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姥姥所知,今年好似幾個很有意義的關於她的project都因為疫情的原因遺憾作罷。不過,演藝圈大浪淘沙,又哪有幾個藝人在離去後1/4世紀依然能讓大家聽著、記著、愛著呢?這便是更高階形態的「活著」罷!
▲ 《淡淡幽情》專輯畫冊裡的靚照,姥姥很愛鄧小姐這個神態。當年掌鏡的是香港廣告界號稱「衝曬天王」的林偉(Robert Lam)。
什麼年紀的人喜歡鄧小姐?田文仲那句「老少鹹宜,男女都愛」還真的一點沒有說錯。
就拿咱們聆舊宮來說,我的「小和尚」裡既有當年就在臺北看過《十億個掌聲》現場的前輩,亦有如今網絡上不斷輸出鄧小姐舊聞與冷知識的90、00後,足見鄧麗君其人其歌的強大生命力。
▲ 舞臺上,每一個move都風情萬種的女人,是鄧麗君。
姥姥認得位「小鮮肉」君迷,人在英倫,年紀輕輕竟比姥姥知曉鄧小姐更多。前幾天此君在網上競拍鄧小姐底片,眼看結標卻被人抬價截胡,氣得夠嗆,跟姥姥說:「她想必自己都不知道如今紅成這樣吧!」真是可愛極了。
對,別看如今各種金榜、銀榜和野榜都會把鄧麗君放在「華語第一」「天后團C位」的位置上,但是她自己本身卻從未以top1自居,更何況她在歌壇的二十幾年間其實也並不總是順風順水,獨佔鰲頭的。
▲ 半隱退後,以清粥小菜調配喜悲的女人,也是鄧麗君。
而鄧麗君之所以成為鄧麗君,除卻必不可少、難以複製的天時地利,她本人藝術眼格上的精準,脾氣秉性裡的寬厚,置身風雨中的堅韌,亦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直到今天,鄧麗君留下的歌聲影像、吉光片羽依然不斷給人以驚喜,談及能夠輻射整個華語世界的歌手,有她在,便不做第二人想。
鄧麗君一生大碟眾多,或許各路歌迷心水的大碟都不相同,但若我們以回頭的姿態審視,那麼排在一番的必然是1983年的《淡淡幽情》。
▲ 《淡淡幽情》
這張當年在銷量上並沒有登頂的唱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年代愈久遠,愈見其光彩。同時,它也是鄧麗君勾連古今況味,匯聚一時英才,內蘊最為宏大,表現最為完美的巔峰演出,堪稱鑲嵌在鄧小姐「后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就像是不懂《野花》不足以語憶蓮,沒仔細聽過《淡淡幽情》的人,是沒資格開口談鄧麗君的。
▲ 姥姥絕不允許宮裡有小和尚沒有聽過這張碟哦,錯過神磚,可不好!
而關於《淡淡幽情》的一切,都要從香港、從寶麗金說起的。因為這張碟代表的正是當時香港唱片策劃與製作的最高水準,它能得以面世,全仰仗香港幾位唱片界「老炮」近乎偏執的合力推進。呼,故事這就長到需要挖挖墳了。
上世紀中期,香港有兩家很強大的唱片公司,一家是從上海遷過來的「百代」,屬於英商。另一家是50年代末成立的「鑽石」,屬於葡商。
▲ 香港EMI百代的聚會。小和尚如果眼尖,可以看見姚敏、姚莉兄妹,陳蝶衣,張露等大咖。
這兩家公司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在各自領域上都做到了精專——百代有著老上海血脈,自然強項是華語時代曲,老牌diva威力不減,讓百代牢牢站穩腳跟。而鑽石早期是做國外唱片代理的,所以歌曲的風格更顯洋化一點兒,也嘗試扶植了不少的新偶像。像是The Lotus樂隊的主唱、初代歌神許冠傑,還有歌影雙絕但已是不可說的桃姐,都自鑽石發跡。
到了70年代,國外資本進駐香港唱片界,鑽石唱片就被德國的寶麗多(Polydor International)給收購了,沒過幾年,香港寶麗多又與荷蘭的菲利普唱片公司(Phonogram)強強聯合,成立了寶麗金唱片公司。
▲ 還記得這些Logo麼?關正杰、達明、黃凱芹、草蜢、校長等人早年的唱片上一般都是印著菲利普,而許冠傑、張學友、徐小鳳、鄧麗君等人的唱片一般都掛著寶麗多,這種狀況大概持續到93年。
公司有了,歌星哪裡來?六十年代的香港樂壇已漸漸是臺灣及星馬歌手的天下,七十年代湧現出的本土歌手無外乎夜總會的駐唱咖和玩band出身的樂隊咖。但坦白說,雖然駐唱咖更有群眾基礎和賣相,可是香港流行樂能夠向著更洋氣的路線上狂奔,走出自己風格,卻仰賴樂隊青年更多。
這十餘年間的樂隊青年有的後來成了大明星,像是溫拿樂隊裡的譚詠麟和鍾鎮濤。也有人成了唱片界的中堅力量,比如寶麗金唱片後來的總裁鄭東漢曾是Teddy Robin&The Playboys的成員,而著名的監製馮添枝最初則效力於The Mystics樂隊。
▲ 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被稱為「香港披頭四」,泰迪羅賓穩坐C位,站在他身後的就是鄭中基的老豆鄭東漢,鄭東漢的左邊就是關楚耀的老豆關維麟,可以說,沒有這支樂隊,就沒有後來的寶麗金。
馮添枝與鄭東漢為當年的寶麗多費盡心思,其中最英明的決策就是籤回了已與鑽石約滿的許冠傑,並經由他的影響力成功把香港歌壇帶入廣東歌時代。
而接續的溫拿和陳秋霞等也都夠爭氣,香港人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巨星,寶麗多也逐漸聲名鵲起。
早在寶麗多扭轉乾坤之前,鄧麗君就已隨臺灣歌星熱潮來到了香港演唱,成了「駐唱咖」,她不僅籤過TVB,還以香港為跳板紅到了東南亞。香港的各大夜總會都爭相邀她前來獻唱。
鄧麗君當時就一小甜姐,歌藝和颱風都無法與大牌歌星相較,但她就是有臺緣,大夥都願意去看她,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叫吸粉體質吧。
而對面的日本歌壇,彼時也正颳起「華人旋風」,歐陽菲菲、陳美齡、翁倩玉等歌手的成功,讓日本的寶麗多公司也開始將目光對準華人歌手。
因為日本的寶麗多公司和香港的寶麗多公司系出同門,所以幫助日方尋找「明日之星」的工作自然就落到了香港寶麗多的頭上。
▲ Hello看這裡,分別是A-Lin,劉詩詩和孫儷,啊,有誤劃掉,是歐陽菲菲、陳美齡和翁倩玉,再加上鄧麗君,四人並稱「旅日四大歌姬」。
馮添枝當時陪著日方的工作人員花了好幾天晚上在香港的各大夜總會看表演,一晚,在旺角新興大廈裡,日方代表舟木先生看到了讓他眼前一亮的鄧麗君。然而日本人做事還是比較謹慎的,回去仔細研究了仨月,才告訴馮添枝這邊,母們想要籤下「娃娃歌后」鄧麗君。
於是,鄧麗君在1973年11月遠赴東瀛,籤入日本寶麗多,但正式籤回香港寶麗多發片已是兩年後的事情。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鄧麗君去日本發展是不明智的,因為留在港臺和東南亞,不需幾年也會成為當家大牌。去日本怕是要在歐陽菲菲和陳美齡的陰影下做人啦,更別說和人家霓虹本地歌手爭。
但一兩年下來,不服輸的鄧麗君在演唱、談吐、形象、舞臺表現等方面均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再回到香港,其成長之迅速,讓所有香港歌迷和同事都大吃一驚。
▲ 1977年在東京參加活動的鄧麗君
其實,鄧麗君去日本,簡而言之最難過的無非兩關——語言關和定位關。
小和尚應該都知道的吧,鄧小姐堪稱語言狂魔,到香港學粵語,到日本學日語,對她來說好像都不是難事。
她的語言天賦到底有多強大呢,比起盲目列舉語種,下面這則小事也許更能說明問題。
▲ 鄧麗君上日本的綜藝節目,與主持人表演脫口秀,啥嗑都會嘮。哎呀,珠圓玉潤的,多美!
說是90年代初,鄧麗君在法國錄製唱片時,她的香港管家明姐去給她送飯,正巧碰上日本音樂人和法國音樂人溝通工作,鄧麗君做兩邊的翻譯。
出於禮貌鄧姐兒覺得讓管家在旁邊呆若木雞地幹聽著也不合適,就把雙方的意思再用粵語說給明姐聽,三語同聲傳譯卻絲毫沒有亂,但這三種語言哪一種也不是鄧麗君的母語。
▲ 鄧麗君在讀法文報紙。
至於定位,鄧麗君是走過小小彎路的。因為日本寶麗多最初還是想把她做成小甜姐兒或者陳美齡第二,但是漸漸發現,鄧麗君人雖甜美,音色可並不奶,甚至還有點兒成熟韻味,於是從大hit的《空港》開始,公司轉而給了她一個輕熟高端的vocal系路線。
高端到啥程度呢?1974年馮添枝曾經去日本幫忙參與鄧麗君的唱片製作,他說,當時很受震撼,因為香港還真的交不出這樣水準的唱片!
▲ 鄧麗君在日本最初的兩張EP與後來諸多唱片,風格的變化其實也反映在了封面上。
香港寶麗金籤回出口轉內銷的鄧麗君之後,《空港》自然是要拿回來唱的,但是馮添枝就是覺得在香港會爆的是《再見我的愛人》,於是就把它拎出來做了標題曲,還在日本的酒店裡冥思苦想出了「島國之情歌」這個標題,這表明當時他已有成系列做下去的信心與野心。
結果鄧麗君是真爭氣,這個系列一共發行了8輯,張張熱銷。專輯選曲大多是翻唱的日文歌,也加入了一些華語音樂人的作品,由於編曲許多都用的日本原曲或請日本音樂人操刀,所以她與香港和臺灣本地歌手在製作上的差距一下子就顯現了出來,加上鄧麗君日漸純熟的歌藝,更為美麗的形象,在香港想不當巨星都難。
▲ 島國情歌1-8。為什麼連貴為香港一姐的徐小鳳都不無欽羨地說鄧麗君「運氣好」,就是因為鄧麗君真真兒佔盡了各地的優質資源,這種碾壓式的優勢讓別人根本無法撼動。
1976年,鄧麗君首次在香港做個唱,利舞臺,三天五場,門票瘋搶。
陣仗之大在當年的香港前所未有,她不僅從日本請來20人的大樂隊,還請來當紅日星本郷直樹做嘉賓,風頭之勁,一時無兩。
▲ 左邊圖裡利舞臺門外赫然寫著「全院客滿」,右邊則是當年的門票。不過利舞臺在01年正式停止營業,所有光芒均成前塵。
直到後來紅館建成,鄧麗君也是第一位進去開騷的女歌手,並在紅館成功實現了「脫亞入歐」,音樂總監、服裝設計、伴舞、伴唱均已是歐美專業人士,著實給力。
但就是紅館不太給力,當時沒咋修好,漏雨,鄧麗君彩排的時候還得撐傘……
觀察鄧麗君歷次演唱會海報上的title亦很有趣,從早年的「歌迷小姐」到後來的「亞洲歌后」,再到後來的「國際天皇巨星」,鄧麗君扶搖直上攀上寶座其實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那,巨星是怎麼來?巨星是經營出來的,但更是養出來的!
要用好詞好曲養,也要用好書好飯養,更要用好心好人養。生活的情趣可以在不經意間轉化成強大的藝術力量,而這一切樂趣,偏巧都是香港這個小海島可以供給鄧麗君的。如今香港已再不是半世紀前的香港,樂壇亦不失從前的樂壇,自然我們也就不必苛求巨星再現了。
▲ 鄧麗君1977年在香港領金唱片獎,左右兩邊自然是馮添枝和鄭東漢啦!
向雪懷講過一個故事還蠻有趣的,說是鄧麗君一般是下午才開始錄音,錄到晚上10點鐘準時結束。好吃又大方之名遠播的鄧麗君會在錄音結束之後請眾人去銅鑼灣宵夜。
那個時候需要坐小艇過去,旁邊小艇上不僅有賣煙賣酒賣水果的,還有賣唱的,賣唱的搖過來還沒等張嘴,一看是鄧麗君坐在船上,嚇得差點掉進水裡!
▲ 在她面前,哪個敢開口啊……不過,這樣險些落水的「福分」,姥姥倒是羨慕極了。
鄧麗君扶搖直上沒挫折的麼?NO!其實見慣起落的鄧麗君才真的是「乘風破浪的姐姐」。不過,若沒有那一些風波,也就沒有後來的《淡淡幽情》。
那時候臺灣護照在東南亞演出很不方便,鄧麗君在印尼的一位頗有地位的朋友就幫她弄了一本印尼護照。79年2月,鄧麗君回東京在臺北轉機,恰逢下午飛機全滿,只能次日再走,而她的臺灣護照已有了一次入境記錄,無法再用,所以鄧麗君就拿出了這本印尼護照嘗試入境,可是大家都認識她是鄧麗君,當然不行。這樣一來,鄧小姐只能返回香港,次日再飛。
▲ 事實上當年臺灣很多歌星都是這樣操作的,只是她們都沒有鄧麗君這麼……受矚目而已。所以鄧小姐和王菲的煩惱差不多,都是太紅了。
但這個舉動被旁邊的報社記者看到了,他記錄下鄧麗君護照的號碼,並向有關部門對這張護照進行驗真,鄧麗君的護照雖然為真,但籤發流程不合理,自然就涉嫌用了「假護照」。鄧麗君後來持這張護照回到了東京,不日便被拘留。後來,日方就這樣將鄧麗君驅逐出境,一年不得返還。
雖然鄧麗君事後已開了媒體見面會將事情的原委解釋清楚,但是總想搞點兒大新聞的媒體仍舊是不依不饒,導致鄧麗君風評被害。而臺灣媒體的反應和難聽的措辭更是讓鄧麗君傷透了心,所以她寧可選擇去了美國避風頭,而非退守臺灣。
這樣一來,香港成了鄧麗君緩衝蓄能的最佳腹地。從79年2月到80年9月,短暫離開期間,鄧麗君在香港的聲勢非但不減,反而張張唱片衝白金,演出場場爆滿,仍舊是寶麗金和鄭東漢手上的第一王牌!
只不過這個時期的鄧麗君特別希望自己能夠有所突破,小調、演歌、情歌都已唱膩歪了,那什麼才是真正能夠代表自己,又能留得下的東西呢?鄧麗君和鄭東漢,都在冥思苦想!
▲ 鄧麗君在美國讀書那段時間,反而開始細讀中國詩詞,自己說感覺完全不一樣了,這為她日後接下《淡淡幽情》這個project埋下了伏筆
1981年,鄭東漢去新加坡出差,酒店裡巧遇香港恆美廣告的創辦人Philip謝宏中,兩個人在晚餐時間決定小酌兩杯,謝宏中卻講起一個讓自己「處處碰壁」的計劃,想請鄭東漢這位唱片界的大佬給評評理!
80年一個秋夜,謝宏中在家中閒來無事寫寫字,寫的是李煜的《烏夜啼》,妻子井莉看到後,就開始跟著朗誦起來,頗通音律的謝宏中說,不如咱譜上曲吧,反正宋詞早年間都是用來的唱的。於是這夫妻倆就用家裡的錄音機,為《淡淡幽情》錄下了最原始的,也許不能叫demo的demo。而井莉呢,自然也成了第一位「演唱者」。
▲ 謝宏中與井莉。兩口子亂唱的那首詞,後來變成了鄧麗君口中的《胭脂淚》。
愛看邵氏電影的小和尚一定知道井莉是誰啦,堪稱是邵氏的一代花旦,幾乎演遍古龍美人。她在電影裡是「男神收割機」,戲外一樣緋聞纏身,當時都瘋傳她在和東南亞某國的王子交往,井莉一氣之下就嫁了富家子謝宏中。
可惜這段才子佳人式的感情並不長久,在《淡淡幽情》終於發行的第二年,井莉和謝宏中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井莉說,她能感覺到另外一個女人,並始終將這段失敗的婚姻視為人生最大挫折。17年,井莉仙逝,謝宏中還是到追思會送了她最後一程。
▲ 狄龍當年和井莉是「官配」,記者問他為啥不追井莉,他說井莉太美了,開著奔馳來拍戲,追她的都是公子,我一個小明星仔,怎麼敢動心?
謝宏中與井莉曾把倆人的「demo」分享給朋友聽,大家都覺得很有趣。於是謝宏中就想,如果以古代詩詞為歌詞,配上當代的曲子和編曲,做成一張概念唱片,那豈不是很好?
但當他將這個更進一步的想法提給唱片業的朋友的時候,大家都一盆盆的冷水澆向他——在這麼商業的時代,做這麼古典掛的流行樂專輯?謝先生您還是醒醒吧!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對這個有點兒天真的project無動於衷,比如,謝宏中利用私人關係聯繫過顧嘉輝,顧嘉輝很動心,但TVB工作壓力忒大,實在是無暇顧及。
這邊不行,那就去亞視那邊找黎小田吧,結果黎小田同樣分身乏術。但是呢,黎小田看過策劃之後,推薦謝宏中去找粵劇一代宗師紅線女。
▲ 黎小田為什麼要保舉紅線女呢?其實二位可是老相識了,早在1955年的電影《我是一個女人》中,黎小田和蕭芳芳就都曾與紅線女一同出演,當時二位大咖還都是小童星呢!
這謝宏中實在,還真的為此專門去了廣州。女姐對這個策劃是愛不釋手,可惜,當時從內地往返香港太不容易,而且廣州現有的錄音設備又太差,這會非常嚴重地影響最終成品的質感,謝宏中十分不舍地放棄了女姐這條線。
謝宏中屢屢碰壁,但是從沒氣餒,八字沒一撇的時候,可以入曲的十五六首詞他都已經選好了,連《淡淡幽情》的名字,他自己都早取好了!
▲ 左邊是八十年代仍披掛上陣的女姐,右圖是受兩大天王敬拜的女姐,地位之高,已無需多言。
遇到鄭東漢,謝宏中自是滿腹苦水要吐。鄭東漢則是笑說謝宏中貴人多忘事,原來早在前一年,倆人在芝加哥機場偶遇的時候,謝宏中就曾草草向鄭東漢談過這個策劃了,結果等了好久也不見謝宏中找上門,還以為老兄放棄了。
鄭東漢又和謝宏中說,這事兒就包寶麗金身上了,我推薦你一個人,一定是最最適合你創意的人選!你絕對不會Say No!
不用說,謝宏中也知道鄭東漢要舉薦的是鎮店頭牌鄧麗君。
鄧麗君斷線日本,鄭東漢一直想方設法要把她長留在香港,為此做了諸多的努力和嘗試,這是人盡皆知的。而謝宏中不是沒有想過鄧麗君,她名氣夠大啊,唱片出街在流行度上一定沒有問題,唱功也是一等一的好,但謝的顧慮在於鄧麗君畢竟年輕,而且學歷上又不高……
謝宏中有顧慮,鄧麗君本人更有顧慮。謝、鄧第一次見面是在日本,護照風波後正欲重整旗鼓的鄧麗君對此反應其實是有些冷淡的,只是連說構思好,會考慮。這個選題有些不顧市場的意味在其中,鄧麗君唱到這個地步了,是否需要這樣一張大破大立的唱片?唱這類歌對眼下境況是否有助益?歌迷能接受麼?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鄧小姐自己權衡理清。
然而,謝宏中第二次見鄧麗君的時候,就是在香港了,深思熟慮之後的鄧麗君反應要比第一次見面熱情得多了。於是,鄧麗君與鄧錫泉、鄭東漢和謝宏中就開始著手運作起這個項目了。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岔開介紹一下鄧錫泉,他早年效力於香港樂風唱片,對國語歌是非常有研究的,後來到寶麗金得馮添枝一手提點歷練,從島國情歌第三集開始跟進鄧麗君的專輯,到第四集完全取代了馮添枝成了唱片監製,結果第四集因為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大爆,「雙鄧」就這樣成了固定搭配。
▲ 鄧麗君旅居美國的時候,正是鄧錫泉兩邊跑幫著鄧麗君錄音。
而《月亮代表我的心》原本也並不是鄧麗君的歌,原唱是臺灣歌手陳芬蘭。當年馮添枝中秋夜看TVB的特別節目,發現關菊英唱了一小段很好聽,於是他就讓鄧錫泉去聽,鄧錫泉一聽就趕緊推薦給了鄧麗君,足見鄧錫泉和馮添枝眼光之精準。
關於這首歌,還有一樁巧宗。製作人鄧錫泉,曲作者翁清溪以及編曲盧東尼的英文名都是Tony,這麼一首「Tony之歌」,難怪鄧小姐唱得那麼美。
▲ 這首《月亮代表我的心》該是初代「愛情國歌」了吧。
鄧麗君在日本期間,鄧錫泉負責與她對接音樂事務,回到香港後,鄧錫泉又第一個站出來鼓勵鄧麗君發廣東話唱片,甚至在《淡淡幽情》同時期,鄧錫泉還在操持著鄧麗君的第二張粵語唱片,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漫步人生路》。
他總是把鄧麗君「保護」得很好,保密工作做得老穩妥,像是《漫步人生路》這首歌,他把demo拿給鄭國江填詞時,死活就不告訴鄭是拿給誰唱,只說是「一位成熟的女歌手」,避免了有人從中作梗或借勢拉踩。但《淡淡幽情》就不需如此保密了,沒人會這麼「傻」、這麼「敢」的!
▲ 多年後,提到《淡淡幽情》鄧錫泉的用詞是「史無前例」。
謝宏中選出的十五六首詞,最終由鄧麗君和鄧錫泉一同商定,拔出了十二首。李煜、柳永、蘇軾、範仲淹……就這樣赫然出現在了千年後一枚小女子唱片文案的詞作者一欄。
《淡淡幽情》的創意是空前的,創作團隊一樣是空前的,劉家昌、梁弘志、黃霑、左宏元、鍾肇峰、譚健常、翁清溪、陳揚、盧東尼、蕭唯忱、顧家輝、奧金寶……港臺乃至整個東南亞最優秀的音樂人幾乎都在名單當中。由於是創作國語歌,所以臺灣幫的比例自然是大一些,但是編曲製作則是港臺平分秋色。
雖然我們將《淡淡幽情》視為港臺流行樂古典主義的巔峰,但其實,《淡淡幽情》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保留中國味道的同時打破了古典調式的桎梏,且大膽採用了許多西洋樂器和西洋音樂語言,兼容性非常之高。
劉家昌之唯美、梁弘志之文藝、翁清溪之流麗,左宏元之峻峭、黃霑之雋永、顧嘉輝之凜然,都經由鄧麗君的聲音統一起來,於樂曲中一覽無遺。而今,鄧麗君仙逝,黃霑、梁弘志、翁清溪等人也都相繼離去,稱一聲「絕後」也不為過。
▲ 《淡淡幽情》畫冊內頁照。
第一曲用劉家昌的作品《獨上西樓》,是比較保險的做法。開場的清唱段落是鄧麗君演唱能力和水晶音質的絕佳彰顯,但把它編成三拍子在當時則是很前衛的操作了。
第二首《但願人長久》是這張唱片中被翻唱次數最多的一首,曲作者梁弘志當年大學還沒畢業,編曲的蕭唯忱也只是剛剛湧現出的新銳音樂人,大膽啟用兩位,說明鄧麗君及其團隊實在是有魄力。雖然王菲後來用自己獨特的語氣咬字賦予了這首歌新面貌,但若論真正能做到與千年月色共鳴的,還真的唯有鄧麗君。
編曲最為複雜的要數《芳草無情》,由鍾肇峰操刀。它也是整張專輯中最考驗硬唱功的一首,鄧麗君要在換聲區邊緣穩步遊走,所需的控制力要比飆幾個高音來得難多了。
《萬葉千聲》的編曲最特別,盧東尼交出了一個略帶bossanova風情的答卷,成為專輯中最具crossover色彩的歌曲。姥姥個人在鄧麗君的演唱意境方面則最喜歡《人約黃昏後》,簡簡單單幾句,就有著千變化萬的層次,真是神了!
▲ 《人約黃昏後》電視特輯畫面。
鄧麗君唱來最傷懷的一曲當屬「輝黃組合」黃霑與顧嘉輝聯袂獻出的《有誰知我此時情》,千年前名妓聶勝瓊的悽清孤寂與無奈,鄧麗君仿佛也都是一一品嘗過的。
實際上,城中追求鄧小姐的公子小開不勝枚舉,比如,鄧麗君當年受何莉莉之邀去趙家開爬梯,就曾拒絕過何莉莉大伯哥、著名花心大少趙世曾共舞一曲的請求,這事兒當時還上了報紙,報紙寫鄧麗君「給女性爭了光」。
▲ 趙世曾年輕的時候曾被眼高於頂的林燕妮贊英俊不凡,饒是如此仍沒能讓鄧麗君正眼看他一看,不過鄧麗君還是頗懂識人的,這位爺忒風流,七老八十了看見林志玲還要拉拉小手,摟摟小腰。
可天意弄人,最終令鄧麗君難堪與難過的戀情卻終也逃不開豪門公子。對方是大馬來富商郭孔丞,郭家號稱大馬糖王,小和尚們都熟悉的香格裡拉就是他家的。郭孔丞因生意獨居香港,進而與鄧麗君相識。郭鄧之戀81年進入媒體視野,感情迅速升溫,鄧家人之所以一反從前不喜貴公子哥兒的常態,是因為家裡人見過郭孔丞,都覺得他是個本分的生意人。
本來郭鄧82年3月在香港結婚已成定局,連82年初鄧麗君在伊莉莎白體育館的演唱會都被坊間認為是鄧麗君回歸家庭前的「告別演唱會」。可是半路殺出郭老太太,橫槍立馬死活不認鄧麗君當孫媳婦,於是這樁婚事只能作罷。
▲ 伊館演唱會上的鄧麗君
不久後,馮添枝代鄧麗君接受媒體採訪,只言鄧小姐人已不在香港,而是去新加坡錄製新唱片,按照時間推算,這張新唱片正該是《淡淡幽情》。
聶勝瓊一闋《鷓鴣天》(《有誰知我此時情》原詞)便輕鬆讓大婆動容,情歸李之問,可鄧麗君呢,情歌千首終是換不來如意姻緣,很難想像她錄唱這首歌時會是何等心酸。
▲ 《有誰知我此時情》電視特輯畫面
鄧麗君生來謹慎,對戀情更從來三緘其口,唯獨郭先生這次不同,她是親口承認了佳期將近的,所以這樁婚事給她的打擊也是最大的,香港也由此成了她某種意義上的傷心地,後來選擇重新布局事業,回到日本歌壇亦不足為奇了。
86年,郭先生娶了日本女人由美子,這由美子才真正是大風越狠心越蕩的野姑娘,扮性感、搞爬梯,與豪門期待格格不入,所以終與郭先生分道揚鑣。
同一年,鄧三哥大婚,鄧麗君從日本趕回來當伴娘,鄧麗君望著滿堂燭影搖紅,表情是那樣的抽離。被記者問及參加婚禮的感受,鄧麗君說;祝福哥哥嫂子,但是婚姻生活離自己似乎很遠。
88年,鍾鎮濤婚宴,鄧麗君穿桃紅旗袍現身,卻早早離席,她跟譚詠麟說:「好悶哦。」94年,林青霞大婚,鄧麗君送上祝福之餘,說了一句:她命好!
▲ 鄧麗君與林青霞、鳳飛飛合影,你覺得姐仨裡最幸福的是林青霞麼?
據管家回憶說,鄧小姐離開的前幾年,香港寓所裡曾來過一位陌生男子,帶了燕窩看鄧小姐,鄧麗君如老友般地與他說笑,待他走後,鄧小姐毫無波瀾地告訴管家,這個人就是郭先生……這就是所謂的「緣盡仍留慈悲」吧!
身處巔峰的完美女性,往往不一定有完美的婚戀,只能望著眼前路狠狠走下去,不給自己多長遠的期許,也不要總是頻頻回顧,這樣會好過些罷。
▲ 後來,鄧麗君柔和的眼神裡亦見幾許凌厲,該是你們說的女王範兒吧。
香港、日本,鄧麗君可以來去自如的根本原因,還是超群歌藝。然而再高的天賦都要靠勤練去維持,所以鄧小姐幾十年從不鬆懈練唱,鄧媽媽每每和女兒說,別練啦,都唱得夠好了,再唱嗓子練壞了。
你猜鄧麗君怎麼回?她說有了正確方法哪裡能練壞,只能越練越好,不練哪有效果?鄧媽則一臉無可奈何地表示,還要啥效果,你別累著就是盡了孝道惹。
80年到85年,是鄧麗君歌藝上的黃金期,得了日本高人點撥,又數次到歐美進修,穩定性之高,聲線之美,細節之飽滿是不需要過多去誇的,做過那麼多大牌歌手的馮添枝提及鄧麗君,都說她的感性與連貫,是無人能及。黃霑更是說過鄧麗君這個嗓子,五十年、一百年都不見得出一個。
鄧麗君進棚錄音也非常專業,她會事先準備好歌曲,做到爛熟於心,一般情況下一首歌不需5take就解決掉。稍有難度的歌曲走9 take,前三遍開嗓、試音響,中間三遍找感覺、和製作人商量討論,最後三遍就是不同情緒留三版,最多一個小時左右一首歌就成了,心情好了,一天能錄好幾首。
製作人和錄音師都願意跟她合作,美人唱給給你聽,輕輕鬆鬆賺錢還能提前收工吃美食,此樂何極啊!
但是,唯獨這《淡淡幽情》卻讓平時溫柔優雅的鄧麗君唱到喪失儀態與信心,直接哭粗聲音。
這首讓鄧麗君唱到cry的歌曲就是《幾多愁》,詞作是李煜的《虞美人》。謝宏中當時監棚,鄧麗君唱了15遍,謝宏中仍然不滿意,不收貨,鄧麗君有些慍色說:我唱了那麼多歌兒,需要錄15遍的,從來沒有過!
謝宏中當然沒有鄧麗君懂唱歌,卻也說不出哪裡不對不好,聽來完美,可就是達不到謝的心理預期。鄧麗君有些惱怒,錄第16take的時候,有些高音就直接用略帶喊的音色去唱,但是一下子讓謝宏中有了過電般的感覺——後主的悲憤全都來了!
▲ 鄧麗君喜歡這首歌,所以演唱會總是拿出來唱,但確實沒有一次能敵得過這第16take!姥姥特別喜歡鄧麗君唱「雕欄玉砌應猶在」這一句的質感,不信你感受一下!
正因為有這麼一檔子事兒,鄧麗君一直視謝宏中為歌唱上引她突破的「益友」。謝宏中講《淡淡幽情》完成後幾年的一天,他曾經突然接到鄧麗君的越洋電話,只為告訴他自己在英國拜了名師,音域又往上擴展了幾度,欣喜若狂。謝宏中說,鄧麗君就是這樣專業,這樣自信,她對業務的追求是無止的。
十二首歌錄好之後,交到了鄭東漢手上,鄭東漢一邊為鄧麗君的突破和蛻變高興,一邊又陷入了深深地擔憂。高興在於鄧麗君這十二首歌曲完美至極,已經向藝術歌曲的方向靠攏,並非簡單的流行音樂。擔憂在於,這樣一張太不商業的唱片,我要如何賣得出去呢?包裝和宣推上看來一定要給力一些啦!
▲ 報紙上的《淡淡幽情》廣告,上面還有首詩:「古詞今曲皆絕韻,醉墨淋漓筆有神,警世歌樂誰宜唱,麗君之外更無人。」
作為廣告人的謝宏中在包裝方面還是責無旁貸的,他為給專輯拍硬照的事跑到新加坡去和鄧麗君商談。結果進了鄧麗君在新加坡的家,頗懂行的謝宏中還是被家裡古色古香的裝修,光彩奪目的書畫文玩shock到,其品位超過所有他見過的明星居所。
謝宏中由此也才懂了,為何文憑不高的鄧麗君可以把《淡淡幽情》詮釋得這麼入味!
謝宏中發現了鄧麗君收藏有國畫大師單柏欽的畫作,而他恰與單柏欽私交不錯,就說不如我們找單柏欽替這張碟作畫何如。鄧麗君說,那太可了!
▲ 單柏欽為《淡淡幽情》所繪的畫作。
這樣,謝宏中就提議《淡淡幽情》裡附贈一本畫冊,照片與國畫對照,並請林楓將這12首詩詞的意境以文字寫出,附在其中。如此大費周章做包裝,到最後上市,寶麗金也只是謹小慎微地多收了一元港幣而已。
▲ 09年,謝宏中又建議單柏欽為鄧麗君作畫,以示思念之情,這次畫中的女子變成了鄧麗君本人,而鄧麗君卻已經不在人間。
直到今天,我們打歌做宣傳的常規手法都是拿強勢單曲先出來試水,最後整張放出,但是鄭東漢覺得這12首歌是一個整體,不如就一直造勢,一直在給受眾灌輸創作理念,將歌迷的胃口吊到最高點,然後突然無預警一下子放出全碟歌曲。這一招,果然大為奏效!
《淡淡幽情》先於83年1月在臺灣歌林發行,緊接著2月在香港寶麗金髮行,在香港,《淡淡幽情》很快銷量就衝到了白金,這已好過鄭東漢的預期好多了,在臺灣,銷量雖然也迅速達成了金唱片,但是卻被黃鶯鶯的《天使之戀》與林慧萍的《往昔》暫時壓了一頭。
▲ 當年臺視和TVB都播出了專輯的電視特輯。鄧麗君古裝造型好看,更親自上陣串講歌曲意境更是難得。
另有一則小趣事,鄧麗君發《淡淡幽情》之際,恰好香港媒體拍到她和林子祥在夜總會握手跳舞的照片。因從前的郭先生有鬍子,所以八卦雜誌標題就成了「鄧麗君偏愛小鬍子,密約林子祥」,害得鄧麗君在《淡淡幽情》的記者會上還要被問到這一題。
鄧麗君只能耐心解釋說人家阿Lam是有老婆的,不是密約,是大傢伙兒好多人聚會,求求你們了,可別亂寫了,專注作品吧!
▲ 小報寫得有鼻子有眼,說倆人是因合作《Endless Love》生情,明知是假,但姥姥倒是挺願意嗑這對CP……
別看《淡淡幽情》在臺灣的銷量不盡如人意,但是大夥卻都在獎項上非常看好這張概念大碟,於是在報名金鼎獎的時候,鬧了好大一場風波。
原來寶麗金和歌林都想用這張碟報名,但是一個沒做在臺的發行,一個沒有參與到製作流程,最終還是寶麗金壓制住了歌林,報名了金鼎。但正是由此,寶麗金與歌林幾年的合作關係也徹底畫上了句號。
然而寶麗金終究是「外人」,儘管金鼎獎在媒體上宣傳入圍名單的時候把《淡淡幽情》一頓爆吹,說它早已擺脫了器材和人聲的限制,讓音樂有了哲學的高度,但真正評選結果出來,《淡淡幽情》並無甚斬獲。後來的「百佳」評選裡,《淡淡幽情》也只排至四五十名。
所以灣圈不是不懂得鄧麗君的好,只是對鄧麗君真是沒有那麼好……
▲ 哎,習慣了……
不過,時間是檢驗唱片的唯一標準,快40年過去了,《淡淡幽情》一版接著一版的出,只要有高規格的壓碟方式出現,《淡淡幽情》一定馬上重生一回。而最初港臺兩個首版的黑膠如今都已經是天價了。謝宏中說直到現在這張唱片還在給他賺錢,真是長賣不衰。
小和尚們如果想收這張碟,姥姥倒是覺得有張環球復黑版,有張日版也就差不多了,再往前一步那就是萬丈深淵了。
▲ 小部分版本的《淡淡幽情》。奉勸各位,收藏誰的唱片也儘量繞開鄧麗君的發燒大坑。妄圖買齊鄧麗君,結果只能是傾家蕩產!不過聽說君迷內部還會出《唱片寶典》這種書,你們直接叫《燒錢指南》可能會好一點兒!
而《淡淡幽情》中的歌曲,除了《但願人長久》和《獨上西樓》經常被翻唱之外,其餘諸曲皆少有人碰,許是大家都不想與鄧歌后「正面剛」吧。
姥姥印象比較深刻的翻唱並不多,但亦不乏有趣演繹。比如,劉美君在《赤裸感覺》裡翻唱了粵語版《有誰知我此時情》,因劉美君當年被稱為「舞小姐工會主席」,與聶勝瓊名妓身份的微妙連接讓劉美君唱起這首也別有味道。
▲ 劉美君這張《赤裸感覺》唱盡十種禁忌,值得小和尚細細玩味……
還有就是關菊英和費玉清也都翻唱過《幾多愁》,嗯,都不是難聽的那種。但關菊英版吧,怎麼聽都能聽出一股「TVB宮鬥」味兒,汙王版本呢,則甜美輕飄太過,簡直樂不思蜀,哪裡來的國讎家恨……
今年年初A-Lin在《經典詠流傳》上居然演唱了《淡淡幽情》的壓軸曲《思君》,做了R&B化改編,挺好,只是聽感已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彎彎繞繞的細膩了。
《淡淡幽情》之後,中國風亦徹底成了鄧麗君的標籤,大票的古裝影視歌曲想請她出山,她都一一回掉了,最有意思的是86年臺視和華視兩部對打的《楊貴妃》都想請鄧麗君獻聲,也都被鄧麗君謝絕了,鄧麗君說:「不想陪別人一起攪局」。
但她曾對後來唱紅了華視版《楊貴妃》主題曲的蔡幸娟說:「你看你多幸福,你還有個鄧麗君可以學習,不可貪玩,才能成大器啊。」嗯,大姐範兒也是足足的!
不過,提起楊貴妃,大家應該都還記得2013年,王菲在紀念鄧麗君的演唱會上與鄧麗君隔空對唱的《清平調》吧?大屏幕上一行「她是我音樂的啟蒙老師」已經說明一切,王菲與鄧麗君的淵源,想必大家也都了解。
其實王菲早在95年錄製《菲靡靡之音》的時候就曾和公司提出過想和鄧麗君合唱,但是鄧麗君遠在清邁,遲遲等不到回音,最終卻等來一則訃聞。所以,《清平調》實在是圓了王菲一個與君合唱的夢。
相傳《清平調》和早年釋出的《問世間情為何物》都是鄧麗君秘密籌劃的《淡淡幽情》第二輯中的作品,第二輯的名字據說定為《春夢秋雲》,鈕大可和童安格都將參與其中,但這些細節真實與否已經無從查證。
不過95年,鄭東漢的確曾經在香港宴請鄧麗君、謝宏中等一眾老友,謝宏中亦在席間提及有續篇計劃,並且表示都選好了一些李清照等名家的詞,就等鄧錫泉和鄧麗君的時間了。怎奈世事難料,那晚,便是鄧麗君在香港度過的最後一晚。
事後有人問鄭東漢,有沒有考慮過讓別人代為演唱《淡淡幽情2》,比如說王菲,就是不錯的人選。鄭東漢說,直到自己離開寶麗金,都沒有過這種想法,《淡淡幽情》只能屬於鄧麗君一人。
香港該是鄧麗君心裡一處五味雜陳的所在,那裡賦予她走出去闖世界的機會,攀上歌壇巔峰的支點,同時也真真切切地見證了她動人的光芒與同樣動人的黯淡憂傷。
▲ 好喜歡欣賞女明星坐在化妝鏡前的畫面,無論她臉上表情是風光抑或落寞。
好花不常開,電影《甜蜜蜜》裡,李翹和黎小軍在87年的春節進了一批鄧麗君唱片到集市上賣,但卻無人問津,差點折進去本錢。黎小軍總結說:現在只有大陸人才那麼熱衷鄧麗君,大家都怕被認出是大陸人。
的確,84年在日本歌壇再出發後,鄧麗君基本就不再以香港和東南亞作為自己的事業重心,幾乎呈現撒把架勢,香港歌壇開始漸漸變成了譚梅張的天下,那是另一場風雲際會,鄧麗君深知潮流無情,所以決絕離開,冷眼旁觀。但每次她返港演出,就必然受到傳媒最高規格的接待,這就是「江湖地位」,與眼下是否當紅無關,端看這位藝人曾經攀至怎樣的高度。
▲ 鄧麗君與一眾香港巨星的合影,六個人裡,走掉三個了。月與燈依舊,只是不見去年人。
鄧麗君一個最動人也最惹人憐惜的側面,是她的飄零感,這是多麼成功的事業都不足以填補的,其人其聲很容易讓離家的華人都找到共通的喜悲。從小在臺灣眷村長大,一直被視為外鄉人,香港、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泰國……處處都住過許久的鄧麗君,卻似乎在哪裡都沒有找到家的感覺。
於當年的她來說,《淡淡幽情》非做不可嗎?顯然不是!但當我們口齒噙香去吟誦十二篇辭句,哼起十二首老歌,或許會更懂鄧麗君一些。也許,這裡面就有模糊到她自己都說不清的古今共情,和碎片化的、理想主義的家國形象罷。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姥姥
敬請各位小和尚如果喜歡點個「在看」
催更或嘮嗑請移步微博@聆舊宮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