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義》第一章中描述小說背景的時候似乎說了紂王登基後國泰民安,一直到紂王七年朝局才突然開始變壞了,那事實是這樣嗎?
後帝乙在位三十年而崩,託孤與太師聞仲,隨立壽王為天子,名曰紂王,都朝歌。文有太師聞仲,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中宮元配皇后姜氏,西宮妃黃氏,馨慶宮妃楊氏;三宮后妃,皆德性貞靜,柔和賢淑。紂王坐享太平,萬民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賓服,八百鎮諸侯盡朝於商──有四路大諸侯率領八百小諸侯,東伯侯姜桓楚,居於東魯,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每一鎮諸侯領二百鎮小諸侯,共八百鎮諸侯屬商。
其實通過紂王對女媧宮進香這件事的反應來看的話,紂王當政的前七年應該基本是不管事的,否則的話,作為國家層面的祭祀,身為國君怎麼會不知道女媧的功德呢?畢竟已經當政7年了,而且,根據後代考證推理,紂王應該是活了59歲左右,當了30年的紂王,這樣的話基本上他29歲就登基了,7年後他應該是36歲左右,這個年紀在當時應該是獨當一面的成年人的年紀了,照理來說不至於啥事情都不知道,但咱們看看紂王和商容的對話就會發現,在重視神靈祭祀的殷商,作為一國君王竟然不了解近在咫尺的國神來歷,簡直是不可思議
天子問當駕官:「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言未畢,只見右班中一人出班,俯伏金階,高擎牙笏,山呼稱臣:「臣商容待罪宰相,執掌朝綱,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媧娘娘聖誕之辰,請陛下駕臨女媧宮降香。」王曰:「女媧有何功德,朕輕萬乘而往降香?」商容奏曰:「女媧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聖德。那時共工氏頭觸不周山,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女媧乃採五色石,煉之以補青天,故有功於百姓。黎庶立禋祀以報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則四時康泰,國祚綿長,風調雨順,災害潛消。此福國庇民之正神,陛下當往行香。」王曰:「準卿奏章。」紂王還宮。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顯然前面七年紂王是不管這些事情的,其實在那個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政權來說其實當時就兩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祭祀與戰爭,戰爭就不多說了,祭祀這種象徵性的事務紂王也是七年來第一次接觸,可見之前的七年顯然殷商並不是紂王做主的。
再說回戰爭,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造反,聞仲去了,其實挺奇怪的,因為之前在做背景介紹的時候就說了「文有太師聞仲,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國。」,打仗這件事不是應該屬於黃飛虎管的嗎?怎麼讓一個文臣太師聞仲去平叛了?這種安排合理嗎?也許是合理的,因為黃飛虎也許需要坐鎮朝歌,鎮國武成王嗎,當然就不一定需要去出徵了,可是這真的合理嗎?讓武將在家呆著,文臣出去打仗,這本身是不是就是錯位了呢?
我們說事出反常必有妖,那問題在哪呢?要麼就是聞太師獨攬軍權,不放心其他人出馬,要麼就是有人想讓聞仲離開權力核心,其實兩種情況都說得通,我們再參照一下紂王和聞仲的交流描寫就大概知道了,可能更傾向於二者兼而有之的情況。
當駕官啟奏曰:「九間殿鳴鐘鼓,乃聞太師還朝,請駕登殿。」紂王聞得此說,默然不語,隨傳旨:「排鑾輿臨軒。」車御、保駕等官,扈擁天子登九間大殿。百官朝賀。聞太師進禮,山呼畢,紂王秉圭諭曰:「太師遠徵北海,登涉艱苦,鞍馬勞心,運籌無暇。欣然奏捷,其功不小。」太師拜伏於地曰:「仰仗天威,感陛下洪福,滅怪除妖,斬逆剿賊。徵伐十五年,臣捐軀報國,不敢有負先王。臣在外聞得內廷濁亂,各路諸侯反叛,使臣心懸兩地,恨不得插翅面君。今睹天顏,其情可實?」紂王曰:「姜桓楚謀逆弒朕,鄂崇禹縱惡為叛,俱已伏誅;但其子肆虐,不遵國法,亂離各地,使關隘擾攘,甚是不法,良可痛恨!」太師奏曰:「姜桓楚篡位,鄂崇禹縱惡,誰可以為證?」紂王無詞以對。太師近前復奏曰:「臣徵在外,苦戰多年;陛下仁政不修,荒淫酒色,誅諫殺忠,致使諸侯反亂。臣且啟陛下:殿東放著黃鄧鄧的是甚東西?」紂王曰:「諫臣惡口忤君,沽忠買直,故設此刑。名曰炮烙。」太師又啟:「臣進都城,見高聳青霄是甚所在?」紂王曰:「朕至暑天,苦無憩地,造此行樂,亦觀高望遠,不致耳目蔽塞耳。名曰鹿臺。」太師聽罷,心中甚是不平,乃大言曰:「今四海荒荒,諸侯齊叛,皆陛下有負於諸侯,故有離叛之患。今陛下仁政不施,恩澤不降,忠諫不納,近奸色而遠賢良,戀歌飲而不分晝夜,廣施土木,民連累而反,軍糧而絕散。文武軍民,乃君王四肢。四支順,其身康健;四肢不順,其身缺殘。君以禮待臣,臣以忠事君。想先王在日,四夷拱手,八方賓服,享太平樂業之豐,受鞏固皇基之福。今陛下登臨大寶,殘虐萬姓,諸侯離叛,民亂軍怨。北海刀兵,使臣一片苦心,殄滅妖黨。今陛下不修德政,一意荒淫,數年以來,不知朝綱大變,國體全無,使臣日勞邊疆,正如辛勤立燕巢於朽木耳。惟陛下思之!臣今回朝,自有治國之策,容臣再陳。陛下暫請回宮。」紂王無言可對,只得進宮闕去了。
看看,聽說聞仲回朝,紂王「默然不語」並不是很高興的,照理說面對自己的太師得勝回朝不是應該很高興嗎?怎麼紂王會默然以對呢?顯然是有點心虛的,之後兩人之間的君臣奏對也是有點怪異,身為臣子的聞仲不斷質問,而身為君上的紂王卻唯唯諾諾的,顯然是聞仲積威已久,紂王怕聞仲啊,聯繫之前紂王的反應,顯然聞仲離京,紂王是很開心的,為什麼?因為他終於能在朝歌說了算了,祀與戎,顯然有聞仲在,戎自己說了不算,因為聞仲回京進程顯然紂王並不了解,所以只有祀上面還能擺擺帝王架子了。
所以綜合來看的話,並不是紂王之前有多好,而是他之前沒有真正的親政,紂王七年,作為託孤重臣的聞仲因平叛離開了朝歌之後,此時的紂王脫離了聞仲的陰影才開始了親政,也就開始了他倒行逆施的個性化統治,才事實上造成了殷商天下的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