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白撿的皇帝之位要不要呢?
當然要啊,這樣的好運氣百年難遇。
今天要說的就是北宋頂級太子之位陪跑者——宋英宗,原名趙宗實,後改名為趙曙,宋朝第五位皇帝。
宋仁宗趙禎早年無子,於是在景祐二年,幼年的趙曙被宋仁宗接入皇宮,賜名為趙宗實,交給曹皇后撫養。
趙宗實天性孝順,愛好讀書,穿著節儉樸素得像一個儒者。常常穿著常服見他的老師,說:「你是我的老師,不敢不以禮相待。」當時吳王宮教授吳充進呈《宗室六箴》,仁宗把它交給宗正,趙宗實把內容寫在屏風上來約束自己。
寶元二年,宋仁宗的親生兒子豫王出生後,趙宗實回到親生父親身邊,第一次陪跑以失敗告終。
慶曆三年正月,豫王早夭。嘉祐七年,趙宗實開始第二次備胎使命,這次成功了。
但是宋英宗又有了新的難題——」認爹「。史稱濮議。
英宗親政僅半個月時間,宰相韓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議請求有關部門討論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當時仁宗逝世已有14個月,英宗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再議,也就是待到滿24個月再說,這顯然是為了減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態。
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韓琦等再一次提出這一議題,於是,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18個月的論戰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議」。
就在這時,太后聞訊,親自起草了詔書嚴厲指責韓琦等人,認為不應當稱濮王為皇考,英宗因此暫緩此事,等太后回心轉意再說。
英宗和韓琦等人逐漸意識到,想要認爹成功,曹太后的態度是關鍵,只有爭取太后改變態度,才能「認爹」成功。
治平三年,中書大臣共同議事於垂拱殿,議定稱濮王為皇考,由歐陽修親筆寫了兩份詔書,交給了曹皇后一份,到中午時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將一份封好的文書送至中書,是太后籤押的那一份詔書。
至此英宗「認爹」成功。
但是,當時英宗與太后不和,這一詔書的真實性便為人們所猜測。有的說是曹太后醉酒誤籤,有的說是韓琦找太后身邊宦官勸說成功。不管怎樣,白紙黑字是不能抵賴的。
其實濮議並非單純的禮法之爭,司馬光一派是希望英宗能以此收拾天下人心,維護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而韓琦等掌握實權的大臣們考慮問題更現實,畢竟仁宗已死,一心一意擁戴英宗才是正確的選擇。
你們覺得英宗應該認誰作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