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著」,歡迎繼續閱讀。這裡或許有個文藝片,這裡或許有個恐怖片。不知道你會悶到睡著,還是嚇得更睡不著。
今晚聊聊既不文藝也不恐怖的作品。
「日本觀眾就是愛看暴力類型和簡單直接的電影。」 去年10月7-8日周末在日本上映的《極惡非道》系列最終章《極惡非道3》,上映兩日即吸引25萬人次觀看,票房達3.52億日元。
北野武不僅嘗到票房勝利的好滋味,拍感也很爽。「我就是喜歡拍暴力電影。以前拍暴力的時候,人們說我除了暴力什麼都不會拍,所以停止了一段時間。可是,我一點也不快樂。拍攝這些東西讓我很累。」
很難說《雙面北野武》《導演萬歲》《阿基裡斯與龜》是否真的讓北野武很累,但致敬深作欣二1970年代《無仁義之戰》系列的「《極惡非道》三部曲」,肯定給他好到飛起的感覺。
1
最飛的一刻,他和同伴市川(大森南朋飾)持機槍橫掃花菱會的集會現場,單槍匹馬血洗關西最大規模極道家族,最後飲彈自盡,以局外人的身份把自己的遊戲一玩到底。
《極惡非道》日語直譯過來是「全員惡人」。顧名思義,三部描寫黑道眾生相的影片中,暴力和戰爭「無仁義」,每位道中人都是「惡人」。
但看完三部影片你會發現這是不準確的。除了北野武自己飾演的原山王會旗下三級組織大友組(直屬於二級組織池元組)組長大友之外,二級組織村瀨組二把手木村(中野英雄飾)以及木村的兩位小弟嶋(桐谷健太飾)和小野(新井浩文飾),都是北野武以往黑幫作品中「義」字當先的模子。單以「忠義」作標準的話,他們趨向正面。
所以《極惡非道》系列並非完全顛覆了北野武曾反覆謳歌的忠義倫理和兄弟情,以及溯源至更久遠的武士精神,而是把這些東西放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將其玉碎製造暴力所不能達到的終極痛感。
出生於東京都足立區的北野武,周圍長輩基本都是混黑社會的。其父雖為制器匠人,但也紋了身,「做的事和黑社會沒什麼兩樣」。想從足立區走出去混出人樣,或者學門手藝,或者加入黑社會,除此之外幾無他路。當時北野武身邊的朋友幾乎盡入幫派,但無人爬到高位,半數的當年夥伴已經死掉了。幸而其母堅信「教育斬斷貧困」,子女均接受高等教育,脫離出身階層的桎梏。
日後的北野武無論是輟學去淺草當漫才藝人,做綜藝節目主持人,還是42歲開始當導演拍黑幫片,黑幫經歷都是他最信手拈來的題材。
從北野武的童年時代,到他憑黑幫片享譽國際,再到今日,日本黑幫形態已發生巨大變化。
2
日本黑幫最早源自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的削藩政策導致武士階層衰落,浪人和遊俠散落民間,成為日本現代黑幫的基本因子。
極道(日語:極道/ごくどう Gokudō),俗稱ヤクザ Yakuza,指的是是日本社會裡從事暴力或有組織犯罪活動的人士或團體。「ヤクザ」這一俗稱一說是來自日本紙牌遊戲花札(玩法一說是「おいちょかぶ」)的一個最壞組合「八九三」(ヤクザ)。或指由鄉裡仲裁糾紛的單位「役座」(ヤクザ)而來,因為江湖人士總是處於糾紛之中。還有人說是黑道人士作風高調,就像歌舞伎的演員「役者」(やくしゃ)一樣,轉音而成。
江戶時代,神社廟會周邊的攤商被稱為「的屋」(奉祀神農大帝、天照大神);經營賭場的叫「博徒」(奉祀春日權現、八幡大菩薩),奉祀的神各不相同。以此為雛形的黑道組織,儀式活動仍有過去「的屋」與「博徒」的影子。
他們自命「任俠團體」,日本政府和警方則稱他們為「暴力團」。 二戰後政府部門的無力致使黑幫組織勢力迅速做大。他們部分相當於民間的秩序維護者,有些團體早年甚至擔任賑災救濟的義職。
雖對暴力團有種種限制(如銀行不能給其貸款,上市公司不能與其有任何資本和業務往來等),但日本仍然成為全世界唯一黑幫合法化的國家。根據1991年《暴力團對策法》的界定,暴力團是指「以暴力為背景、以金錢利益為目的進行反社會活動的集團」。合法暴力團必須向政府申請成立,稱為「指定暴力團」。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些黑道組織通過爭奪地盤、組織賣淫、賽馬賽車、經營航運和藝能公司等手段不斷擴張,以「俠道」為核心精神的日本黑道,逐漸演變成逐利的暴力團體。
進入1970年代後,1960年代盛行的「任俠片」(內容多以太刀和手槍的抗衡來突出傳統道德觀和工業現代化的矛盾)衰落。崛起的黑幫之血腥慘鬥終結了古典任俠片的浪漫幻想,以高度寫實的方式表現日本黑幫爭鬥的「實錄黑幫片」成為70年代黑幫片的主流。既有舊時忠義,又兼殘暴貪鄙,深作欣二以1960年代著名的「廣島抗爭」為素材終於拍成《無仁義戰爭》系列。
北野武的《極惡非道》系列,即明確說明是向《無仁義戰爭》的致敬。
再到今日,維繫黑幫的道義被商業運作的規則替代,頭目上交的金額數目是決定位置的關鍵。老資格頭目若交不出規定數額,也一樣會被清退。
3
《極惡非道》三部曲就是發生在這樣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北野武飾演的大友,第一部中是忠心不二的老派「雅庫扎」(yakuza),第二部在放逐後以復仇者的面目殺回,第三部他選擇自我放逐,卻仍按捺不住復仇和破壞的衝動再次攪局,最後以自殺謝恩人。
除了背景的不同,《極惡非道》與北野武黑幫前作的另一處差異在於它環環相扣,情節非常複雜,而且幾乎沒有了往常童稚笨拙的氣息。
三部曲完全遵循成人世界的鐵血規則。第一部描述山王會會長關內(北村總一郎飾)挑撥直系手下池元(國村隼飾)挑戰拜把兄弟村瀨(石橋蓮司飾)侵吞其地盤,實則欲兩派俱損的陰謀。大友作為三級幹部淪為棋子,全部人馬遭團滅。第二部中大友獄中「復活」,與上一集中的仇敵木村聯手花菱會對抗山王會,滅「下克上」的舊部石原,殺弒主的原若頭加藤(三浦友和飾)。第三部中大友已在友人張先生(金田時男飾)的庇護下散淡在濟州島,卻因為部屬被花菱會的新星花田(瀧正則飾)所殺而怒奔日本,重創花菱會。
三部影片角色眾多,情節發展迅速縝密,肢體暴力和語言暴力充塞留白,令觀眾一分鐘都不願挪開視線。
黑幫的浪漫主義情懷被金錢至上的現代主義精神清洗殆盡,大友這樣的老派「雅庫扎」,在系統裡已無立足之地。
《大佬》《奏鳴曲》等前作中的兒童遊戲精神和兄弟情在《極惡非道》中下沉為細線,在「鬥爭」的硝煙裡若隱若現。
北野武用這三部曲,向觀眾展示了之前那些影片中酷烈的「北野武」是從何而來。一個恪守規則的老派「雅庫扎」的蛻變之路。
影片中大友的態度,從《大佬》中白瀨(加藤雅也飾)「如果必須要死,那就死吧」出發,在一次次的事件中反彈愈發強烈。當他逐漸看清舊時的規則不再,那麼不必留戀極道世界,甚至不必留戀這條命,砰砰砰大肆破壞掉就可以了。
到了第三部,大友的復仇因由甚小——只是死掉一個小小部屬,他卻讓復仇對象付出最大的代價。死在大友手下的人,有一位並沒有被描寫成惡棍,而是一位好不容易熬出獄,感恩戴德地誓要繼續為組織效忠的小人物。他和曾經的大友也相差不遠,都是仍秉持傳統極道精神的人物。但是大友端起槍無差別殺戮,等於把曾經的自己也幹掉了。
北野武的生死觀是什麼呢?他在近年的採訪裡講過:「為什麼我們要活著?為什麼我們要死去?死是什麼概念?用什麼來定義死亡?對我們來說,仍然有很多未知的世界。」
讓兄弟喪生,自己亦不苟活,從前影片中北野武向死而死的態度,在《極惡非道》三部曲中繼續貫徹。既然參不透生死,那就無所謂地死吧。即使對美好東西的毀滅也不會大肆悲傷,因為知道最後大家不免同歸於盡。
這種態度,在從前是「道」,放在如今是不合時宜。但「亡命之徒」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約而同地對良民有恆久的吸引力。
相較杜琪峯影片中反覆謳歌的「士為知己者死」,北野武對「知己」的定義更傾向於非志趣、非志向、非精神的契合,需要符合的僅僅是孩童般的性靈相和。
北野武所飾演的角色,也往往處於無目的生存的狀態。生不知為何而生,死不知為何而死,遭遇的雖是無妄之災,不遭遇的話卻也幹不成什麼好事。所以最后角色破局而死,不會有中國傳統中「壯志未酬」的悲哀,只會有玉碎的純粹悲哀投射到自己心上。
北野武喜歡用鐘擺比喻自己的創作,一部是喜劇,就要有一部悲劇,以此做平衡。鐘擺沒有自由,但是能夠像大友一樣,以死全道義,就是電影能給予的最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