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年,明成祖朱棣主持建成北京紫禁城。紫禁城之「紫」,即古代星象學裡的紫微垣,位居北天正中,喻指皇宮是人間「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嚴禁侵擾。紫禁城建成之後,成為明清兩代的政治中心。朝暮輪替、歲月輪迴,如今紫禁城已走過十個甲子,整整600歲了。
然而,紫禁城歷史積澱之深厚,又何止於600年?以建築論,其規劃理念遠承周朝,藍本格局效法元代,宮苑巍峨、祺然有靈,是集歷代皇家建築之大成的「宮殿之海」;以文物論,其館藏上至石器時代,下至民國時期,達180多萬件,是集歷代藝術菁華的「文物之海」。可以說,故宮承載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記憶,是「中國」作為民族國家的一個象徵,也是「我們」定義自己是誰的一種底氣。
人事代謝,朝代更迭。這座宮殿歷經歲月的洗禮,不僅得以存續至今,還被不斷賦予著新的時代內涵。1925年,「紫禁城」完成了帝制年代的歷史使命,「故宮博物院」成為其嶄新的名片。自此,普通老百姓有機會走進這座曾經高高在上的皇家禁苑。近年來,故宮的館藏數量持續擴充,展覽頻次日漸提升,開放面積不斷擴大,去年接待觀眾數量首次突破1900萬人次,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而這些「故宮新事」,也終有一天會成為「故宮故事」,融入這古老建築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動。
近來人們發現,這座以「故」為名的「宮」,不僅沒有「顯老」,反而越來越「年輕」了。從詮釋工匠精神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文化創新類真人秀《上新了·故宮》,從試水新媒體的「數字故宮」小程序,到《如果清朝有手機》等一系列爆款H5,從融合傳統與時尚元素的周邊文創產品,到借力高新科技的「紫禁城上元之夜」燈會,此外,還有「反差萌」的人物、「活」起來的美人、故宮的貓、故宮的雪等微博熱點話題。其由神秘、穩重、高冷轉向開放、時尚、親民,故宮在「逆生長」中愈顯風華正茂。
這一「故宮現象」之所以會引起廣泛關注、贏得普遍肯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在歷史文化和潮流文化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讓文化有了情緒,有了態度。再加上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VR等科技加持,不僅提升了大眾的參與感,而且實現了品牌的人格化,讓故宮作為一個「正當紅」的形象深深植入人們的腦海,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引領風尚的網絡焦點。
當然,這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如果把故宮當成既「吸睛」又「吸金」的工具,未免有些見識淺薄,也背離了文化傳承這一初心。正如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所說:「大家不要只關注我們活潑的萌萌噠的網紅一面,更多的工作是文物和開放本身。」故宮「火起來」的最重要意義,是讓古建和文物得到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更多的關愛與呵護;最根本目標,是讓中華傳統文化在更多人的心中深深紮根、枝繁葉茂。
從頂級水準的建築傑作到頂級流量的關注焦點,從接待人數有限的「實體館」到輻射範圍無限的「數字館」,故宮作為一個符號、一種現象,堪稱「傳統文化,當代表達」的典範。這也證明,所謂文化的傳承,不應只是僵硬刻板的傳遞和承襲,而應成為靈動鮮活的傳續和承繼。「文化是人為的,更是為人的。」探尋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的表達形式和傳播方式,用流行文化喚醒公眾興趣、用科技手段吸引公眾參與,就能讓古今情感實現聯通,讓雅俗共賞變為可能,從而使文化傳承真正成為廣大民眾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今年以來,為了給600歲的故宮「慶生」,一系列展覽、講座、綜藝節目、聯名產品陸續推出,也讓人們對故宮的更多「打開方式」充滿了期待。我們相信,有創新方法手段的助力,有億萬中國人民的守護,壯美的故宮定能固本納新,走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600年。(魏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