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關注,動力十足!」
渾沌、窮奇、檮杌和饕餮是傳說中的四大窮兇極惡的怪獸。渾沌是古代的兇神,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窮奇是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後來,「窮奇」用來比喻背信棄義之人。檮杌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傳說軒轅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後世稱貪婪之人為「饕餮」。
灌兜、共工、鯀和三苗幹了啥事呢?
讙兜推薦共工當繼承人。
帝堯說:「不行,他無法勝任。」
但礙於大家的面子,便試用他為統領百工的官,後來共工果然放縱作惡。
後來,繼承人話題轉變為治水話題後,各位大佬都舉薦鯀來治理洪水。帝堯依舊不認同,在大家一再推薦下,又是試用了一下,沒有成效,百姓們依舊遭受洪水的侵害。
這個時候三苗部族在長江、淮河、荊州一帶屢次作亂,不服從中央的指揮。
好了,灌兜是推薦共工,不推薦舜;共工是潛在的競爭對手;鯀是治水不力;三苗則是造反。對應一目了然,灌兜是非不分,共工背信棄義,不擁護別人,自己想單幹;鯀是頑固不化,治水治不好,還不想辦法;三苗就或許是蚩尤的後代,不服從教化。
問題來了,三苗部族為何作亂?
從文中看,沒有說明三苗部族叛亂的原因。
但把這個問題和繼承人工作放到一塊說,最大的可能就是不服從新領導的管理,否則為啥早不作亂,玩不作亂,在這個節骨眼上作亂。三苗部族也不傻,不會沒事造反玩。造反是要付出代價的,必須要慎重。最主要的是造誰的反?
應該三苗部族支持的不是帝舜,而是其他人。
看看三苗部族的下場就知道帝舜對之恨之入骨,當時的西部絕對是荒涼中的荒涼,那是不毛之地,讓世居南方的部族整個部族全部過去,那簡直就是整體流放,永世不得翻身。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三苗部族的事情很大,突破了帝舜的底線,唯恐再次作亂,找一個艱苦的地方讓他們與天地去鬥爭,自生自滅。
帝舜巡視了一圈,了解情況,回來後就向帝堯報告,要處理這些人。處理的結果是共工放逐到北方的幽陵,也就是幽州,現在的北京、河北北部和遼寧一帶,稱之為北狄;把讙兜放逐到南方的崇山,也就是現在的湖南張家界一帶,稱之為南蠻;把三苗遷徙到西方的三危,也就是現在的青藏高原一帶,稱之為西戎;把鯀放逐到東方的羽山,也就是現在的江蘇連雲港一帶,稱之為東夷。據說,懲辦了這四個罪犯,天下人都心悅誠服。
問題來了,為什麼要處置這些人?
這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什麼事情都有其目的性。答案很顯然,這些人不是自己人。
這些人的共性是有一個共同的選擇。這些人屬於不同的部族、不同的實力、不同的支持人選,怎麼會被歸為一類,成為「四害」?因為他們都不支持舜。兩個是被推薦者,是帝舜的競爭對手,一個是推薦人,推薦的不是舜,不是支持者,還有一群人是公開反對者,舉著旗子鮮明反對的,於是就都有了同一個結果。
只能說,這些人影響了大局穩定。如果寬宥了這些人,勢必按下葫蘆浮起瓢,效仿者層出不窮,只有鐵血鎮壓,殺雞給猴看,以儆效尤,才能打消其他人的僥倖心。
其實,帝舜處置作亂的三苗部族還有一點道理,共工不過是做了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並沒有說對老百姓有多大的危害,處置也就是了,怎麼處置的這麼嚴重?還有鯀,是認真完成工作的,費了9年的力氣,沒有功勞還有苦勞,有錯無功罷了,怎麼也處置這麼嚴重?最離譜的是讙兜, 絲毫沒有錯誤,就是舉薦的人不是帝舜就被連坐,罪名與共工一樣,也不清楚怎麼回事。
《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因為立場不同,所以結果不同。
【聲明原創,請君自愛。更多精彩,盡在番茄小說《外行看史記》。】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