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拼音能識字了,但就是不自主閱讀,咋整?

2020-12-23 騰訊網

文|小小

圖|網絡 · 排版 | 小小

我們昨天發布了一篇關於孩子重複閱讀一本繪本的文章(點藍字即可進入),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隨著全民閱讀和家庭教育觀念的普及,爸爸媽媽們普遍認可了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和好處。在漫長的學前期,家長堅持每天拿出一些時間親子閱讀,幫助孩子建立了歸屬感,培養了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待到孩子終於認識了一些常用漢字,家長以為可以就此告別親子共讀,開啟自主閱讀了,沒想到現實又給爸爸媽媽上了一課——孩子自己讀了幾行就沒興趣,依然纏著爸爸媽媽給念。

為什麼明明對閱讀有興趣的孩子認字了還不自主閱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實現從親子共讀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

識字能力 ≠ 自主閱讀能力

有些能力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比如哭泣和吸吮,有些能力需要在適宜的環境中經過時間的浸潤才能發展起來,比如閱讀。

腦科學研究顯示,從原生腦到閱讀腦,起碼要經歷十餘年,這種變化不光表現在認知結構上,在大腦的生理結構中也會留下印記。

圖源見左下角

而識字只是我們可以自主閱讀的一個基礎條件,除此之外還必須有良好的理解能力,熟悉的語法結構、形成各腦區的有序合作等等。

如果我們讓一個剛識字的孩子去自主閱讀的話,那他肯定覺得這個過程糟糕透了,因為光認字就佔用了大部分精力,根本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

五六歲的孩子看書,大都是盯著文字或拼音一個一個地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

——松居直

這種感覺是怎樣的呢?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下當年上學學英語的時候,雖說背下了英語單詞,但做閱讀理解題還會覺得看不懂,滿心的挫敗感。

這個時候孩子自己讀著費勁,又對故事和閱讀充滿了興趣,自然就想起之前爸媽親子共讀時的快樂。

開啟自主閱讀≠關上親子閱讀

不是問題太難,而是我們把界限劃得太過清楚。一部分「涇渭分明」的父母覺得既然孩子「應該」自主閱讀了,轉身就關上親子共讀的大門,變身為一個沒有感情的囤書機器。

結果發現,書囤了不少,孩子卻很少拿起來讀了。

其實親子共讀和孩子自主閱讀需要一段共存階段,而且在小學階段繼續堅持親子共讀非常重要,它會促進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

一方面平等、寬鬆、有趣的親子閱讀時光是保持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親子共讀時獲得的聽力理解能力,能有效幫助他自己去閱讀。

母語的發展是聽力先行。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平均要比閱讀理解能力高兩個年級,一般到七、八年級這兩項能力才保持一致。(Andrew Biemiller,1999)

這時候親子共讀的好處就來了,比如孩子自主閱讀能讀懂的段位在「青銅」,我們就可以選「鉑金段位」的書進行親子共讀,這樣孩子不但能聽懂,還可以擴大詞彙量,為以後自主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技巧地向自主閱讀過渡

善用工具:橋梁書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孩子從親子共讀平穩走向自主閱讀的橋梁,書內的字和畫的比例、字詞句的難度都有專業的考量,比如《神奇校車》、《小豬唏哩呼嚕》等等,我家孩子時不時都會拿出來,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翻著看。

心理戰:蔡格尼效應

生活中我們應該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朋友:「哎,你知道不……額,算了,沒事。」

你:「痛快說!說一半是怎麼回事?(白眼)」

如果全說了也就算了,但越說一半是不是心裡就越痒痒。

心理學把這個稱為蔡格尼效應:人們天生追求有始有終,如果這個事兒沒完,你的潛意識會不斷提醒你去完成,慢慢就成了一種動力。有首歌詞解釋的很直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所以在親子共讀時,爸爸媽媽們可以先讀前面鋪墊部分,當孩子被書中的情節吸引進來,趁機找點事兒溜走,或者假裝這裡有疑問,讓孩子幫忙看看發生了什麼。

先從一段慢慢開始,讓孩子自己讀,後面逐漸變成輪流讀,或者各自讀完了定期分享。

難度適當:five finger rule(五指法則)

識字不等於具備完善的閱讀能力,但識字量不夠,自主閱讀肯定是無法進行的。

國外有嚴格的分級閱讀指標供大家選擇,但是中文的分級閱讀並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那要如何確定這本書是不是適合孩子讀呢?

爸爸媽媽可以借鑑國外的五指法則:隨意打開書的一頁,讓孩子試讀一下,遇到一個生詞就豎起一根手指,手指數量就是判斷這本書對孩子難度的依據。

圖源自網絡

0-1個手指:很容易

2-3個手指:剛剛好

4個手指:可以試著挑戰

5+個手指:太難了,建議過一陣再看

說到這裡,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識字量不夠、語言理解能力不強而發愁,可以試聽下火花的閱讀力基礎課程,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

相關焦點

  • 「先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入學後有差別,尤其是這3方面
    而且,3、4歲的孩子口腔發育尚未完善,口齒不清楚,在學「z」、「zh」、「r」等發音類似或難發音的拼音時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可能導致孩子對學拼音產生牴觸情緒,或養成錯誤的發音習慣。三、閱讀方式不同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先學拼音就可以自己通過注音拼讀,對閱讀應該是有好處的,但實際上,拼讀的過程會將閱讀的思緒打斷,反而會讓閱讀變得索然無味,並不利於閱讀習慣的養成。
  • 孩子是先識字還是要先學拼音呢?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因此,許多父母正在考慮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教授識字還是按照現行標準來教孩子拼音。現在,讓我們今天討論一下「先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上小學後有什麼差距?拼音學習的基礎不同還有一個關於幼兒園與小學之間聯繫的故事,但實際上,在「課程標準」中,一年級生被用作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緩衝期,因此孩子們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各有不同, 非常適合小學生活。
  • 從識字到自主閱讀,重磅推薦我家3歲娃一路學過看過的書
    很多人問我,你是怎麼教賴賴識字然後走向自主閱讀的?其實認真想想,我也沒什麼訣竅,無非就是多讀書。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秘籍的話,就是我把賴賴讀的書按照難度做了一個「分級」。
  • 可以放在口袋裡的便攜投影儀,帶娃出門神器;成體系能點讀的識字教材,學完就能自主閱讀
    求推薦派,不管孩子幾歲,識字工具先用起來。2. 認字越多越好派,孩子從小就要認字,不認字怎麼閱讀,不閱讀怎麼寫作。3. 順其自然派,識字這種事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的呀,怕啥。我也曾在幾個派別裡徘徊過。有幾位媽媽的留言代表了很多識字0基礎,去上一年級的孩子的苦惱。識字幾乎是幼小銜接的孩子必經的一道坎。只有識字了,才有可能自主閱讀,未來孩子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水平才可能隨之提高。
  • 【教育】突然愛上了自主閱讀,米樂的自主閱讀啟蒙之路,可以借鑑!
    從米樂0歲開始,樂爸樂媽就開始了親子閱讀,每天至少一小時以上的高品質親子閱讀從未間斷過。到幼兒園畢業時,6歲的米樂已經讀過了4000多本繪本。沒有上過幼小銜接班的米樂同學,屬於真正的零起點入學。六年四千多本繪本閱讀打底,米樂的理解、表達、思維等各方面能力都發展得不錯,但具體有什麼特別之處,也說不上來。倒是有一點特別明顯,就是:不!
  • 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不認識字也沒學拼音,老師讓課外閱讀怎麼辦?
    剛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不認識字也沒學拼音自主閱讀確實有點困難。因為我的孩子也剛剛經歷過一年級,現在在讀二年級,所以我想這個問題要這樣看: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所佔比重正越來越大,老師給孩子布置這樣的作業是為了學生著想的。1、一年級的孩子該怎樣開始閱讀親子閱讀如果之前孩子都沒有養成親子閱讀的習慣。那從一年級開始也不錯。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想讓孩子快速學會拼音,掌握這4個重點,讓娃實現自主閱讀
    孩子學會拼音的好處學會拼音能夠為孩子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都知道語文考題當中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相關的語音題。若是孩子在第一個基礎的語音題就大量失分,這也就會打擊到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學會拼音能夠幫助孩子順利使用字典認識生詞。
  • 小學語文教材:讓一年級小學生識字一個月後再學拼音,引爭議
    這次的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調整了小學一年級學習拼音和識字的順序:識字一個月後再學拼音。很多人覺得這樣的順序降低了學習的效率,畢竟拼音是識字的最好工具。專家解釋,第一個單元安排識字也體現了教科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而漢語拼音只是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閱讀的「拐棍」,學生獲得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後是要丟掉這個「拐棍」的。2018年2月6日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拼音改革,那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讀注音書
    贊成給孩子看拼音書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 幼升小有壓力,需要用拼音書來提前熟悉拼音學習。• 小學低年級識字量不多,用拼音讀物可以輔助孩子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而不贊成給孩子看拼音書的,也有各方面的理由:•  拼音書不利於孩子識字速度。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識字一定要先對「字形」有了解,如果孩子本身對文字不敏感,再給他讀拼音,可能會阻礙他認字的速度。•  拼音書對自主閱讀的作用貌似不大。
  • 鄭希怡女兒上學種菜引熱議,7歲之前,該不該讓孩子學拼音識字?
    旁邊的田亮聽了這段話,連連搖頭,表示不認同:「現在的大流就是要送孩子去上補習班。」田亮表示自己之前的想法也和鄭希怡一樣,但是有了孩子之後,想法就改變了。因為當孩子不如別人,她自己可能會不開心。的確,田亮的做法是大多數家長的選擇,鄭希怡的做法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我卻很佩服這樣「特立獨行、不隨大流」的勇氣。或許有人說,這是因為家境殷實,所以能給孩子無憂無慮的成長空間,普通人家很難做到。但尊重孩子的天性,本就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做的,過早給孩子施壓,無異於揠苗助長。
  • 分享書單|6—8歲孩子不可錯過的拼音讀物(橋梁書)
    有些家長一提到拼音讀物就很反感,覺得破壞了讀書的意義。老盯著那些乾巴巴的拼音,違反識字規律,讀書的樂趣都沒了。其實,對那些識字比較慢,對漢字不夠敏感的孩子來說,拼音讀物也許是個幫助識字,促進自主閱讀的好幫手。而且拼音讀物多讀讀,自然拼音也能熟能生巧。一舉兩得。
  • 孩子只喜歡聽故事,不願自己閱讀怎麼辦?4步幫孩子學會自主閱讀
    其實,有這樣困擾的家長不在少數,很多孩子剛上小學時都做不到或者牴觸自主閱讀,看著同齡甚至更小的孩子都已經可以自主閱讀了,很多家長就開始著急。 那麼孩子只喜歡聽故事,不願自己閱讀,是因為什麼呢?
  • 第二次返團:洪恩識字、拼音,雙11團,全年最多贈品,錯過等一年!
    第一波買了的媽媽,都給了很高的評價,平時不愛學習的娃,現在願意主動去學識字,不用陪著,平時不容易堅持的娃,天天記得去打卡,很有學習熱情。看到大家的孩子和牛牛的學習成果,再加上自從洪恩識字下架之後的這兩個月,也有不少微博和公號的讀者來問返團,所以我很願意再次返團。
  • 一年級語文教材採用部編版 先識字後學拼音名師解讀新變化
    對於一年級孩子而言,語文的變化尤其重要。昨天,本報記者採訪了資深語文教師、邗江區實驗學校高年青老師,就一年級語文變化進行了解讀。高年青表示,通過部編版和蘇教版的比較可以看出,先識字後拼音是部編教材的一大亮點,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先識字遠比學拼音要容易得多、有趣得多。
  • 拼音還要老師教?是你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
    學好拼音,孩子能說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可以藉助拼音來識字、閱讀;對識字量的積累、閱讀能力的提升、自信心的樹立,無疑都是大有禆益的。那拼音要怎麼學,才能讓自家孩子先人一步呢?璨媽一開始也摸不到頭腦,後來發現了一條「捷徑」,用繪本教孩子真的能做到事半功倍!
  • 用拼音識字的不足逐漸顯現出來了
    三、用拼音識字造成孩子思維慢半拍縱觀我國漢字教學的歷史過程,從教孩子《三字經》、《千字文》,看起來像是死記硬背,由於他們與自己的母語相同,逐漸會理解漢字的字義。讓孩子在最佳的記憶年齡(3-7歲)去掌握多數常用的漢字,就會剩下大量的的精力去學習其它知識。用拼音識字,在孩子的大腦中存在一個字母轉化的過程,時間長了雖然感覺不出有時間的差距,可總會有個轉化的瞬間。
  • 孩子上幼兒園,周圍人都說讓教孩子學拼音、識字、背古詩,早嗎?
    孩子上幼兒園,周圍人都說讓教孩子學拼音、識字、背古詩,早嗎?就早教而言,其實已經算晚了。《我的事業是父親》作者蔡笑晚培養出了五個博士,一個碩士,在他的教育過程中,他認為之所以孩子們個個成材,早期教育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 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2】
    原標題:香港小學的中文教育:重視閱讀 學習重點不含拼音   從學校實踐來看,拼音的教學也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是從小一入學就開始,有的要到三年級才學拼音。好在我家小朋友上的學校是一開始就教拼音,學會拼音對小朋友認字還是很有幫助。
  • 幼升小的孩子,這三大準備比學拼音、識漢字、會算數更重要
    不教拼音吧,怕孩子落後;教了拼音吧,怕孩子上小學了,上課就不專心聽老師講課,以為自己都會了。」「算術只會10以內的加減法夠不夠呢?聽說隔壁家老陳家的女兒連乘除法都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更是輕鬆應對了。」「英語輔導班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呢?沒有線下班,報個線上班是不是也好的,自然拼讀要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