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棗莊薛城區陶莊鎮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建設為統領,緊緊圍繞「文化產業興旺、文化活動豐富」的建設目標,全力打造「有靈魂、有品質、有活力」的新農村,實現了鄉村文化的發展繁榮,使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硬支撐」。
該鎮把鎮域空間規劃作為城鎮建設的「龍頭」和「靈魂」,充分挖掘陶莊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發揮「棗莊生態新區」的定位優勢,主動融入新城區,走「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的新路子,重點打造新型建材產業園、青島啤酒產業園等工業新區和「車祖奚仲文化產業園」等生態旅遊區。通過項目產業建設,弘揚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帶動區域旅遊產業的升級。同時,對傳統村落、傳統建築資源進行了摸底調查,收集和展覽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群體記憶的文化遺產,對鄉土文明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守住「歷史」文脈,擦亮文化底色。以種莊村、東倉村、奚村為試點村,建設家風展覽館、鄉村記憶館、民俗文化館、紅色教育館、文明實踐講堂等文化宣傳陣地。啟動「三灣裡·薛河古韻」美麗宜居鄉村示範片區和馬公村等6個村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讓前西村、奚村等的古村落也因此而異彩四射。
該鎮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在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中的作用,依託百姓大舞臺、文體廣場等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深入實施文化創新行動,著力在豐富文化活動形式上下足功夫。扶持文藝愛好者創作舞蹈《美麗鄉村》,詩朗誦《因為有你》,表演唱《精準扶貧奔小康》等節目42部,啟動了「一村一場戲」、廣場舞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實踐活動。把文化建設與村莊建設同規劃、同部署,大力實施村級文化陣地提升改造工程,完善文化陣地建設,為前西村、後灣村文化中心各新增圖書300餘冊;改造提升鎮文化站圖書室,新增圖書3000餘冊;對接中國孔子基金會,成功申報「孔子學堂」一處。
基本實現了村村有休閒娛樂場所,莊莊有學習交流平臺,為進一步活躍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供了場所保障。同時,圍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建共享」的路徑,積極引導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設施、文化隊伍和文化活動,通過廣泛發動幹部群眾參與,深入開展主題健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各類文體活動,給廣大幹部群眾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舉辦連續7天迎「中秋、慶國慶」大型演出歌舞晚會、廣場舞比賽、民俗非遺展等各種文化活動,把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便於群眾參與的文體活動的「好戲」和惠民實事送到了群眾心坎上,形式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點亮了民眾幸福生活。(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環澤 通訊員 甄再斌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