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媛拼單群」火了,不是偶然火起來的,是營銷高手所為,這事不細說了。
今天想談談網友對這件事的評論,因為有點跑偏。
跑偏的點,在於網友批判的焦點,事情發酵了幾天了,但是幾乎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了「拼」這個點上。
當然,這也是此營銷事件能火爆的根本原因,營造了一個錯位感。
什麼叫錯位感?
一句話說,就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但是人咬狗就是新聞。
比如走紅一時的農民歌手大衣哥,他唱歌比較好聽,但是從專業角度來看,最多也就給7分吧,他和楊洪基老師同臺合作過,楊洪基老師作為歌唱家對他的演唱進行稍稍點撥,進步就很明顯,但是大衣哥卻比楊洪基老師紅多了。
為啥?
就是錯位感。
一個穿著軍大衣的農民,卻能唱出7分,了不起!
這也正是大衣哥一炮走紅的根源,如果他當年上星光大道穿的是西裝革履,不強調自己的農民身份呢,可能就直接過不了第一輪了。
要說唱歌過7分,快手上一抓一把,比如陸小夕、藍青,這些人也都有上百萬粉絲,但是都沒有本亮大叔火,本亮大叔有1700萬粉絲,他唱歌真的比藍青老師專業嗎?
不見得。
但是他就是以種地農民身份出現,大家本身期待很低,甚至期待著你跑掉,結果本亮大叔開嗓脆,一下就把這種錯位感給表現出來了。
單純的愛馬仕包、寶格麗酒店、麗思卡爾頓下午茶,怎麼都不會成為輿論的傳播焦點,真正引爆傳播的點是什麼?
就是「拼」!
「名媛」這種高端詞,和「拼」這種五環外的下沉詞一對比,錯位感出來了,傳播點有了。
通過網友的聲討和嘲諷,似乎所謂的「名媛」是因為「拼」這個詞才露了怯,似乎「拼」成了整個事情的原罪。
那麼,我們設想一下,把「拼」這個因素暫且去掉。
那麼原本熱鬧的故事就變成了,有一個群,群裡有幾百號人,這幾百號人每個人每天曬自己的生活:一個人住寶格麗、一個人背愛馬仕、一個人去喝麗思卡爾頓下午茶、一個人租法拉利……
所有的事都變成了一個人。
這下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嘲笑的點了,恐怕可能差不多有很多人還會對這種生活有一點小羨慕。
那麼,這些人就成為真名媛了嗎?
對不起,不是的。
以上這些人設發在朋友圈,最多也就是營造出一個中低端外圍的形象,你回想一下,你見過哪些名媛天天忙著曬這些?
這些可以說,純粹是壓根沒接觸過名媛階層生活狀態的下層土鱉自己意淫出來的,這些壓根不是名媛的符號。
以前有個故事,講兩個莊稼漢在田裡幹活,就討論:
莊稼漢A:你說皇帝得非常有錢吧。
莊稼漢B:噫!那還用說!
莊稼漢A:那你說皇帝得用什麼樣的鋤頭?
莊稼漢B:那還用說,還不都得是純金的!
其實「上海名媛拼單群」裡這群姑娘,就和這兩位老漢一樣,他們組織了一幫人湊了些錢,打造了一柄純金鋤頭,精緻拍照、修圖,然後發在朋友圈,希望迎來一波讚嘆:噫!俺類個娘啊!你咋和皇上一樣有錢嘞?
對,她們發布完之後會有一幫同為土鱉的人點讚評論,認為她們拿著金鋤頭真的成為了皇親國戚階層。
但是,你想像一下,某天皇上真的看到這條朋友圈,會有啥反應?
土鱉!
這種意淫是比較普遍的,前幾個月有一部電視劇很火,叫《三十而已》,我沒看,不過我刷知乎的時候刷到一個問題,就是討論背個愛馬仕包就能擠進上層太太圈嗎?
原來是劇中編劇設定,顧佳買了愛馬仕配貨包,一舉擠進上層太太圈,很多觀眾對這個情節津津樂道、垂涎三十尺。
不知道電視劇裡還有沒有類似情節,不過從這個情節可以窺見,這位編劇的無知和意淫。
攀比是每個階層的人都會幹的事,小時候比成績、大學比衣服、工作了比薪資、酒桌上比酒量、結婚了比孩子、老了比健康、死了還得比墓地,攀比是每個階層都會幹的事,甚至是分手了以後都要比,那首國民老歌不是這樣唱嗎:只要我過得比你好,過得比你好……
哈?唱錯了?無所謂,不管誰比誰吧,反正總要分出個高低來。
你想想一下,一個白領程式設計師,會閒得無聊跑到工地和搬磚民工比收入從而獲得優越感嗎?
所以,這些所謂的「名媛」,天天拼單跑麗思卡爾頓發個下午茶,你是比你身邊的人好像過得高級一點了,但是你就真的成為名媛了?
曬下午茶這事,本身就暴露了層次好吧?
或許她們也根本就沒想成為名媛,只是想成為身邊苦逼小白領眼中的女神。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設想一下,名媛們會在乎在哪裡喝了一頓什麼樣的下午茶嗎?
相信我,永遠不會。
首先有一點得明確,就是像愛馬仕包、寶格麗酒店、麗思卡爾頓下午茶,這些純粹是明碼標價的商品,只要你勤儉一點,沒有什麼遙不可及的。
歐亨利有本小說講的差不多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時間久遠,記不很真切了,大意是女主是餐廳服務員,每年都會精打細算節省出來一筆錢,租華麗服裝、名貴珠寶、住五星酒店,享受幾天上流社會生活,等錢花完了,再回去繼續工作。
有一年在五星酒店碰到一位紳士,不是土豪劣紳的紳,是真的像紳士的紳士,他們度過了美好的一天,就在姑娘要墜入愛河的時候,那位紳士表露了心跡:其實我不是土豪,我也是每年攢錢來感受幾天上流社會的生活,我知道你也是,因為你的貸款就是我給你辦的。
歐亨利總是給底層勞動人民艱難的生活中留有一抹溫情,結尾處他們倆約定下周約會,不過是屬於他們階層的正常約會。
上層社會不會相互攀比去哪哪喝下午茶了,這都是明碼標價的商品,況且又不是那麼貴,沒什麼好攀比的,要比,就得攀比點不一樣的。
什麼不一樣?
花錢買不到。
比如去年有個新聞,就是紫禁城裡的大G,你看,大G你買得起,紫禁城你也進得去,但是這兩件事連起來,你還行嗎?
你不行吧,我行!
玩的就是得不到。
另外,上層社會的名媛都那麼有錢了,天天曬個自己住寶格麗,還得對著鏡子咔咔一頓自拍發朋友圈,這不腦子有泡嗎,你想想,這是不是外圍才會幹的事?
上層名媛主要是比自家房子吧,當然,肯定不是比你住湯臣一品我住星河灣,人家得比,我住西山,這不是花錢的事,比的是個身份,比的是個買不著。
再降一階,怎麼也得比個不一樣吧,這個層面的人主要比個獨一份。
你看,現在很多商人在給官員送禮的時候,錢已經不好使了,沒意思,俗,現在什麼好使?
藝術品!
很多大人物,你送錢不好使,但是你搞一張張大千的蝦、徐悲鴻的馬,就好使,你看王健林有錢吧,但是魯豫去採訪他的時候,他沒有給魯豫打開保險柜展示下他有多少金條吧,也沒打開銀行卡讓魯豫數有幾個零吧,他展示了什麼?
他展示了他一屋子的字畫!
到這個層面,他們已經不比錢了,沒意思,俗,玩得就是你買不到。
你再有錢,這《溪山行旅圖》就一份,在我這,你再多錢有個毛用,老子不賣!
試想一下,有倆人,都很有錢,一個人家裡用金磚搞了四面牆,另一位在牆上掛了一副畢卡索,你會覺得誰更富有呢?
這就是為什麼富人們都願意去拍賣藝術品,為什麼一副達文西能拍出幾個億,為什麼畫家死了以後作品才值錢呀?
稀有,不可再生!
對於名媛們,他們也喝下午茶,但是絕不會攀比在哪喝下午茶,她們會怎麼攀比?
她們會攀比,是和誰喝的下午茶。
上層人玩什麼?組局!
為什麼上層人總願意請客,其實請的不是飯,而是客,你能邀請到誰,這很重要,比喝什麼年份的茅臺酒更重要。
比如說,北京亮你咬咬牙也能上去,但是你上去,就是拍個菜,別人上去呢,一桌子坐著部委的大員、上海的道臺、江浙的富商、當紅電視劇的主演,你看,哪個局更像是高端局呢?
英劇有一部《唐頓莊園》,很有意思,講的啥呢,就是貴族羅伯特一家每天在自家莊園請客的故事,天天如此,樂此不疲。
整部劇的高潮被拍成了電影,就是英國女王到他們莊園吃飯。
這是貴族,這才是攀比,比的不是硬體,而是人脈!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看上海拼單的「名媛」們,就算是憑他們的經濟實力,可以不拼了,可以支付寶格麗、麗思卡爾頓了,又能怎麼樣呢?
充其量只是個有錢的土鱉。
有些東西,是永遠拼不來的。
拼命或許有用,比如劉邦、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