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不出手,出手必王炸,看看卡梅隆的《阿凡達》是怎麼拍出來的

2020-09-05 維賽迪

俗語有云,成功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這句話可以說不管再過多久,都依然是至理名言。

畢竟當機會到來時,倘若你什麼準備都沒有,那很可能就會白白將它浪費掉。

而詹姆斯·卡梅隆曾經的作品《阿凡達》,之所以能成為名留影史的巨作,也絕對不是一兩年才做到的事情。

絕不將就

在1994年,當時的卡梅隆剛拍完《終結者2》不久,他大腦的「科幻靈感」還沒有消退。

於是,他就趕緊都給寫了下來,這一寫就是80頁的劇本。

對的,這就是《阿凡達》的初稿。

《阿凡達》的構思靈感,根據卡梅隆的說法,是來源於他看過的每一部科幻小說。

從他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是他在科幻領域上的集大成之作。

在1996年,卡梅隆就聲稱在完成《鐵達尼號》後,他要開始製作《阿凡達》。

這部電影預計會花費1億美元的資金,並且會由6個演員出演這些「真實到就像在現實世界真正存在的人物」的主角。

按正常時間,大概在1997年中的時候,《阿凡達》就應該開拍了。

不過,卡梅隆很快就發現一個大問題。

儘管當時的他積極跟很多特效公司溝通,但到頭來他發現,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製作出他想要的效果。

該趁熱打鐵還是先放置計劃?卡梅隆選擇了後者。

從事後諸葛亮 的角度來看,卡梅隆的做法相當明智,如果當時強行要拍《阿凡達》,恐怕最後結果也不過只是一部「視覺效果非常不錯的科幻片」而已。

蓄勢待發

在1997年的《鐵達尼號》之後,卡梅隆12年都沒有拍過任何電影。

顯然,他是為了《阿凡達》。

不過,卡梅隆可不是僅僅在乾等,在這期間,他一直都有在做準備工作。

比如,他知道《阿凡達》真要開拍的話,所需要的資金是非常龐大的,因此早就在跟福克斯高層溝通。

最後福克斯高層同意先給他1000萬美元製作部概念短片來看看。

但事實上,儘管短片的效果不錯,但福克斯高層依然非常擔心。

原因很簡單,《鐵達尼號》在當初基本是確定會撲街的影片,然而卻走出了奇蹟走勢才直接大逆襲。

但一般來說,奇蹟是不會發生那麼多次的,你這次的《阿凡達》要的錢比當年還多,而且也不知道到時會不會像上次那樣預算燒光了又跑來要追加。

就在福克斯搖擺不定的時候,外部的助攻來了。

當時的迪士尼正在到處找尋可收購的IP,他們得知原來當年創造奇蹟的那個男人,又有一個新項目啊,而且還是打算弄成系列電影啊,於是便打算接管《阿凡達》。

這麼一來,反而輪到福克斯慌了。

當初拍《鐵達尼號》的時候福克斯也是因為不信卡梅隆,搞得跟派拉蒙一起合拍,導致最後在票房的營收上虧了很多。

於是,福克斯終於同意了《阿凡達》的項目,但要求是預算方面實在太高了,削一點吧。

卡梅隆思前想後,最後還是妥協了,於是,《阿凡達》的製作成本定在2.37億美元(當然,這是初定的,後來總成本還是不止這個數字)

當時還有位福克斯高層對卡梅隆說:

「我不知道同意你們去拍這電影是不是很狂的做法。」

最新技術

項目正式開始以後,卡梅隆就將很多最新的技術應用到這部電影裡去。

比如,為了加強真實感,他全新設計了一種名叫skull caps的微型攝像機,這是一個面部表情捕捉頭戴設備。

因為採用了最新的技術,在對演員面部表情捕捉的清晰度、角度、敏感度等要比傳統技術在性能上要高出6倍以上。

為什麼在《阿凡達》裡,那群藍色皮膚的納美人看起那麼真實?他們的表情幾乎都沒有CG加工的痕跡?

就是因為這個設備。

另外,卡梅隆的團隊還自主研發了一種最新的3D數字攝影系統(Fusion 3-D Camera System)。

這個系統的功能主要是針對運動拍攝,在通道的雙鏡頭同步變焦、跟焦、光圈控制、運動控制、反光鏡控制、基線控制、雙機之間的獨立匯聚控制的等等的功能上都要超出了傳統技術。

另外,在拍攝中還接掛了F950、HDC1500跟F23三種攝像機。

正由於這個強大的系統接配上這些攝像機後,將遠、近跟高速運動的鏡頭全部包攬,使得《阿凡達》在視覺上呈現出來的效果極其驚人。

除了這些以外,卡梅隆團隊還特地開發了虛擬攝影機(Virtual Producation Studio)

這個虛擬攝影機,主要是讓導演能實時觀察以及指揮演員的動作。

比如,演員本身是在一塊空地上活動櫃,但從攝影機上看到的是他們在一個虛擬的CG環境裡表演。

於是,卡梅隆就可以從鏡頭上模擬出電影裡的鏡頭,並且可以任意選取攝影角度,控制協調各種CG物體的移動或擺設,在第一時間就能看到真人表演跟虛擬場景結合後的視覺效果。

除了虛擬攝影機,還有一個叫做協同攝影機(Simulcam)的東西。

這個系統說白了就是將超過130個以上的數字攝像機布滿整個攝影棚的頂部,由此搭建一個專門捕捉表演的技術平臺。

在演員運動的過程中,攝像機會通過追蹤現場LED燈打出的近紅外光的反射,將所有捕捉到的數據都傳輸到系統裡。

之後,系統再將演員的運動與光譜的反射進行組合分析,從而得出整個鏡頭的立體模型。

還有很多很多.....這一切的技術,都可以說是走在時代的最前端。

當然,這些技術,僅僅2.37億美元是做不出來的,根據國外一些媒體的報導,《阿凡達》實際花費的預算應該超過3億美元,甚至可能達到5億。

奇蹟再臨

最後的結果,也沒有讓卡梅隆失望,《阿凡達》的視覺效果震撼了整個世界,全球各地都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

它也是第一部票房超過20億美元的電影,最後也從《鐵達尼號》手裡接過了影史第一的寶座。

而片方福克斯的高層們,估計是完全想不到這個男人怎麼又一次創造了奇蹟。

儘管如今《阿凡達》的影史NO.1已經被《復聯4》奪走了,但它在電影史上的地位依然是被人認可的。

畢竟,作為帶領時代的影片,它的意義,並不是單單一部科幻片。

相關焦點

  • 阿凡達2,裸眼3D即將來臨,先來複習下阿凡達的冷知識
    耗時13年,出手必王炸27.8億美刀票房神話《復聯4》2019年才打破每幀畫面平均耗費4萬個人工小時48家公司,1858位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全球電影史,沒有一部電影像阿凡達,卡梅隆出手必大製作,自2009年《阿凡達》後,《阿凡達2》上映時間一推再推,從2020年12月18號推遲至2021年12月17號。
  • 「鴿王」卡梅隆不鴿了,《阿凡達2:水之道》來了
    他一生執導的電影不多,平均3年一部,可每部都是經典。無論是科幻大作《終結者》系列、《阿凡達》系列,還是享譽世界的愛情電影《鐵達尼號》,都是在世界範圍內有廣泛影響力的傳世經典。 2009年《阿凡達》取得成功後,卡梅隆就在採訪中表示要創作《阿凡達》的後續作品。在他最初的計劃中,《阿凡達2》將會於2013年1月正式開始拍攝,他信誓旦旦的告訴記者:「我正在全力創作《阿凡達2》和《阿凡達3》的劇本,續集的上映時間暫定在2014年。」可是到了2013年,他連劇本都沒有寫,盡顯鴿王本色。
  • 「鴿王」卡梅隆不鴿了,《阿凡達2:水之道》來了
    他一生執導的電影不多,平均3年一部,可每部都是經典。無論是科幻大作《《阿凡達》是卡梅隆導演的代表作,這部作品讓他登上了《時代周刊》,成為了2010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也暴露了他另一個屬性——鴿王。2009年《阿凡達》取得成功後,卡梅隆就在採訪中表示要創作《阿凡達》的後續作品。
  • 卡梅隆生日!在坐等《阿凡達2》的日子裡
    據卡梅隆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講述,影片的靈感來自於他的一個夢境——一具鉻合金骨架從火裡走出來。他將膠片作為演繹想像力與暴力美學的歌劇院,他所精心描繪的幕布就像一片黑色叢林,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惡與美並存的殺戮與殘害。有如此一位痴迷於暴力美學的導演加持,《阿麗塔》註定將不平凡。那麼羅德裡格茲究竟是如何與卡梅隆相聚在一起合作的呢?
  • 《阿凡達》再跳票,等卡梅隆拍完,00後兒子都上學了
    2009年卡梅隆丟下了《阿凡達》這枚肥肥的魚餌,不僅釣走了全球近28億美元的票房,還做了一個大大的窩子,無數粉絲翹首以盼等著卡梅隆再丟下《阿凡達2》這枚魚鉤,然後乖乖的去影院交門票費等著割韭菜《阿凡達2》好不容易排上檔期,這人還沒高興完,他又跳票了,這第幾次了我也數不清,反正卡梅隆跳票王這名頭我是領悟的透透的。
  • 對話卡梅隆:這部片子,10年內將無人超越
    拍完《鐵達尼號》,我們才知道該怎麼拍《阿凡達》,拍完《阿凡達》,我們的表情捕捉技術實現了,可以拍《阿麗塔》了。」詹姆斯·卡梅隆,全世界最高票房的電影導演,卡梅隆被譽為「科技狂人」、「電影之王」、「好萊塢最恐怖的人」。
  • 《阿凡達》導演卡梅隆:希望大家儘快厭倦《復仇者聯盟》
    卡梅隆昨日現身推廣他的新紀錄片系列《AMC 遠見家: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並告訴在場媒體:「我希望我們能很快對「復仇者聯盟」感到疲倦(I’m hoping we』ll start getting 『Avenger』 fatigue here pretty soon),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些電影。
  • 卡梅隆 X 喬恩·費儒談《阿凡達》、《獅子王》的虛擬拍攝
    你看了《深淵》才能了解《終結者2》和《鐵達尼號》,然後你得看了《異形1》才能了解《阿凡達》。卡梅隆:我經常說如果沒有《深淵》以及我沒有錯誤地為了景觀而忽視了戲劇性,我就沒辦法拍好《鐵達尼號》。我覺得觀眾不會因為不喜歡你的電影而扇你一巴掌,而是你不喜歡你的電影而被扇了一巴掌——你沒能通過你想要的方式來傳遞你的想法。
  • 為何《阿凡達》導演卡梅隆,禁止全劇組吃肉,看看便知
    如今隨著等待多年的《阿凡達2》的開拍,這位堅持素食環保的大導演,竟把自己素食的理念也帶到了片場。近日,已經63歲的卡梅隆接受了好萊塢記者的專訪。自己現身說法,說如果不是因為素食,可能身體沒有辦法支撐《阿凡達》的繁重工作。
  • 卡梅隆親口告訴你,為什麼我們一直等不到《阿凡達》續集?
    面對全世界觀眾對潘多拉星球的熱情慢慢變成冷眼,聽到大家把這位科幻片大導演說成「嘴炮天王」,真是令人感到唏噓,但是,卡梅隆自己又是怎麼想的呢?隨便說人嘴炮天王是不對的,但事實是卡梅隆永遠說的比做的多,我們知道他永遠在腦中有一張巨大的藍圖,而他從來不信任別人能代他實現想像。
  • 卡梅隆《阿凡達2》已拍完,首次披露槍戰鏡頭,上映還要等2年
    終結者》片場)卡梅隆透露,《阿凡達2》目前已經全部拍完,第三部《阿凡達》的拍攝也已經完成95%,但這並不意味著時間充裕,實際上電影的製作時間還是非常緊張的。不過,儘管是和自己多次合作的老搭檔聊天,卡梅隆對於《阿凡達》續集的劇情守口如瓶,他對施瓦辛格說,「我無法告訴你有關這個故事的任何內容,我喜歡保持神秘。」
  • 如果不拍《阿凡達》卡梅隆會做什麼?老爺子說要去研究VR
    James Camera (詹姆斯卡梅隆)是好萊塢最著名的導演之一,其代表作《鐵達尼號》以及《阿凡達》是創票房最高紀錄的世界級電影。卡梅隆作為電影製作技術革新的傳播者,儘管過去對 VR 持懷疑態度,但是他最近已經轉而接受了 VR ,只是在態度上仍比較務實。
  • 卡梅隆十年磨一劍,堪比《阿凡達》的極致視覺盛宴來了!
    自從看了《阿凡達》以後,很多人應該都在等著卡梅隆的新作。不過,比起《阿凡達2》十一年的等待,卡梅隆的另一部電影,可是讓粉絲們等了二十年。《阿麗塔:戰鬥天使》,由科幻電影大師詹姆斯·卡梅隆編劇及監製、鬼才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執導的科幻動作視效巨製。卡梅隆特別稀罕這部漫畫,怕自己拍不好,乾脆連著寫好的劇本一併交給了羅伯特·羅德裡格斯。
  • 專訪卡梅隆:阿麗塔比《阿凡達》裡的納美人更生動
    而這21年裡,詹姆斯·卡梅隆只交出了兩部長片,《鐵達尼號》和《阿凡達》:前者先是飽受業內爭議,最終卻砍下了21.87億全球票房,獲得11座奧斯卡小金人。後者不僅超過了卡梅隆自己創造的票房紀錄,還讓一度不被看好的3D技術成了今天最重要的商業電影製作方式。有種說法,《阿凡達》創造的票房奇蹟只能等《阿凡達2》來打破了。
  • 卡梅隆20年的「夢中女神」《阿麗塔:戰鬥天使》全解析
    「極客」之間果然心靈相通,卡梅隆不僅一口氣把漫畫看完,而且因為實在太喜歡,索性自己動筆開始改編電影劇本,想把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後來因為《阿凡達》太成功,拍攝日程排不開,所以卡梅隆把他心愛的故事「託付」給另一個自己信賴的導演——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 卡梅隆親證《阿凡達》第二部真人實景拍攝已完成
    這一系列拍攝包括表演捕捉拍攝和真人實景拍攝,且是多部一起拍,非常複雜。一年多前,卡梅隆曾透露《阿凡達2》的表演捕捉已完成。卡梅隆表示,他們正在紐西蘭拍《阿凡達》四部續集剩下的真人實景部分,最新的進度是總的還剩10%左右沒拍完,其中《阿凡達2》已經拍完了,《阿凡達3》還剩大概5%。
  • 卡梅隆竟對VR不感冒?阿凡達主題公園暴露原因
    2016年誰人不識VR?但是認識VR和使用VR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儘管VR很熱門,仍然有一些大咖們表示對其並不感冒。好萊塢大導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其中之一。按理說,這位創造了《阿凡達》這樣具有電影裡程碑意義的導演對於新技術應該會感興趣,但是卡梅隆不止一次表示VR沒勁。
  • 《阿凡達》續集復拍曝最新片場照 詹姆斯-卡梅隆現身指導
    《阿凡達》即將該片在紐西蘭復拍,副導演喬恩-蘭道和你分享了動工建設第五天取景第一個攝像機照,落幕期滿幾周直接接觸的影片詹姆斯-卡梅隆出席活動片場手把手。從照片裡中可的相關工作員也就都不戴頭套或黑布展開保護層。將於,電影在紐西蘭聘用了400名各地普通員工,並要拍4個多月,僅這一項高成本就9.87000萬美元!《阿凡達2》首映47北美該片。
  • 卡梅隆:「如果不是忙著拍《阿凡達》續集,我已經在嘗試VR了」
    他是好萊塢最負盛名的導演之一,作品《鐵達尼號》、《阿凡達》等都是全球票房排名靠前的電影。同時,他也是電影製作新技術的愛好者。儘管受到質疑,但是卡梅隆最近對於VR的看法表現出他對這項技術興趣濃厚,但是仍然採取一種務實的態度。最近在接受媒體關於《終結者2》3D版的採訪時,卡梅隆提到,由於此前採用過虛擬攝像技術,他對於VR的理解比大家想像的要深刻。
  • 周杰倫合作王一博,30秒逆時空大片太帶感,王炸出手就是不凡!
    #王一博#周杰倫合作王一博,30秒逆時空大片太帶感,王炸出手就是不凡隨後百雀羚官方又更新一波新鮮預告,王一博一身西裝禮服,乖巧的蝴蝶結搭配一雙小白鞋,看起來紳士又不失青春活力。周杰倫則是深色大衣,內搭V領襯衣充滿神秘感。周杰倫合作王一博,30秒逆時空大片太帶感,王炸出手就是不凡!故事講述一場奇妙魔法的逆時幀之旅,奇幻穿越+神秘機器+操控時間+困在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