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蒙山區有一道充滿武俠風味的地方菜,叫"雪山飛狐",這道菜,其實跟雪山和飛狐沒有一點關係,是在油炸粉皮或粉絲上面,趴著一隻一隻油炸後蹬腿翹尾的蠍子。
但現在你再去沂蒙山,想吃這道菜可就要面對法律風險了。
3月1日,沂源縣自然資源局、沂源縣森林公安局聯合發布嚴厲打擊獵捕野生沂蒙全蠍的公告,決定自2020年3月1日起,「禁止任何個人或單位獵捕、銷售、收購、食用野生沂蒙全蠍(東亞鉗蠍)。獵捕超過20隻,追究刑事責任。20隻以下,予以罰款或拘留等行政處罰,從重處理。」「所有餐飲經營業戶有該道菜品的必須提供合法來源,否則一律視為野生全蠍。」
獵捕全蠍20隻入刑,20隻以下拘留罰款,沂源縣禁捕禁食野生動物別開生面,從一隻蠍子入手,這為全省禁捕禁食野生動物帶了一個好頭。
疫情之下,「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已經成為共識。
2月27日,鍾南山院士稱,近80%的傳染病都來源於野生動物,但目前還不清楚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他認為,不少野生動物都帶有冠狀病毒,「吃野生動物本來就是人類的陋習,以前沒東西吃,吃這個吃那個,現在何必吃野生動物呢」。
2月24日,全國人大審議並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根據全國和省裡有關法規精神,結合本地實際,沂源縣從一隻蠍子入手,做好野生動物禁捕禁食工作,體現了一種徹底的精神。
防控疫情,保護人民健康,需要一種徹底的精神,這種「徹底的精神」首先體現為法律制度的具體化。
本次全國人大通過的法規,優點突出,禁食動物規定得特別詳細,對「哪些動物可以吃,哪些動物不可以吃」進行了一答一問式普法,這就使法規落地基本不面臨任何難題。比如「在野外打了一隻野兔可以吃嗎?」回答是「不可以」,而且進行了解釋:《決定》規定,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中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沂源縣自然資源局、沂源縣森林公安局聯合發布嚴厲打擊獵捕野生沂蒙全蠍的公告,正是貫穿了這樣一種「徹底的精神」,公告指出「獵捕超過20隻,追究刑事責任。20隻以下,予以罰款或拘留等行政處罰,從重處理。」這樣細緻的規定,「一是一,二十二」,執行起來就沒有任何可以含糊的地方。
「徹底的精神」也體現為因地制宜,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讓法律有的放矢,真正落地。
沂源縣從一隻蠍子入手,就是善於把國家法律規定和地方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讓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規定真正落了地。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各個地方的地形地貌差異很大,野生動物也有很強的地域性,不同地方的野生動物種類千差萬別,實施禁捕禁食,各地必須因地制宜,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東北有「東北虎「,有保護「東北虎」的必要,其它地方沒有老虎,就談不上保護老虎的問題;沂蒙全蠍是沂蒙山的特產,這些年,由於濫捕濫食嚴重,一些地方的野蠍面臨枯竭,沂源從沂蒙全蠍入手,就有地域的合理性,也真正讓野生動物保護法規「有物可依」,這是其他地方制定禁捕禁食法規需要學習的地方。
「徹底的精神」還體現為從小著眼,「勿以善小而不為」。
沂蒙山有蠍子,但也有其他物種,比如狼、獾、野雞等野生動物,蠍子與這些動物相比,是一種很小的昆蟲。沂源從蠍子這種很小的生物抓禁捕禁食工作,顯示出的是一種徹底的決心。小處注意了,大處就更得注意。重視小,警示大,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工作思路和方式。
當然,「徹底的精神」最終必須體現為法治的強制力。
我們說,道德是柔性的,法律是剛性的,法律是解決「無法用勸說、教育解決的問題」,它的本質是雷厲風行,不打折扣。條文的具體化,使法律的操作性增強,也使鑽空子、找漏洞越來越不可能,但這並不意味著法律的真正落地。比如,如果執法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因為利益問題「貪贓枉法」,那同樣有可能讓法律落空。因此,有了好的法律規定,我們還必須加強監督,在實施中發現問題、糾正問題,保障法律規定真正落地。
「獵捕全蠍20隻入刑,20隻以下拘留罰款」,好規定還需要好執行!沂蒙山的"雪山飛狐",再見了!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