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能長久被欺騙,正像民眾不能長久被欺騙一樣。——華崗(中)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298字,閱讀約3分鐘
說到日本的外號「日本」,想必很多讀者都知道。這一稱謂源於三國時期的北魏皇帝曹睿。他曾封當時的日本國君北密為親衛日本王。到了唐代,日語成為日本在中國的官方稱謂。直到今天,在日語中,「大和民族」的發音和「日本民族」一樣。可見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眾所周知,漢語中最相似的是「短」字。此外,近代以來日本在中國犯下累累罪行,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結下血仇。於是,這個日文詞發展到今天,成了對日本的蔑稱,甚至有更短更猥瑣的意思。
雖然近代賦予了日本文字的短義,但歷史上的日本人也不高。唐代有一本書叫《酉陽雜注》。作者是段成世。這個人幾次科舉失敗,最後改行寫一些民間流傳的故事典故,以此謀生。在他的書中,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在洛陽城,有一個叫李章武的屠夫。他家珍藏著一種叫「人拉」的東西。這個「人蠟」是風乾的屍體,也就是沒有繃帶的木乃伊。據李章武介紹,人長約三寸,是「海外之海,異國他鄉」。後來流落洛陽,被李章武收養數年後去世。
按照「仁拉」的遺願,他希望死後能回到家鄉。於是,李章武把自己的屍體曬乾,做成人蠟,以便有一天能見到同鄉,讓他拿回去。
在這個故事《海外,異國》中,段成實並沒有指具體的地方。按照近代胡適的推斷,很可能指的是日本或朝鮮半島。後來,根據段成實書中的另一推論,「日本人久居島上,缺衣少食,身體也不好,所以矮小。」胡適推測,這個人臘的故鄉極有可能是日本。
當然,《酉陽雜祖》畢竟是一部記載民間八卦的古籍,有一定的藝術加工和誇張。三英寸換算成今天的長度,就是10釐米。人的身體無論收縮多少,壓縮多少,都不可能只有10釐米。雖然誇張,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人心目中的日本人確實矮小。
但在正史《後漢書·馬融傳》中,對日本人身高的記載卻是相當客觀的。據說在堯所在的古代,有一個叫裡所的地方。它的國王派使者送來一根羽毛作為禮物,號稱能遇水而不溼。堯還太后一枚白戒指。國家在哪裡?《馬融傳》的原話是「向東,行四十萬裡,對岸,四面水,一尺五寸之長。」。
位置與當今日本相同,身高也符合身材矮小的特點。一尺五寸,換算成今天的身高,也就是一點四米,一點五米,還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也進一步證明了古代日本人矮小的事實。看到這兩部中國古籍的記載後,日本網友沸騰了。
主要原因是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糧食匱乏。吃飽肚子都是問題,更別說長高了。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因交流受阻,後代無非是一個島一個島傳遞的基因。
出於與最近的婚姻相同的原因,遺傳學強調,男女在地理上相隔越遠,所生孩子的基因就越好。這也是為什麼雜交寶寶的身體素質要比純種寶寶好的原因。
雖然古代日本人個子矮小,但近代以來,日本人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了對本國人口的「基因改造」計劃。二戰期間,他們瘋狂挑選中美兩國優秀軍人通婚,再加上戰後日本提出的國民營養午餐計劃和牛奶計劃。如今,他們的身高早已擺脫了當年的矮小。
截至今天,日本人的平均身高為1.707米,世界排名第29位,甚至比中國高出三位。可見,日本人為了長高,真的是血本無歸。
這裡是《雲霧輕撫岱山》,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