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員說
在汽車拉力賽這項運動中,每位賽車手的右手旁都有一位親密無間的領航員。作為賽車手的眼睛,領航員幫助賽車手規避各種惡劣狀況,平安而快速地抵達終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領航員更具大局觀和前瞻性的指引是比賽勝利的關鍵。
與汽車拉力賽相似,文娛產業是一場需要耐力和準確性的持久戰,自然也需要手握精準「路書」的領航員來指引方向。恰逢行業劇變、下一個十年開啟之際,數娛特別推出【領航員說】專欄,對影視行業中具有突破性、前瞻性的項目、從業者進行報導,以期摸索出那些頭部項目和黑馬作品的成功路書,探索下一個潮流和藍海所在。
策劃 | 鋼蹦、吳曉亞
作者 | 張芝然
「對我來說,觀眾的笑聲就是觀眾對我的愛。」
這次的《沐浴之王》,導演易小星從中得到了許多份愛。
距離電影《萬萬沒想到》上映已經5年了,當年第一次觸電大銀幕的叫獸易小星已經成為了易小星。經過中間幾年的學習、積累,這次的易小星在控制個人風格的基礎上更加 「靠近大眾」。從傳統沐浴文化著手,呈現階級反差下的普通人的故事,再包裹進更加「大眾化」的喜劇元素,這是《沐浴之王》的穩中求勝之招。
從工程師、到爆款短劇《萬萬沒想到》的創作者、再到一個院線電影的導演,對於易小星來說,這些轉變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但也正因「工程師」的天然屬性,易小星更願意把電影當作某種工程來看待:一座橋「能過車能走人且不塌,這是擺在第一位的」。而《沐浴之王》,正是這樣一次「求穩」的嘗試。
商業上的成功,觀眾的反饋讓易小星覺得自己合格了,但他依舊還在導演的道路上摸索著。
「觀眾的笑聲就是他們對我的愛」
這次見到導演易小星是在他的新公司「破殼而出」,彼時他剛跑完路演回到北京,但精神面貌看起來不錯,疲憊中有一種釋然。
這次《沐浴之王》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易小星信心。易小星告訴數娛,他是在意觀眾的。在劇本創作之前他用了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沉澱,在這個基礎之上,他認為「只要市場是正常的,(結果)就肯定會正常的。」
在此之前,在觀眾眼中,他還是那個執導《萬萬沒想到》的叫獸易小星。
對於當時剛從網絡短劇轉到電影領域的易小星來說,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我覺得我那時候心理素質還差點意思,包括去談投資的心理素質,跟演員交流也需要心理素質,然後扛壓力也需要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決定一切的。一個導演其實心理素質是擺在第一位,然後第二才是你的專業素養。」他總結到。
幾年過去了,這一次的易小星在心態上似乎平和了許多,「你說電影爆了我就怎麼的了,也不會怎麼的,它要是不好,我覺得也不會怎麼樣。至少說因為圈內人都已經看過,大家都認可。」
雖然不會讓外界的聲音過多影響自己,但易小星始終關注著觀眾的反饋。對於負面評價,他表示「完全不會在意」,「我覺得首先每個人審美也不一樣」,實際上,與其說不在意負面評價,不如說他其實在意的是能夠反饋於他創作的評價,他告訴數娛,「關鍵是我到現在沒看到過一個寫的特別對的負面評論,我還沒看到過。」
這次的作品讓易小星得到了很大的認可,過去幾年的潛心積累似乎終於在今天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認可,他覺得自己重新獲得了很多觀眾的愛。
「你可以這麼理解,就是討好型人格,任何時候如果出現了什麼問題,我首先第一個反省自己,我是這種人格,出了問題先反省自己,然後有了什麼好處,我先想想旁邊的人能夠得到什麼好處。這種討好型人格可能跟原生家庭有關,所以說觀眾笑的時候我覺得是莫大的鼓勵。
我覺得太好了,你們對我真好,我感覺我被這個世界善待了。他們的笑聲對我來說是一種善意甚至溫暖的感覺,我覺得觀眾在笑的時候就是觀眾在擁抱我。
可能對喜劇創作者,對於一個缺愛的人來說,對於我來說,觀眾的笑聲就是觀眾對我的愛。」
易小星講到這兒時有些動容,在第一部作品沒有得到這麼多認可甚至口碑滑鐵盧的時候,作為電影新人的他其實是有些受到打擊的,但是當他帶著好作品再度出現的時候,觀眾選擇重新擁抱他。
甚至他感覺重新擁有了創作的動力。
「當時在路演的時候,我在旁邊觀眾席聽他們的笑聲掌聲,我就覺得創作的動力是什麼?其實動力就來自於觀眾的笑聲,觀眾滿足的時候就是我滿足的時候,我覺得能夠讓那麼多人開心,那麼多人笑,我就特別開心,這是我一個最重要的動力。」
「求穩」是易小星這次嘗試的方法論
如果說上一部作品《萬萬沒想到》是一個更「偏私人化」、「小眾」的創作,那麼這次的《沐浴之王》在喜劇的適用性上則是更「大眾化」的。易小星相比於之前「更加明確了要做什麼樣的喜劇」。
「搓澡對於北方人來說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實際上很日常,很接地氣。對於南方人來說又很神秘,很有趣味,然後它本身又具備了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在裡面,很有這種文化的質感,所以我覺得這樣的東西挺適合做一個有溫情、有溫度的一個喜劇。」
方向有了,但他還需要大量的調研去幫助創作。
易小星告訴數娛,前期調研工作大概花了兩個月左右。根據他的觀察,「現在很多洗浴中心都有一種審美缺失」,是一種各種文化元素亂入的情況,「那種審美特別好的洗浴中心,拍出來會特別不現實,比如說像特別奇怪的羅馬宮殿之類的,所以我主要把注意力放在了搓澡工身上。」於是易小星找到了中國最好的沐浴養生大師,「在北京,他是沐浴協會的會長,他其實是已經把南北的沐浴手法研究透了,我直接採訪了他,從行業到手法,採訪了七八個小時的錄音。」
「沐浴文化更像是一種很民俗的東西,它是一種沒有被包裝的傳統文化。所有的審美都一定會有一個根,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寶藏,我自己本身是一個中國導演的話,我覺得先把中國自己的故事拍好,然後再去想別的。」影片的拍攝地也正是沐浴文化的發源地——揚州,易小星在盡力讓沐浴文化落地。
有了傳統沐浴文化作為電影的基底,接下來就是如何形成一個故事了。「我覺得本身是個喜劇,喜劇最重要的是要做反差,要麼階級反差或者環境反差,因為你一個瞧不起底層勞動人民的人物,然後去成為一個勞動人民,我覺得這個挺適合做一個階級反差,這樣的話你能把手藝把它給說透」,於是就有了富二代和搓澡大師的人物形象。
作為一個溫情喜劇,「兄弟情」是《沐浴之王》主題的一部分。其中也承載了導演的個人表達,「我很喜歡這種淡淡的男人之間的感情」,他告訴數娛,其實戲裡戲外都是兄弟情,「一路反正就是純靠兄弟幫忙,大家都挺幫忙的,包括這次喬杉、白客跟著我一起無怨無悔去東北跑路演都挺辛苦的。」
「這次整個創作都是謹慎求穩的方向」,易小星告訴數娛,他將以往那種私人化的個人風格削弱了,「收著」也是為了「求穩」。
「我是工程師出身,工程師最重要的是風險控制,對於工程師來說,就好像修橋一樣,修橋最重要的是能過車能走人它不塌,這是擺在第一位的。對於我來說,我先把這座橋先修穩了再說。」
在數娛看來,求穩,其實也是易小星從萬合天宜單飛後生存的必須。自己創業做公司的第一個作品,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在「求穩」之餘,易小星其實多少對自己還是有點期望。他說,「越是面向大眾的東西就應該越淺顯易懂,在淺顯易懂的前提下,如果還能增加藝術感知,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作品了。面對大眾來說淺顯易懂,但是同時又具備藝術感染力,這是我追逐的目標」。
將中國傳統沐浴文化作為影片的主概念,講述一個淺顯易懂的小概率事件,再加上更「大眾化」的喜劇風格,在保證所有部分都「不出錯」且「不露芒」的情況下,最終易小星完成了一個能夠被大眾所理解的作品。
「只要是抱著看喜劇的心態來看,我覺得不會失望」。
「沒辦法取悅所有人」他需要更多時間成長
從叫獸易小星走到易小星的一路上,總有人在說「易小星不像易小星了」。
「我覺得是必然的,你作品沒辦法取悅所有人。」易小星回應到。
易小星舉了一個案例,「我們當時做了7個城市的首映,將近1000個觀眾提前看的片子,然後做了將近64頁的調查報告。」這樣的報告總結了兩份,每一份報告它非常詳細,他會分析哪個地方大家好評差評,都特別詳細,精確到每一場戲。
比如彭昱暢坐車離開,奶奶追車那場戲,25%的觀眾覺得這場戲過於煽情,但75%的觀眾覺得非常好。「所以這東西沒辦法,就是一定會有25%的聲音,你說怎麼辦?就每個人的認知確實有差異。」
但現在的票房結果來看,大部分看過的觀眾是認可他的。易小星回憶起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評論,「我當時一看印象蠻深刻的,他說這部電影非常可愛,是那種一開始以為是大爛片,但是越看越喜歡的那種可愛,到最後你會愛上這部電影。我還蠻喜歡這個評價的,因為我覺得我這個電影就挺可愛的。」
至於有些人說最後那段沐浴文化比賽像是模仿周星馳的《食神》,他告訴數娛,那其實是致敬的《海上鋼琴師》的鬥琴片段,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裡面他也致敬了,「他們只知道我是周星馳的粉絲,他們不知道我也是周杰倫的粉絲!」易小星帶著不服的語氣回懟道。
另一方面,易小星毫不避諱自己的不足,該承認的事他並不反駁。「我本身是一個情感非常充沛的人,但是我平常不愛表達情感,就導致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說一旦在釋放情感的時候會過於激烈,這個片子同樣也出現了這個問題,我也看到了,但是我沒辦法,我覺得創作者在克服自己弱點的時候是需要時間的。
我自己也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因為平常我太壓抑了,我是特別冷靜的一個人,不喜歡去釋放情感,所以一旦有一個缺口去釋放情感,咔嚓山洪爆發了,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會覺得有點過分,我覺得認識了這個問題就好了,下一部作品再來改進。」
同時,他也覺得自己工科出身不夠浪漫,「工科有時候缺一點浪漫,但是浪漫的工科可能是很厲害,就看什麼時候被激發了。我覺得還是有這個可能的,因為我本質還是有浪漫的一面在,只是說怎麼去破殼而出。」
「這是你公司名字的由來嗎?」
「不,大師給算的,所以一定要有破殼兩個字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