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臺北到花蓮,乘坐太魯閣號火車,2個半小時就能到,但距離我第一次知道「花蓮」這個地方卻已經15年過去了。
2001年6月13日清晨,22歲的白血病患者陳霞正躺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一間無菌室裡安靜地等待著;此時,在臺灣花蓮慈濟醫院的二樓手術室裡,一名與她年紀相仿的男生正在進行緊張的抽髓手術。2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早已等候在手術室外的4名志願者組成將帶著裝有這名臺灣男生骨髓的骨髓箱開始一段生命的接力之旅——當時兩岸還沒實現通航,護髓小分隊必須先搭乘飛機從花蓮去臺北,經停香港,飛往上海,再從上海坐汽車去往蘇州。
鳳凰衛視、江蘇衛視、臺灣東森電視臺、慈濟大愛電視臺和蘇州電視臺五家家媒體共同策劃直播了那次臺灣向大陸捐贈骨髓拯救白血病患者陳霞的全過程。由於骨髓從捐獻者體內抽出到輸入受髓者體內必須在20個小時內完成,因此當年這場世紀大直播就被定名為「生命20小時」。直播動用了3顆國際衛星、7輛衛星直播車和2輛數字轉播車,路線橫跨臺灣、香港、大陸,參與的新聞工作者多達500多人,全球觀看人數達到一億人,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行動之一。
那年12歲的我也是電視機前億萬觀眾中的一個,不知是因為陳霞是我同鄉(江蘇泰州)人的緣故,還是純粹被這種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所感動,總之我深深記住了花蓮,而一想到花蓮,首先浮現在我腦中的總是四名志願者在飛機上不停的晃動骨髓箱,以防止骨髓的凝結的畫面。
在臺北去往花蓮的火車上,我閒來無事,在地圖上找到了慈濟醫院,本想到當地瞻仰一下,但最終因時間原因未能成行。不過當我在路牌上看到「慈濟醫院」這四個字時還是著實激動了一番的。我不是一個喜歡厚古薄今的人,但想想15年前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在直播什麼,再看看現在的網紅在直播什麼,真的只能一聲嘆息。
直到回來寫文章翻查這段往事的相關資料時,我才發現,總部在花蓮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2001年時就已經有20餘萬份幹細胞數據了(截至2016年9月30日入庫數據為46萬餘份)是當時全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資料庫。
在這次跨海骨髓捐贈的同一年,中國紅十字會啟動了中華骨髓庫的成立工作,次年開始展開首批造血幹細胞捐獻活動,2002年時入庫數據6000人份,2006年突破50萬份,超過臺灣成為亞洲最大的幹細胞資料庫中心。2012年7月中華骨髓庫正式加入世界骨髓庫(Bone Marrow Donors Worldwide,BMDW),並上傳數據96萬份,2014年數據突破200萬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骨髓庫是美國國家骨髓庫(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NMDP),共有460萬份造血幹細胞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骨髓庫是由臺灣地區佛教大師證嚴上人創辦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統籌和運作的,是完完全全的民間慈善組織。 在臺灣消費購物,商家需提供統一發票,政府每兩個月舉行一次發票抽獎活動,鼓勵市民主動索取發票增加政府財政稅收,中獎金額從1000萬新臺幣到200元新臺幣不等,中獎信息公布在財政部賦稅署的網站上,居民可自主查詢。我一路走下來,不管是小吃店還是大百貨,店家都會在給小票的同時附上發票,基本不需要額外索取。很多公共場合甚至商鋪內都設有一個「捐發票」的箱子,這些箱子也是由一些不同的民間基金會放置,希望大家可以把中獎的機會「捐出來」給需要幫助的人。不過,這些民間基金會和我們的紅十字會一樣,也時不時會爆出一些醜聞,有些鬧的很大,有些也就不了了之了。
臺灣購物之統一發票
立於花蓮「液香扁食」店內的捐發票箱,液香扁食是蔣經國先生造訪花蓮一定會光顧的扁食店
臺灣本土沒有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寶和當地一些小銀行有合作,在少數遊客集中的地方可以使用(比如101和西門町),但滲透率比起韓國和日本要低很多,感覺上信息技術方面非常落後。但實際上,臺灣各縣市的政務公開做的非常好,信息完備、查詢方便,即使像花蓮這種落後縣市的政府網站都能甩北京上海十條街,縣長施政報告最早可查詢到2002年,每年市民文化活動的日曆也都可以在網上看到。
(二)
花蓮位於臺灣東部,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相當於大陸的省級行政區),縣內主要為中央山脈山區和東部的海岸山脈,平原位於兩側山脈之間,寬度只有3~9km,屬於縱谷平原,稱為花東縱谷。
中央山脈在花蓮縣內佔有很大的比率,其中高於3000米、被列入臺灣「百嶽」的山峰中就有43座在花蓮
花蓮東岸的海岸線有124公裡,有多處海岸景觀
花蓮人口僅有33萬,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人口快速增長期,那正是臺灣工業成長、對外貿易膨脹的時期。90年代以後人口一直呈負增長,原住民、客家人、外省人、和閩南人大約各佔1/4,因此在花蓮的很多地方都有象徵四個族群大團結的雕塑,縣內也經常會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促進各族群間的認識。
在花蓮的美倫山上,有一座日據時期留下的軍事建築叫松園別館,是當時日本高級軍官的休憩場所,傳言日本神風特攻隊出徵時會在此接受天皇賞賜的「御前酒」。當年的傳奇往事雖不可考,但如今站在別館外俯瞰花蓮港和太平洋海景的美妙感受卻是十分真切的。
由松園別館俯瞰太平洋
由松園別館院內
我去的時候,別館二樓正在辦一個畫展,乍看之下像是孩童的信手塗鴉,仔細一瞧才發現作者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其中有越南、緬甸嫁過來的媳婦,到後山討生活的客家人、閩南人,為了豐富他們的老年生活,花蓮縣政府的組織下在此一起學畫、作畫,並將部分作品放在此處展出。
彰化人陳黃柯女士的作品講了一個特別樸素的故事,看的我眼淚都要流下來。婚姻到底是什麼,結婚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過去我也想過這個問題,但大概人只有真正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才會把答案指向平淡與相守。
黃柯阿嬤口述,工作人員整理:
14歲的一天,阿爸帶著我、阿母、大兄和二兄說要去一個朋友家玩,傻傻的就跟著去了。
奇怪誒!去了朋友家看見好多人。突然,好像聽說要娶媳婦。突然,我被要求拿著香拜堂。我嚇到把香丟在地上。阿爸說來了不能不拜,我就傻傻的拜了。阿爸阿母說要回家了,我就跟著走,卻被說不行。我不能跟著回家。我哭了,所以懷孕的母親就留下來陪我一個月。
經過三天的迎娶,也算順利完成終身大事,開始了我在豐田的生活。嫁人後,日子並沒有比較輕鬆,每天也是有忙不完的農事,記得當時光手光腳做事,手腳都發炎潰爛了,苦不堪言。問丈夫買雙鞋來穿,可以用來保護傷口,答曰:家裡實在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買鞋。後來還是用藥販子放在家裡的藥,擦了一個多月才好。記得過去醫療不發達,藥販子都會到家家戶戶去兜售家庭用藥。每家都放一點備用藥品,有需要就可以拿來用,月底藥販子再依藥品清單,來家點藥收錢。
辛苦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子女都順利長大成人,也有不錯的成就,常常帶我去遊山玩水,一家人感情很好!
黃柯阿嬤和先生邁入晚年後開始有閒暇時間,因此一起結伴上小學,兩人現在都有小學畢業證書。阿嬤說:人們總說後山如何荒涼、如何不便,但這些故事只留給沒去過後山的人。因為勇敢的人們都踏上了拓荒的路程去後山尋找希望。
花蓮留下的日據時期的建築很多,大多為日本官兵住所或辦公場所。走在將軍府所在的街區中就好像漫步京都一般,濃濃的日式庭院風。
博主友情出鏡
日本舊酒廠廠房
現為花蓮的文化創意園區
除了住房和廠房外,日本統治臺灣期間還開展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興建鐵路(縱貫線)、海港(基隆港、高雄港、花蓮港等)、運河。著名的蘇花公路(蘇澳至花蓮)的前身「臨海道路」也是日據時期建造的,從開鑿步道,到可通旅人再到可以全線通車,工程時間跨度長達17年(1916~1932)。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內現還有一座日本人建造的水力發電站,仍在正常使用中。
蘇花公路沿線最著名的景點清水斷崖
因為地形複雜,蘇花公路所在的「臺九線」曾一度被稱為「死亡公路」,9月太魯閣內剛剛發生過一次非常嚴重的山體塌方,封了好幾段道路,我在車上路過塌方現場,非常可怕。
花蓮海岸另外一處很受歡迎的景點是七星潭,但去了才發現那裡並沒有什麼「潭」,而只是一片月牙形的海灣。實際上,原來的七星潭在花蓮機場(軍民共用)附近,早年有零星湖泊散布故名為「七星潭」。後來因1936年日本人要在此大搞建設,需要把湖泊填實,所以將原本居住在七星潭的居民搬到月牙灣,那些被日本人遷移的七星潭居民在月牙灣仍然自稱是「七星潭人」,故把月牙灣叫成七星潭,所以現在遊客到到的七星潭是沒有湖只有海的。現在,花蓮空軍基地內還存有兩處當年填潭留下的殘湖。
七星潭
司機載我們去七星潭的路上說,曾經有個大陸遊客因為在這裡撿了一整個行李箱的石頭在過海關的時候被攔了下來,雖然人沒有怎麼樣,但是石頭都被沒收了,且上了新聞,弄的人盡皆知。所以他提醒我們不要撿太多,帶幾顆留念是沒有問題的。當時我還不以為然,心想我才不會撿石頭呢,但是到了海邊自己就像得了失心瘋一樣,瘋狂的撿石頭——因為真的都很漂亮!後來因為太重了,在海邊扔掉了好一些,最後帶了11塊回大陸。
在七星潭撿石頭的博主
回來後才發現,自己犯法了。
我在七星潭撿的石頭
今年2月4日,臺灣立法院修正通過了「逛逛發展條例」,其中,在風景特定區或觀光地區的不當行為,可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處以新臺幣5千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鍰;但是,如果有「其他經管理機關公告禁止破壞生態、汙染環境及危害安全」的行為,可處以5千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鍰。
花蓮縣政府觀光處指出,依據這條罰則的定義,在七星潭撿拾並且帶走海灘上的石頭,已經屬於花蓮縣政府「公告禁止破壞生態、汙染環境及危害安全」的行為。
花蓮七星潭美景名聞遐邇,縣政府在岸邊設有石頭回收籃,就是希望遊客能配合,保護這片美麗的海岸,若是擅自將石頭攜回、佔有,可能面臨重罰。
花蓮盛產一種透明無尾的曼波魚,當地人又稱翻車魚,後來我們在臺東吃到,魚肉像橡皮一樣,口感奇怪又難入味,特別不好吃。
曼波魚
(三)
花蓮位於臺灣東側中部偏上的位置,戰鬥機從這裡起飛既可以北上支援臺北地區又可以南下支援臺南地區,同時還可以直面東太平洋應對來自海上攻擊,因此在臺灣的軍事部署上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我在花蓮兩天,每天傍晚都能看到或者聽到戰鬥機在空中盤旋,我只有兩個感覺,就是好快and好響。
花蓮有兩個空軍基地,分別是花蓮空軍基地和佳山空軍基地,兩者通過一條
2500米長的滑行道相連通,實際上可看做是一個基地。
1979年美國宣布與臺灣「斷交」,蔣經國認為,臺灣要自己保衛自己,在其嚴令下,國防部拿出了深鑽洞的計劃,把臺灣中央山脈的東部掏空,將先進作戰飛機藏於山洞,以躲避臺灣所受到的第一輪攻擊,保存作戰實力。上世紀80年代後,被稱作「建安三號」的挖洞計劃開始正式實施,包括828工程和737工程。其中首先開工的828工程即為後來的佳山基地,這個工程從1984年開始,一直挖了8年之久,直到1992年才完工,耗資數十億元,幾乎將附近的山體全部掏空。
由於擔心戰時機場跑道被破壞,佳山基地內的洞庫中實際上是有一段滑行道的,這是為了確保戰機能夠迅速起飛所採取的措施。載我們遊花蓮的司機是在空軍服役了24年的榮民,在開去太魯閣的路上經過下圖路段時,曾將滑行道指給我們看。
作為臺軍空防的最後一道防線,佳山基地各項管制措施相當嚴格,即使是基地內部人員,也不能隨意走動,而是根據任務性質在識別證上設定不同標號,在限定區域內活動。相比之下花蓮空軍基地就「高調」的多,經常出現在媒體上。在七星潭旁邊的公路上路過花蓮空軍基地時可以很清楚的近距離看到停在洞庫內的F16戰鬥機。今年8 月 13 日因應 814 空軍節還開放民眾參觀的花蓮空軍基地,並且允許民眾在當天於營區內進行玩Pokemon Go抓精靈,當地媒體在報導此則新聞時還非常貼心提醒參觀民眾抓小精靈要帶好充電寶,因為基地內沒有電源補給站,實在是太萌了。
司機大叔一路都在跟我們扯臺灣空軍的歷史和裝備,我只記得一些細節,但回來跟軍事迷朋友clarify後發現他說的和事實有出入,所以這裡就不放出來混淆視聽了。不過他說在國際軍火界,臺灣有個外號叫「凱子他爹」,把我笑死了。
(四)
花蓮的名產是西瓜和紅薯,據說小英總統就職國宴上宴客用的就是花蓮的西瓜,攤販冠以「總統瓜」的名號吸引遊客。
原本花蓮最有名的夜市是自強夜市,但14年因統一管理問題,政府將市區內的幾大夜市聯合起來搬遷組成東大門夜市,成為全臺灣最大的夜市,我連續兩天晚餐都是在那裡解決的。
臺灣人民理解的好吃就是「便宜大碗、捨得下料」,肉羹、羊肉湯、炸螃蟹給肉都特別多,很實惠,不錯吃。我最喜歡的居然是一開始最抗拒嘗試的豬血糕。
最驚豔的是一杯牛油果布丁牛奶,12塊人民幣而已,超!級!好!喝!上海的果汁只要有牛油果的基本都25塊起跳,我是捨不得買來喝的,因此這杯充滿牛油果香氣蜜蜜甜絲絲滑夜市果汁就成了回大陸後我最思念的東西。
哎呀我的媽終於交完了第一篇作業
我寫的眼睛都要瞎啦
⏬點個讚鼓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