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姬的歷史檔案
姓名:姬姓,真實姓名不詳
別名:驪姬,或麗姬
出生年月:無可考
卒年:公元前651年
出生地:驪戎國(今陝西西安臨潼)
戶口所在地:晉國,由晉獻公從驪戎國遷入
身份:驪戎國公主
受教育程度:不詳
職業:晉獻公夫人
所屬社團: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妖姬"
主要事跡:禍亂晉國,逼死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
這份檔案表明,驪姬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她的真實名字,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妖姬"之一。
晉獻公的兩次佔卜,都沒按照常理出牌
晉獻公這個人很有意思,他似乎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他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總喜歡佔卜吉兇,卻又不按照佔卜的結果去做。
比如,晉獻公打算把女兒伯姬嫁給秦穆公,就讓主管佔卜的大夫史蘇用筮草佔卜了一下,得到的卦象是"歸妹"變為"睽"卦。史蘇認為"不吉",因為"歸妹"與"睽"兩卦都顯示的是外國損害本國、秦國損害晉國之象。但晉獻公還是堅持把伯姬嫁給了秦穆公,後來的結果證實了史蘇從卦象中得出的"侄從其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死於高梁之地"的預言。
《國語·晉語》中記載,晉獻公在攻伐驪戎國之前,也讓史蘇算了一卦,佔卜的結果是"勝而不吉"。晉獻公不信,他認為既然能勝,又能有什麼"不吉"?於是晉獻公這次還是沒有遵從佔卜的結果,"遂伐驪戎。克之,獲驪姬以歸。有寵,立為夫人。"
對於此事,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也有記載:"初,獻公將伐驪戎,卜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什麼叫"齒牙為禍"?那意思是指以讒言撥弄是非,結果造成災禍。所以後來就發生了驪姬亂晉的歷史事件。
晉獻公伐驪戎不但獲了驪姬,同時還捎帶上了她的妹妹少姬。這姐妹倆都長得妖豔動人,晉獻公一見便深深地喜歡上了,毫不客氣地將她們納入芙蓉帳中。
晉獻公的婚姻格局似乎是命犯姐妹桃花,包括驪姬姐妹在內,他共娶了三次老婆,每一次都是姐妹同嫁。在他做太子的時候就已經娶了兩對姐妹花,第一次是他的父親晉武公滅賈國,把帶回來兩個女人賈君和賈姬都賞給了他。第二次是狄戎(山西交城縣)部落首領狐突歸附,將他的兒子狐毛、狐偃,女兒大戎狐姬和小戎子一併帶了過來,並將兩個女兒嫁於獻公。
不但如此,晉獻公在娶了賈氏之後,竟和父親晉武公晚年所娶的齊桓公的小女兒齊姜私通,並生下一女一子,送於民間一申姓老嫗,女兒以排序名伯姬,兒子則取名為申生。
所以到驪姬為止,晉獻公至少有七位夫人。
晉獻公繼位之後,第一夫人賈君已卒,他便把自己的小媽齊姜立為夫人。不久齊姜也去世,由於賈姬沒有後代,晉獻公便將伯姬交由賈姬撫養。立齊姜的兒子申生為太子,以杜原款為太傅,裡克為少傅。
後來大戎狐姬生了公子重耳,小戎子生了公子夷吾。
再後來,驪姬生下了奚齊,一年之後,她的妹妹少姬也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卓子。
這一段時間裡,晉獻公的後宮無主,第一夫人的位子一直空缺。有空缺就得有人去填補,這時晉獻公想到了驪姬。驪姬生得狐媚妖嬈,又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很得晉獻公歡心,便想立驪姬為夫人。
立第一夫人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晉獻公又想到了佔卜。
他先讓太卜郭偃把龜甲放在火上燒烤,直到龜甲上出現了清晰的裂紋。郭偃看到龜甲上燒烤出來的紋路繁亂,而且枝節橫生,這分明是一種亂象,為不吉之兆。
於是郭偃把佔卜的結果告訴了晉獻公,龜卜的卦辭上說,"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有臭。"
晉獻公聽不不明白,什麼意思?
郭偃說,簡單地說吧,意思就是專寵會使人心生不良,將要偷走您的所愛。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以還會有臭氣。所以立夫人的事一定要慎重,不能這樣做!
晉獻公聽,臉上頓時晴轉陰,心裡不樂意了,說什麼也不相信郭偃的話。又命令史蘇用蓍草筮之,竟和龜卜結果完全相反,得到的卦辭是"闚觀利女貞。"大吉之象啊!
獻公聽後,臉上又充滿了陽光喜色,那就按蓍草佔卜的結果做!
史蘇說,龜卜是象,筮卜為數,數短而象長,而且龜卜之象自古靈驗,不如按龜卜指示的去做。
晉獻公說,既然龜卜和筮卜一兇一吉,何不取吉而去兇?就這麼定了!於是把驪姬立為夫人,少姬為次夫人。
驪姬之亂就這樣在晉獻公的一意孤行下開始了。
驪姬私通優施,結黨二五,這是作死的開始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回》這樣描述驪姬:"那驪姬生得貌比息媯,妖同妲己,智計千條,詭詐百出,在獻公前,小忠小信,貢媚取憐。"我們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妖、詭"。
驪姬之美之妖那是得到歷史上公認的,不然她又如何能入選"四大妖姬"之列?晉獻公身上也同樣具有春秋時期多數君主所共有的特質,那就是好色而且喜新厭舊,因此他對驪姬的寵愛竟達到了"寵愛無二,一飲一食,必與之俱"的程度。在美色面前,晉獻公失去了自我,因而才使得驪姬的禍亂行為都能夠輕而易舉地成功。
驪姬被立為王后的第七年生下了兒子奚齊,晉獻公對這個小兒子十分喜愛。按照他的意思,驪姬既為王后,那麼立她的兒子為太子也是理所當然,於是他便有了立奚齊為太子的想法。
至此為止,包括小兒子奚齊在內,晉獻公已經有了八個兒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最為優秀。由於寵愛驪姬的原因,晉獻公開始疏遠這三個兒子。
所以,廢掉太子申生一開始並不是驪姬的主意,乃是晉獻公因為愛驪姬的緣故而私下裡對她的許諾:"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史記·晉世家》)驪姬雖然心裡自然是高興得不得了,但是表面上還得矜持一下,表演一番。她竟然哭了,但她這一哭則純粹是表演給晉獻公看的,當然這裡面也摻雜著暗自激動和幸福的淚水。不但哭,她還說了一套幾乎連自己都不相信的話。
她說,太子已經立了這麼久,諸侯們也都已經知道申生是太子的事情了,而且太子統率軍隊打了多次勝仗,百姓都歸附他。太子這樣賢德又沒有什麼過錯,為什麼要因為我就廢掉嫡長子而庶子立呢?你一定要這樣做,我就死給你看!
這話說得多漂亮!多讓人動容!晉獻公聽後也一定會一把她摟在懷裡,一邊替她抹淚一邊對她說,今生能娶到夫人,乃是我詭諸(晉獻公的名字)莫大的福份啊!
既然得到了晉獻公的暗許,驪姬便施展開她雙面人的表演技能。她表面上在晉國君臣面前讚揚誇獎太子申生,但背地裡卻讓人中傷太子,一步一步實施她罪惡的奪嗣計劃。
晉獻公有一個專門為他表演逗他取樂的的優人名叫施,大家都叫他優施。優施"少年美姿,伶俐多智,能言快語,獻公尤嬖之,出入宮禁,不知防範"(《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回》),驪姬便很容易地和他私通上,並成為她奪嗣的得力助手。
通過優施,驪姬又用重金收買了晉獻公的兩位寵臣,梁五和東關五,三人獻計,慫恿晉獻公派太子申生出守曲沃,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出守蒲地和屈地。四人沆瀣一氣,為太子申生設下了一個連環毒計。
詭詐百出的表演,拙劣而又噁心
申生去了曲沃,但依然還是太子,只要他還在,奚齊就沒有成為太子的可能。因為驪姬在晉獻公面前的那一番表演,使得晉獻公暫時擱置了廢掉太子申生的念頭。可是驪姬卻沒有停止她奪嗣的腳步,一個惡毒的計謀已經在她心中醞釀了出來。
有一天,驪姬假惺惺地晉獻公說:"太子長年在外,曲沃那地方條件又是那樣艱苦,我雖然是她的庶母,但是我一直是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看待的。這些天我總是夢見太子,你不如把他召回來在宮裡住幾天,以解我思子之情。"
晉獻公聽了感動得幾乎要掉下淚來,立即下詔讓太子申生回宮。
太子回宮以後,驪姬對他一番噓寒問暖,甚至掉下幾滴淚來。當晚,驪姬請太子吃飯,大談母子之情,傾訴思念之苦。第二天,太子申生入宮謝恩,驪姬又請他吃飯。可是事情來了。
申生走了之後,驪姬立即向晉獻公哭訴,說太子不顧母子之倫,竟然在吃飯的時候調戲她。驪姬從晉獻公的神情裡看出他對這件事並不怎麼相信,於是決定再上演一齣好戲給獻公看。
過了幾天,驪姬叫太子陪她到王宮花園裡遊玩。她事先在頭髮上塗了些蜂蜜,到了花園深處,便有許多蜜蜂嗡嗡叫著在她頭頂亂飛,並有幾隻落在了驪姬的頭上。驪姬裝著很害怕的樣子用衣袖揮趕,並對申生說:"太子您可不可以幫我趕走它上們呢?"申生不知是計,前後左右地圍著驪姬替她驅趕蜜蜂,驪姬便趁機往申生身上躲靠。
這時,晉獻公也在宮人的陪同下來到花園,恰好看到眼前的一幕,於是大怒,又聯想到幾天前驪姬哭訴太子調戲她的事情,便不由分說地要把太子抓起來殺掉,連申辯的機會都不留給他。
晉獻公怎麼來的這麼巧呢?這原來是驪姬早已做好的安排,她在決定演這場戲之前,就暗中讓人故意把獻公引適時地到這裡來。
驪姬就是驪姬,難怪《東周列國志》裡說她"智計千條,詭詐百出"。她覺得如果這樣就把太子殺掉,未免會引起群臣的議論,她還要再把這戲做得更足一些。
見晉獻公要殺掉太子申生,驪姬慌忙跪下來懇求說:"大家都知道是我叫太子回來的,現在因為我而殺他,別人肯定會以為是我害了他。而且皇宮裡的這些事還是不讓外人知道的好,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了,他畢竟是太子,就忍一忍吧。"
晉獻公見驪姬如此通情和寬容,就訓斥了太子一番,把他趕回曲沃去了。暗中又派人搜集太子的罪狀,以圖名正言順地廢掉太子。
對於這件事,晉國的大夫,一直維護太子申生的裡克看的最為明白,曾多次勸誡太子力求自保。
一個與驪姬的表演如出一轍的事故
這種拙劣而又讓人噁心的表演怎麼好像在哪裡見過呢?細想了一下,這件事竟和周宣王時的大臣尹吉甫和他兒子的事情如出一轍。
尹吉甫是周宣王時候的一個地位相當顯赫的大臣,他的前妻死後,又娶了一個新的夫人。前妻給他生有一個兒子,名叫伯奇,為人忠厚,誠實友愛。新夫人後來也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伯封,秉性也十分善良。伯奇雖然比伯封年長好多,又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兄弟倆相處得非常和睦,那情形才是真正的哥倆好。
但是伯奇這位年輕漂亮的後媽,從生下兒子之後便一直包藏著私心和禍心。她擔心由於伯奇的存在,她的親生兒子伯封就無法繼承父親的爵位,便一心想把伯奇除掉。
一天, 尹吉甫下班回家,他的這位夫人竟像驪姬一樣向他哭訴:"你的好兒子伯奇,看上去忠厚老實,心裡卻骯髒得很呢。她見我長得貌美,竟然趁你不在家調戲我,我真是沒臉活了!"
尹吉甫不相信敦厚誠實的伯奇會做出這種事來,夫人卻不依不饒,怒氣衝衝地說:"你若不信,明天你躲在後花園的樓臺上看看就知道我說的是真是假了。"
尹吉甫雖然相信伯奇,卻也是半信半疑,第二天居然按照夫人的交待,一大早就遠遠地躲在了後花園一角的樓臺上。他相信眼見為實的道理。
夫人見尹吉甫落自己的圈套,心裡非常高興。她事先讓人捉了十幾隻蜜蜂,藏在衣領和衣褶中,然後到花園去。伯奇住在花園裡的一座房子裡,見後媽到來,趕忙上前問安。轉身正要離開的時候,夫人突然驚惶失措地嚷叫起來:"蜜蜂!蜜蜂!"當然,她這叫嚷聲也並沒有多大。
夫人一邊叫嚷,一邊用兩手左右拍打,這樣,藏在衣領和衣褶中的蜜蜂就被她放了出來。有的圍著她嗡嗡飛舞,有的在她身上蠕蠕地爬動。伯奇聽到後母的驚呼,趕忙回身替她驅趕,並拉住衣袖捉她身上蠕動的蜜蜂。而他的這位後母,卻也就勢依靠,並裝出一副羞赧的樣子。
躲在遠處樓臺上的尹吉甫,看到伯奇和夫人拉拉扯扯的情景,相信了夫人的話。他大喝一聲:"臭小子,你竟敢對繼母非禮!"一邊說著一邊衝了過來。
伯奇老實本份,又見父親發怒的樣子非常害怕,一時竟不知如何分辯。尹吉甫不由分說,叫人把伯奇痛打了一頓,然後趕出了家門,最後凍餓而死。
這個故事發生在驪姬陷害太子申生的一百多年以前,現在,尹吉甫後妻誣陷伯奇的伎倆又被驪姬再一次利用,相同的悲劇又發生在了太子申生身上。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亦或許是同一個故事的不同版本。
伯奇被趕出家門以後的事情相當傳奇,在這裡我們還是先看一看驪姬下一步又會使出什麼樣的毒計。如果篇幅允許,我再把伯奇的故事贅述在本文後面。
貨真價實的毒計,而表演還在繼續
驪姬的高明之處在於,她並不急於立刻把太子申生置於死地,而是在為自己的計劃作了層層的鋪墊之後,才決定對太子申生一招致命。所以她必須要把事情做得十拿九穩,不對,應該是十拿十穩才行。
幾天以後,晉獻公去翟桓狩獵。驪姬便把優施叫來商議出計策,她派人告訴太子申生說:"國君曾夢見你的母親齊姜,她哭訴說自己在九泉之下非常清苦,常常缺少食物,你趕緊去祭祀你的母親吧。並把祭祀用的胙肉送來給郡王享用。"
太子申生信以為真,於是設祭祭祀母親齊姜,之後派人把胙肉送送到晉宮獻給獻公。胙肉送來的時候晉獻公打獵還沒有回來,就把胙肉留在了宮中。
六天之後,獻公狩獵回宮。驪姬事先在太子送來的酒肉下毒,又在獻公面前表起功來。她說:"臣妾夢見太子之母齊姜飢苦不堪,因為國君外出打獵,所以臣妾就做主讓太子去祭齊姜。太子祭祀母親後把祭祀用的胙肉獻給國君,一直放在那裡等您回來享用。"
同樣一件事情,驪姬先是打著獻公的旗號讓太子申生去祭祀母親,而在晉獻公面前,則又說成是自己因夢見齊姜而讓太子祭祀,她不但騙了申生,同時還騙了晉獻公,這是兩頭通吃啊。
獻公聽了當然是很高興的,命人把酒肉取來,剛要享用,被驪姬阻止。她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她對獻公說:"這酒肉是從外面送入宮中的,為國君的安全起見,先試試再吃不遲。"
於是獻公把杯中的酒潑在地上,地上立即有泡沫狀突起。獻公驚懼地愣了一下,又讓人牽過一條狗來,讓狗吃下了一塊胙肉,狗也立即死掉。
我們再看看驪姬的表演。她佯裝不信,又喚來一個小內侍,強行讓他吃下酒肉。可憐這個小內待剛剛把酒肉吃到口裡就七竅流血而死。
在這種情形之下,驪姬終於把她親手導演的大戲推向了高潮!
驪姬裝作大驚的樣子,跑到殿堂之下大聲叫道:"天哪!天哪!這晉國早晚還不是太子的嗎?現在國君老了,難道就不能再等待下去了嗎?而一定要現在就把國君害死!"說完,淚如雨下。這演技絕對一流,放在現在一定會成為一個大紅大紫的明星!
而表演還在繼續!
驪姬跪在獻公面前,一邊抽噎一邊說:"太子之所以這樣做,那是因為我和奚齊的緣故。請國君把這些有毒酒肉賜給我,我寧願替國君去死,來滿足太子的意願!"說罷便端起酒來就要喝下。
獻公一把奪下酒杯扔掉,氣得一時說不出話來。驪姬再一次往火上澆油,只見她哭倒在地,恨恨地說:"太子怎麼能如此狠心!連父親都要弒殺,何況他人!起初國君要廢掉太子,是我替他懇求,接著在花園中調戲我,國君又要殺他,也是我極力勸阻。今天我才發現自己是做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是我差點害了國君啊!"
後面的事情我就簡而略之地說吧
晉獻公一怒之下,派東關五和梁五去曲沃新城殺太子申生,太子申生因而自殺。自殺的原因是擔心若申辯出真相,驪姬或將被廢或被殺,沒有了驪姬,父親獻公便會"寢不安,食不甘"。
晉獻公錘殺了太子申生的老師原款,殺他的理由是驪姬所說的"輔導(太子)無狀"。不過原款在臨死前提出了"胙留宮六日,豈有毒而久不變者乎?"的質疑,於是驪姬讓人"速殺之"。
驪姬又給獻公吹枕邊風,說太子申生在胙肉裡下毒的事,公子重耳和夷吾是知道的,二人必是同謀。於是獻公命人帶兵分赴蒲、屈二地捉拿二公子。無奈之下,重耳逃於翟,夷吾奔於梁。
至此,驪姬的陰謀得逞,奚齊很快被立為太子。
晉獻公雖然的確是老了,但是他心裡未必不清楚這都是驪姬的伎倆。然而他廢太子之心已久,這樣的結果也未必不是他正想要的。這一切都是因為愛驪姬的緣故,他是被驪姬徹底迷惑住了。
在這期間,驪姬的妹妹又為獻公生下第九個兒子,名為卓子。
後來,晉獻公死,相國荀息輔佐年幼的奚齊繼位。裡克殺奚齊,荀息又改立卓子為國君。不久,裡克又將卓子殺掉,荀息被逼自殺。這期間是晉國最為紛亂的時期。
當然後來晉文公重耳晚年時晉國又亂了一次。
《史記·晉世家》中沒有交待驪姬最後結局,而《列女傳》裡則記載,裡克殺死卓子之後,又將驪姬鞭殺於市。此事是真是假還有待於考證。
古小說裡在描述美女之死的時候,常常用到的一個詞可能就是"香消玉殞"了。然而驪姬雖為美女,但絕非香玉。有人說她是蛇蠍美人,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她對於晉國的禍亂,似乎為後來晉平公時的賢臣,羊舌肸的母親所說的那句"甚美必有甚惡"的論點提供了事實依據。
也有人以為,驪姬之所以亂晉,是為她的母國驪戎復仇,這種說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付出的代價太大。或許驪姬開始時並沒有預料到她的復仇行動會造成如此血腥的結果,也或許是後來的局勢她已經無法掌控了。
不過驪姬之亂倒也成就了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後,重耳最後得以回國,從而把晉國推上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警世後語:天理昭昭,何曾饒恕過一個惡人
俗話說不作就不會死,所以有一個詞叫"作死",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自尋死路。驪姬作死了自己,而我在前文所插敘的那個故事中,尹吉甫的後妻也是自己作死的。尹吉甫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怒而射殺了那個狠毒的夫人。
想來心腸歹毒的女人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這也是天理昭昭,何曾饒恕過一個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