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路」精神:歷久彌新的奮鬥足跡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第二十三期主題:「兩路」精神】

  【光明日報社主辦 上海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協辦】

  光明日報記者 尕瑪多吉 訾謙 章文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一書形容西藏的交通是「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態」,那時人們出行主要靠兩條腿艱難跋涉,運輸全憑人背畜馱。新中國成立前,整個西藏除拉薩城內布達拉宮到羅布林卡一條不到1公裡的土路外,沒有一條現代意義的公路。在建設新中國和鞏固西南邊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形勢和要求下,11萬「築路大軍」在沒有一張完整地圖、沒有任何地質水文資料的情況下,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世界屋脊」,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蹟。1954年,總長4360公裡的川藏、青藏公路通車,它們猶如張開的雙臂,讓西藏和祖國大家庭緊緊擁抱在一起。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這精闢凝練的「兩路」精神,既是對歷史精神迴響的激揚點讚,更是對新時代交通運輸發展的鼓舞鞭策。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是兩條用鮮血和生命鋪築的英雄路。川藏公路堪稱地質災害的「博物館」,沿線不僅有高山峽谷、激流險灘,而且地震滑坡頻發,還要跨越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在這種惡劣環境下,3000多名勇士把自己的身軀化作了築路的基石;在通車後的60多年裡,300多名汽車兵長眠於雪山凍土之中。

  頑強拼搏、甘當路石——這是兩條用堅韌和壯志鑄造的奉獻路。「海拔5000米,氣溫-30℃,開水沸點70℃,我們的士氣100℃!」在建設、保衛和養護世界上海拔最高、修築難度最大的兩條公路中,「兩路」建設者和守護者所展現出的不懈奮鬥、樂於奉獻的崇高精神,以及蘊含著的敢為人先的堅韌意志和勇於擔當的雄心壯志,從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

  軍民一家、民族團結——這是兩條用情誼和感恩架起的同心路。進藏以後,築路隊嚴格執行「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寧願餓暈也不隨便吃百姓的糧食;為了加強和藏族群眾的交流,隊員們努力學習藏文。軍民情深、各族同心和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展現了軍民一家的魚水情以及民族團結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兩路」精神是公路建設者崇高品質的真實反映和高度概括,集中展現了一代又一代「兩路」人的精神風尚和行為範式,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的寶貴精神財富。新時代,我們需要繼續弘揚「兩路」精神,用飽滿的熱情與執著的奉獻建設人生美好的未來、築就祖國的繁榮昌盛。

  不怕犧牲,對事業勇往直前

  常言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藏道遠比蜀道更難。新中國成立初期,西藏交通閉塞,黨中央制定了「一面進軍、一面建設」的方針,要求儘快修通公路,促進西藏經濟建設,方便人民交流往來。而攔在築路大軍面前的,是物資短缺、高寒缺氧、地質複雜、工具簡陋……施工現場竟沒有一張完整地圖、沒有任何地質水文資料,築路條件異常艱苦。

1950年,築路大軍挺進西藏途中,官兵們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抬運石料。資料照片

  「飛鳥難過皮康崖,神仙到此也咬牙」,這首民謠唱的就是藏族百姓口中「連犛牛也爬不上去」的敏拉山皮康崖。這裡是修建川藏公路的必經之路。

  負責該段的十八軍某部官兵立下了鏗鏘誓言:「我們的戰士都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們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們徒手攀上陡壁,用繩子吊著人懸空打眼放炮。經過兩個月艱苦奮戰,他們在這段懸崖上修出了公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口號,就這樣開始在西藏部隊中流傳起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彰顯了川藏、青藏公路修築者在修建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兩條進藏公路時所表現的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充分展現了「兩路」修建者對理想的矢志不渝和對事業的勇往直前。那一座座墓碑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象徵。

  拉薩河畔,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靜靜矗立,莊嚴而肅穆。西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廳長徐文強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展現了築路軍民不懼萬難、勇於抗爭的革命英雄氣概,更折射出「兩路」是堅定信念、勇擔使命的忠誠之路。

  縱千難萬險,當壯志如一。1965年5月1日,原濟南軍區坦克第2師工兵營1連5班班長王傑在日記本中寫下「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並用生命踐行了這句口號。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第71集團軍某旅,看望王傑生前所在連官兵時指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膽魄的生動寫照,要成為革命軍人的座右銘。「兩不怕」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60多年來,在「兩路」修築與養護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忠誠的執勤官兵、養護工人、援藏幹部等新西藏的建設者以實際行動詮釋和踐行了這種精神,用熱血的青春述說著忠誠與擔當。在剛剛過去的五年間,西藏交通人攻堅克難,實現了以「兩路」高速化為代表的高等級公路建設的重大突破。隨著拉薩至林芝、貢嘎至澤當、日喀則機場至日喀則市、昌都至加卡、羊八井至拉薩(高速)高等級公路通車,「十三五」全區建成和在建一級以上公路總裡程達到1000公裡,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688公裡,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1.58萬公裡。

道班工人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腳下鏟雪護路。資料圖片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早已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進入新時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始終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困難、迎接各種挑戰的強大精神力量。生前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幹部的黃文秀同志,在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她曾在駐村日記裡寫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裡很快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這種堅定忠誠的理想信念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克服一切困難,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邁進的強大精神支柱。

  甘於奉獻,不斷攻堅克難

  「二呀麼二郎山,高呀麼高萬丈……羊腸小道那難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擋……」當年一曲《歌唱二郎山》傳遍全國,感動、鼓舞和激勵了無數新中國的建設者。

  這座被稱為「川藏公路第一險」的二郎山,是修築川藏公路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當年築路部隊在修建川藏公路二郎山險峻路段時,每公裡就有7位軍人為它獻出生命。

川藏公路通麥路段上的迫龍溝特大橋。新華社發

  「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精神,是對11萬築路英雄堅守5年的真實寫照。在這過程中,湧現出很多英雄,比如「不掃清路上積雪不下山」的模範青年團員李學文,一口氣打了1200錘、鑿了1.7米深炮眼的「千錘英雄」楊海銀。被譽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帶領千名築路大軍用鐵鍬、鎬頭等極其簡陋的工具,一點一滴地從格爾木向青藏高原築路。他在一把鐵鍬上刻上了「慕生忠之墓」五個字,發誓「死也要死在青藏線上」。

  在建設、保衛及養護川藏、青藏公路中,「兩路」建設者和守護者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祖國的建設事業,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這片土地,他們不畏艱險、甘於奉獻,正是「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精神的最佳詮釋。

  在海拔5000多米的雀兒山,冬季氣溫在零下20~30℃。修路正值嚴寒冬季,有的戰士集中精力揮動鐵錘打炮眼,雙手虎口被震裂卻毫無覺察;有的戰士手握鋼釺時間太久,手和冰冷的鋼釺凍在一起。儘管條件如此艱苦,卻沒人叫苦退縮。他們以「鐵山也要劈個半」的豪邁氣魄,攻克了一座座大山。

  正是這種無處不在的頑強拼搏精神,支撐著築路部隊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面對自然條件的險峻、築路設備的有限,築路軍民發揮主觀能動性,刻苦鑽研,不怨天尤人,不計較個人得失,一門心思研究築路技術、商討施工方案,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創造性地攻克了橋梁建設和養護等多項技術難題,體現出「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勇氣概,使「兩路」得以暢通。甚至在生活上,通過積累經驗,戰士們不僅能做熟飯,而且在嚴寒的雪線上,也能培植出新鮮豆芽。

  先輩的艱苦奮鬥從未因時代變遷而褪色,那種大無畏的氣概、心繫家國天下的情懷不斷滋養著後人。被譽為「川藏線上的英雄信使」的長途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正是這種精神的踐行者,30多年來,他冒著生命危險,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上將每封信、每個包裹安全送達。在川藏線雀兒山路段,被譽為「雪山鐵人」的養路工陳德華立下誓言:「我就是死了,也要化成個路標,戳在這山上!」

  「天下第一道班」,是西藏自治區公路局青藏公路分局安多公路養護段109道班,位於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年平均氣溫零下8℃,最低達到零下40℃。1990年,109道班被交通部命名為「天下第一道班」,成為全國交通系統學習的先進典型。在這裡,道班工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和奉獻,先後湧現出國家級、省部級勞模3名,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先進集體榮譽5次。

  60多年來,一代代官兵和護路工人以高度責任感,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默默無聞地犧牲青春、奉獻生命。唐古拉山「天下第一道班」、雅江縣八角樓養護站、四川雀兒山五道班等川藏兵站部歷代官兵堅持以路為家、忠於職守,克服種種困難,憑著堅強的毅力和意志構築起打不垮、衝不斷、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有的工人甚至是幾代人堅守在川藏公路上,用熱血和生命保障著高原天路的常年全線暢通。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頑強拼搏、甘當路石」所體現出的強烈進取意識和擔當精神,將匯聚成為新時代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勇往直前、奮發有為的磅礴力量。

  軍民同心,共創美好生活 

  「是誰幫咱們修公路?是誰幫咱們架橋梁?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黨……軍民本是一家人,幫咱親人洗呀洗衣裳……」提到「兩路」,就不得不讓人想起藏族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的一首《洗衣歌》。這首歌從20世紀60年代唱紅祖國大江南北,至今經久不衰,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明快的節奏,使藏族同胞與解放軍因修路而結下的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感情傳誦至今。

  時光回溯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在解放軍進駐西藏前,這裡沒有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有的只是千百年來由騾馬踩出的茶馬古道。50年代初,黨中央作出了全力修築進藏公路的重大部署。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四川、青海等地各族人民群眾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了十餘萬人的築路大軍,在艱苦的條件下奮勇拼搏。

  1953年,6名戰士背著鐵鍋、扛著乾糧,來到二郎山下,搭起簡易草棚,為來往車隊燒水做飯,成立起了川藏線上第一個兵站——「爛池子」兵站。隨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川藏線上就搭建起21座高原兵站,伴隨著「兩路」全線貫通,川藏、青藏兵站部及護路機構應時而生。

  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設過程中,無論是在尊重各族人民群眾的風俗習慣,還是在幫助藏族同胞築路、發展經濟等方面,無不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執政理念。

  「根據史料記載,在『兩路』的修築中,中央要求進藏部隊『進軍西藏,不吃地方』,要避免物價上漲引起波動,不能向群眾大量採購糧食,要充分尊重少數民族同胞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促進軍民團結、民族團結。」重慶交通大學教授龔煒介紹,為此,進藏的十八軍用高價從當時西藏地方當局購買了閒置的荒地進行耕種,沒有肥料,全軍就在拉薩大街小巷清掃和搜集畜糞垃圾……最終克服一切困難解決了進藏部隊和築路大軍的給養問題。

  此外,十八軍官兵還事無巨細地幫助藏族群眾解決生活方面的困難。為了讓他們感受到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進藏部隊還建起了拉薩第一個公共廁所、第一家現代化醫院、第一個以招收藏族學員為主的幹部培訓學校、第一個足球場……這一件件了不起的成就,贏得了藏族同胞的真心愛戴與支持。

  1954年12月25日,全長4360公裡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時勝利通車拉薩。在5年艱苦卓絕的築路歲月裡,11萬藏漢軍民挖填土石3000多萬立方米,築橋400多座,創造了世界築路史上的壯舉。但這背後,是3000多名勇士把自己的身軀化作了築路的基石。而在隨後的幾十年間,川藏兵站部的一茬茬汽車兵踏著先輩們用生命鋪就的川藏線,為西藏部隊和地方群眾運送生活物資。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化作忠魂,永遠守護著這條高原生命線。

  「我父親一輩子都生活在西藏,每次說起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的修建過程都眼含熱淚,解放軍和我們藏族群眾的心是相通的,沒有共產黨和解放軍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59歲的拉薩藏族司機貢多告訴記者,在藏族人民的心中,這兩條公路不僅是「金色的飄帶」「幸福的金橋」,還是「五彩放光的路」,正是因為交通的通暢,藏族同胞才能更好地融入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大家庭中。

  按照「兩路」精神中「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指引,60多年來,以公路為起點,西藏駐軍還參與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1965年西藏正式通航。2006年7月,青藏鐵路全線貫通。第一座電站、第一家現代化醫院……一代代官兵紮根高原,用200多個「第一」,為西藏推行民主改革作出貢獻,為西藏人民幸福的生活添磚加瓦,讓雪域高原昂首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6日 05版)

[ 責編:姚坤森 ]

相關焦點

  • 圖解| 歷久彌新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並引發熱烈反響,他強調,我們要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以啟示和力量。
  • 昌都市第二屆「兩路精神」創新創業大賽成功舉辦
    摘要  2020年12月23日,昌都市第二屆「兩路精神」創新創業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昌都新區管委會三樓會議室成功舉辦,昌都新區管委會黨委書記美朗松布同志,昌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  · 久旦智能放牧神器的研發與應用項目風採展示  《兩路精神》沙畫
  •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回顧總結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和巨大貢獻,深刻闡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精闢揭示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啟示,鄭重宣示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統一、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立場和決心。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 奮鬥的足跡|幸福小城故事多
    這一年,楊凌廣大幹部群眾堅持「幹」字當頭,以奮鬥的姿勢追趕超越,搶抓上合機遇,落實國務院《批覆》,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了一個個「楊凌速度」,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為省委省政府和全區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優異答卷。
  • 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抗美援朝精神何以偉大?
    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
  • 穿越時空的雷鋒精神 歷久彌新
    精神小夥精神小夥泛指收拾得十分利落看起來充滿活力、很有精神的小夥子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在人們心中雷鋒始終是那個「精神小夥」青春爛漫熱情樂觀……穿越時空的雷鋒精神歷久彌新半個多世紀前的青春誓言
  •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回顧總結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和巨大貢獻,深刻闡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精闢揭示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啟示,鄭重宣示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統一、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立場和決心。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 【解碼中國精神譜系】「老西藏精神」歷久彌新正當時
    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西藏精神」的關鍵就是吃苦與鬥爭精神,與艱苦的自然環境作鬥爭、與分裂祖國的勢力作鬥爭、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鬥爭。「老西藏精神」是西藏軍民在西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通過長期奮鬥、不斷實踐化育而成。  歷史上,西藏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絕大多數藏族群眾長期處於貧困境地,難以擺脫悲慘命運。
  • 格爾木法院開展「傳承兩路精神 樹牢『兩個堅持』 爭做『五個表率...
    格爾木法院開展「傳承兩路精神 樹牢『兩個堅持』 爭做『五個表率 』做好『六穩』落實『六保』,解放… 2020-07-06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丘農商銀行:弘揚「三鐵精神」 錘鍊實幹作風
    濰坊傳媒網訊 為進一步加強運營主管隊伍建設,提高運營主管內控意識、激發營銷潛能,助推「行業規範建設深化年」紮實開展,5月16日,安丘農商銀行組織全體運營主管參觀程珍紀念館、重走程珍路,感悟農信文化,傳承「三鐵精神
  • 山東交通職業學院打造校園大道文化:讓兩路精神綻職教最美光芒
    「兩路」精神也是學校大道文化中的一個精神指引。「兩路」精神中蘊含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精神內涵,如今在山東的交通類職業學院得以繼承和發揚。在「馬棚」中誕生1973年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前身昌濰地區交通技工學校,在山東壽光的「大車店」誕生。
  • 專題片《足跡》熱播 重溫光影中的新中國故事
    陶玉玲在上海南京路錄製《足跡》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近日,電影頻道節目中心推出大型專題片《足跡——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以下稱:《足跡》),該專題片通過對70年來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以嶄新的當代視角、新老影人介紹訪談、影片外景地製作地的重訪的形式,力圖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
  • 早安勵志句子圖片:最值得欣賞的風景,是自己奮鬥的足跡
    最值得欣賞的風景,是自己奮鬥的足跡。早安,星期三!一個人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須:有信仰,有了信仰才會有力量去堅守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有決心,有了決定才會有魄力去斷決自己認為錯的行為。有智慧,有了智慧才會有能力去區分什該堅守與放棄的。早安,星期三!
  • 「復興網評」成昆鐵路50年變遷,彰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這奇蹟背後,是蘊含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裡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存態度。回望歷史,歷經戰爭洗禮、內憂外困,中華民族何曾屈服?立足當前,今年疫情暴發以來,舉國上下萬眾一心,以苦幹實幹凝聚起強大的「戰疫」力量;展望未來,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 勞模精神:胸懷大我勇擔當 奮鬥實幹寫輝煌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複雜深刻變化,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複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實現這一宏偉藍圖,需要奮鬥,需要實幹,需要勞動創造,需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
  • 《足跡》70年歲月,在這些電影裡看懂中國
    這就是電影頻道推出的大型專題片《足跡——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以下簡稱《足跡》)所要呈現的內容,以重大歷史節點為經,經典影片為緯,回望新中國電影的足跡。盤點新中國電影,不可避免的就是對時代風貌的考證與還原,而在深層和紮實的梳理上,才能真正了解大眾文化崛起下的多元話語時空。其中不僅僅是大銀幕中的時代中國,更有銀幕背後的故事。
  • 【央視快評】行進在奮鬥的春天裡
    「只要精誠團結、共同奮鬥,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實現夢想的步伐!」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偉大民族精神,熱情謳歌偉大的中國人民,鮮明昭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如春風吹拂著奮進在新時代的人們,凝聚起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共築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 返鄉老表:這份大數據報告裡「藏」著你的奮鬥足跡
    全國設區市中,他們這一年留下奮鬥足跡最多的5個市依次是溫州市、金華市、深圳市、廣州市、東莞市。追求更美好生活,對江西老表而言,臨近的發達地區是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向著家的方向,返鄉大數據分析還能回答「老表到哪去」的連環第二問。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江西11個地級市中,返鄉農民工人數排在前5的依次為上饒市、贛州市、宜春市、九江市、吉安市。
  • ...為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奮鬥不止——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
    他們表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激勵人們為維護世界和平和正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懈奮鬥。  中國在韓僑民協會總會會長王海軍說,重溫歷史,人們深刻感受到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有膽量、有骨氣。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也不畏鬥爭,我們將傳承和發揚抗美援朝精神,為維護世界和平和繁榮穩定作出貢獻。
  • 講好奮鬥故事,激發拼搏精神
    11月27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7場,邀請6位基層黨組織書記,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為幸福而奮鬥的故事、心路和感悟。(11月28日,浙江日報)講好奮鬥故事,激發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