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簡介
1.1項目背景
1.1.1項目簡介
大數據產業是指以數據生產、採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相關經濟活動,包括數據資源建設、大數據軟硬體產品的開發、銷售和租賃活動以及相關信息技術服務。
項目擬建在梅河口市,通過合作,拓展大數據開發與應用業務市場。
1.1.2市場前景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各行各業面臨一個如何對大量重要數據進行存儲和利用的問題。採取以往簡單的磁碟和伺服器儲存的方法,不僅不能有效保障數據的存儲安全,也無法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應用,這對於社會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障礙。因此,搭建統一存儲構架,實現數據統一存儲、管理、應用已成為一個行業發展趨勢,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減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拓寬信息系統的範圍,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應用數據分析工具是必由之路。
(1)大數據產業現狀
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是21世紀的「鑽石礦」。全球新一代信息產業處於加速變革期,大數據技術和應用處於創新突破期,國內市場需求處於爆發期,我國大數據產業面臨重要的發展機遇。
我國企業已經在大數據領域開始布局,不僅加強物理存儲設備與處理能力的建設,也加快技術產品的研發與人才隊伍的培養。在軟硬體方面,國內骨幹軟硬體企業陸續推出自主研發的大數據基礎平臺產品,一批信息服務企業面向特定領域研發數據分析工具,提供創新型數據服務;在平臺建設方面,阿里、百度、騰訊等網際網路龍頭企業伺服器單集群規模達到上萬臺,具備建設和運維超大規模大數據平臺的技術實力;在智能分析方面,科大訊飛、第四範式等企業積極布局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前沿技術,在語音識別、圖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搶佔技術制高點;在開源技術方面,我國對國際大數據開源軟體社區的貢獻不斷增大。面對各行業的特性需求和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企業不斷地創新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
我國大數據仍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各地發展大數據積極性較高,行業應用得到快速推廣,市場規模增速明顯。2017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已達358億元,年增速達到47.3%。
圖 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
我國大數據領域融資併購活動逐漸興起,呈現持續升溫的態勢。經初步統計,截至2017年8月初便有183家企業獲得融資,大數據領域持續獲得資本市場的高度青睞,行業應用成為投融資熱點。在已披露的融資併購事件中,資本更熱衷於投向掌握行業應用產品和服務的企業,或具有行業應用開發潛力的公司,其中行業化應用(如金融大數據、旅遊大數據、交通大數據等)和垂直化應用(如智能營銷、業務性能管理、移動開發者服務等)的融資併購頻繁。
(2)大數據產業前景
我國大數據產業集聚區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擁有網際網路領軍企業、高端科技人才、國家強有力政策支撐等良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業態,且產業規模仍在不斷擴大。另外,以貴州、重慶為中心的大數據產業圈正在逐步擴大,貴州、重慶等地依託政府對其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的政策引導,積極引進大數據相關企業及核心人才,力爭佔領大數據產業制高點,帶動區域經濟新發展。
我國大數據產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各級政府和企業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取得明顯突破,大數據應用推進勢頭良好,產業體系初具雛形,支撐能力日益增強。大數據產業發展將迎來「爆發期」,產業集聚將進一步特色化發展,創新驅動仍將是產業發展主基調,大數據融合應用進程加速,為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數據將成為企業、社會和國家層面重要的戰略資源。大數據將不斷成為各類機構,尤其是企業的重要資產,成為提升機構和公司競爭力的有力武器。企業將更加鍾情於用戶數據,充分利用客戶與其在線產品或服務交互產生的數據,並從中獲取價值。此外,在市場影響方面,大數據也將扮演重要角色——影響著廣告、產品推銷和消費者行為。
未來,大數據市場融合技術與服務將會形成迅猛的發展勢頭,預計2020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將達到731億元。
1.1.3項目建設的有利條件
(1)政策優勢
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快推動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應用,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治理創新。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於組織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的通知》、《促進大數據發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等大數據發展配套政策;工信部發布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專項規劃,均明確提出了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等部委相繼印發了《關於推進交通運輸行業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實施意見》、《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關於印發促進國土資源大數據應用發展實施意見》、《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等一系列大數據應用相關的政策方案。
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實施以及配套政策的貫徹落實,大數據產業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優化,社會經濟各領域對大數據服務需求將進一步增強,大數據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湧現,產業規模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2)產業基礎
梅河口市產業發展優勢明顯,重點打造醫藥健康、食品加工、商貿物流、現代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潛力和後勁巨大,引進了康美藥業、四環醫藥、步長製藥、國藥集團等國內排名前列的企業集團,醫藥工業產值佔工業經濟的43%,總量佔全省的14.3%。食品加工產業形成了以玉米、果仁、綠優米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體系,是亞洲最大的樹生果仁加工集散地、亞洲最大的食用酒精生產地、中國最大的肥肝生產地。商貿物流產業建設了全省一流的建材、汽貿、農貿等八大專業批發市場,是吉林省東南部商貿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現代服務業與社會事業、現代農業、全域旅遊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區域醫療、教育、文體「三個中心」,全力打造全省現代服務業示範區。
(3)區位交通
梅河口市區域中心優勢突出,素有「長白山門戶」之稱,梅河口市距省會長春271公裡,距通化市區120公裡,處於長春和瀋陽兩大經濟圈的區位中心,半徑200公裡範圍內,環繞著吉遼兩省10多個大中城市,輻射人口400多萬人。梅河口市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國道202線、303線貫穿全境,與瀋吉線、四梅線、梅集線,瀋吉、營松、營梅、集雙過境高速公路,構成接軌長吉圖、溝通渤海灣、連接長白山的綜合交通體系。是吉林省東南部交通要衝和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是吉林省東南部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煤炭生產集聚地,同時也是全國雙擁模範城、省級文明城市。
1.2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1.2.1產品方案及規模
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8萬平方米。其中數據中心建設機櫃數量超過1萬臺,伺服器數量超過10萬臺。
1.2.2項目建設內容
主要建設數據中心、終端設備研發及製造基地、服務應用平臺等。通過合作,拓展大數據開發與應用業務市場。
1.3項目總投資及資金籌措
1.3.1項目總投資
項目總投資50000萬元,其中建設資產投資38000萬元。
1.3.2資金籌措
企業自籌
1.4財務分析及社會評價
1.4.1主要財務指標
項目建成後,年銷售收入35600萬元(33206),利潤10000萬元,投資回收期6年(稅後,含建設期1年),投資利潤率20%。
說明:表中「萬元」均為人民幣
1.4.2社會評價
本項目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長遠的意義。帶動本地就業,吸收下崗職工與閒置人口再就業,促進當地經濟和諧發展,為當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5合作方式
合資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議
1.6需外方投資方式
資金,其它方式可面議
1.7項目建設地點
梅河口市
1.8項目進展情況
項目計劃書已編制
2.合作方簡介
2.1基本情況
名稱:吉林梅河口經濟開發區
地址:吉林省梅河口市人民大街2008號
2.2概況
梅河口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是吉林省中部城市群重要的支點城市、吉林省東南部門戶城市。全市幅員2174平方公裡,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9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2萬人,城區常住人口30萬人,城鎮化率63%。2013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先後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平安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和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十佳「美麗中國·最美城鎮」等榮譽稱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2013-2016年持續保持全省縣市第1位。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0億元,增長6.1%;地方級財政收入21億元,總量穩居全省縣市前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0億元,增長6.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0億元,增長7%,總量居全省市州和縣市第1位。
梅河口經濟開發區於2002年經省政府批准設立,是省級經濟開發區,副縣級建制,主要職能是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固定資產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先後被評為「深港企業投資潛力城市」、「全國最佳投資環境工業園區」、「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工業園區」。2008年12月,開發區與中科院共同建立了全國第一家縣級高新技術產業轉化工作站。開發區規劃面積8.54平方公裡,區內企業已達236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4戶。現有生物醫藥、果仁食品、輕工機械、冶金化工、商貿物流5個產業區。有世界最大的樹生果仁生產加工集散地、亞洲最大的玉米轉化優級食用酒精生產地、全國最大的鵝鴨肝生產地、全國最大的油田抽油泵管生產地、東北重要的海綿鈦生產地、吉林省東南部綠優米生產加工集散地、吉林省東南部最大的能源生產集聚地、吉林省東南部中醫藥和生物製藥生產基地。區域內鑫利達汽車農用車交易市場居東北第二,長白山建材城居吉林省第二,金鐸農貿批發市場是全國農產品綜合批發百強市場。
3.聯繫方式
項目所在市(州)聯繫方式:
聯繫單位:梅河口市商務局
聯 系 人:曹永波
電 話:+86 435 450 2233 +86 137 0445 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