收門票的,文殊院敞開山門,接引天下眾生,廣結善緣。因此,雖然規模宏大,鎮寺寶物眾多,也不收門票,完全依古法,實實在在依照佛祖自渡渡人的慈悲,正所謂:佛門廣為天下開,有緣自會進院來!
一門之隔,門內清淨,門外繁華。
跨入門檻,似乎背後的喧囂和車水馬龍戛然而止,馬上身處一片謐靜之中。
文殊院一大特色就是銀杏樹,一到秋天,大片的明亮黃色給深沉的院中帶來別樣的韻味,所以@桂臨塞上覺得,秋天的文殊院最美!
圓如中道
「圓如中道」,細細品讀,頗有幾分儒釋和參禪的味道。
三大士殿前更是有一副楹聯:
見了便做了,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智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 生生還是無生。
很多人來參禮文殊院,都是來燒香祈福,參禪修身。而@桂臨塞上卻是喜歡這些殿堂上的字。每一塊匾額,每一對楹聯,就是一幅上佳的書法作品。就像佛語梵音,看著它們,能感受到到心裡一片寧靜,安詳。
藍天下的這片深沉,可能也是人們躲避塵世紛擾的一個暫時棲身之地吧。
發現很多匾額都是正楷,少有其他字體,可能也包含清正嚴明,端正立世的意思吧?不懂,就只有靜靜地欣賞了!
文殊院也是成都保護相對最為完整的一個寺廟了!
可能是來得有些早,遊人不多,得以靜靜欣賞這些匾額,從容休閒,可能逛寺廟就是要的是這樣的感覺吧?
文殊閣
沿著曲徑向前,直接來到了最後一進院的文殊閣前。院中古木參天,鬱鬱蔥蔥之間,三層的藏經樓,顯得尤為清幽,香菸縹緲,誦經念佛之聲悠揚盤轉,仿佛華嚴勝境傳來的梵音。
藏經樓的匾額為淨空法師所題,還有一塊橫匾:「汲引人天。」金字晃耀,十分醒目。樓前還有數棵古樹,兩座石經幢,都富有年代感,古意盎然。
可惜的是沒有遇見禪修活動,這也是緣分不到吧!
三層的佛殿正中供著文殊菩薩金像,兩側是千佛塑像,全部用真金貼箔,果然是金碧輝煌,無比莊嚴。從左向右繞殿一周,先在文殊像後面的阿彌陀佛像前禮拜,然後繞到前面,禮拜文殊菩薩,這是在佛堂禮拜的規矩。
由於佛殿內遊人不多,都低聲或者不語,所以殿內十分安靜,確實是靜修的莊嚴道場,忽然心生念想,如果能夠到這裡拜文殊,修身參禪,應該是前生修來的福分,也是為來生積的福田。
摒除了那些不實際的念想,抽身出到塔院,似乎是兩方天地,這裡遊人多起來,一下沒有了在院中的清靜之感了,外面成了停車場,喧囂再次籠罩全身,那是從梵境出來了啊!
來成都旅遊,不要錯過文殊院哦!
這裡是成都!發現成都之美!感受成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