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又要來了。
不少畢業生已經忙著在外租房。
今天,劇主就聊一部和租房有關的日劇。
《彆扭合租房》是日本19年春季的深夜劇:
漫畫改編,以合租屋為舞臺,講述了廢柴女與初次體驗的小說家前男友在合租房偶然再會,並開始了秘密的合睡關係。
相較現在的譯名,劇主更喜歡它更長的版本:
「可以不可以,彆扭成年人的合租房」。
光聽名字,就已經產生了畫面。
劇情走向的三個關鍵詞出現:
彆扭,成人,合租房。
「可以不可以」則構成了全劇最主要的張力。
從演員陣容看,《合租房》幾乎沿用了《文學處女》的陣容——森川葵x中尾暢樹。
變化的是,男二成功晉升為男一。
和《文學處女》一樣,《合租房》也是一部少女漫。
它更進一步,是一部18+少女漫:
清新、女性向、易入口。
廢話不多說,大家快上車。
車速很快,但是絕不超速。
01
日本人的奇葩腦洞是出了名的。
劇主今天帶你們回顧兩個看片名就想笑的日劇。
這樣的劇名簡明扼要。
像一把刀,把觀眾最期待的先挖出來給你看。
不單單是日劇,日本宇宙級的腦迴路覆蓋了從廣告到動漫的方方面面。
日本廣告總會驚現滿屏的「群魔亂舞」。
日漫則成為了東西方文化雜糅的試驗田。
看看下面這個畫風清爽的獸娘。
毫無違和感地移植了西方神話,再把人馬少女放進了日本的少女漫。
今天要聊的劇也不甘落後。
它同樣有一個奇葩設定:
男主兩年來一直生理障礙,只對女主有反應。
相遇時意外的身體接觸讓小智頓悟:
說不定,只要多接觸亞希就能恢復?
於是,他竟然簡明扼要地提出了合睡的治療方案。
這清奇的腦迴路又一次炸平了劇主的腦溝。
不過,靜下來想想,劇主發現了其中的妙處。
一般的戀愛劇,情感確認的標誌是身體接觸:
牽手、擁抱和接吻。
大部分的韓劇就沿用了這樣的模式。
《合租房》不同。
發現了沒?
它倒過來了。
從親密接觸再到親密關係。
男主女主形成了一個相生的共同體,擁有了身體接觸的「正當」理由。
當然,為了削弱道德上的壓力,男女主被設定為曾經的戀人關係。
《合租房》就像一個觀察室:
我們看到了肉體與情感的碰撞。
02
女主亞希,24歲。
中學時的她特別吃得開。
在並不看重成績的初中,這樣的性格混得很好。
女生們喜歡圍著她轉。
在初中的閃回段落中,
亞希被安置在畫面的視覺中心。
她理所應當地佔據著主導地位。
不過,可能是太過於自我中心主義了。
越長大,她越發現了自己的平庸:
先是上了野雞大學。
畢業後,找工作又屢屢碰壁。
拉鏡頭完美地道出了她的處境:
人逐漸變小,觀眾離她越來越遠。
這樣的她,沒有夢想、沒有目標。
更慘的是,還被交往了4年同居了2年的男友給綠了。
一次意外,便利店半價折扣的貼紙黏在了她的後背:
她成為了半價商品。
甩不掉。
自卑,不知從何時起已經吞噬了她。
亞希徹底淪為了廢柴女。
這樣的廢柴連房屋中介費都交不起。
在朋友勸說下,亞希搬進了好友原來的房子。
在合租屋裡,他們相遇了。
小智是亞希的初戀。
初中,他們倆的性格就是兩極的。
小智簡直就是開朗外向的反義詞。
他沉默寡言又帶著憂鬱。
是個不合群的異類。
亞希呢,她俏皮開朗,身在陽光下。
小智和她相比,則像是腳踩在黑夜裡。
長大後的他並無多大變化。
依舊沒有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
看看多邋遢。
那,這部劇的主角就是倆喪喪的男女?
並不是。
日本的製片方在製作電視劇時,除了考慮利益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精神信念:
電視劇有特殊的力量,可以引起風潮,帶給人希望。
《合租房》也一樣。
當「喪」和「廢柴」成為一種流行狀態。
《合租房》說了不。
全劇著意講述的是男女間互相救贖、逐漸情感確認的過程。
03
日本社會存在大量的家庭主婦。
她們是消費日劇的主力軍。
不少日劇便以女性視角的「愛情」,「家庭」等為題材,貼近女性的心境。
可能正因為此,日本的影像中,女性形象總是如此細膩。
《合租屋》裡,就不乏這樣細緻入微的情感刻畫。
其中最打動劇主的,還是女主情感進程中的推力和阻力。
剛開場的亞希跌入人生谷底。
這樣的她牴觸和小智接觸。
拒絕墮落,是難堪的她最後的防線。
這是兩人情感的第一個阻力,拉著亞希遠離小智。
第二次親密接觸後,小智證實自己確實只能對亞希有反應。
她是僅有的「解藥」。
突然之間,廢柴亞希變成了一個人唯一的希望。
「唯一」和「希望」組合起來,分量很大。
這樣的責任感和滿足感是推力——
又把亞希推向了小智。
為了體驗久違的「清晨之光」(morning glory),小智進而向亞希提出合睡的請求。
抱一晚上,說不定就能治好呢?
這話也能信?
反正我們的女主是尷尬地答應了。
這註定是思緒紛亂的一晚上。
滴答滴答滴答……
這一夜,想不到男主竟然早早睡去。
亞希卻有一肚子內心戲:
這是怎麼回事?我到底在幹嘛?
我本來就不習慣這樣,而且本來也沒想和他做這種事。
可是,他的手熱乎乎的。
哪怕只是一下也好,忍不住希望他的手不要停下來。
麻酥酥的。
靠著這樣細膩的輾轉反側,我們得到了一幅獨身都市女性的速寫——
煢煢孑立,渴望又不可及的矛盾心理。
這自然又是推力。
這樣看來,兩人應該一拍即合。
但感情線進展地並不順利,此後亞希經受了一系列接踵而來的推力和阻力。
這樣的反反覆覆令亞希憔悴。
她陷入了自我懷疑的循環。
她碎碎念到:比起討厭,我更多的是厭惡,厭惡有所期待的自己。
劇中大量的心理戲指向的是亞希的心理防線——可以不可以?
當決定權攥在自己手中,搖擺的只是自己的感情距離。
好看的劇在處理感情線上編織了交錯的推力和阻力。
就像活生生的人,會陰晴不定、會冷暖無常。
有了這樣的角色,感情才細膩,劇才好看真實。
講到這,我們才算是懂了片名的真正含義。
目前,第一季剛播過半,結局將走向何處呢?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