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可以用她的「強」去愛,而不是用她的「弱」去愛。不是自我捨棄,而是自我肯定。不逃避自我,而是去找到自我。
新劇《三十而已》,女人戲克制的表達,難得。
劇情展現女性生活中的多重困境,化解與忍耐,暢快與焦慮,時不時讓你會心一笑。這一笑,就是理解生活的共鳴,是對好作品本身的嘉獎。
三個跨越30歲的女性,她們在各自的格局和困頓中,左突右撞,自我肯定,自我尋找。
這部劇之所以能讓你產生恰到好處的「爽文感」,是因為,我們看過太多女人戲裡的嬉笑怒罵、假臉詭計、柔弱覺醒,而這次卻著著實實的演出了你的樣子,真實的糟糕,以及真實的力量。
劇情發展到今,顧佳為躋身太太圈,咬牙買下一隻限量款kelly包的情節,最刺激觀眾的神經。也因此,大家圍繞這隻包與階層敲門磚的議題探討頗多。
「我完全感受不到它的魅力,只覺得又大又重」
「上海劇離不開奢侈品,北京戲離不開餐館兒」
「時代的風向標是女性追求奢侈品,這是扭曲的價值觀」
「圈子文化真的很重要,挺真實的」
無論是對配飾單品的審美,還是對奢侈品價值的反思批判,都是最真誠的審視,就像情節展現圈層界線的殘酷一樣真實。
顧佳的生活水平無疑是中上層的,但信用卡額度依舊不足以讓她從容的搞定一隻皮包。顧佳角色性格和王漫妮極其相似,是「不擇手段」追求躍升和實現自我,但面對挑戰和誘惑卻又十分理性。這樣的人,湊信用卡去購買超過能力範圍的奢侈品,確實是「逼迫」之下的結果。
拍合影時,顧佳把她的包藏在了身後,真是哭笑不得的一幕。
即使顧佳說服老公買包的橋段解釋了她的用意,依舊有很多觀眾不買帳,覺得她「被闊太圈鄙視都是自找的」「三觀扭曲」,而王漫妮卻用她的遊輪之行,即使刷爆卡,未來幾個月都要分期還款,也要升艙。再度用「拓寬人脈」「夢想與回憶」解釋和辯護了,這「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
郵輪的艙位等級,比住在頂樓的王太太口中的「樓層階級」,更能令人感到切膚之痛。一條明確的界線限制了你的活動範圍,同船渡卻有你不能參加的歡歌笑語。現實之所以被稱之為「殘酷」,就是因為界線的存在。
無論是用一隻鉑金包「打腫自己的臉」,還是透支1萬8「做場夢」,都是一次試圖跨越界線的勇敢嘗試,你可以說這是機會主義,卻不能說這是價值扭曲。
界線的目的是為了產生差異,維持差異需要不同行為模式的運作,就比如,價值一輛車的皮包是一張入場券,而入場後,你還是要從做蛋糕起步。
「難道我們聚在一起,是因為興趣相投麼?」這句話是太太圈第一次出場時的點睛之筆。這群闊太每周雷打不動的聚會,背後原因怎麼可能是因為閨蜜情誼。彼此明裡暗裡的貶損挖苦,哪裡來的交心?
交易才是真正的目的。顧佳是來跑訂單的,別人就是來喝茶吃點心的?
每年的無數的閉門會、交易會、招聘會、相親會,無論什麼級別,報名的入場費總是要交的,檢票口一過,修行靠個人。與會者級別越高,入場門檻也會相應抬高几倍。這門檻,你可以解讀為辦事的誠意和能力,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壁壘。
所以,你以為的裝,其實是再尋常不過的規則。其底層邏輯,和下載付費APP一樣接地氣。
門檻,即界線。為了發揮作用,邊界必須標示出來,區別圈裡圈外。這道理,就像校服上總有明顯的大logo一樣簡單。
絕大多數時候,同一件事在邊界的兩側,成功的概率相差是指數級的。因此,顧佳她要搬進更高檔的社區,光腳討好也要讓兒子進那一所幼兒園,王漫妮升艙有貪戀美景的私心,更有拓展人脈的進取心。
界線是殘酷的,同樣也是不公的,但界線是社會規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殘酷的線,讓我們知道我們在哪裡,我們內心期望的具體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靠近或者遠離那條線。清楚了這些,我們才能充滿信心地去行動。
挑選邊界進入,靠的是我們的判斷能力和主觀意願。
而邊界本身是依據能力劃分的,刺激我們的鉑金包只不過代表了一種經濟能力。高中校服的不同,恐怕更多代表著學習能力。職場上的地位不同,更多與工作能力掛鈎。
邊界是能力門檻,不是死門。邊界並不純然對我們構成障礙。換句話說,邊界是存在滲透性和穿透性的。
當我們觸碰到邊界,或許還是一種幸運。因為,邊界在哪裡,突破點就在哪裡。
顧佳背著6萬塊的山茶花限量款包,在王漫妮的精品店裡,在鍾曉芹的物業樓盤裡,受到的是視為上賓的服務和尊重。而在闊太聚會,她受到的是慘遭切圖和「不能上桌」的待遇,這讓她意識到自己觸碰到了邊界,而下一步,她就是墊著腳勉強爬過這道經濟能力的門檻,終於翻過了這道邊界。
難看嗎?她湊信用卡和託人找渠道的樣子,怎麼不難看。但她對鍾曉芹說:「再細的線到我這兒,我都想辦法搭到關係」時的樣子,是不是又那麼自信,那麼美?
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一面,真實的窘迫,能力撬動的轉機,才是人生旅途的魅力。
精品店裡的王漫妮,以勤奮、真誠和絕佳的洞察力成為銷售冠軍。顧佳聽從她的專業建議,放棄了經典款經典色,轉而選擇了限量稀缺款,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說明她真的摸準了這些高淨值人群的路數,抓住這一圈層的突破點,對於她來說如庖丁解牛。
可是,她並沒有把自己練就的這身本事用在生活中,這就回到我們一開始說的,挑選邊界進入,靠的是我們的判斷能力和主觀意願。
幾度拒絕富豪的誘惑,是她清醒的判斷力,以及選擇「愛多於物質」的主觀意願。雖然她因升艙,而獲得在郵輪上更多的活動空間,導致她邂逅香港富商並與之產生情感糾葛,也終是因為她傾心於自己的怦然心動。
邊界在哪裡,突破點就在哪裡。這是個中性的規律法則,選擇權始終攥在你的手裡。
莫泊桑的《項鍊》講述的是一次界線跨越嘗試的失敗案例,這讓我們記憶深刻。《紅與黑》《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蓋茨比》同時也讓我們看透了名利場的浮華冷漠,這讓我們清醒,這個場,只是溝通的工具,是客體。誤把名利場裡的奢華虛榮,錯認為人生的主體追求,才是悲劇的根源。
在我們如今生活的,如流沙般的液態世界裡。變化無常的外部環境,驅趕著我們不停的前進,逼迫我們提升工作生活的綜合能力。而在能力之前,我們的認知要首先被更新。
就邊界的話題而言,王漫妮在郵輪甲板上與梁正賢的對話才最觸動人心。
其實,比能力不足更可怕的,是潛意識忽略,或者說是潛意識裡的牴觸。把他人的「我們不去」的態度與自身的「我們不能離開」的態度,並置在一起。
也就是說,郵輪頭等艙配備更高檔的餐廳,頭等艙的客人是不去樓下普通餐廳的。所以,普通艙的客人會產生對應的「我不能去別的餐廳」心理傾向。
這種心理傾向的破解,靠能力靠欲望靠勇氣,而更多的靠意識的覺醒。
年收入不足以混闊太圈的顧佳,沒想過這個圈子她不能進,而沒勇氣上頂樓按門鈴。王漫妮沒想過背著買菜包的婦女不能買奢侈品,而沒興致認真導購。而尚未覺醒的鐘曉芹,勢必會在未來的劇情中,找到自己的那個門檻。
很多時候,不是你邁不過門檻,而是你根本沒有走到過它面前,因為你心裡沒有它的模樣,便不能在導航中輸入精確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