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老人做1門手藝30多年,生意很「紅火」,看老伴為啥不放心

2020-12-24 今視覺

在農村,有人說,做一門手藝不難,難的是數十年堅持做一門手藝。在安徽皖西南山區,有一位70歲的老人,他30多年來堅持做一門手藝,且所做的產品都有人買。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老人耳朵聽不見,他是怎樣做到生意「紅火」,不愁銷路的呢?

「他一年到頭,除了幹基本的農活外,就做這門手藝,說起來是手藝,其實是他自學的。」談起老人的「手藝」,大爺的老伴說,30多年前,他自學用小竹子做竹籃的手藝,30多年來,生意不斷,雖然賺的錢不多,但方便了別人,自己又獲得了相應的收入,還減輕了孩子的負擔。

做竹籃的老人姓蔣,蔣大爺30多年前開始做竹籃,那個時候,大爺看到村子裡有人開始種植茶葉、桑葉等,而竹籃是裝茶葉、桑葉的工具之一,於是萌生了自學做竹籃的念頭。剛開始,做的籃子無論是形狀,還是做工,都不滿意,有時拿在手上竹篾還劃破手指,在經過無數次試做後,大爺製作的竹籃漸漸「拿得出手」。

做竹籃本來是篾匠師傅的活,大爺從未學過做篾貨,並且年輕時耳朵就不好使,能把籃子做得像模像樣,村民們都誇讚,大家有需要就到他家來買籃子。漸漸地,一傳十,十傳百,十裡八鄉都知道大爺會做竹籃。

看過做篾貨的人都知道,篾匠師傅有一套工具,通過相應的工具,能夠使篾變得寬度相同,厚度相仿,不過,大爺做籃子沒有專門的工具,從砍伐小竹子到製作完成,用的都是砍柴刀。而篾的寬度、厚度、光滑度等都憑著自己的感覺來把握。

做竹籃得用巧力,用力過大,刀易傷到手,用力小了,無法將竹子劈開,經過這麼多年的製作練習,如今,大爺眯著眼睛做都傷不到手,老伴說,熟能生出百巧來,以前,他的手上常傷痕累累,現在幾乎沒什麼事,不過,大爺用竹子做籃子,老伴時常不放心。

大爺到山上砍竹子,老伴時常在屋外望著大爺回家的方向,當看到大爺的身影時才放心。原來,大爺耳朵聽不見,再加上人上了年紀,走路也沒有年輕時靈便,她擔心他在山上摔倒,無人知曉就麻煩了。

兒子在外打工,兒媳婦在鎮上帶孫女讀書,平時,家裡只剩大爺和老伴兩個人。大爺在家做竹籃的時候,老伴就用火爐裝一點火放在大爺的腳邊,給他暖身子。寒冷的冬天,大爺做一會兒活後,便彎下腰把手放在火爐上烘一下。

當談起大爺一門手藝能堅持30多年的「秘訣」時,大爺的老伴笑著說,有多方面的原因吧,首先,周圍的很多人家需要竹籃子裝茶葉桑葉,其次是,他做的籃子大,價格在三四十元左右,村民們都稱不貴,基本上不愁賣不出去。大爺從早忙到晚,一天只能做一個籃子。

大爺自己砍小竹子,然後回家製作竹籃,雖然耳朵聽不見,與別人交流不便,但老伴陪在他身邊,就是他的耳朵和嘴。而老伴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大爺做竹籃平平安安的,賺多少錢不重要,身體健康就是給孩子減輕了負擔。

相關焦點

  • 老父親做了30年蠟燭生意攢了80萬積蓄,晚年身無分文:老伴貼給小...
    本期情感調解的主題是家裡經濟一把抓的老母親 老父親87歲,老母親79歲了,現在居住在小兒子家裡,吃飯兩個老人自己燒,前段時間,老父親突然找到大兒子和二兒子,說自己被小兒子夫妻倆捆住雙手打。
  • 現在的老人為什麼很難找到老伴?70歲老人總結了4點原因,很真實
    不管是哪一種,單身的日子都讓人感覺孤獨,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需要陪伴,於是他們尋尋覓覓那個合適的人。可是卻發現,老伴不是那麼好找的。李大爺退休那年,老伴因病去世,他心裡非常難過,老來相伴卻剩下他一人,對老伴兒感情很深,直到三年後,不斷的經親戚朋友介紹找了7年老伴,至今仍然單身。為什麼找老伴這麼難呢?他總結了4點真實原因。
  • 新市八旬老人堅守了68年的這門手藝,見證婚姻無數!如今卻面臨失傳……
    老人名叫陳煜明,今年已經80歲了,是德清縣新市鎮遠近聞名的花燭匠人。每天清晨7點不到,老人就會準時來到小屋,看看柜子上一排排已經落有薄塵的蠟花,點上暖爐。這已經成了他幾十年來的習慣。「現在雖然沒什麼生意,但我就是想來看看我的『老夥計們』。」說著他小心翼翼地搬出一個小水缸,從裡面取出泡在水裡形狀各異的模具,老人說,這些模具是從父輩那裡接過來的,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 工資卡被老伴管了30年!八旬老人負氣離家出走,民警:我們都一樣
    一鍋端 舉報   夫妻之間通常會因為財政大權的歸屬問題產生爭執,丈夫一般會認為出門在外做生意交朋友到處都需要錢
  • 83歲的老頭還能找老伴嗎?老人說:搭夥5年,平淡幸福過餘生
    現在老年人再找老伴已是普遍現象,記得曾經有人統計,未來多少年,登記結婚不再是年輕人多了,而是老年人再婚的多。因為現在人的壽命延長,再加上選擇自由的人多。 生活裡大多數60、70歲的老人再找老伴的多,如果83歲的老人還想再找老伴,會被兒女勸說:都八十多歲了,還有多少日子的啊?別折騰我們了,安心的過幾天舒服日子不行嗎?
  • 一桿秤,做了50多年!餘姚孫師傅說要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老人在做秤。 常言道,人心如秤。這個秤,是過去手工做的秤,一根秤桿一隻秤錘,大街小巷到處可見。據考證,秤在中國出現,已經有1000多年歷史。 科技在進步,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木桿秤早已退出市場,但在餘姚市陸埠鎮江南村孫家老屋20號,住著一位做秤的老手藝人,叫孫朝土,從15歲開始學做手工木桿秤,今年已經68歲了,這門手藝一做就是50多年,在方圓百裡小有名氣。
  • 老伴去世後,另一半真的會很難過嗎?聽聽三位70歲老人的真實想法
    有幸採訪了三位70歲老人,他們在失去另一半時是怎樣的真實感受?希望大家看到他們的經歷後,能夠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才後悔莫及。70歲王大媽:老伴兒走了我反而很輕鬆我和老伴兒結婚有40幾年了,其中有10多年我們都不在同一個城市,他去城裡打工,而我則留在農村老家,照顧公婆和孩子,而他在外地和別的女人在一起,我知道後又哭又鬧,老伴兒為了家裡的孩子,還是和那個女人分了手。
  • 合肥七旬老人為找老伴頻繁「相親」 年齡成為「攔路石」
    推薦閱讀:合肥一老人退休後找工作補貼家用 雖比退休工資高但壓力很大故事一七旬老人頻相親,只為找個老來伴王大爺家住合肥市沁心湖社區,前年他的老伴因病去世,「老伴去世前,我倆有說有笑地過日子,挺幸福的。」可老伴去世後,不願和子女一起生活的王大爺一下子陷入生活困境,「我不會做飯、洗衣,更不懂得料理家務。」
  • 不差錢,不孤單,為啥還要找老伴?這位老人的話點醒無數人!
    老年人再婚一直是當今社會熱議的話題,雖然大多數子女對其表示贊成和支持,但是現在網絡上關於騙婚的案例越來越多,所以大多數老人寧願選擇孤獨終老,也不再婚,但是二大媽身邊卻有這樣一個人,她經濟條件優越,也不孤單,卻非要找老伴,這讓我們身邊的人都很意外,畢竟她今年都已經60歲了。
  • 60歲老人嘆息:老伴去世後我表明再婚,孩子們都說「不害臊」
    故事我認識一位老人,姓韓,今年62歲,熟悉的人都喚他韓老頭。韓老頭這輩子不容易,小時候吃不飽,年輕時條件不好,臨老了媳婦又先倒。除養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外,韓老頭幾乎沒享受過一天福氣。可隨著年齡的增長,60來歲的韓老頭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有時候下地回來飯都懶得做,要麼湊合兩口上頓的剩飯,要麼乾脆不吃直接躺下。畢竟是老了,歲月不饒人,他已經不復當年精力充沛的時候了。
  • ...送炭20元錢沒還 杭州九旬老人記了一輩子!幾天前終於了卻心願……
    都市快報訊 10月10日上午9點半,一輛私家車從淳安縣千島湖鎮出發駛往桐廬縣分水鎮,車上坐著91歲的老人江榮坤和他的老伴方如秀。開車的是江榮坤的小兒子江一飛,這次出行,是為了幫父親了卻一個積壓了半個世紀的心願。
  • 涵江蘿苜田老街老手藝——鐵皮匠
    從他的父輩起就在老街上做鐵皮製品,後來他的父親把手藝傳給他,他的老伴和二個兒子耳濡目染,也相續跟他做起這白鐵皮活。一家人從早上起就開始在店裡敲敲打打,用白鐵皮加工水桶、簸箕、煙囪、盆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生意一直很紅火。這家鐵皮製品店位於樓下街拐角處,門面還比較大,店鋪足有十五多平方米。
  • 70歲老人哭訴:兒女不孝,為躲避他們,我帶老伴遠走他鄉
    導語: 俗話說「多子多福」,很多老人以為兒孫滿堂,就是幸福,孩子多,不愁養老。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兒女很多的老人,當他們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卻沒有一個兒女願意給他養老,把他當皮球一樣推來推去。
  • 陽江老行當 叮叮噹噹「打鐵佬」,難捨父輩手藝堅守40年
    上世紀50年代,鄧元興父親的打鐵生意十分紅火,據鄧元興介紹,父親的手藝「響噹噹」,「逼退」不少生意對手。  家中打鐵鋪生意紅火,當時正讀小學的鄧元興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幫忙掄小錘、燃爐等,12歲便開始接觸打鐵。「從前農具需求量更大,但打鐵要拉風箱、掄錘子、燃爐……沒有機械幫助根本忙不過來。我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鐵。」鄧元興說,從小耳濡目染,他初中畢業後便全身心學習打鐵手藝。
  • 70歲老人:偶遇老伴,我們搭夥七年,依舊相愛如初
    如果你身邊的丈夫或妻子,過了六十歲還在身邊陪伴,一定要好好珍惜。因為這種夫妻情份,不是想有就可以有的。真實案例。林先生,70歲(為了方便陳述,採用第一人稱)01l我和老伴是在七年前認識的,並不是結髮夫妻,但如今走到哪,從來都沒有人懷疑過。我可以好不害臊的,我們夫妻倆的關係比一些原配夫妻還要好。
  • 他賣掉北京的房子,拍下中國199個正在消失的手藝,卻被20家電視臺拒播,看哭70萬人
    一口氣五集,根本停不下來還沒看就沒了。。。不捨得看五集 腰不酸 腿不疼。。。萬塊經版收藏了超過70%的藏文化典籍在雲南西雙版納80歲的老人坎溫正盤坐在牆角做油紙傘他這一做就是數十年油紙傘的製作極其複雜80歲的坎溫一直專注於手上每一步都做的極其認真
  • 滕州這家破舊小店,專做醬雞醬牛肉醬豬蹄,30多年生意一直很火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些很破爛的美食小店,這些店位置很偏僻,店面破舊,很有年代感,卻生意很紅火,靠得就是味道。滕州的地方特色美食菜煎餅,大肉麵,辣子雞,羊肉湯享譽全國,而且這個小城裡有很多前面說的那種,藏在犄角旮旯的小破店,這些小店一開就開幾十年,裡面藏著美味,可能是受城市太小的影響,小吃店的老闆生意再紅火,也沒有想要開分店。
  • 73歲老人哭訴:五個子女都不孝,為了逃離他們,我帶老伴背井離鄉
    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家裡一個孩子反而會孝順老人,因為沒有逃避的理由,就算不願意,也不想落得一個不孝的罪名,反倒是幾個子女的老人,被孩子們當作皮球一樣踢來踢去,誰也不想做那個付出的人。73歲周大爺的自述:我今年73歲,從小就是頭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多個孩子多條路,所以我和老伴總共孕育了五個孩子,即使那時候我們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可還是把五個孩子養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