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小編在內,很多人都「吐槽」過日本電影,總是起稀奇古怪的名字。
因為它們實在太考驗觀眾眼力,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好電影。
本周上映的動畫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差點成為2019年我與日本電影的第一個「誤會」。
原著是輕文學作家住野夜的同名小說,在日本屬於暢銷作之列,先後經歷漫畫、電影等多版改編。
2017年的真人電影《念念手紀》,請到了小慄旬和北川景子客串。
上映之後就成為日本愛情電影的年度票房冠軍,在年度十佳榜單裡也拿到第六的成績。
不過,這種IP的影響力在國內還是很難同步到粉絲之外的其他觀眾。
而我嚴重懷疑,看起來過於重口味的片名更是有「誤事」的可能。
要不是海報和劇照顯示出的唯美畫風,想必很容易直接腦補成恐怖驚悚片。
事實上,這句話的用意卻非常新奇而浪漫,以它為名的這部電影則是標準的日式純愛片。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
它最表層的意思,來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概念:吃啥補啥。
翻譯一下就是哪裡不好吃哪裡,通過食用動物體內的相應器官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在此基礎之上,這個說法還有更加「高級」的延伸:吃掉某人的器官,讓TA的靈魂永遠保留身體裡。
看完這個解釋,便不難理解「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是一句多麼熱烈且沉重的表白。
但同時也不免好奇,以此為「定情暗號」的男女主角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他們原本是毫無交集的同班同學。
男主角春樹總是活在自己世界裡,大家習慣了他微弱的存在感,他也習慣了被人忽視;
女主角櫻良則陽光開朗許多,是人緣非常好的那類女生,一舉一動都會引起關注與關心。
從小到大,你們一定遇見過這樣兩種人,又何時看他們有什麼聯繫?
但是,一本日記讓兩個人的生活軌跡開始重合。
一個偶然的機會,春樹撿到了櫻良的日記《共病文庫》,得知她身患胰臟病、即將不久於人世。
這樣一來,預見中的愛情主線也隨之暴露了悲劇性,有煽情嫌疑。
但是僅僅從這個層面來衡量影片,其實是一種低估。
身為女主角的櫻良,明明拿著最虐心的劇本,卻用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打開方式。
她在春樹發現自己生病的事情後,除了要求對方為自己保守秘密,還自說自話地提出更「過分」的要求:陪她一起完成死之前最想做的事。
小到陪她吃想吃的食物,烤肉、甜點。
大到陪她去想去的地方旅遊,趁著假期,說走就走。
不得不說,這種少男少女一冷一熱的互動日常,有種恰到好處的曖昧與親密,看得人忍不住扯起嘴角姨母笑。
但是,櫻良前期單方面的熱情,很容易讓人產生困惑。
為什麼有種劇本痕跡過重的感覺?強行讓兩個人有所交集,刻意營造落差感從而達到催淚的效果。
又是誤會。
所有的故事發展,都基於櫻良這個角色對待生和死的態度。
我敢說大部分人在面對死亡,都很難像她這樣一如既往的瀟灑豁然、思維跳脫。
得知患病之後很快振作,甚至專門為自己倒計時的生活寫日記;
因為「懷著赴死之心就什麼事兒都幹得出來」,走在大街上遇見被碰瓷的老奶奶,頭腦一熱就上前單挑小混混。
而她度過餘生的方式,是最觸動我的地方。
就像春樹剛開始對她的行為感到奇怪時問她的,既然時間不多,難道不該考慮「見見初戀、出國旅遊」這些大事嗎?
櫻良的思路可謂角度刁鑽,但沒毛病。
誰沒有那種想在死之前一定要完成的事情呢?但是又有多少人會每天都為它努力?
說得直接一點,明明大家都有可能第二天就意外死掉。
而相比更有野心的目標,眼前的日常也很值得。所以她並沒有選擇去彌補遺憾,想做的事情裡也沒什麼特別高難度的。
至於為什麼把春樹牽扯進來?
計劃著好好度過短暫餘生的櫻良,自然需要有人陪伴。
不是像家人或閨蜜那種,時時刻刻把她當成病患小心照顧,而是完全不會特殊對待自己的人,正如對別人都不感興趣的春樹。
每個偶然事件的背後,都關乎當事人的選擇。
當春樹撿起地上的日記本時,就決定了兩個人的命運必然相交,這種交匯是微妙而動人的。
冷僻漠然的春樹就像沉靜的水,明媚開朗的櫻良則像一束光,光芒照亮了水面,讓它有了仿佛在流動的活力。
在我看來,比起用「我想吃掉你的胰臟」來表白,確認心意。
他們各自承認被對方教會了很多道理時,才是真正實現這句話的意義。
尤其是春樹,在認識櫻良之後的變化。
剛知道櫻良的病情,他幾乎是一臉冷漠毫不在意:哦,是嗎,那又怎樣;
兩個人在旅行中玩「真心話與大冒險」,開始丟出一堆正兒八經的問題其實是想了解櫻良;
直到最終櫻良離開之後,他漸漸學會了用她對「活著」的態度繼續活下去。
因為櫻良說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她對活著的感覺。
而春樹和櫻良這種微妙的關係,也通過動畫特有處理方式顯得更加細膩和具有表現力。
對他們來說,《小王子》是一本有著特殊意義的書。
沒有參加葬禮的春樹向櫻良的母親借來那本《共病文庫》,看到了她對自己最後的「告白」。
影片就用充滿夢幻感的色彩,將春樹和櫻良帶入小王子宇宙旅行的相似場景中。
已經陰陽相隔的他們身處兩個星球,故事裡的玫瑰花換成了女主名字中的櫻花,開遍了她所在的整個星球。
如此看來,心中再無當初被片名帶跑偏的印象,只剩下為日式純愛電影流淚的衝動。
而影片無論在具體細節還是整體觀感上,都會讓人想到這個類型的代表作,那就是巖井俊二導演的《情書》。
比如男女主身為同班同學的角色設定;
他們在逆光的圖書館裡共度時光的獨特回憶;
還有被藏在書/日記裡的告白。
而最主要的一點,是主角對逝去戀人的懷念。
這兩部影片以分別櫻良的葬禮和藤井樹的三周年忌日作為開頭,提前定下不完美的結局。
同時,從生者的第一視角開啟時空交錯的故事。
雖然博子的追憶是為了忘記和放下,春樹的追憶是為了梳理羈絆的由來,但同樣展現了一份感情中含蓄的美好。
都說《情書》表現了「暗戀的極致」,男孩藤井樹喜歡著與自己同名的女孩,就一遍遍寫下她的名字;
轉學前,將畫著素描畫像的借書卡藏在書裡給她,卻什麼也不說。
直到多年之後,女孩才因博子的情書和學妹的提醒,得知這個少年對自己的一腔溫柔情愫。
櫻良對春樹看似更加熱情與直接,她不僅影響了對方,甚至改變了他的人生。
但是,她一直把最真實的表白與想法留到最後,留給春樹的選擇。
如果春樹沒有去找那本日記,沒有櫻良母親的提醒,就不會知道她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與心情在和自己相處。
所以,我始終無法用誰救贖了誰這樣「自大」的形容來描述他們的關係。
在我看來,這分明就是另一種極致的溫柔。
而意識到這份用心之後,再去回想櫻良說出「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時的心境,越發感到心疼。
那會,她和春樹還沒那麼熟。
吃掉對方胰臟的想法,像一廂情願的單戀,像玩笑般的調戲,也像假裝輕鬆地表達求生欲。
正因如此,才讓事後看見真相的我們和春樹被迎頭暴擊。
因為櫻良很早就認定了春樹,也比春樹更早明白那種無法用友情或愛情來定義的默契。
相比之下,她的選擇是更具分量的那種,有著無比揪心的前提:
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希望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能以某種方式帶著自己一起活下去。
而她做出了選擇,那個人,就是春樹。
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人的一生都在探尋自己存在的意義,
你找到了嗎?
影爺今天想推薦的日本電影《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描述的正是這個主題。一聽這名字,可能有很多覺得又是一部驚悚或者恐怖電影,其實描寫的卻是年輕人的主流日系純愛故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內向陰沉的高中生志賀春樹(北村匠海)發現了一本「共病文庫」,原來這是同班同學山內櫻良與病魔抗爭的日記,裡面寫著因胰臟病將不久人世的她的願望清單。
多年後,重回母校任職的春樹(小慄旬)在於學生們整理圖書館時,回憶起了那些與櫻良一起度過的點點滴滴。同時,曾是櫻良好友的恭子(北川景子)即將踏入婚姻,她同樣對於早逝的知己好友難以忘懷。
「沒有存在感的春樹」與「沒有未來的櫻良」這兩個原本沒有交集的年輕人因為疾病相遇,也因為疾病分離。櫻良的心意將會以怎樣的形式穿越時空,是否能將彼此的心意傳達到呢?
看了這部電影後不久,影爺順藤摸瓜「拜讀」(淘寶buy來的)了原著小說,不得不說電影是有做改編的,從本來小說採用的順序形式,從男主角「我」發現女主角山內櫻良的「共病文庫」開始,一步步述說這兩個人的經歷,改編成通過對男主角長到後回憶片段,去拼湊出兩個人的曾經這樣的插敘模式。
不得不說這樣的改編是成功的,起碼成功打動了影爺。特別是有小慄旬的演技加持,那段讀著遺書眼眶泛著淚的那場戲,堪稱本片最佳時刻。
當然這樣的改動也有不足之處,影爺發現原著小說從頭到尾都不曾透漏男主角的名字,就連山內櫻良也總是用「交情好的同學」這樣的稱謂稱之。直到最後,「我」去了櫻良家給她上香,見了櫻良母親並閒聊一陣準備離去時,櫻良母親問了「我」的名字,這時他才首度說出自己的名字「志賀春樹」。這裡體現了一種自我的改變,也是與山內櫻良接觸後成長的證明,可惜電影的改編並不能體現出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了
再來說說電影或者小說的名字《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原本是指只是單純迷信,有著吃啥補啥的觀念。到影片的最後卻變成了一種誓言,將原本長長一篇對她的感覺與想法,匯聚成「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單單幾個字,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春樹的意思。
「對妳來說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影片的高潮正是來自與春樹與櫻良在病房內的這段對話。同樣的問題也同時提給了每一個觀看影片的觀眾
我們也或許和曾經的春樹一樣從未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畢竟這個問題太大了。所以看這部影片時,櫻良認真思考後的回答,是否解答了你這個問題呢?「所以人活著是有意義的。就跟你和我都是因為自己的選擇,所以現在才在這裡活著一樣。」
其實我們的青春並沒有墮胎懷孕,爭風吃醋,很多時候就是這麼平平淡淡波瀾不驚。有在這些平淡的日常中尋找一種名叫成長的東西,或許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一個迷茫的靈魂,一個破損的肉體,彼此都羨慕著對方。「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看似荒謬的要求,卻蘊含著深深的無奈。或許你羨慕的人,也在羨慕著你呢。其實無須豔羨任何人做最美的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