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來華攝影師之二:費利斯•比託

2021-02-07 影像東方

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to)是19世紀世界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先後拍攝過克裡米亞戰爭、印度起義餘波、第二次鴉片戰爭、日本下關戰爭、蘇丹起義等,有「現代戰爭攝影先驅」的美譽。比託在華期間,拍攝了大量戰爭、風景和外交的照片,他也是第一批在中國北方地區拍攝照片的攝影師之一。

費利斯•比託,1832年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隨後遷往科孚島並在那裡度過了童年生活。約在1853年,他與英國攝影師詹姆斯•羅伯遜(James Robertson)在君士坦丁堡合夥開設了一家攝影室,並建立起名為「Robertson & Beato」的合作關係。 後來,羅伯遜娶了比託的姊妹。比託和羅伯遜於1856年跟隨英國軍隊拍攝了克裡米亞戰爭,展現了戰爭給當地帶來的破壞。1858年2月,比託來到印度加爾各答,用相機記錄了印度北部在1857年印度反英民族起義後的情況。


安定門城樓上向西看到的內城北垣(城牆內外)。遠處城門是德勝門。

1860年,比託脫離與羅伯遜的合作關係,以英法聯軍隨軍攝影記者身份前往中國,3月13日抵達香港。在英法聯軍於香港和廣州整頓軍隊準備北上的幾個月裡,比託在這兩個地方拍攝了大量風景和建築照片。6月底,英法聯軍北上攻佔了大連灣,比託拍攝了英軍集結的照片。隨後,聯軍先後攻佔北塘炮臺、塘沽炮臺和大沽炮臺,比託在這幾處地方都拍攝了照片。英法聯軍繼續往北京方向進發,於10月13日從安定門進入北京城,10月18、19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在此期間,比託拍攝了大量北京城牆、街道和商鋪的照片,並拍攝了圓明園附近的清漪園的建築照片。1860年10月24日,清欽差大臣奕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北京籤訂中英《北京條約》,比託想用相機記錄下這個重要的歷史瞬間,但由於現場光線太弱,並未取得成功。直到11月2日,比託終於獲得一次機會,拍攝了恭親王奕坐在椅子上的肖像照。比託也為英方代表額爾金勳爵拍攝了肖像照。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比託先後在香港、印度和英國銷售自己的照片,之後在1863年抵達日本,在橫濱開設了一家照相館。此後他在日本一直居住到1884年,拍攝了大量當地的肖物、風景和風俗照片。在日本的21年間,比託的攝影活動十分活躍,1864年拍攝了日本下關戰爭,1871年拍攝了朝美戰爭,1885年拍攝了蘇丹起義,1886年拍攝了緬甸兵變。這些豐富的經歷,使他成為19世紀極富盛名的戰地攝影師。1886年,比託在緬甸曼德勒又開設了一家照相館,之後開始經營古董店,一直經營到1898年。 根據一份死亡證明顯示,比託1909年1月29日死於義大利佛羅倫斯。


安定門迤東的內城北垣上清軍的大炮,城牆內建築是雍和宮。

從1860年3月到該年的年底,費利斯•比託在中國停留的時間不足1年,但他用火棉膠溼版攝影法記錄了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場景,只有他和杜賓上校涉獵過。比託在華拍攝的照片主要分為以下幾類:香港和廣州的風景影像,如《香港港口全景》《廣州街道》等;第二次鴉片戰爭末期影像,如《被英法聯軍攻佔後的塘沽炮臺》《法軍從此處攻入北炮臺》等;外交影像,如《恭親王奕》《額爾金勳爵》等;北京城及其郊外的影像,如《從南門拍攝的北京全景》《圓明園的寶塔》(比託寫的照片說明有誤,此處應為清漪園)等。此外,比託再次踏入中國於1867年在蘇州旅行時,也拍攝了一些照片。 

不過,儘管費利斯•比託用相機記錄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末期的大量影像,但比託是終究是一位商業攝影師,他的創作始終立足於歐洲市場,以一種西方人「殖民式凝視」的眼光來拍攝的。這些表現西方人成功打開中國國門的照片,不但在倫敦展覽出售,還被各種期刊和書籍用作插圖廣泛引用,這些出版物普遍把這場入侵戰爭看作帝國擴張的偉大勝利。 


剛被攻佔的大沽口北炮臺。

《剛被攻佔的大沽口北炮臺》拍攝於1860年8月21日,時值英法聯軍剛剛攻破大沽炮臺。在一年多前,英國在此處遭受了傷亡慘重的「大沽口反擊戰」,而這次戰役僅僅持續了數小時,就以中國慘敗結束,英法聯軍死亡34人,而清軍陣亡將士達1200-1500人。大衛•倫尼(Dr.david F.Rennie)在這次戰爭回憶錄中記載:「我經過炮臺,可怕的大屠殺場面赫然在目,到處是觸目驚心的殘缺肢體、死屍和垂死的人。我繞過西面的城垛,那裡屍橫遍野——在西北角有13具屍體圍繞一門大炮,比託正非常激動地形容這情景為『美麗』,要求在他用相機使之永久保存下來之前不要移動它們,幾分鐘後,他的目的達成。」 

在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被炮火摧毀的大沽炮臺,還有兩門銅炮和炮彈在炮臺上,6、7名清軍陣亡將士的屍體錯落有致地出現在炮臺上。和比託拍攝的其他戰爭照片一樣,這幅照片的構圖堪稱完美。有人推測照片中的屍體經過人工擺布,以此來增加照片的「美感」。因為作為商業攝影師的比託,他完全可能會為了讓照片更有銷路,而進行一定的人工布置,所以他拍攝的照片張張構圖完美,而且未曾出現過英法聯軍的屍體。比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拍攝的戰爭影像,無不藝術性地體現著大英帝國不可戰勝的神話。

儘管如此,比託的戰爭影像還是客觀地再現了戰場中的情況。由於隨軍攝影師的特殊身份,使他有機會在每一次戰爭剛剛結束時記錄下現場的影像。但比託並未拍攝一幅戰爭進行中的照片,糾其原因,恐怕除了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外,更緣於火棉膠溼版法的曝光速度太慢,不足以拍攝充滿運動元素的戰爭。


恭親王奕訢。鹹豐帝奕詝六弟,由於聰穎靈巧,皇室人稱「鬼子六」,這會兒被欽命為「議和大臣」。

比託拍攝《北京條約》籤訂儀式失敗後,十分沮喪。但僅過了9天,當恭親王回訪額爾金時,比託便幸運地拍攝到了2幅恭親王奕的照片。這使他成為第一位拍攝中國皇室成員的外國攝影師。施文賀(Robert Swinhoe)在日記中記載:「最近,額爾金勳爵和恭親王之間更趨友好,雙方經常互相拜訪。親王卸下了他緊張的心理包袱,在第一次接受採訪時,甚至還展現了笨拙的幽默感。他在比託的相機前愉快地坐了下來……」 

當比託架起巨大的相機拍攝《北京條約》籤訂儀式時,恭親王也許是第一次看見相機,從英軍總司令格蘭特的日記中可知,當他看著相機鏡頭正對準自己時內心充滿恐懼。而經過一段時間與英方的接觸,當數天過後比託為他拍照時,便不再有恐懼的心理。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恭親王戴著官帽,穿著繡有龍的圖案的官袍,安靜地坐在椅子上。恭親王面容清瘦,表情肅穆,透露出一絲憂鬱。

北海白塔遠眺。

北海瓊島白塔。 

北京兩層的閣樓建築。

大高玄殿前東習禮亭(有並列兩座)及東牌樓。

德勝門外十方塔院內的偏融法師塔。

郊外的墳墓。

街景店鋪-內城店鋪。

清漪園佛香閣已毀。1860年英法聯軍剛剛洗劫後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為排雲殿。

天壇圜丘北望。

天壇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前的樣子。雷毀後重建,攢尖頂屋面和重簷坡度減小。現在的沒原來尖了,顯得敦實些。

雍和宮萬福閣。

西黃寺清靜化城塔前石坊。現存,部隊機構佔用,不開放,班禪進京還可以住蹕。常人無緣得見。

(選自:《中國影像史1839-1900》)


圖片轉載自網絡  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860年的廣州城:費利斯·比託拍攝的晚清中國
    :費利斯·比託、馮伯恆、黃亦民、安哥、許培武、劉遠、張偉清、蕭欣翔、丘、周中工活動免費參與「1860-2016:影像中的廣州城」放映會將於本周六晚7點30在扉藝廊舉行,本次由策展人許培武組織的放映活動作為「美麗時代」攝影展的閉幕活動,收集了費利斯·比託、馮伯恆、黃亦民、安哥、許培武、劉遠、張偉清、蕭欣翔、丘、周中工十位攝影師拍攝的自晚清民國至新中國各個時期
  • 費利斯·比託中國影像集
    他是最早來到中國北方進行拍攝的外國攝影師之一,也是第一位拍攝中國皇室成員的外國攝影師,並在圓明園被焚之前拍攝了一張極其珍貴的皇家園林照片,他為攝影術在中國北方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費利斯•比託,1832年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Venice),後加入英國國籍。
  • 【影史人物】費利斯·比託 :光影初見北京城
    而比託這次要去的卻是西方攝影師從未涉足的中國北方,甚至有可能進入到這個帝國的最高權力中心,那一定會拍出一系列難以想像的偉大作品,這些作品既能給這個攝影師帶來豐厚的收入,也能給予他名譽上的回報,甚至載入史冊,這對於當時年僅27歲的費利斯·比託一定會有巨大的吸引力。我想,當他帶著沉重的攝影裝備踏上英國軍艦時,他一定是無比興奮而義無反顧的。
  • 皇城落日—費利斯·比託拍攝的北京
    •比託(FeliceBeato)是19世紀世界著名的戰地攝影師,先後拍攝過克裡米亞戰爭、印度起義餘波、第二次鴉片戰爭、日本下關戰爭、蘇丹起義等,沒有任何一位19世紀的戰地攝影師有他這樣的經歷,這也是為什麼比託被稱為「現代戰爭攝影先驅」。
  • 舊影:費利斯·比託中國影像集
    費利斯•比託(Felice Beaco )1832年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Venice),後加入英國國籍。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比託前往中國擔任英法聯軍的隨軍攝影記者。是最早來到中國北方進行拍攝的外國攝影師之一,在中國北方拍攝了大量殘酷的戰爭場景照片。記錄了英法聯軍攻佔天津以及洗劫和燒毀北京皇家園林。
  • 【影史人物】費利斯·比託的全景視界——蘇富比創紀錄拍賣200萬成交
    紫禁城第一張照片本期將對費利斯·比託拍攝的「全景照片」做一次集中展示,在他眾多的作品中精選幾幅,作「垂屏"呈現,以便以最寬闊的視野欣賞一下
  • 老照片:戰地攝影師拍下清朝皇家禁地最早的影像
    菲利斯·比託拍攝的清漪園文昌閣。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後一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在這支侵略軍中,夾雜著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他就是攝影師費利斯·比託。菲利斯·比託拍攝的清漪園曇花閣。費利斯擁有英國與義大利雙重國籍,是最早的戰地攝影師之一,被譽為「軍事新聞攝影的先驅者之一」。
  • 【揭秘】攝影師親自標註的圓明園照片怎麼就變成了頤和園呢?
    照片的作者,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隨軍攝影師費利斯•比託。在照片底部,一行清晰的英文是攝影師留下的手跡。這行字的中文意思是:皇帝夏宮——圓明園,北京城郊,攝於1860年10月。按照作者的標註,它的拍攝時間,恰好在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劫、燒圓明園之前,如果所記屬實,這張照片的價值毋庸置疑。
  • 錘哥&勞模姐首次來華 宣傳《獵神:冬日之戰》
    近期片方透露,備受矚目的「獵神」扮演者「錘哥」克裡斯·海姆斯沃斯,以及在片中與他有許多對手戲的「女勇士」薩拉的扮演者傑西卡·查斯坦,將於四月初來華宣傳。這次為《獵神》宣傳來華也是兩位好萊塢巨星首次來到中國,引發眾多影迷的期待。
  • 西醫來華:一個世紀的奮鬥
    《西醫來華十記》著      者:蘇精中華書局   2020年3月出版點擊上方書影 即可進入京東購讀《西醫來華十記》聚焦在近代史中,西醫東漸中的10餘位關鍵人物。其實,此前西醫曾三次來華,分別在唐、元、明清之際。唐代景教(基督教聶斯託利派)入華,形成了獨特的景醫。
  • 第二屆中國託育大會圓滿收官,樂融兒童之家分享早託一體未來方向
    樂融兒童之家受邀出席並發表以《如何打造早託幼三位一體的「量身型」運營模式》為主題的講話。這個階段,應該注重孩子潛能的激發,早期教育的重點應當是促進孩子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長。早教與託育的服務對象都是0-3歲寶寶,託育機構主要包括照看護理、習慣養成以及潛能激發和早期啟蒙教育,為嬰幼兒提供個性化成長方案,為爸媽提供專業的育兒知識和線上指導;早教中心重點放在孩子的教育上,讓父母與幼兒互動,通過互動遊戲去幫助幼兒發展。
  • 永遠的七日之都安託攻略 二周目安託全黑核攻略
    導 讀 永遠的七日之都安託攻略,二周目安託線怎麼做呢?下面為大家帶來二周目安託全黑核攻略。 安託線最大的難點就是前5天210點科技+急救中心。
  • 泰國鬼王首次來華 《育嬰室3D》再現泰式恐怖
    日前,中泰共同製作恐怖影片《育嬰室3D》開機在即,泰國「鬼王」Patchanon Thammajira來華,為其新片開始緊張的籌拍工作。據悉,《育嬰室3D》根據有「日本推理宗師東野圭吾」之稱的中國知名作家周浩暉裡程碑之作《鬼望坡》改編。劇本由其本人與導演耗時兩年精心打磨,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古鎮上有關「嬰靈」的恐怖傳說。
  • 泰國鬼王首次來華 「育嬰室3D」再現泰式恐怖
    日前,中泰共同製作恐怖影片《育嬰室3D》開機在即,泰國「鬼王」Patchanon Thammajira來華,為其新片開始緊張的籌拍工作。據悉,《育嬰室3D》根據有「日本推理宗師東野圭吾」之稱的中國知名作家周浩暉裡程碑之作《鬼望坡》改編。劇本由其本人與導演耗時兩年精心打磨,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古鎮上有關「嬰靈」的恐怖傳說。
  • 鍥入早期中國攝影史的石灣陶器(之二)——粵籍攝影師鏡下親王府的石灣陶
    攝影術傳入中國二十多年後,「得西人秘授」的廣東人梁時泰開始在香港皇后大道開設照相館以攝影謀生,彼時省港兩地中西藉攝影師雲集,梁氏的名聲並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