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我館和歌德學院合作主辦的以「電影的修復」為主題的研討會在館內舉辦,來自德國慕尼黑電影資料館的館長施德芬·德羅斯勒先生(Mr. Stefan Droessler)、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李迅先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先生,以及北京電影資料庫副主任、電影修復工程師左英先生進行了主題發言。
左起:湯惟傑先生、李迅先生、安德思先生、左英先生
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彼得·安德思先生(Mr. Peter Anders)致開場辭。研討會以德國經典默片《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1920)修復為線索,展開了就影片的修復和德國超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討論。數十位從事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員、研究電影專業的研究生以及熱情的影迷參加了此次的研討會,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彼得·安德思先生(Mr. Peter Anders)致開場辭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海報,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電影修復是咋回事?
首先,影片數位化修護的對象是記錄影像資料的電影膠片。膠片材料在複製、放映甚至保存過程中均會不可避免的遭到損傷,損傷原因目前主要歸結為五類,分別為溫度控制不當、片基質量損壞、生物原因、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損傷的影片則會相應的表現為褪色、撕裂、劃傷、畫面剝落、髒點、黴變、劃痕、酸變、收縮、扭曲、酸化等,極大的影響了影像資料的保存價值。通過從現存的畫面和聲音素材中,選出較好的素材進行數字轉換,並利用現代的數位技術手段,通過計算機強大的處理能力進行修復,最大限度的還原影片的原貌,達到在現有條件下保存影片最好聲音、畫面的目標,這就是影片數位化修護的含義。
電影修復前後對比圖,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影片的修護工作一般分為素材整理階段、素材清潔階段、素材數位化掃描階段、數字中間片顏色校正階段、數字中間片修復階段、聲音掃描階段、數字聲音修復階段、修復後數字中間片調色階段、影片聲畫合成階段和影片輸出階段。
素材的整理
電影素材(原底),指的是電影拍攝後保存的唯一原底片,是公認的保存最為完好的影片素材。在影片進行修復前,中國電影資料館要將影片的全部素材整理出庫,其中包括影片的畫翻正、特技ab條、光號帶、片接頭、字幕等素材統一通過保持恆溫、恆溼的條件下運輸到北京。
素材的清潔
由於影片保存的年代久遠,膠片本身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損害及灰塵,為減少影片的修復的工作量,在進行數字掃描之前需進行清潔工作。當今膠片主要的清潔方式是通過超聲波水洗方式進行清潔工作。
素材的掃描
素材的掃描是影片修復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我館現在採用的是法國湯姆遜草谷集團生產的SPIRT 4K掃描記錄儀進行掃描,影片通過4k (4096 x 3072)解析度掃描2K(2048 x1556)解析度10比特格式序列幀,並輸出至硬碟陣列。
數字中間片顏色校正階段
由於年代久遠,膠片本身會有褪色等現象,掃描完成後影片數據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因此調色人員要根據光號帶上的信息,對影片進行顏色校正。
數字中間片修復階段
數字中間片修復工作是整個修復環節中最為繁瑣的,主要分為個步驟
1)自動修復
2)手動去除髒點及劃痕
3)去除抖動
4)去除閃爍
5)影片丟幀計算
以上工作均需逐幀進行依次修復,一部影片的工作量大約在14萬幀。
聲音的掃描及修復階段
影片的聲音需從拷貝或者磁底上通過聲音記錄儀抓取數字格式文件,並通過音頻修復設備進行聲音降噪及還原工作。
聲畫合成工作
將修復後視頻及音頻成品合成,由於影片素材與拷貝會出現聲畫不統一的情況,因此在合成時需要針對特殊情況進行畫面及聲音的補齊工作。
影片的輸出
將合成好的數據進行輸出到磁帶庫進行保存,並進行DCI打包(院線統一格式)及轉錄HD-D5、或hd-SR高清錄像帶進行鑑定及轉碼工作。
聲音素材的數位化修復示意圖,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國片專場上,共展映了近百部2K精緻修復影片。2012年,修護工程為第68屆國資聯年會(北京) 「珍寶級世界動畫電影展映」活動提供7部修護影片。同年,放映一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鼠與蛙》,這是該片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公映。今年6月,電影資料館歷經兩年努力,從挪威迎回國寶級影片《盤絲洞》修復版的膠片和數字拷貝,並舉行了時長約60分鐘的修復版的回歸首映,引發了學術界、媒體界和公眾的極大關注和反響。
電影《盤絲洞》拷貝未修復前的狀態 圖片來源:《盤絲洞1927》一書
目前我國完成數位化的影片約有6000餘部,但是有能力進行精緻修復的經典影片僅有200部。這其中主要原因在於資金的限制。如果為了儘快將現有影片進行數位化投入使用,成本約為10萬美金,但如果要以院線重影的檔次進行要求,則至少需要上億人民幣的資金支持。可以說,電影修復工程任重而道遠,一部時常九十分鐘的影片修復,可能需要耗費幾年的時間,所以,珍惜每一格每一幀光影帶來的感動吧。
本文編輯:康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