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知日・手帳最高》特集
我們常常談到日本的手帳文化,這種來自日本的文化,已經稱為很多人日常的時間管理手段與生活方式。日本對於手帳使用的熱衷,從何時開始,又是怎樣發展的?想要了解其來龍去脈,《知日》與手帳專家館神龍彥進行了對談。
20 世紀50 年代,由日本能率協會管理中心設計、發售的「能率手帳」,在手帳歷史發展中,應該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後,手帳的使用經歷了多個熱潮。
20 世紀70 年代,可以說是整個手帳業在日本嶄露頭角的時代,這一階段,大家並沒有集中討論如何靈活使用手帳,當時的主流信息更加集中在「 手帳都有哪些種類」這個問題上。
80 年代後半期,隨著義大利Filo fax 手帳在日本登陸,活頁系統手帳( システム手帳) 進入了鼎盛期,這段時間,面向商務人士發行的雜誌經常會做一些活頁系統手帳的特集,其他雜誌也紛紛在附錄中贈送備用的手帳頁。當時整個手帳市場的品牌遠比今天豐富,除了處於中心位置的文具制
造商以外,不少專門研究手帳的書刊也陸續登場。
隨時代不同,開口設計的區別
2004 年到現在,又是一個新的手帳發展高峰期。使用文具的習慣為眾人熱捧,就連以實現生活目標為指向,層出不窮的「手帳活用建議」也風靡於世。在這些背景影響下,手帳在文具業中佔據了一席之地,成為提高生活效率、協助自我成長和完善、完成既定目標的工具。而且不僅手帳本身為人關注,就連配套的筆、標籤紙等也被捲入進來,將它們相互搭配的使用習慣,經過各種改善,為人們所採用,網絡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討論社區。
interview 館神龍彥
「實體手帳並不會被替代,而是會和數碼設備一起共存下去。」
館神龍彥,手帳評論家,作家,曾就職於株式會社ASCII,多年來一直關注手帳文化,並作為文具製造商的諮詢顧問。
知日 談到手帳,有人會覺得,它的基本用途和筆記本、備忘錄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卻使用了「手帳」這樣一個詞語,以獨立於其他產品。您覺得手帳的獨立之處在於什麼地方呢?
館神 其實在過去,小開本的筆記本和備忘錄也都被稱作手帳,就是現在也有不少人依舊在使用「手帳」一詞來稱呼這些工具。不過我認為,手帳所指的應該是,擁有日期標識,能夠用來記錄進程的工具。
關於「手帳」一詞的來源,有很多種不同說法,很難認定哪一個是最權威的。從字面上來看,應該還是指尺寸停留在手掌大小,可以記事這個含義上。現在,日本的手帳已經發展出了獨立文化與產業,可以說進化到了可以自成一體的程度。
PILOT 株式會社推出的計劃備忘手帳,1973 年的版面設計沿用至今。
知日 常常看到日本街上不少人拿著手帳準備隨時記事,每年也有各種針對如何挑選手帳的文章、特集出爐。那麼,現在使用手帳的是怎樣的群體呢?
館神 如今在日本的手帳使用人群分布很廣,從學生到退休的老人,可以說幾乎涵蓋了所有年齡層。在過去,手帳主要被商務人士、上班族用來記錄工作要點,而現在,它的用途已經不僅限於此,除了記錄生活瑣事以外,還有粘貼照片、演唱會門票等非常生活化的用法,使用人群也變得廣泛很多。
日本文具店中的手帳專櫃,擺放有各色手帳與使用參考書。
知日 究竟日本人為什麼會如此熱衷於使用手帳呢?究竟是自然養成的習慣,還是說是受到了外來的影響?
館神 幾次手帳熱潮應該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0 世紀90 年代,隨著終身僱傭制度的消亡,手帳不再僅用於工作記事,而是轉變為上班族們用來記錄、實踐自己未來目標的重要工具,這是那個年代最受矚目的用法,之後才發展出生活記事這樣的用途。
不管偏向於哪一種習慣,大家其實都是參考了書籍、雜誌,再自發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向,這個過程可以說完全是自願的,沒有受到外部的強制壓力。
手帳經歷這幾次熱潮以後,現在已經完全化為日常,融入平日生活中去了。
2003 年,QUARTER PRODUCT 推出的面向手帳深度用戶的產品,在手帳中可以放置各種電子設備,可以視作實體手帳和數碼產品並用的一種方式。
知日 現在在中國也有不少人開始關注和使用手帳了。在網絡留言板和社交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討論品牌、用法,甚至有DIY的介紹,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館神 對於中國的情況,我了解不多,不過猜想應該是生活方式變化,才會有這樣的趨勢出現吧。如果大家開始追求單位時間內的生產性,也就是效率上的提高,那麼的確會出現你所說的情況。畢竟手帳是用來讓時間可視化的有效工具。
知日 除了您剛剛提到的商務、生活用的手帳以外,我們還注意到日本也有諸如縣民手帳、母子健康手帳這樣的特殊手帳。
館神 是的,具體從何時發展起來無法斷言,但母子手帳應該早在二戰結束時就已經出現。而縣民手帳則是在昭和四十年代左右開始發展起來的。
母子手帳
知日 能不能介紹一下館神先生您的手帳使用經歷呢?
館神 我是從2004 年開始研究手帳文化的,以出版《活用系統手帳新入門!》為契機。我自己在選擇手帳時,主要看能不能實現多種使用目的,給我足夠的空間進行改造。現在我所用的手帳是插頁式的,在各頁記錄的過程中,我將內容分為了「構思」「 備忘」「課題」等不同主題,完成一項就剪下來,上傳到Evernote 雲服務上去。
館神龍彥使用的手帳
知日 看來您在使用實體手帳的同時,也有採用Evernote這樣的數碼工具。那麼您覺得這兩者的區別在哪裡?未來實體手帳是會繼續進化,還是會慢慢被數碼設備取代呢?
館神 就我而言,Evernote 只是臨時儲存信息的場所。把需要的東西記錄進去,再利用標籤、關鍵字進行檢索,最後挑選出與特定主題相關的信息串起來,作為參考。這是實現新構思的一個方法。
當然,我在Evernote 也有保存駕照、保險證等資料的掃描副本。
其實,手帳是用於管理預定事項、To Do 事項的工具,編寫紀要和備忘也都要靠它,在這一方面,Evernote 並不擅長。當然,Evernote 本身擁有提醒、共享的機能,可以被視為手帳進行使用。其所依靠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對於記錄手帳來說,也相當適合。甚至根據記錄時書寫精細度的不同,使用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也可以提高數碼設備上文字的識別準確率。
不過相比之下,手帳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比如書寫速度更快,可以一覽全部內容,意外脫手也不會有破損的危險,記錄用的筆具也可以自由選擇。這些方面,我想數碼設備恐怕很難迅速實現。
至於手帳今後的進化方向,我想應該會隨著使用目的的擴展,而出現越來越多的種類吧。實體手帳並不會被替代,而是會和數碼設備一起共存下去。
雲服務與手帳並用,成為新的趨勢
周曉宇 ✎ interview & text
館神龍彥 ✎ photo courtesy
mu xing ✎ graphic design
知日ZHIJAPAN 北京站&成都站
2019 招募指南
內容編輯/視頻製作/社交媒體運營…click!
石田徹也/坂元裕二/諫山創/坂本龍一/樹木希林 /BGM之魂/拉麵/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源氏物語/東京 /日本製造 /優良設計獎 /枯山水/櫻花入魂/是枝裕和/增田宗昭/蔦屋書店/beams/昭和顏/日本酒/山口組/庵野秀明/ 腦洞 / 小野洋子 / 天明屋尚 /火花 / 現代霓虹藝術力 /上田義彥/ 岡崎京子/ 樹木希林/雜誌研究所/J-POP進化論/日式笑點/富士山攻略/工匠達人/吃茶店/字體設計/動畫與卡通的區別/太宰治/是枝裕和/天野喜孝/川上量生/橫濱瑪麗/志村健/北野武/三谷幸喜/倫敦靴子/又吉直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