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正面,這座歐洲音樂聖殿1869年落成。
2020年9月7日夜晚,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敞開大門,迎來了出行限令之後,盼望已久的首場演出,歌劇《蝴蝶夫人》拉開了新的演季序幕,將近1200名觀眾欣賞了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它向奧地利國民和音樂愛好者展示了激情昂揚的藝術追求和不畏險阻的堅強意志。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奧地利文化藝術的代表象徵,人們從中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由於疫情蔓延,半年前,3月7日,國家歌劇院舉辦了最後一場告別演出。然後大門緊閉,前途渺茫。如今,疫情當下,這座歐洲著名音樂聖殿恢復演出,它的歷史意義在政治家和評論家眼裡,與1955年11月國家歌劇院戰後修復,重新開放相提並論,同等重要,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可謂影響深遠。
圖2,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譜寫的歌劇《蝴蝶夫人》演出海報
國家歌劇院有過2次長時間的閉門經歷,除了今年這次閉門6個月以外,上一次是在1944年6月30日晚演出華格納的歌劇《眾神黃昏》之後開始,直到戰爭結束。
75年前,1945年3月12日上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維也納遭受了盟軍最猛烈的轟炸,國家歌劇院幾乎被幾顆炸彈完全炸毀,當時老城一片火海,混亂不堪。那是維也納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945年4月中旬,蘇軍解放了維也納。
圖3,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 1898年拍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個月裡,維也納幾乎每天都遭到盟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但主要針對軍事設施,維也納瑪麗亞大街旁邊和維也納童聲合唱團校舍附近至今還保留了當年德軍的防空高射炮臺。3月12日這一天,大規模的空襲擴展到了民用住房和歷史建築,國家歌劇院的大火燒了一天一夜。消防隊趕到時,只有十幾個人滅火,而且沒有足夠的消防裝備和用水。國家歌劇院旁邊的菲利普霍夫住宅大樓也被炸彈擊中,頓時倒塌,約300人被埋在地下防空洞中喪生。
圖4,1945年3月12日盟軍飛機轟炸維也納老城,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的殘牆斷壁。
在3月至4月的空襲中,除了國家歌劇院被炸以外,老城的其他幾座宏偉建築 ---史蒂芬大教堂,皇家城堡話劇院,阿爾貝蒂納藝術博物館也受到嚴重破壞,維也納30%的建築物遭到摧毀,造成10,000人死亡。1988年奧地利雕塑家Alfred Hrdlicka創作的反對戰爭和法西斯的大型雕塑豎立在當年菲利普霍夫住宅大樓的地基上,告誡世人不要忘記納粹犯下的暴行,和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
戰爭結束後,國家歌劇院的殘牆斷壁得到了保護,維也納人民歌劇院Volksoper和維也納河畔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作為臨時的替代演出場所。國家歌劇院的未來成為了奧地利政界的爭論話題,那時它還叫皇家宮廷歌劇院。不少人主張夷為平地,在郊區新建一個現代化的歌劇院,原址建成住宅樓,或者大型停車庫,建築商看上了老城黃金地段的價值利益。一些年輕的建築師認為歌劇院1869年的建築風格過於陳舊老氣,沒有與時俱進,不符合時代風尚。
圖5,奧地利聯邦總理菲格爾力主修復保留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反對拆除這一歷史古蹟。
國家歌劇院不僅是一座建築瑰寶,它更是維也納這座音樂之城的靈魂。戰後的維也納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生活極為艱難,那時人們對保留歷史遺蹟也缺乏認識,不加重視。應當感謝聯邦總理菲格爾( Leopold Figl , 1902-1965 )力挽狂瀾,反對拆除,挽救了這座承載維也納歷史的古老建築。1946年3月,聯邦總理菲格爾和歌劇院建設委員會做出決定,「將該建築恢復到以前的狀態,該建築的外觀不允許出現與歷史上的戒指路環城大道建築有任何重大偏差」。
建築師Erich Boltenstern的設計在比賽中獲勝,他覺得自己的設計既致力於延續傳統,又結合了現代劇院運營的技術要求。歌劇院修復工程耗費了2.6億奧地利先令巨款,這在戰後吃飯溫飽都無法保障的艱苦年代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為了鼓勵在戰爭廢墟上樹立民族復興,重獲新生的決心,給國民帶來燈塔般的希望,奧地利政府在所不辭,捨得花錢。
圖6,2020年7月新上任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經理羅什契奇(左) 9月初在歌劇院的戈白林壁毯廳向媒體介紹新的演出計劃。
1955年11月5日,修復完工的國家歌劇院華麗如初,重新開放,迎接戰後第一批觀眾。卡爾·伯姆( Karl Boehm)當晚指揮了貝多芬的歌劇《費德裡奧》,它顯示了維也納人克服戰爭創傷,重建家園,邁向新時代的精神意志。從這天起,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正式命名使用。2020年維也納市政廳廣場夏季露天音樂電影節照常舉行,7月4 日開幕式那天也同樣放映了貝多芬的歌劇《費德裡奧》。
2020年7月,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新的總經理博格丹. 羅什契奇( 以下簡稱羅什契奇) 走馬上任,他的前任,法國人多米尼克. 邁爾( Dominique Meyer )到義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當總經理去了。羅什契奇剛剛接班,就面臨著嚴峻的局勢,並非輕鬆的開始,歷史又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時刻。
圖7,2015年7月23日好萊塢大明星湯姆. 克魯斯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出席由他主演的驚險動作片《不可能的任務5: 失控國度》的全球首映式慶祝活動,劇中一些扣人心弦的場面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裡面拍攝。
羅什契奇在貝爾格勒出生,父母親都是醫生,他當過奧地利廣播電臺OE 3 的負責人,電視臺ORF選秀節目Starmania評委,唱片公司老闆,這位國家歌劇院新的掌門人極富闖勁,不願受新冠疫情的擺布控制,他要率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走出當下的陰影,求得新的生路。在奧地利政府的支持下,9月初他向報刊媒體和電視臺公布了復興國家歌劇院的挑戰計劃。
9月7日首演推出普契尼譜寫的歌劇《蝴蝶夫人》,國家電視臺ORF 3實況轉播這部開篇之作。2020年9月到2021年冬天,新的演出季節裡,將把40部歌劇,7部芭蕾舞劇,其中12部是新作品搬上舞臺,華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鴻篇巨製,舞臺表演時間很長,羅什契奇也不肯刪減縮短。
圖8,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樓道走廊裡古典風格的塑像
與疫情期間奧地利其它音樂節不同的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有中場休息,提供小吃用餐。安全措施當然格外注意,檢查個人身份證,引導觀眾入座,觀眾走動時須帶口罩( 演出時臺上臺下不戴口罩),避免高聲喝彩或噓聲, 不許喊Bravo,以免口沫四濺。使用衛生間和電梯時,有人數限制。演員,工作人員每周都要進行健康測試。
儘管劇場內保持距離,座位有所減少,但是允許夫妻坐在一塊,家庭成員4人以內可以挨在一起看戲。567個站立的位置取消,被181張椅子取代,視線同樣不錯,那裡最便宜的票價僅為10歐。
圖9,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施溫特休息廳的莫扎特歌劇裝飾壁畫和音樂大師塑像
有多少觀眾來看演出? 還真不好講,可能徘徊在在950-1200名客人之間,將會根據每場實際訂票情況來調整座位之間的距離。近1900個座位中能夠賣出三分之二,就非常理想了。不同的劇目觀眾人數會有所變化,只有新的作品上演才會有很大的觀眾需求。不容置疑,受疫情影響,票房收入肯定會嚴重下降,好在聯邦政府承諾提供援助,幸運的是,贊助商不離不棄,還增加了新的贊助商。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新任音樂總監,瑞士年輕指揮家菲利普·約丹9月7日指導的歌劇《蝴蝶夫人》首演式獲得觀眾和媒體的一片好評,演出結束謝幕時,一些觀眾情不自禁地又連聲稱讚Bravo。人們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新任總經理和音樂總監寄於厚望,戒指路上的這座百年歌劇院又煥發了新的活力。
圖10,2020年9月7日晚,67歲的美國黑人女藝術家Carrie Mae Weems設計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巨大帷幕與觀眾見面,上面是超現實主義的攝影作品。
2021年2月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新年舞會Opernball能否如期舉行,現在無法確定。7000多人參加的盛大舞會必須提前準備,光是組織工作就繁複浩大。羅什契奇認為,」面具舞會「( Maskenball ) 不切實際,"不能解決問題"。由於冠狀病毒的流行,這將不是一個正常的演出季節。不過,羅什契奇信心滿滿,雄心勃勃,表示不能讓冠狀病毒佔據維也納的文化舞臺,他期待著」夢想的工作」和更多考驗。目前資料顯示,歌劇院的觀眾多為60歲左右,他給自己定下了觀眾年輕化的目標,」國家歌劇院必須上演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劇目,必須考慮明天的觀眾」。
圖11,維也納建築師Lugner ( 右) 邀請電影007主角,英國演員Roger Moore ( 左 ) ,丹麥女演員Brigitte Nielsen ( 中)作為嘉賓出席2012年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新年舞會。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在世界著名音樂家,樂迷,和維也納人的心目中,擁有無比崇高的神聖地位,它與巴黎歌劇院,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並列歐洲3大古典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早已成為維也納的地標之一,當歌劇明星在舞臺上大展歌喉,迷倒觀眾粉絲;當帥哥美女,名流權貴在舞會上翩翩起舞時,有誰還會想起這裡曾經發生的建築師人生悲劇。
當年茜茜公主夫君,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下令拆除了維也納老城區的中世紀圍牆,修建了豪華氣派的戒指路,皇家宮廷歌劇院Hofoper是戒指路上第一座大型公共建築。可是兩位維也納建築師的設計並沒有得到維也納人的歡心認可,面對鋪天蓋地的謾罵指責聲,無法忍受的凡·德·尼爾走上了上吊自殺的輕生之路,留下懷孕8個月的妻子。兩個月後,他的搭檔建築師西卡茨布格也不堪重負,憂鬱去世。今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成為歐洲音樂界的嚮往之地,挑剔的維也納人從不輕易說出讚美言辭,精典藝術作品永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令人遺憾的是,這兩位建築師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圖12,奧地利 Rudolf von Alt , 水彩 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樓道 1873年
皇家宮廷歌劇院還在修建時,維也納人就開始罵起來了,挖苦羞辱這兩位建築師,」西卡茨布格和凡·德·尼爾這倆人根本沒有自己的風格品味,希臘式,哥德式, 文藝復興式,所有的東西都堆在上面!「 這還沒完,報紙上的評論說的更加難聽,「這是建築上的克尼格雷茨戰役。」 1866年7月3日,普魯士軍隊在今天的捷克境內擊敗奧地利軍隊,奧軍損失慘重,克尼格雷茨戰役成了奧地利人的傷心記憶。在批判者的眼裡,這個皇家宮廷歌劇院就是一個失敗的建築。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也來添油加醋,火上澆油,皇帝把它形容為是」沉沒的箱子」。
150多年以前維也納老城的地形和道路與現在完全不同,帝國交通部門的錯誤規劃導致戒指路的車道比預計高出1米,歌劇院就顯得處在地下了。這不是兩位建築師的過失,他們對此無能為力,可是人們卻把責任推到他們的身上,建築師成了替罪羊。凡·德·尼爾經受不了閒言碎語的打擊,百想不通,乾脆一死了之。10周以後,西卡茨布格因為承受不了好友自殺的悲傷,心情很糟,原來已有的肺結核越加嚴重,最後因心機埂塞,倒在繪圖桌上,這兩位建築師可惜沒能看到歌劇院竣工揭幕那一天的盛況。
圖13,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新年舞會Opernball 的芭蕾舞表演
從1861年到1869年,皇家宮廷歌劇院建了8年,1869年5月25日,在兩位建築師告別人間剛好一年之後,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和茜茜公主出席了皇家宮廷歌劇院的落成典禮,開幕式上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劇《唐·喬凡尼》,弗朗茨·約瑟夫一心想在維也納修建一座嶄新的,可以跳芭蕾舞的歌劇院,他的願望終於得到實現,不過讚美皇帝豐功偉績的首場演出變成了對這兩位建築師的崇敬懷念。
今天的戒指路寬闊平坦,再也沒有地面高低不平的現象,觀眾慢慢喜歡上了這座融合各種建築風格的歌劇院。現在的人們難以理解,當初為何對建築師發起如此激烈嚴厲的攻擊。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對建築師的去世也大為震動,他儘量避免在公開場合表達對死者的個人看法,於是說了一番空洞無力的客套話,」這個歌劇院很美,我很高興,」來掩飾過去的尷尬言行。
圖14,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兩側配有象徵意義的噴泉雕塑,牆面為均衡對稱,排列有序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19世紀歐洲流行復古主義思潮,建築師,畫家,雕塑家以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風格為榜樣,意圖恢復和發揚古典文化。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沿襲了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正面外牆中央拱廊豎立著英雄,悲劇,幻想,喜劇,愛情5尊雕像,建築兩側配有代表對立世界的噴泉雕塑,分別體現了音樂,舞蹈,歡樂,輕鬆和羅蕾萊,悲傷,愛情,復仇之意。屋頂上面有2個騎馬人像,天馬行空,象徵著和諧與詩意。
雖然國家歌劇院的主體建築結構在轟炸中遭到毀壞,但是它的正門外牆立面,前廳樓道,一樓走廊,休息廳沒有遭到戰火的破壞,保留了當時的原貌,雕塑壁畫倖免於難,這是它的寶貴精華所在。走進前廳樓道,仿佛來到金碧輝煌的世界。樓道牆上有這兩位建築師的紀念像,旁邊是代表芭蕾舞和歌劇的浮雕,樓道上方可見花神天頂壁畫。
圖15,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新年舞會Opernball,7千多人匯聚歡慶一堂。
環繞樓道走廊的7位女性雕像是建築,雕塑,詩歌,舞蹈,音樂,繪畫,戲劇的化身。奧地利浪漫主義畫家施溫特( Moritz von Schwind , 1804-1871 )在一樓陽臺的休息廳裡,描繪了莫扎特歌劇《魔笛》的抒情意境。經過皇帝弗朗茨. 約瑟夫當年在此喝茶休息過的沙龍客廳,看到裡面裝飾依然金光閃耀,色彩鮮豔如初,給人似乎皇帝剛剛離開這裡的印象。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上演的劇目以古典傳統為主,有歌劇,交響樂,芭蕾舞。希特勒是個古典音樂迷,他年輕時在維也納窮困潦倒期間,仍然花錢在皇家宮廷歌劇院買了站票,看了上百場音樂演出。1938年希特勒率領德國大軍重返家鄉奧地利,6月19日和10月27日希特勒又來到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聽古典音樂會。
圖16,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建築設計師凡·德·尼爾肖像,由於不堪忍受外界對他設計的歌劇院進行謾罵攻擊,導致心情沮喪,精神崩潰,自殺身亡。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太多的音樂家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不甚枚舉。奧地利著名作曲家馬勒(1860-1911)曾是皇家宮廷歌劇院的指揮, 音樂總監,劇院經理。理查·施特勞斯,卡拉揚,小澤徵爾,洛林·馬澤爾,克勞迪奧·阿巴多,裡卡爾多·穆蒂等音樂大師在此當過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專用場地,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成員從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交響樂團中選拔產生。作為歐洲3大歌劇院之一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自建立以來,吸引了無數的指揮家,歌唱家,舞蹈家,樂團來此登臺表演為榮,它那宏偉壯觀的建築成了維也納的著名景點。
圖17,好萊塢愛情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劇照,美國小夥傑西和法國女生席琳在維也納相識相愛,倆人親密交談,觀賞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夜景。再過幾小時,日出之前就要依依惜別分手了。
夜晚站在阿爾貝蒂納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平臺,觀看對面燈火通明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劇女王,富豪顯貴在眼前的薩赫酒店進進出出,談笑風生。明月高照,涼風習習,雨過的街道還殘留著水跡,清新的空氣裡混合著咖啡和音樂的氣息,咖啡館裡有人彈起懷舊憂愁的鋼琴曲,古老寧靜的小巷閃著微弱光亮,音樂之都呈現夢幻般的景象。
*圖片源自ORF,Kurier,網絡*
(本文由歐華傳媒原創,作者李力,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