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立國之初,軍隊大部分實際掌控在開國勳臣之手,隨後朱元璋開始大量誅殺這些人,這個時間點以1393年藍玉案為止,使得軍權逐漸過渡到到藩王手中,尤以是晉王、燕王最甚,掌握軍隊最多,其他藩王皆受到二王的節制。
等到建文帝即位,一上臺便面臨著藩王勢力過大,對中央政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建文帝朱允炆自幼生長在深宮之中,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理想主義者也,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身邊也聚集著類似的方孝孺、黃子澄等人,加之朱允炆「誠純孝」,書生意氣,最終,在朱棣發動的所謂「靖難之役」中,痛失皇位,下落不明。

《易經》中第八卦為比卦,講的是一群人相聚合作,其中第六爻爻辭:比之無首,兇。意思是說,要親近依靠卻找不到帶頭的人。說的便是以朱允炆為核心的領導班子,缺乏施政經驗。既沒有一個明白人,削藩不得其法,同時也缺乏有足夠威望的人,在危急時刻力挽狂瀾。要是朱允炆的祖母馬皇后仍然在世,情況不至於如此,或者說也不會做出削藩的舉措。
馬皇后是明太祖的原配,在朱元璋奪得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朱元璋尚未「單飛」之時,為馬皇后義父郭子興帳下一員大將。一次受到郭子興猜忌,朱元璋被關了禁閉,沒有飯吃,馬皇后將滾燙的炊餅藏在懷中,偷偷帶給丈夫食用,中間持續的時間,將其胸前的皮膚都燙紅了。表明了夫妻情深,馬皇后心系丈夫的安危,而不顧自己被炊餅所燙傷,相信朱元璋是一邊流淚,一邊吃著炊餅的。同時,馬皇后採取了「曲線救國」,通過盡心侍奉郭子興妻子,使得翁婿得以冰釋前嫌。
1368年,明軍攻克元大都,滿載而歸,朱元璋大為高興。馬皇后獲悉後旁敲側擊,認為元朝擁有大量金銀財寶,也守不住江山,看來帝王應該有其他寶物。朱元璋當然知道愛妻,是要自己重視治國賢才,同時勸誡要注意驕縱情緒的滋生,要關注民生。為此,馬皇后進一步建議朱元璋,在災年賑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提前儲備糧食,未雨綢繆。
此後在分封有功之臣時,朱元璋派人找尋馬皇后的親族,打算授予官職,但馬皇后予以謝絕。原因嘛,一是國家的官爵要授予賢能之人,自己家族中沒有適合的人選;其次歷朝歷代的外戚多驕奢淫逸,不守法度,陛下這樣「加恩妾族」,只會成為隱患。朱元璋深以為然,便不再對馬皇后的親族封官進爵,轉而賞賜銀兩。
鑑於前代後宮幹政造成的不良影響,朱元璋制定了《女戒》,意在限制后妃在政事的發言權,但並不包括皇后。之所以如此,一則《明史》記載:「(馬皇后)仁慈有智鑑,好書史。」,說明了馬皇后熟悉歷史上的興亡更替,加之夫妻兩人感情甚篤,馬皇后深得朱元璋信任,使其成為了政務上的好幫手、好參謀。
在政權「草創」時期,朱元璋便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記錄行軍打仗的點滴,而這些日記正是由馬皇后掌管。馬皇后將記錄根據輕重緩急,進行分類匯總,以備朱元璋問詢;「一將功成萬骨枯」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性,但馬皇后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面對明軍大開殺戒,馬皇后認為奪取天下不能以殺人為本,且勸誡朱元璋要嚴明軍紀,不要濫殺無辜。
此外,馬皇后對朱元璋進行勸誡,對一些功臣以及平民,起到了保護作用。朱元璋夫婦一生收養了許多義子,其中包括了外甥李文忠,其母是朱元璋姐姐。所謂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不放心外甥,派楊憲前去監視。隨後楊憲上奏,李文忠有不法行為,朱元璋打算將這位外甥召回。
馬皇后獲悉後跟明太祖說,李文忠駐守的嚴州,處在敵我勢力的前沿,這樣撤換統帥,軍心容易不穩,且這位外甥一向賢能,楊憲的話不足信。朱元璋這才打消了召回的念頭。而作為太子朱標的宋濂,曾因孫子宋慎,牽連進「胡惟庸案」而被判死刑。馬皇后勸誡道:普通家孩子的老師,尚且可以自始至終得到禮遇,何況是太子的老師呢?況且宋濂平時深入簡出,必然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宋濂最終免於一死,改為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此外,朱元璋大赦天下,但對死囚的處理卻打了折扣,改為修築都城。但馬皇后卻認為這樣不人道,儘管用服役贖死罪,是很大的恩典,但這樣的服役,仍免不了死亡,從而使得朱元璋取消了這項政令,保全了這部分人。
綜上所述,馬皇后與朱元璋有著同甘共苦的經歷,還處處以身作則,眾人眼裡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時其在政事頗有見地,洞悉朝廷之事,是個「明白人」,對於明太祖嚴苛的施政有一定糾正作用,剛柔並濟,在明朝立國之初,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故馬皇后還活著,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的「草率」,很可能不會變成現實;即便真的削藩,朱棣兵臨城下,面對城頭之上的馬皇后,這位嫡母(朱棣的生母存疑),朱棣應該也硬氣不了;即便朱棣真的硬氣了,陣中受過馬皇后恩惠的將士,應該也不忍心。
馬皇后只會對城下喊道:棣兒,乖,不鬧了啊!咱回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