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演唱《天梯》
昨晚的《我是歌手》,李克勤選擇了他一直堅守的廣東歌,與香港歌唱組合C AllStar一起演唱了組合的成名曲《天梯》。
《天梯》講述的就是重慶「愛情天梯」的故事:上世紀50年代,20歲的重慶江津中山古鎮農家青年劉國江愛上了大他10歲的「俏寡婦」徐朝清。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們攜手私奔至深山老林。為讓徐朝清出行安全,劉國江一輩子都忙著在懸崖峭壁上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級,被稱為「愛情天梯」。在演唱前,李克勤還專門為現場的觀眾講述了這個故事。
其實,李克勤在《我是歌手》上堅持唱廣東歌,何嘗不是又一個「天梯」的故事?
在「四大天王」隻手遮天的時期,李克勤戲稱自己是「第五天王」。然而又並沒有什麼卵用。縱使有譚詠麟以接班人之稱的力撐,李克勤仍然浮沉多年,半紅不黑。
前些時間,李克勤上內地節目《蒙面歌王》,不能以自己的真面目演唱,在大眾看來,覺得他很委屈,不敢想像他的心有多忐忑。李克勤沒有嘶吼的歌喉,也沒有當紅偶像的人氣,有的只是踏實的唱功。當他贏得歌王,摘下面具的那一霎那,忍淚說著自己已經唱了三十年,讓人突然心酸湧上心頭。
這種心酸不僅為李克勤,也為這個正在萎縮的廣東歌市場。以前廣東歌是整個東南亞的一個焦點,但現在不一樣了,韓國音樂已經超前,國語歌也擁有了中國內地一個超大的市場,臺灣也有自己的市場,廣東歌的受眾突然之間縮小了。甚至有很多人認為「廣東歌已死」。
已故香港著名音樂人黃霑先生在2003年發表的博士論文詳細分析了粵語流行曲的死因,他認為九七年之後,周邊地區競爭力不斷提升,但廣東歌樂壇偏偏故步自封,變得著重包裝,音樂作品質素下降,整個行業都很短視。
研究粵語歌歷史文化的黃志華說:當時的樂壇想以四大天王的模式繼續推銷唱片,製造歌星,但網絡的出現令主流傳媒不能再帶動潮流,亦改變了音樂的銷售模式。
網絡的普及,加深了廣東歌的四面楚歌。因為大眾可以及時接受到全世界的音樂,廣東歌要面對的挑戰也來自全世界各個角落。此長彼消的大趨向,令廣東歌市場進一步惡化。加上現在的廣東歌歌手欠缺個人風格,以前陳百強、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等一開口就會被認出來,而現在的歌手可能因為太依賴科技以及包裝,欠缺獨特風格。
其實這個「廣東歌已死」的現象在1968 年左右出現過,當時粵語片開始低潮,到1969年幾乎完全停產,音樂界等於出現了「廣東話真空」。這是個很不合理的現象。可是,即使有人察覺到這畸形事實,在重要傳媒上,對廣東歌曲的歧視依然。這本是很荒謬的現象,廣東人的母語,廣東人居然歧視?不過,當時粵語時代曲水平之粗糙低俗,實在已在社會標準之下,好像《哥仔靚》、《飛哥跌落炕渠》等一類歌曲,即使用今天廿一世紀的開明眼光看,歌詞仍然有「難登大雅」之感,無論怎樣敝帚自珍,也不能改觀。
不過黃霑先生還在博士論文中提及: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聲音。任何品種的音樂,無論多麼受歡迎,過了一段日子,受歡迎程度便自然而然的轉弱。這裡面的原因,十分複雜,既有人類行為因素,也有社會環境變遷,需求不同的理由,還有音樂心理學上的問題。這一連串的課題,至今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箇中原故,尚待各學術領域學者分工努力研究。
而在我看來,廣東歌是否已經遠離它的「黃金時代」?
其實我們應該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黃金時代」?是90年代的四大天王時期?還是早一點的張國榮、譚詠麟時期?還是更早的蕭芳芳、程寶珠時期?懶人好魏晉,魏晉的陶淵明卻好桃花源;士人好孔孟,孔子卻好三皇五帝,歸根結底都是葉公好龍。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生活在別人的黃金年代。沒有什麼最好或最壞的時代,一切只在乎,你是否活在其中。活在其中,這就是最壞的時代。過去總是最美,卻不屬於我們,屬於我們的只有眼前的真實。狄更斯《雙城記》的序章:這是最好的年代,這是最壞的年代——其實適用於每一個年代。
所以,廣東歌已死?或許,這才是廣東歌最好的時代。
資料搜集
尹梓灝
一時半刻攝影師
圖片設計
林佩欣
平面設計師
【 一 時 半 刻 】
第 3 4 9篇
城 市 人 文 新 媒 體
一個兼顧文化和社群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