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亞萍,吳興高級中學語文教師。1999年踏上工作崗位。作為一名黨員教師,她始終記得在老師院教學樓牆上的八個大字: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一直以來,她也時時用這八個大字警醒自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從教20年,她一直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位充滿熱情的教師。夢想要以夢想去點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喚醒。她始終相信,一個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師,才有可能在孩子的心中播下夢想的種子。她也時時告誡自己,逆境勝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不必在意。不忘教育初心,牢記育人使命。在教育教學中,她始終遵循「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點」,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進步與收穫。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她收穫了滿滿的幸福。
忙碌的工作之餘,生活中的她,個人愛好十分廣泛,旅行,攝影,鍛鍊,手作等等。這其中,手作是她最喜歡的,也是最樂於去沉浸其中的事。因為手作除了能夠滿足生活的需要,把那些新奇的創意實現之外,還能夠在安靜流逝的時間裡讓她悟出一些人生哲學來。父母與孩子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都需要用溫情維繫。她的手作雖然粗糙,但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她傾注了真心,它們帶有了她的溫度,給予家人朋友溫暖。她也很享受手工製作,它讓她的業餘生活豐富起來,這樣的放鬆,也能讓她更好地投入工作。
喜歡手工的東西,因為獨一無二,因為充滿溫情.
她是一名教師,每天同粉筆打交道。雖然寫粉筆字也用到手,但考驗的是她的三筆字水平。但是,今天,她想跟你聊聊的是她的業餘生活,她的一個也是得動手的愛好。
打她記事起,她就知道她家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裁縫師傅。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能穿上一身新衣服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每逢年前,來家裡做衣服的人就絡繹不絕,她家的裁縫師傅就會為他們量身定製一套新衣。不論是中山裝,還是西裝,或是呢子大衣,他都能裁剪、縫製。每一件成衣經過熨燙之後,掛在衣架上,絕對是一件藝術品。每一個年三十的夜晚,她都是在縫紉機的噠噠聲中入睡的。她想,她的一雙還算靈巧的雙手應該是遺傳了他的吧!他就是她的祖父,其實是她媽媽的父親,人們都尊稱他一聲潘師傅。祖父的手藝傳至她母親手中。至今記得媽媽為她定製的一襲連衣裙。這款連衣裙照著《上海童裝》上的樣式,漂亮獨特,穿著就像一個小公主。很多年過去了,媽媽為她做了很多衣服,從滑雪衫棉襖到呢子大衣,從連衣裙到背帶褲,在別家小孩豔羨的眼神裡,她心裡就美滋滋的。直到現在想起這些,還是會不禁微笑。
記不清是哪一年了。那一年的暑假,祖父給了她五彩的繡線,一個繃子,一塊白色綢緞。他說,看你無事可做,那就學學繡花吧。她拿起繡花針,開始學習刺繡。她就端坐在那裡,一針,一針,從一片葉,到一朵花。至今記得,第一幅成品就是「小蝌蚪找媽媽」,那塊白色綢緞繡好後,媽媽幫她做成了枕套,她每天枕著它入睡。後來又繡出了幾方手帕。雖然,這些小物件隨著時間的流逝不知道散落在哪個角落了,但是那段刺繡時光讓她的動手能力增強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她靜處的能力。後來,在師院讀大學,在每一個夜晚,靜坐在課桌前寫百篇文,練毛筆字,能一坐那麼久,也是當年錘鍊的作用吧!
可人總有一段時光,會對那些有溫度的東西不甚珍惜,因為年少,因為淺薄。
過了三十歲,自己也當了母親,她又重新開始了對手工製作的的喜愛。她想,是因為這些年過去了,感受了人情冷暖,世事變遷,她的想法改變了吧。時代進步很快,很多東西都可以買到,但是,買來的東西卻總是缺少了那麼一點溫情!十年前,她迷上了十字繡。其實,和小時候的刺繡比較起來,十字繡實在是太簡單了。要搬新家了,女兒的房間裡缺一幅畫,她為她刺繡了一幅《小天使》,憨態可掬的小天使們像極了可愛的女兒。祖父的房間裡牆上有點空,她為他刺繡了一幅《高風亮節》,那時他的眼睛還看得見,看到這副刺繡時他笑了。他說,當年如果不是他讓她學刺繡,她的手也不會那麼巧了。握著祖父那雙手,從指間傳來的溫度一如當年。
有一年,女兒去參加一個羊毛戳戳樂的活動,又帶給她一個全新的手作世界。一團羊毛,用針戳戳戳,竟能製作出如此多的物品。她沉浸其中,一開始就收不了手了。女兒的發箍,辮圈,髮夾,都有了媽媽牌。看著女兒自豪地戴著媽媽牌髮飾,她又似乎看到了當年的那個她。母親生日了,她給她做了一枚胸針,她愛不釋手,別上大衣的衣領。原來,溫暖是可以傳承的。
近幾年,當老師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她們被焦慮、控制感和無處不在的外在信息牢牢抓住,「停不下來」成了她們教師普遍的感受。而這種訴諸手和技藝的活動,就成了對精神、信息渴求依賴症的注意力轉移。忘記目標、沒有焦慮和情緒,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歡的手作中,滿滿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她找到適合自己的解壓方式。現在,她又重新拿起了針線,在靜處的過程中,在製作的過程中,她感受到了久違的平靜與幸福。幾塊布頭,幾根拉鏈,她為朋友們縫製了好多的收納包。一針一線,每一個包包都獨一無二。這些小包包雖然樸實無華,但是收納進了她的快樂、感恩與滿足。每一個收到禮物的朋友,都能體會到她縫進包包裡的真心。她也希望她的每一個親手製作的禮物讓大家有somethingextra的體驗。
前幾天,一位女生的校服褲子破了,她說媽媽在住院,沒法幫她補。她告訴她,潘老師可以幫你補好。第二天,她細細縫補了她的校褲。雖然是寥寥的幾針,但是,她也極仔細。她想,她媽媽為她縫補應該會更細緻吧!當那個女孩接過縫好的校褲,邊上幾個同學就在輕輕地說,好溫暖呀!其實,為學生動針線的機會真的不多。這次,真的讓她很快樂!她能拿過來讓她替她縫補,也是一種信任啊!師生之間的情誼,也許就在這樣不起眼的小事中建立了吧!
詩歌和希望不在遠方。你找尋了很久的,並不在宏大遙遠的理想主義裡,手作的意義,就是過程本身——在你凝神、投入的每個moment。
追溯她的手作情結,除去兒時的生活記憶,更多的是這些年來生活的經歷吧!父母與孩子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都需要用溫情維繫。她的手作雖然粗糙,但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她傾注了真心,它們帶有了她的溫度,給予家人朋友以溫暖。她也很享受手工製作,它讓她的業餘生活豐富起來。一個小小的愛好,對於當老師的人來說,真的可以在其中找到內心的美好。這種發自內心的愉悅感與在工作中擁有的愉悅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生活的美好,讓她們能更美好地生活。
【來源:湖州市教育工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