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跟人在評論區,爭論了幾個問題,雖然事件不盡相同,但在反覆回評的過程中,我發現跟人爭論的焦點其實集中在愛與愛情的區別上,愛是付出和廣博,愛情是獨有、佔有和排他,這是我理解的愛和愛情。
第一件事是關於《陳情令》中藍湛感情的轉折點,他們之間的吸引當然是從第一次見面,羨羨一眼萬年,然後撩藍湛成了羨羨前一世最重要的功課之一。藍湛從一開始的嫌棄排斥到欣賞,口是心非,到惺惺相惜,最終質疑自己的三觀,與魏嬰一條心,走過了一條漫長的心路。
我認為藍湛接受魏嬰是命定之人,是在去玄武洞的路上。藍湛剛經歷了姑蘇被毀,父親身亡,自己腿傷,本來就是清冷傲嬌之人,這會兒更是將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不肯露一絲頹態,不肯接受一點好意。但總有人讓你卸下盔甲,他也成為你的軟肋,魏嬰就是那個人。魏嬰先是要背藍湛,遭到藍湛防備式嫌棄。然後魏嬰利用私交,請求溫情停止趕路,好讓藍湛休息。人在低谷的時候,感知都會被無限放大,不管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都會乘虛而入,給予獨特的感受。藍湛終於為魏嬰卸下心防,將魏嬰當作自己人,從此這世界只有兩種人,魏嬰和旁人。
有人說《忘羨》作為兩人的定情曲是藍湛早已愛上魏嬰的證明,那樣情義悠遠的曲子,不可能是在玄武洞那種激烈戰鬥,過度損耗,身上有傷的狀態下瞬間完成的,這個觀點我也認可。但愛與愛情其實還是有區別的。
在玄武洞之前,藍湛也愛魏嬰,但那種愛是:我愛你是我自己的事情,與你無關,所以明明不舍,卻不當面告別,借著兔子倆人互訴情長,給觀眾了一個明白。看到魏嬰和聶導勾肩搭背,面上沒露出來,十六年後,卻故意摟著魏嬰踹聶導的房門,藍湛你只是因為沒有手嗎?曾經也吃醋,曾經也介意,但卻沒有資格說出來。因為魏嬰和藍湛在當時只是兩個互有好感的個體。
吃醋這種行為其實是相愛的雙方,對方賦予的權利,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去玄武洞的路上,藍湛在最脆弱的時候接收了來自魏嬰的光芒,感受到了被世界拋棄後唯一的溫暖,於是他陷進去了,魏嬰成為了他的唯一,他也想成為魏嬰的唯一。所以後面魏嬰救綿綿,安慰綿綿,他不但吃醋,且把這種醋光明正大的說了出來:你要沒有那個意思,就不要撩撥別人!這裡的別人指的是自己呢?還是綿綿呢?
愛情是一種雙向的奔赴,排他式的佔有,愛情是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愛,就像有人形容伴侶是靈魂裡的另一半,沒有他,你就不完整,失去他,你會傷筋動骨。有人曾把生命比作一個不完整的圓,這個圓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他缺失的一個角,有人找到了就完整了,而愛情的世界再也不允許第三個以上的人。
愛的含義則要廣博寬容很多,愛的基礎是基於兩個獨立的個體,愛也有很多類型,愛孩子,愛親人,愛朋友,愛祖國,愛事業……,但不管那種愛,首先是付出,其次是不排他,你不會因為有人更愛你的親人,更愛你的朋友,更愛你的祖國,去吃醋,這就是愛與愛情的區別。
像粉絲對於偶像的愛,就應該屬於愛的範疇,而不是愛情。粉絲去打榜投票看演出買周邊買代言,都是自己的事情,在心理上是不要求偶像回應的。偶像漲粉,粉絲比正主還開心,不會因為別人的喜歡去吃醋,偶像談戀愛,結婚,粉絲也會送出祝福。我愛你,但從來沒有奢望與你在一起,你開心我就開心,你順遂我就開心,哪怕你從來不知道有我的存在。
第二件事隨著肖戰營業的次數增多,而前事依然無果,有人就發評,說9個月了,依然沒有找到做局的人,這就是肖戰和他的粉絲們。這個觀點我第一次見,覺得挺新穎,就想湊合熱鬧,於是回了評:說大家都是吃瓜群眾,陪你得個臆想症吧。然後樓主就不行了,非給我按頭粉絲,怎麼解釋也沒有用,所謂下場無路人,就跟偶像買單一樣經典。
這半年來,接觸飯圈,最大的感受就是排他,真的像是個圈,每個評論的人仿佛必須站隊,不在這個圈內,就必須在另一個圈內,不允許有中間的喜歡,你為他發了聲,那你就是蝦,不然你幹嘛多話,你是路人,我信你!個鬼!。我倒是想成為蝦,可惜我不合格啊,我喜歡的人太多了,我也太懶了,不喜歡考古,沒有微博,不願意投票。
其實我一直說,娛樂圈的事對於吃瓜群眾來說就是神仙打架,我們看到的真相都是各方角逐想給我們看到的真相,並沒有太大的價值,大家當現實版的《楚門的世界》看好了,人人都是參與者。不管是哪一方,給人按頭的時候,可否到對方的帳號下看看動態、文章、評論 到底有沒有傾向,如果還不明確,就事論事不行嗎?網絡仿佛成了一些人宣揚傲慢偏見,抒發戾氣的場所。
第三件事情,因為成毅去看了《奔跑吧!兄弟---黃河篇》,蔡徐坤這兩期的表現我覺得很亮眼,這是我第一次主動去看這類型的綜藝節目,看到有人發文,就順手評了。「奔成毅去的,這兩期卻記住了坤坤…」,然後我就踩雷了。
這樣的評論在一些粉絲眼裡就是所謂的捧一踩一?感覺一些粉絲過於敏感了。不管是電視、電影、還是綜藝總是有宣傳的亮點,而抓住人心的卻是賣點。亮點是給人駐足的理由,賣點確是被認可,被接受的理由,這不就是廣告效應的核心嗎?如果大家為了心中之人而來,卻沒人購買商品,那說明這個商品本身是一個失敗品,如果一個節目,我僅僅記住我喜歡的人的模樣,而在節目中再沒有賣點,那說明這個節目是失敗的。
好的節目、好的產品與演員、與代言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是1+1>2,必然是相互成就的,不然演員為什麼要跑綜藝?好的電視電影除了主演效應,也必然會在別的方面吸引觀眾,甚至捧紅一兩個我不認識的面孔,我稱之為周邊效應。
我為肖戰而來,看了《狼殿下》,喜歡了王大陸;我為王寶強而來,看了《唐人街探案》,記住了劉昊然;我為成毅而來,看了《琉璃》,記住了劉學義;為了他倆考古了《青雲志》,記住了茅子俊;為了茅子俊,看了《大唐榮耀》喜歡了乾淨利落的風生衣,然後去關注了曹煜辰,曹煜辰在《陳情令》裡飾演的金子軒也很好,但陳情男團十幾個男孩子都很好,當時看劇的時候覺得喜歡不過來,就沒有關注,而在《大唐榮耀》裡能入眼的男生就三兩個,然後就覺得喜歡了,所以喜歡一個人,關注一個人是需要契機的,夠優秀總能入人眼。這樣細數了我的關注列表,十個有八個都是成毅相關,這不就是一種很好的廣告效應嗎?這也是明星演員的價值體現啊!
我被飯圈這種非黑即紅,非此即彼的觀點鬧是很不舒服。什麼時候愛的定義變的如此狹隘,你不愛他,你就沒資格為他發言;你喜歡他,就不能再喜歡別人,這分明是愛情的定義啊。如果一個粉絲這樣,那是他一個人的悲劇,如果一個群體都這樣,如果整個飯圈都這樣,那真的是悲劇中的悲劇,我沒有辦法想像這件事情。當然現實可能沒有這麼悲觀,我始終相信,路人粉,劇粉是更廣泛的存在,只是他們不太善於發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