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智慧主創團鈴鐺
來源丨智慧父母V(ID:zhfm831)
土耳其版《七號房的禮物》,以親情為刃,狠狠戳在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上映一天,豆瓣7.8,某售票平臺開分9.4,觀眾留言清一色好評:
又憤怒又憋屈又同情,幾乎從頭哭到尾。
如果你讓一塊石頭看,它也會哭泣的。
過程很揪心,結局很催淚。
影評裡的每個字,也都帶著潮溼的淚意。
手邊有紙巾沒?沒有的話,準備一些吧!
準備好紙巾,請接受這顆催淚彈。
有些片,拍出來就為了賺你眼淚。
看完讓我淚流不止。
這部影片是經典翻拍中的意外之喜,甚至稱之為裡程碑式的作品。
除了結局,影片的情節與七年前原版的韓國電影並無二致:
智力殘疾的爸爸梅莫蒙冤入獄,被判死刑的他日夜思念女兒奧娃,獄友們想方設法將奧娃送進七號牢房……
可是,就算我們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情節走向,眼淚仍會繳械投降。
因為在這個底色沉鬱的故事裡,寫滿了一個你愛而不自知的名字:父親。
父愛總是相似的:
孩子,我願為你付出一切
《七號房的禮物》中,梅莫對女兒奧娃愛得全心全意。
為了給奧娃買一個心愛的書包,他採摘葡萄和石榴做成糖,到集市上叫賣。
身陷牢獄,梅莫擔心的,是奧娃在外面有沒有好好吃飯。
明明被獄友毆打到氣息奄奄,梅莫卻在信裡開開心心地告訴奧娃
「這個地方很好,爸爸交了很多朋友」。
當死刑來臨,梅莫的哭喊痛徹心扉,他不怕死,怕的是再也無法陪女兒長大。
影片中,隔著監獄的高牆,父女倆一聲聲泣血的呼喊,生生撕裂了觀眾淚水的閘口。
父愛總是相似的。
另一部翻拍自印度《誤殺瞞天記》的本土電影片《誤殺》中,肖央演繹的,也是一位陷入絕境的父親。
肖央飾演的李維傑與妻子阿玉養育了兩個女兒,
大女兒被當地督察長的兒子強暴,因反抗而誤殺對方。
為了保護女兒,李維傑想盡一切辦法,利用時空的錯位成功脫罪。
影片與原版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結局,李維傑在洗脫嫌疑後,出乎意料地主動自首。
許多人為之惋惜。
但實際上,只有讀懂了這段情節,才能讀懂一位父親最深的愛。
影片後半段,李維傑看到小女兒自己在成績單上塗改出的一百分,
才恍然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目睹父親欺瞞警察「成功」後,認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瞞天過海的手段來解決。
這讓他萬分痛苦。
作為父親,在生命、自由與孩子的健康成長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我是一個沒有什麼本事的男人,能做的只有,擋在你們前面。」
李維傑對妻女所說的這句話,是他一生奉行的神聖信仰。
也是所有偉大的父親,深埋心底的沉默誓言。
就如《美麗人生》中那位將戰爭變成一場遊戲的爸爸,
當孩子最終贏得了「獎品」坦克,死亡便成了他甘之如飴的一次赴約。
欺騙,是李維傑必須糾正的一個錯誤,也是父親圭多送給兒子最豐盛的禮物。
男人們各有各的不同,而所有稱職的父親都是相似的:
孩子,我願為你付出一切。
他們總是被忽略:
父親,藏在漸行漸遠的背影裡
網友More顏在知乎上分享了她和父親的故事。
父親去世前三天,More無意中拍了一張照片。
很久之後,她才發現其中的一個細節——照片上,父親怕她夾不住餃子,用手微微抬起了桌上的盤子。
在過去幾十年的相處中,因為兩個人個性都很強,他們有時徹夜長聊,有時激烈爭吵,甚至有一年時間互不理睬。
如今想來,那失去的一年,多麼奢侈,再難彌補。
父親走後,她翻著泛黃的舊照片,一點一滴撿起回憶。
小時候去遊樂園,玩到不肯回家,蹲在地上耍賴,父親溫柔地哄她上車。
發信息告訴父親自己要回來看他,父親嘴上說著不要不要,人卻早已趴在窗戶上遠遠眺望。
那樣濃烈的愛,父親從未表達,直到去世,都是不動聲色。
她說,我的爸爸真的很愛我,可我再也沒有機會回報他的愛了。
我失去了最愛我的人,而我知道得太晚了。
如同More顏的經歷一樣,在許多為人子女的心目中,父親,都是一個太容易被忽略的名字。
作家麥家對此深有感觸。
由於不肯服從父親的鐵腕,麥家與父親的冷戰長達17年。
在這17年裡,他逃離家,逃向極盡所能的遠方,連寄回的信,也不曾稱呼一句「父親」。
當他年紀漸長,擁有足夠的智慧理解父親深藏的苦心時,父親卻已患上了老年痴呆。
回家那天,父親拉著他的手,顫顫發問:「我兒子呢?」
「爸,我就是老二啊!」可無論他怎麼解釋,父親都視他為路人,再也認不出這個兒子來了。
這樣的悲劇,在時光裡,一再上演。
朱自清因小事與父親失和8年,直到得知父親「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才放下執念,於淚眼朦朧中,寫下經典散文《背影》。
在著名畫家吳冠中筆下,也有父親揮之不去的背影。
吳冠中少年求學時,父親借了姑爹的小漁船送他去無錫。
他躺在艙內休息,父親與姑爹在甲板上輪流搖櫓。
歇息時,父親便坐在船頭為他縫補棉被。
那低頭引線縫補的背影,從此時時在吳冠中眼前閃現。
背影,仿佛一個巨大的隱喻,藏起了中國式父親的臉孔,只留給我們一個踽踽獨行的、沒有表情的,影子。
在那無聲的背影下,掩藏著父愛各不相同的面目,或熱烈,或緘默,或輕靈,或凝重。
而我們,總是領悟得太晚。
父愛渴望被看見
別讓他,成為我們人生中的遺憾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笑翻了網友。
武漢一個小女孩兒在作文裡熱情洋溢地歌頌母愛,「激怒」了玻璃心的父親。
視頻中,年輕的爸爸激動質問:
「你怎麼長這麼大的?你衣服哪來的?」
「旅遊怎麼去的?長隆,紐西蘭,日本,你自己走過去的?」
「你要什麼皮膚,充的錢哪來的??」
小女兒一邊喝牛奶,一邊無辜地眨著大眼睛回答:「媽媽買的。」
爸爸付出得並不少,孩子卻視而不見,只念著媽媽的功勞。
他吃醋,他憤怒,他扭過頭去飛快地抹去眼角的一滴淚。
笑著笑著,覺得有點心酸。
他們渴望被看見,卻常常找不到入口。
他們拼命地想要出現在孩子的心裡、作文裡,卻把自己變得像個笑話。
比起這位武漢的年輕爸爸,童話大王鄭淵潔無疑幸福得多。
鄭淵潔接受採訪時,記者總會問起他的兒子鄭亞旗,和父子之間的18歲之約。
鄭亞旗滿18周歲後,按照小時候和父親的約定,每年送鄭淵潔一輛車。
鄭淵潔半開玩笑地說,早知道北京現在停車費這麼貴,房價這麼高,當初就不該約定買車,而應該讓鄭亞旗每年送自己一套房。
言語間哪裡有半點後悔,眼角眉梢分明都是陽光普照的舒心滿意。
這是一個被「看見」的父親。
生兒育女,最欣慰的莫過於此了吧:孩子不論成就大小,始終心裡有自己。
然而更多普通而衰老的父親,卻常常是這樣的:
最簡單的微信支付都搞不定,每次出門總要數幾張鈔票帶上;
明明一分鐘就能下單網購,他非要跑到一千米以外的超市去買;
曾經什麼都會修的他,現在連家裡那幾個遙控器都分不清,怎麼教都弄不明白;
想和孩子聊點什麼,張了幾次口,卻不知道該怎樣面對孩子從電腦,從手機屏幕前抬起的頭。
那個我們小時候的「超人」消失了,他漸漸退化成了一個比我們還小的孩子。
有人說,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兒時爸爸的肩膀。
有人說,年少之所以敢輕狂,不過是因為知道總有父親在後方。
時間不會對任何人心慈手軟。
當堅實的肩膀變得脆弱,當始終站在身後的父親日漸老去,至少還有我們,可以給他溫柔的耐心與凝望。
看到他的笨拙,看到他的執拗,看到他的孩子氣,也看到他一直不變的愛。
別讓他,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遺憾。
《七號房的禮物》裡,父親寫信的橋段,總讓我想起韓劇《請回答1988》。
劇中,出嫁的寶拉坐在婚車裡,讀著父親的親筆信。
寶拉啊,希望你不要忘記,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就是爸爸最珍貴的寶石了。
我愛你,我的女兒!
無比感謝你,成為我的女兒!
劇外的我們,和寶拉一起,哭成淚人。
因為我們每個人,也許不那麼漂亮,也沒有那麼出色,
可在爸爸眼裡,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寶貝,是值得拿命去換的全世界。
當我們在這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受盡委屈,變得灰頭土臉滿目風霜,他仍會視你如最愛的珍寶。
歲月流淌,將我們的外殼衝刷得無比堅硬,但內心永遠有一塊地柔軟如昔,那裡住著逐漸蒼老的家人。
我們都曾在這習以為常的幸福裡,錯過許多永遠不會再重來的瞬間吧?
不要再遲疑,去和父親說說話吧!
父親期待的,或許只是簡單的一句——
「謝謝爸爸,讓我能成為爸爸的孩子!」
那個最愛我們的人,我們欠他一句——
「爸爸,我愛你!」
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作者:鈴鐺。來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說旗下的親子教育號,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