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早晨,天剛蒙蒙亮,飛達村的村民袁華權騎上摩託車又準備出門了。
眼前寬闊通暢的水泥路,就像迎面吹來的微風,讓這位55歲的送奶工倍感舒暢。「以前,我們村裡都是土路,碰到下雨天,得踩著泥漿跑。現在可好了,不說這條通村大道,就連那些小路小巷,也都平整的很。」
飛達村,曾經是丹陽市後巷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這裡地勢低洼,河道交錯,過往連年的淹澇,造成村裡道路晴天坑坑窪窪,雨天泥濘難行。
「原先村裡太窮,沒錢修路,都虧了老書記朱國平個人拿出20多萬元,才有了一條貫通全村的柏油路。」飛達村黨委書記邵國林說,「這幾年隨著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村裡又先後投入上百萬元來修路,目前已經實現了混凝土路面『戶戶通』。有了路,好致富,去年飛達村民人均純收入接近50000元。」
一
一條條林蔭夾道開闊潔淨,一排排現代化的廠房整齊劃一,一棟棟居民公寓古樸典雅;行政區、工業區、商貿區、生活區、休閒娛樂區規劃有序;銀行、超市、學校、劇院、休閒廣場一應俱全……如今的飛達村儼然已是一副現代化小城鎮的模樣。
昔日的貧困村,目前已有註冊的私營企業300多家,個體工商戶650多戶,涉及五金工具、汽車零部件、電子電器等多個行業領域,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強村、中國名村。
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重量級企業巨艦的引航,飛達村原黨委書記朱國平帶領下的江蘇飛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萬裡長江,奔騰不息,齊梁故裡,鳳舞中國。1992年4月,32歲的年輕人朱國平從深圳返鄉創業,白手起家,建起了飛達村上的第一家企業——飛達刃具廠。28年篳路藍縷,如今的飛達集團已是跨五金工具、冶金重工、港口物流等多領域、多業態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先進企業。
走過激情澎湃的改革年代,經歷波瀾壯闊的企業沉浮,飛達人知行合一,自強不息,與時俱進,聚力創新,用智慧和韜略雕刻著歷史的榮光。
旗下江蘇飛達鑽頭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工具行業的拓荒者和領軍者。公司可生產 120多個系列的鑽頭工具產品,年產量超過 10億件,是業內首家同時榮獲 「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兩個金字招牌的企業。
新時期,飛達鑽頭攜創新科技與精湛工藝,與全球第一大汽車技術供應商——德國博世公司牽手合作,以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驅動工業4.0製造,做優做精全線產品,打造了博世在中國唯一指定的智能衛星工廠。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使用埃伏特六軸機器人,引入新一代「油渣分離系統」「等離子除油煙系統」等節能減排新技術,月產250萬支高速鋼全磨製鑽頭,生產線涵蓋從粗磨至成品包裝的全流程工序,成為中國五金行業綠色製造、智能製造的典範和標杆。
二
28年來,飛達集團始終胸懷產業報國的夢想,上下求索,一路向前。以持續的新思維和大格局,調結構、謀轉型、拓市場,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延展與升級。
在飛達工業園1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隨著板材軋制、特鋼冶煉、型材加工等生產線的逐步集結,一個以廢鋼綜合利用為龍頭的現代化觀光綠色製造產業園區即將精彩呈現。
為實現大型製造企業「大健康、大循環」的高質量生態發展目標,作為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飛達集團董事長朱國平先後3次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了「加快廢鋼綜合利用,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議案。國家工信部對此高度關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2009年10月,飛達集團聯合央企,押上自身多年積累的全部家當,投資18億元辦起了自己的煉鋼廠——中冶東方江蘇重工有限公司,並於2012年2月竣工投產,專門進行廢鋼循環回收再利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探索創新,中冶東方江蘇重工有限公司創造了全廢鋼壓塊免破碎預處理電爐冶煉技術,並申請了相關國家專利近40項。這項技術,能夠用最大2米規格的壓塊直接下爐冶煉,免去了傳統廢鋼冶煉過程中的拆解、分揀、破碎、清理等前期預處理環節,可有效防範分揀物堆放的二次汙染。目前,公司已經形成年處理廢鋼220萬噸的能力,年利稅總額可達到15億元。
28年歲月流嵐,芬芳挺秀。飛達集團始終以「誠以立身,執事而敬」的信仰,銳意進取、百折不撓,以無言的壯闊,展示著轉型升級的雄心力量。
三
「今天晚上飛達人民大會堂有越劇、錫劇的名角來表演,我們全家都去看,在飛達村,無論是看電影還是看演出,老百姓都是不用自己花錢的。」65歲的王素珍阿姨一臉的興奮,她是個老戲迷。「過去,我們這裡那可真是一窮二白,地少人多,外面的姑娘都是不願嫁過來的。現在村裡大變樣了,住在大城市裡的親戚也都一個勁的誇獎,這得感謝朱國平老總,感謝飛達。」
鋼花爛漫,雄飛世界,鐵流浩蕩,惠達民生。28年,時光在變,但飛達集團「雄飛世界,惠達民生」的責任和使命卻始終沒變。她以信仰之光照亮奮鬥之路,勇挑改革發展重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轉型與堅守中,行大道,成大器,擔大任。
多年來,飛達集團先後投入8000多萬元,給村裡裝上了自來水、開通了有線電視,添齊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村民灌溉、插秧費用包括農業稅全部都由公司來交;投入5000多萬元,興建了老年活動中心、大劇院、燈光球場、市民文化活動廣場;投入200多萬元,新修了公交汽車站,讓城市公交車從繁華鬧市直接開到了村口廠邊。董事長朱國平個人出資300萬元,創辦了江蘇省首家民工子弟學校——鎮江市飛達光彩學校,讓飛達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這裡學習成長;設立「國平愛心基金」,累計支出20多萬元,資助貧困務工人員家庭。
走進飛達村,隨處可見古色古香的吳韻園林建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農家小屋、商業古街……不遠處,綠色的田野,現代化的工廠和諧相融,一幅新時代美麗鄉村的畫卷正徐徐鋪展。為了保證飛達村和周邊良好的空氣品質和生態環境,飛達集團主動拆除了老廠區內的4座大煙囪,投入8000萬元,用於消除生產過程中的煙塵汙染和進行汙水處理。「寧可企業減少利潤,也要保護好家鄉的綠色田園。」生於此,長於此,28年創業路上,朱國平始終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
從寒弱貧瘠到壯實富裕,如今的飛達村已經靚麗轉身;從作坊式的刃具廠到跨國企業集團,如今的飛達集團已似巨龍騰飛;從血氣方剛的創業青年到全國勞動模範,如今的朱國平也已功成名就。
寶刀未老,壯心不已。這位年屆60歲的優秀民營企業家似乎沒有放慢腳步的意思。「鄉村振興,造福百姓,把飛達村建設成為一個更加令人嚮往、更加令人羨慕的美麗鄉村、美好家園,是我永恆的初心。追夢路上,我還要帶著年輕人,繼續奔跑。」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葉小力 通訊員 查顯文 賈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