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還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2020-11-19 公子霜塵

明朝立國之初,軍隊大部分實際掌控在開國勳臣之手,隨後朱元璋開始大量誅殺這些人,這個時間點以1393年藍玉案為止,使得軍權逐漸過渡到到藩王手中,尤以是晉王、燕王最甚,掌握軍隊最多,其他藩王皆受到二王的節制。

等到建文帝即位,一上臺便面臨著藩王勢力過大,對中央政權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建文帝朱允炆自幼生長在深宮之中,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理想主義者也,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身邊也聚集著類似的方孝孺、黃子澄等人,加之朱允炆「誠純孝」,書生意氣,最終,在朱棣發動的所謂「靖難之役」中,痛失皇位,下落不明。

明朝藩王分布

《易經》中第八卦為比卦,講的是一群人相聚合作,其中第六爻爻辭:比之無首,兇。意思是說,要親近依靠卻找不到帶頭的人。說的便是以朱允炆為核心的領導班子,缺乏施政經驗。既沒有一個明白人,削藩不得其法,同時也缺乏有足夠威望的人,在危急時刻力挽狂瀾。要是朱允炆的祖母馬皇后仍然在世,情況不至於如此,或者說也不會做出削藩的舉措。

馬皇后是明太祖的原配,在朱元璋奪得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朱元璋尚未「單飛」之時,為馬皇后義父郭子興帳下一員大將。一次受到郭子興猜忌,朱元璋被關了禁閉,沒有飯吃,馬皇后將滾燙的炊餅藏在懷中,偷偷帶給丈夫食用,中間持續的時間,將其胸前的皮膚都燙紅了。表明了夫妻情深,馬皇后心系丈夫的安危,而不顧自己被炊餅所燙傷,相信朱元璋是一邊流淚,一邊吃著炊餅的。同時,馬皇后採取了「曲線救國」,通過盡心侍奉郭子興妻子,使得翁婿得以冰釋前嫌。

1368年,明軍攻克元大都,滿載而歸,朱元璋大為高興。馬皇后獲悉後旁敲側擊,認為元朝擁有大量金銀財寶,也守不住江山,看來帝王應該有其他寶物。朱元璋當然知道愛妻,是要自己重視治國賢才,同時勸誡要注意驕縱情緒的滋生,要關注民生。為此,馬皇后進一步建議朱元璋,在災年賑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提前儲備糧食,未雨綢繆。

此後在分封有功之臣時,朱元璋派人找尋馬皇后的親族,打算授予官職,但馬皇后予以謝絕。原因嘛,一是國家的官爵要授予賢能之人,自己家族中沒有適合的人選;其次歷朝歷代的外戚多驕奢淫逸,不守法度,陛下這樣「加恩妾族」,只會成為隱患。朱元璋深以為然,便不再對馬皇后的親族封官進爵,轉而賞賜銀兩。

鑑於前代後宮幹政造成的不良影響,朱元璋制定了《女戒》,意在限制后妃在政事的發言權,但並不包括皇后。之所以如此,一則《明史》記載:「(馬皇后)仁慈有智鑑,好書史。」,說明了馬皇后熟悉歷史上的興亡更替,加之夫妻兩人感情甚篤,馬皇后深得朱元璋信任,使其成為了政務上的好幫手、好參謀。

在政權「草創」時期,朱元璋便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記錄行軍打仗的點滴,而這些日記正是由馬皇后掌管。馬皇后將記錄根據輕重緩急,進行分類匯總,以備朱元璋問詢;「一將功成萬骨枯」描述了戰爭的殘酷性,但馬皇后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面對明軍大開殺戒,馬皇后認為奪取天下不能以殺人為本,且勸誡朱元璋要嚴明軍紀,不要濫殺無辜。

此外,馬皇后對朱元璋進行勸誡,對一些功臣以及平民,起到了保護作用。朱元璋夫婦一生收養了許多義子,其中包括了外甥李文忠,其母是朱元璋姐姐。所謂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朱元璋打敗張士誠後,不放心外甥,派楊憲前去監視。隨後楊憲上奏,李文忠有不法行為,朱元璋打算將這位外甥召回。

馬皇后獲悉後跟明太祖說,李文忠駐守的嚴州,處在敵我勢力的前沿,這樣撤換統帥,軍心容易不穩,且這位外甥一向賢能,楊憲的話不足信。朱元璋這才打消了召回的念頭。而作為太子朱標的宋濂,曾因孫子宋慎,牽連進「胡惟庸案」而被判死刑。馬皇后勸誡道:普通家孩子的老師,尚且可以自始至終得到禮遇,何況是太子的老師呢?況且宋濂平時深入簡出,必然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宋濂最終免於一死,改為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此外,朱元璋大赦天下,但對死囚的處理卻打了折扣,改為修築都城。但馬皇后卻認為這樣不人道,儘管用服役贖死罪,是很大的恩典,但這樣的服役,仍免不了死亡,從而使得朱元璋取消了這項政令,保全了這部分人。

綜上所述,馬皇后與朱元璋有著同甘共苦的經歷,還處處以身作則,眾人眼裡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時其在政事頗有見地,洞悉朝廷之事,是個「明白人」,對於明太祖嚴苛的施政有一定糾正作用,剛柔並濟,在明朝立國之初,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故馬皇后還活著,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的「草率」,很可能不會變成現實;即便真的削藩,朱棣兵臨城下,面對城頭之上的馬皇后,這位嫡母(朱棣的生母存疑),朱棣應該也硬氣不了;即便朱棣真的硬氣了,陣中受過馬皇后恩惠的將士,應該也不忍心。

馬皇后只會對城下喊道:棣兒,乖,不鬧了啊!咱回家吃飯!

相關焦點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時,如果祖母馬皇后還活著,燕王朱棣還會造反嗎?
    有人提過一個設想,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馬皇后還在世,那麼燕王朱棣還敢發起「靖難之役」,奪侄子的權嗎? 先看一下馬皇后是個怎樣的皇后?馬皇后,是郭子興好友馬公的女兒,在馬公戰死沙場後,把女兒託付給郭子興照顧。馬姑娘每天在郭子興的後勤部門工作,幫助義父,管理部隊的後勤。
  • 馬皇后如果活到建文朝,護著孫子朱允炆,朱棣還敢舉兵造反嗎?
    如果到了建文一朝,馬皇后還健在的話,朱棣很可能不敢造反的。朱棣造反是因為朱允炆的削番政策。如果馬皇后當時還健在,首先她一定會反對朱允炆那過激的削藩政策,再一個就是,朱棣就算當時就算心一橫豁出去反了,估計也沒法成功。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特別是在很多痛惜建文帝的「票友」們看來:假若藍玉,這位當年橫掃捕魚兒海,親手送了北元最後一程的軍事強人,「靖難」時依然好端端活著,就是借朱棣個膽子,他也未必敢造反,就算造了反,也百分百被藍玉狠狠團滅。如此論調一流傳,連帶著「殺藍玉」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常被人捎帶嘲笑一番:你看,要是你不殺這麼多功臣,鬧得建文帝身邊沒人可用,你親孫子怎麼會被你親兒子奪了皇位?
  • 朱標如果不死,朱棣造反還能大獲全勝嗎?
    然而,隨著秦、晉藩王和朱元璋本人的離世,朱棣成為了宗族裡最為年長、資歷最深的同姓王,加上朱允炆年輕,朱棣的野心迅速膨脹。最終,發動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以「清君側」之名打破王都,篡奪皇位,朱允炆不知所蹤。二、朱元璋的接班人其實,朱元璋最理想且最初的接班人,是嫡長子朱標。朱標是朱元璋還在四處徵戰時,與馬皇后生下的第一個兒子。
  • 明朝一位王爺比朱棣厲害,他活著的話,朱棣不敢造反
    得到姚廣孝幫助的朱棣當上了皇帝,他的內心是激動而又後怕的,因為他成功了所以激動,但是當他回想到自己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就有點後怕,幾次差點全軍覆沒,這還的得益於朱棣沒有遇到真正的對手,加上朱棣也能徵善戰,跟隨著名將常遇春等人成長起來的,可以說朱棣能夠造反成功,天時地利人和他都佔據了。朱棣是燕王,鎮守北平,其實有一個王爺比朱棣還要厲害,而且如果他還活著的話,朱棣不敢造反。
  • 姚廣孝製造了靖難之役,卻兩次勸朱棣,借徵兆之說安撫他的決心
    他就是靖難之役的發端者。一個偏好殺戮的和尚,完全違背了出家人慈悲為懷的教義,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在歷史上究竟做過什麼事,對歷史又有什麼影響呢?關鍵時刻姚廣孝還是朱棣身邊的高級軍事參謀,他曾經勸說朱棣放棄攻打濟南,而是轉向攻打京師。那時靖南之役剛剛爆發,朝延四處抓捕朱棣,姚廣孝前期率軍攻打北平的時候,帶著人守衛城池,然後與朱棣援軍內外配合,因此避開了第一波進攻。
  • 朱元璋為何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這樣豈不是可以避免靖難之役?
    然而事實其實並非如此,靖難之役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文官的攛掇之下自己作死的緣故而非朱棣蓄謀已久的造反行為,朱元璋更不可能提前就知道朱棣想要造反,從而為了避免其造反傳位給他了。  如果朱元璋時期,朱元璋要是真發現朱棣有不軌的行為,先不說朱元璋會不會殺朱棣,朱元璋就算不殺,只要把朱棣的封地換一下,換一個南方偏僻之地,讓其遠離北方邊境難以調動精銳邊軍,朱棣的造反就幾乎可以被遏制,就好比後來朱棣對寧王那樣,朱元璋什麼都沒有做,正是說明朱元璋並沒有發現朱棣有任何造反的跡象。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丟掉了江山,在南京皇宮舉火自焚,當然,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身亡這已經是歷史之謎了,但是朱棣稱帝之時,朱允炆之母呂氏以及他的三個弟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還都活著,朱允炆不管是逃跑出家還是真的自焚而死,總之朱棣是再也沒找到他,但他的兄弟和母親卻都落到了朱棣手中。 那麼朱棣對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餘兒子又如何呢?
  • 「靖難之役」的罪魁禍首!朱允炆非嫡長孫,朱元璋真的立錯了!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靖難之役」,被自己的親叔叔朱棣奪了皇位,自己卻落得一個下落不明的結局,時至至今依然是個未解之謎。說起「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燕王朱棣被逼無奈之下舉兵造反。而朱元璋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建文帝朱允炆自身的諸多低級錯誤,造成了歷史上難得一見被篡位成功的案例。
  • 靖難之役後,除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是如何處理朱標其他後人的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建文帝隨著宮中一場大火「煙消雲散」,朱棣派人撲滅大火後,首先做的就是招文學博士方孝孺起草自己的登基詔書。不想方孝孺寧死不從,勸朱棣立朱允炆的兒子或兄弟,弄得朱棣下不來臺,只能苦笑道:「此乃朕的家事,詔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邊哭邊罵:「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 靖難之役和檀淵之盟
    朱允炆在位的時候,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於是平叛,正在雙方鬥得你死我活的時候,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你們抓住朱棣就好了,畢竟他是我的叔叔
  • 靖難之役:朱棣因何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靖難之役  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
  • 燕王朱棣不造反,明朝會不會二世而亡?
    反觀明朝,並不存在這種情況,朱允炆以仁善威名,不可能出現虐待百姓情況,他之所以會倒臺,根本原因在於其削藩過於無情,迫使朱棣只能通過造反途徑求生,從而一舉推薦朱允炆政權,建立新政權,我們從這點來看,朱棣不造反,明朝不可能出現二世而亡局面。
  • 朱棣「造反」最大謀臣,不隱不退,黑衣宰相姚廣孝緣何善得終老?
    大明命數三巨變之一「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在年輕時,姚廣孝於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又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1382年,即洪武15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朱元璋在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時,姚廣孝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舉薦,並以「臣奉白帽著王」而結識燕王朱棣,隨後隨朱棣前往北平,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 靖難之役,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朱棣對比朱允文的優勢
    靖難之役是改變了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發生在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這對叔侄之間。
  • 朱棣篡逆大明江山,踩著親人登上皇位,朱允炆:我爹若在,你敢嗎
    除了學識之外,朱標還繼承了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優秀基因,他深得母親的待人之道,所有人都稱讚他是一位友愛寬厚的太子,朱標的內心的這份善良,朱元璋不太認可,但是它卻為朱標收攏了無數的人心,他們都認為朱標登基之後,必然是一位難得的仁君。
  •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就避免靖難之役?
    不管是於情還是於理,在朱標死後,朱允炆繼承皇位都是合乎禮法、名正言順的,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真的沒想到,朱老四還真的敢造反!洪武二十五年(1392),剛剛從陝西巡視歸來的太子朱標,突然因病去世,這讓已近古稀之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大受打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讓朱元璋不得不放棄原本遷都的打算。
  • 永樂仁宣(增三)朱元璋立國時崇信佛教,為何朱棣大興武當山道教
    從國家法理上看,朱棣推崇武當山道教,逐漸放棄對佛教的支持,是違背朱元璋的遺願。可是從明朝歷史背景角度看,這又是朱棣在政治上不得不進行的選擇。眾所周知,朱棣得國不正,是在靖難之役中造反成功而登基稱帝的。按照明朝法理,朱允炆才是朱元璋合法的皇位繼承人,而朱棣則屬於謀反上位,不具備合法的政治地位。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如果狂妄的藍玉活到朱允文的時代, 朱棣還敢不敢造反呢?
    如果是聰明人,應該知道主子對自己有意見了,變得謙恭一點,低調一點,可這藍玉好像沒有明白朱元璋的意思,該放肆的繼續,還把手伸到軍權上,在軍隊裡任命自己的親信官員,培植自己的勢利,朱元璋因為藍玉的功勞,看在眼裡,卻沒動聲色。還封藍玉為太子太傅,這個位置已經很高了,可藍玉不滿足,當著好多官員的面大喊:「以我的功勞難道就不能封太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