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實功》國畫 沈啟鵬 作
陳實功(1555~1636),字毓仁,號若虛,別號六和堂主人,通州人。因少年時代體弱多病,於是萌發從醫志願,究心醫學,勤奮攻讀《內經》、《難經》諸書,以「勤讀先古名醫確論之書,須是手不釋卷」著稱。他精研外科醫術,「心習方,目習症,或常或異,輒應手而愈」,專事外科40餘年,以醫德高尚,醫術精湛而著稱。
陳實功少年時期即開始習醫,師事文學家、醫學家李淪溟。李先生認為:「醫之別內外也,治外較難於治內。何者?內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則必根於其內也。」此話對陳實功影響頗深,並成為他數十年醫療生涯的座右銘。
《陳實功》雕塑 沈啟鵬 黃培忠 侯德劍 陶永華 作
陳實功改變了過去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醫理的落後理念,在治療方法上,他主張內服與外部手術並重,在發展外科醫學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對脹腫等病症,主張及早開刀「開戶通賊,使毒外出為第一」。無論瘡、癰、疽均能藥到病除,凡經陳實功醫治者,個個康復無恙。他曾為一年逾七旬的鄉官治病,其右背發瘡八天,瘡微腫,色淡不紅,勢若龜形,根漫不聳,他認為是年老氣血衰弱的原因,遂用排膿換藥、營養補充、飲食調理,內外治法並用,注重調理脾胃與氣血,經過七十五天而治癒。
陳實功治病善於透過表象找到病因,明萬曆年間就流傳著陳實功以詩治病的故事:陳實功為鄰居婦女治病,患者上吐下瀉,臥床不起,陳實功詳察病情,沉思一番,開一處方,當面囑咐:「依鄙醫所見,大嫂並無大病,實乃懶則積髒,髒則致病,唯有按此方常服,方能保持安康。」病婦頓時羞愧,無地自容。藥方是一首詩:「粗茶淡飯農家宴,織布裁衣女中賢;骯髒入口多病邪,脫懶換勤校康健。」婦人看罷,羞愧萬分,照「方」服「藥」,一改懶散舊習,勤儉持家,講究衛生,不久病即痊癒。
現代外國醫學專家研究認為,人的衰老常常是從腿部開始的,而陳實功早在400年前就重視腿腳筋骨的健壯對全身的影響,並親自研製了「千裡健步散」。其方法是取中藥細辛、防風、白芷、草烏各等分研為極細的粉末,平時密封於瓷瓶內。長途跋涉的人,可取粉末少許散於鞋內,不但可除溼祛臭,還能使兩足輕捷、不易疲乏,並可防雙足磨擦生泡、腳跟疼痛。
陳實功對癌腫也有深刻的認識,他對癌腫進行了分類,有乳巖(乳腺癌)、翻花瘡(皮膚癌)、繭唇(唇癌)、頸瘡(淋巴癌)、鼻咽以及內臟等癌腫,他把癌腫命名為失榮症。在論述病因時,他指出憂鬱、心所願不志以及不良刺激等因素是重要原因。他的這些見解,使中醫對癌腫的認識明顯提高了一步,一些論述至今還有科學價值。
陳實功故事浮雕牆 陶永華 沈啟鵬 黃培忠 侯德劍作
陳實功從事外科四十餘載,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積累了豐富的治病經驗,由於當時身處封建社會中,人們更加注重內科,輕視外科,這是因為當時外科醫學同內科醫學相比較而言,外科醫學缺少詳盡的基礎理論,陳實功在往常的治病行醫中已深刻認識到這一點。為了使外科醫學能夠讓更多的人重視起來,讓更多的行醫者掌握方法技藝,他不顧年事已高,筆耕不輟,根據自己多年行醫的經驗和明朝以前外科醫學方面的部分成就,於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寫了一部重要的外科醫學著作《外科正宗》,較為系統地總結了自唐代到明代外科診療方面的成就,也是他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
《外科正宗》共20餘萬字,全書12卷157篇,對癰疽、疔瘡、流注、瘰癧、癭瘤、腸癰、痔瘡、白癜風、燙傷、疥瘡等外、傷、皮膚、五官科疾病,「分門逐類,統以論,系以歌,淆以法,則微至疥癬,亦所不遺」。從病痛的根源、診斷到外科診療中常見的大部分疾病,從各種病因到臨床症狀和特點,以及各種病症的治療,手術的適應症、禁忌等,以及各種病情的形狀到藥劑的組成,都作了詳細的論述。分析詳盡,論治精闢,治法得當,並附若干醫案,令人信服。《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詳,論治最精」著稱,其中對皮膚病、腫瘤都有較多的論述:對於腫瘤之症,陳實功認為腫瘤只有及早的發現,才能摸清病源,以便及時治療,或許有一線希望治癒;對於現代醫學中所遇到的淋巴轉移,鼻咽癌等亦有論述;對於下顱骨脫臼的治療整復手術,完全符合現代醫學的要求,直到現在仍一直沿用。這些研究和探索十分珍貴,對現代臨床治療都有一定的啟示。
綜觀陳實功的《外科正宗》,通篇案例,無不蘊含天人合一、局部表現與全身症狀相結合的整體辨證觀,集辨證論治之精華,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印刷發行後,廣為流傳,在日本等國普受歡迎,成書300餘年來有各種版本50餘種,成為當時而且至今仍然是中醫外科的經典著作,是外科乃至中醫久盛不衰、愈發燦爛的瑰寶。
陳實功把醫術作為「仁術」,在他看來,「德為福壽之本」,如果不注重道德修養,既不能延壽,也不能得福。所以講究養生,必須注重道德修養。特地制訂了「五戒十要」作為從醫律己的道德規範。諄諄教導後世學醫者要加強思想修養,端正舉止言行,處理好同行關係,既要醫德高尚,又要醫術精湛,他自己就是一位醫德醫術兼優的典範。他享年八十多歲高壽,其養生之術為「五德」:
明理修德。陳實功認為,醫家應先學理,後學醫。首先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然後行醫。他本人知識淵博,讀書明理,是當時外科醫術高明、濟世救人的良醫,受到人民敬重。
同行相敬。他深惡醫界一些同行互相輕貶、辱人譽己、勾心鬥角、醫術守密的不良風氣,竭力提倡醫家互敬互讓,並身體力行。他說:「凡鄉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輕侮傲慢之心,切要謙和謹慎,年長者恭敬之,有學者師事之,驕傲者遜讓之,不及者薦拔之。如此自無謗怨,信和為貴也」。陳實功所倡導的醫界同行之間職業道德規範,不僅在古代,就是在現代仍有借鑑價值。
養生鍛鍊。陳實功因醫術高明,尤其精於外科,急重病人求他救治的很多, 醫療工作十分忙碌。但他在忙碌的醫事活動中,擠時間堅持鍛鍊,他說:「人之不惜元氣,斫喪太過,百病生焉」。因而他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中,只要有片刻閒暇,就進行鍛鍊以活動筋骨。
堅持五戒。他嚴格要求自己,為病家合藥,不得以次換好;到病家出診,不得誇物之好,暗示索要;治好病人,不得求取酬謝之禮;為婦女孀尼看病,必須有侍者在場;有不便之患,嚴肅誠懇診察,並為病家保密。
廣施仁術。陳實功為人治病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為貧困之家診病,既不收診費,而且奉藥。對一些貧病交加處於困境的患者,不但不收醫藥費用,悉心醫治,而且還慷慨解囊,贈以錢物相助。
南通藝術劇院排演的越劇《仁醫寸心》劇照。
陳實功的德,還體現在他樂做善事。南通至今還流傳著陳實功建橋修橋的故事:今天南大街的中遠橋,原名通濟橋,為水式吊橋。明天啟元年(1621年),陳實功見木橋已壞,就將其改為石橋,名通濟橋。又因此橋在當時為最長的橋,故名「長橋」。後人感陳實功建橋的功德,曾名紀功橋。
相傳陳實功為蘇州巡撫慕天顏之母治好了病,慕天顏要重謝,陳實功說,看病不是為了錢,乃為救人生命,只希望能將南通城南的木吊橋修成石橋。慕天顏應諾,挽留陳在府內小住,待陳實功回通州時,濠河南吊橋已改建成一座石砌的長橋了。陳實功在南通共建造了2座石橋,3座木橋。他一生為南通做了很多好事,難怪在他八十二歲去世時,「通人無少長,靡不隕涕雲」。
如今在陳實功當年經常採集中草藥的劍山西北半坡上,矗立著一座黑色大理石紀念碑,這是為紀念陳實功先生逝世350周年忌辰所立,陽面鐫刻:「明代傑出外科醫學家陳實功先生紀念碑「,陰面為碑文,由南通書法家吳沐初手書。碑身連同底座高2.5米,坐北朝南,雕飾典雅,莊嚴肅穆。周圍松柏掩映,環境幽靜,成為劍山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
陳實功墓
文史知識小連結
文史專家趙鵬 濠河邊的名人塑像,陳實功是我喜歡的一座,望之即能聯想到趙丹扮演的李時珍。以往我們都知道陳實功是明代的外科名醫,近日偶讀範國祿的《贈孫松白序》,見其中有「吾鄉陳若虛道士,刀圭之伎妙天下,《正宗》一刻,遠追青囊垂數十年」之語,則明指陳實功(若虛)的身份為道士。按範國祿之父鳳翼曾為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作序,稱其為「吾裡若虛陳君」,則範氏父子應該都是認識陳實功的,所以這裡的道士身份不會弄錯。這麼一來,塑像的冠帽就有問題了,因為現在塑的是儒巾,而道士則要戴純陽巾了。
《陳實功》 國畫 丁鴻章作
喜報
本期抽取的兩名幸運讀者網名為:吾有、妙可。請儘快與我們聯繫,你們將獲贈《江海文化系列叢書》一套。
7月中旬我們將再次抽取幸運讀者兩名,趕快讓愛讀書朋友一起加入我們吧!
如果您登錄《江海平談》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我們將在8月底從所有關注者中隨機抽出10名讀者。抽中者將獲贈一套《江海文化叢書》(到南通市老年大學(原一附)南樓302室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