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柑橘第二次生理落果期、穩果初膨期,屬整個幼果發育階段的後半程,是柑橘穩產提質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各種問題的凸顯期。
一方面,隨著溫度持續上升,各類病蟲集中爆發,而控梢保果、夯實基礎、嚴防花皮等重點工作又均需跟上,故藥、肥的使用也比較勤,但本身幼果耐受能力弱,受刺激後會有相應表症。
另一方面,此時樹體處於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角力期,比較敏感,人也容易跟著敏感,會有草木皆兵的錯判。
下面筆者就近期收集到的一些疑難雜症試作解說,如有錯漏之處,歡迎指正。
No.1幼果發黑
幼果發黑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病害、機械傷、缺素等,但症狀上會有一些差異。
病害發黑:主要是有褐斑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引起的,起初會在幼果上生成針狀小黑點,而後病斑拓展成近圓形的小斑,嚴重時斑斑相連,因病害會刺激乙烯升高,而加重落果。
機械傷:又分風傷、打藥傷等,黑斑往往出現在果果相接處或果葉相接處,後續膨果後黑斑會逐步形成木栓化的大斑。此外,若是風傷與冷害聯合作用,可形成整果發黑的乾冷風果。
缺素:如幼果缺硼、缺銅時會出現黑褐色的壞死斑,前者葉脈會有外突並伴隨卷葉;後者會有流膠等情況。此外,因缺素引起的黑斑果通常還有黃果的情況。
對於幼果發黑,需以預防為主,這類果一般會早落,即便是不落後期外觀品質與風味口感均會大打折扣,商品價值低,如果掛果量大的,就當作自然疏果吧。
No.2燈籠果
大多數種類的水果是由花的子房發育而來,子房壁或者心皮發育成果實的果肉,但柑橘卻不太按常理出牌,柑橘裡可以食用的是心皮內壁細胞發育出來的毛細胞。
在幼果階段,柑橘以細胞分裂而引起的心皮增厚為主,生長量小,但生長速率最高,是後期膨果的基礎。
一般來說,理想中的幼果是圓潤肥碩的,而田間可能會發現一些稜行外突,形似燈籠的異形果,這大概率是抑落激素水平高、礦質元素缺失所致,雖未落果,但幼果細胞分裂與發育卻受到了影響。
可通過淋施高磷高鉀水肥,葉面噴施蓋世美(糖醇螯合鈣鎂肥)來進行改善。
蓋世美葉面肥,補鈣不補鎂白費勁,鈣鎂同補,效果更好,蓋世美適合在果實期噴施,可以減少裂果和日灼,提升果品品質,建議800-1000倍兌水噴施,一般噴施2-3次。
No.3葉片上的「紅蟲」
最近不止一個朋友在問,說柑橘下部葉片上有不少紅色橢圓形的「小蟲」,長1mm左右,不會移動,擔心會危害柑橘。
有農友猜測是紅蜘蛛、捕食蟎,甚至還有說是介殼蟲的,其實都不是!因為它壓根不是動物,而是酢漿草的種子。
酢漿草
酢(cù)漿草,也有稱酸酸草或三葉草的,當其種子成熟後,外種皮會幹燥收縮,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借著翻轉力把種子彈飛,柑橘葉片上留存一些實屬正常,不必過分緊張。
本文由農業助手團隊編寫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農業助手,且勿修改文章內容,修改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