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格裡菲斯
D.W. Griffith
1875年1月22日—1948年7月23日
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
美 國 導 演
編 劇
制 作 人
演 員
藝 術 指 導
卓別林(與其一起創立聯美電影公司(UnitedArtist)」)評價格裡菲斯說:「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老師。
麗蓮·吉許說:「格裡菲斯是電影之父。」
格裡菲斯發現了電影的無限可能 從無到有的探索
第一個用特寫鏡頭的導演
發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後,電影才開始獲得獨立的藝術生命。
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17歲的格裡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
業餘寫作劇本
加入巡迴劇團。
演戲的同時創作劇本和詩歌
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1897年
格裡菲斯取藝名勞倫斯·格裡菲斯進入劇場從事表演和寫作
1896年
與其合作幾十年的資深攝影Billy Bitzer 加盟Biograph比沃格拉夫影片公司(共同創造出淡入淡出,圈入圈出)
1907年
夫妻二人被比沃格拉夫公司僱用為演員。
1908年
格裡菲斯很不情願地加入了愛迪生公司
為了養家餬口,馬上又作為電影演員加盟Biograph
導演又生病 於是Biograph主動要求格裡菲斯當導演
被公司指派到加州拍攝影片,意外地發現了加州洛杉磯的郊外有一塊拍攝電影的風水寶地。這就是好萊塢。
在那個時代的美國,電影是一種快速消費的產物,像格裡菲斯這樣的導演每年要被公司安排拍攝7、80部電影,平均每部只有3、4天的拍攝時間,因此難以保證質量。
格裡菲斯拍攝第一部影片是
《多莉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Dollie,1908年7月14日上映)
十年後的1918年7月14日,瑞典電影、戲劇導演[[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出生(† 2007年7月31日)。
他在影片《The Fatal(必然的) Hour》(1908)格裡菲斯的最後一-分鐘營救(Griffith'slast minute rescure) 的平行剪輯手法(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交替的)scenes,也叫switch-back(倒敘往事的鏡頭)或者cut-back)。
1908年
《TheDrunkard's Reformation》裡,格裡菲斯就大膽採用了火光作為光源。
第二年就拍攝了近150部影片
早期影片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法國人Charles le Bargy拍攝的美國最賣座的法國電影《吉斯大公遇刺記》(L'Assassinat du duc Guise,1908)
《The Redman's View》
(通過兩個印第安人在部落因為白人勢力擴展被迫遷徙時的愛情來反映社會問題(格裡菲斯一生影片裡有四十多部片子有關於印第安人的戲)裡,被迫遷徙的Kiowa部落的印第安人先在一個全景裡拉成一條線,再折向並從一側走過攝影機,最後在主角Silver Eagle和他父親走到中全景的位置上時停下,表現Eagle的父親病重倒下,在一個鏡頭裡完成了多個景別的變化。
1909年
反應貧富差距的《囤積小麥》(A Corner in Wheat)
以傳統清教徒的價值觀念對現代社會的經濟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了置疑。故事也同時在三個地點平行進行,鄉下麥田窮苦農民的生活,麵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
1910年
《UnchangingSea》,格裡菲斯將大全景加入到自己的鏡頭語言裡,經典電影敘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鏡頭語言已經都被格裡菲斯找到
1911年為界分為兩個小階段
改變了自己對電影的觀念,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並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和這個行業聯繫在一起。合同上的名字由勞倫斯改回了David Wark(D.W.)
1911
《The Lonedale Operator》
格裡菲斯和Bitzer把攝影機放到運動的火車上,讓他的最後一分鐘營救看上去更加驚險刺激,壓迫觀眾的神經。
1912年
《TheMusketeers of Pig Valley》
被視作「幫夥片」的鼻祖大膽觸及社會問題
《The Sands of Dee》
據The Moving Piture World雜誌做的統計竟然有多達687個鏡頭 而同時期其它單本影片的鏡頭數一般只有它的一半甚至更少(一般一部單本電影的長度是10到16分鐘)
單本影片:一盒35MM膠片能拍攝大概十分鐘的內容(24幀/秒), 這十分鐘就算「一本」,所以一部100分鐘的電影,可以說這部電影有10本 。
與Biograph決裂
1913年他拍攝《貝斯利亞女王》
已經有了史詩級的戰爭場面。在取材上格裡菲斯開始傾向於使用現成的小說
素材足夠一部長片,但是Biograph最後卻只讓格裡菲斯剪出了一個四本的影片。由於影片花了三萬六千美元,超過預算一倍,Biograph的負責人決定將格裡菲斯升職成不參與具體拍攝的製作總監。而同時為了迎合長片走紅的需求,Biograph和劇院製作人Klaw和Erlanger籤下協議,翻拍他們的舞臺作品。這一做法激怒了格裡菲斯
1913年10月
格裡菲斯離開Biograph,以獨立製片人/導演身份加盟Reliance-Majestic
他是影史上第一個懂得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
這些人在後來格裡菲斯離開Biograph時也一起跟格裡菲斯離開了
後在New York Dramatic Mirror《紐約戲劇鏡報》(1900年阿瑟•霍恩布羅(Arthur Hornblow)創辦的《戲劇雜誌》(Theatre Magazine)都是介紹戲劇發展的重要專業報刊)上發表廣告,列出自己執導的150部影片,公開宣布他就是讓Biograph成功的製片人。他在廣告裡列舉了對電影藝術的創新:近景和特寫畫面、大全景、狄更斯式平行剪輯、懸念保持、圈出、自然的表演。
雖然這些手法很難說是格裡菲斯首創
但奠定了經典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
1915年
Biograph公司宣告破產
1915年2月
《一個國家的誕生》
《一個國家的誕生》改編自狄克遜牧師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三K黨人》。(南北戰爭,對南方遭到破壞,三K黨為恢復南方榮譽、懲治黑人的努力作了謳歌,最後奠定南方的合法地位,從而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宣揚黑人的低劣社會爭議)完成耗資50萬,一共有十二本,成為美國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長片第一部電影票價格單張高達2美元的賣座電影影片用1500個鏡頭剪接而成,運用了複雜的剪輯手法、不同景別和不同角度的機位,規模之宏大前所未有。因為影片十分激烈地宣揚黑人的低劣,所以引起了社會爭議。
1916年
為此自費印發了一本名為《美國言論自由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Free Speech in America)的小冊子為自己辯護
1915年3月3日
在紐約LibertyTheatre首輪院線上映,連映620場,自此情節劇(Melodrama)和史詩大片成為好萊塢商業體系中最賺錢的電影類型。
1916年9月5日
《黨同伐異》
為了拍好電影,格裡菲斯專門修了一座縱深一千多米的巴比倫城,拍攝波斯軍隊進攻巴比倫的時候請了上萬人,各種富麗堂皇的宮殿和戰鬥背景,他一共投資了200萬美元。按照比例,沒有一部電影投資超過它,當時《一個國家的誕生》票房為100萬美元。
長達13本由於影片發行時候美國國內狂熱的好戰精神在滋長(美國最終於次年四月對德宣戰)人們覺得《黨同伐異》鼓吹的和平傾向與戰鬥氣質格格不入,反對這部影片的情緒開始高漲
著名導演奧遜·威爾斯就說:「這一失敗同時也是電影史上最大的成功。」 成功是因為更高的技術與想法 失敗是因為接下來他承擔了巨大的負債。
1919年,格裡菲斯和好萊塢其他幾位著名人物,包括查理·卓別林、瑪麗·碧克馥和道格拉斯·范朋克一起創立聯美電影公司(United Artist)。
《殘花淚》(Broken Blossoms or The Yellow Man and the Girl,1919)
被認為是他最後的傑作。
《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1930年)
是格裡菲斯第一部有聲片
《The Struggle》(1931年)
1936年
格裡菲斯回到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一份特別榮譽
1948年7月24日
格裡菲斯在好萊塢Temple醫院因腦出血而去世。
1958年
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1955年創建)評選的「世界電影十二佳片」。
參考文獻
知識|電影史5:第一個「好萊塢」電影大師格裡菲斯
知乎JY Allen 帶上卡爾 匿名網友
藝考蜂 關於電影的小常識 2018 04 27
奕鯨剪輯教學
IMDB
百度百科
有道翻譯
Cinepedia
豆瓣
mtime
Bilibili 具有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