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說開去,關於電影修復的那些事兒

2021-03-03 中國電影資料館

11月16日,由我館和歌德學院合作主辦的以「電影的修復」為主題的研討會在館內舉辦,來自德國慕尼黑電影資料館的館長施德芬·德羅斯勒先生(Mr. Stefan Droessler)、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李迅先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傑先生,以及北京電影資料庫副主任、電影修復工程師左英先生進行了主題發言。

左起:湯惟傑先生、李迅先生、安德思先生、左英先生

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彼得·安德思先生(Mr. Peter Anders)致開場辭。研討會以德國經典默片《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1920)修復為線索,展開了就影片的修復和德國超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討論。數十位從事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員、研究電影專業的研究生以及熱情的影迷參加了此次的研討會,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彼得·安德思先生(Mr. Peter Anders)致開場辭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海報,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電影修復是咋回事?

首先,影片數位化修護的對象是記錄影像資料的電影膠片。膠片材料在複製、放映甚至保存過程中均會不可避免的遭到損傷,損傷原因目前主要歸結為五類,分別為溫度控制不當、片基質量損壞、生物原因、人為破壞和自然災害。損傷的影片則會相應的表現為褪色、撕裂、劃傷、畫面剝落、髒點、黴變、劃痕、酸變、收縮、扭曲、酸化等,極大的影響了影像資料的保存價值。通過從現存的畫面和聲音素材中,選出較好的素材進行數字轉換,並利用現代的數位技術手段,通過計算機強大的處理能力進行修復,最大限度的還原影片的原貌,達到在現有條件下保存影片最好聲音、畫面的目標,這就是影片數位化修護的含義。

電影修復前後對比圖,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影片的修護工作一般分為素材整理階段、素材清潔階段、素材數位化掃描階段、數字中間片顏色校正階段、數字中間片修復階段、聲音掃描階段、數字聲音修復階段、修復後數字中間片調色階段、影片聲畫合成階段和影片輸出階段。

素材的整理

電影素材(原底),指的是電影拍攝後保存的唯一原底片,是公認的保存最為完好的影片素材。在影片進行修復前,中國電影資料館要將影片的全部素材整理出庫,其中包括影片的畫翻正、特技ab條、光號帶、片接頭、字幕等素材統一通過保持恆溫、恆溼的條件下運輸到北京。

素材的清潔

由於影片保存的年代久遠,膠片本身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損害及灰塵,為減少影片的修復的工作量,在進行數字掃描之前需進行清潔工作。當今膠片主要的清潔方式是通過超聲波水洗方式進行清潔工作。

素材的掃描

素材的掃描是影片修復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我館現在採用的是法國湯姆遜草谷集團生產的SPIRT 4K掃描記錄儀進行掃描,影片通過4k (4096 x 3072)解析度掃描2K(2048 x1556)解析度10比特格式序列幀,並輸出至硬碟陣列。

數字中間片顏色校正階段

由於年代久遠,膠片本身會有褪色等現象,掃描完成後影片數據會出現同樣的問題。因此調色人員要根據光號帶上的信息,對影片進行顏色校正。

數字中間片修復階段

數字中間片修復工作是整個修復環節中最為繁瑣的,主要分為個步驟

1)自動修復

2)手動去除髒點及劃痕

3)去除抖動

4)去除閃爍

5)影片丟幀計算

以上工作均需逐幀進行依次修復,一部影片的工作量大約在14萬幀。

聲音的掃描及修復階段

影片的聲音需從拷貝或者磁底上通過聲音記錄儀抓取數字格式文件,並通過音頻修復設備進行聲音降噪及還原工作。

聲畫合成工作

將修復後視頻及音頻成品合成,由於影片素材與拷貝會出現聲畫不統一的情況,因此在合成時需要針對特殊情況進行畫面及聲音的補齊工作。

影片的輸出

將合成好的數據進行輸出到磁帶庫進行保存,並進行DCI打包(院線統一格式)及轉錄HD-D5、或hd-SR高清錄像帶進行鑑定及轉碼工作。


聲音素材的數位化修復示意圖,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國片專場上,共展映了近百部2K精緻修復影片。2012年,修護工程為第68屆國資聯年會(北京) 「珍寶級世界動畫電影展映」活動提供7部修護影片。同年,放映一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鼠與蛙》,這是該片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公映。今年6月,電影資料館歷經兩年努力,從挪威迎回國寶級影片《盤絲洞》修復版的膠片和數字拷貝,並舉行了時長約60分鐘的修復版的回歸首映,引發了學術界、媒體界和公眾的極大關注和反響。


電影《盤絲洞》拷貝未修復前的狀態 圖片來源:《盤絲洞1927》一書

目前我國完成數位化的影片約有6000餘部,但是有能力進行精緻修復的經典影片僅有200部。這其中主要原因在於資金的限制。如果為了儘快將現有影片進行數位化投入使用,成本約為10萬美金,但如果要以院線重影的檔次進行要求,則至少需要上億人民幣的資金支持。可以說,電影修復工程任重而道遠,一部時常九十分鐘的影片修復,可能需要耗費幾年的時間,所以,珍惜每一格每一幀光影帶來的感動吧。

本文編輯:康瑩

相關焦點

  •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
    在一戰剛剛結束的陰影下,德國人用電影這種藝術手段表達了他們對於社會的看法,其中《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與《大都會》等影片最為出名。在耐著性子看完71分鐘的《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後,我想在這篇文章中以這部1920年的電影為例去分析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藝術與美學特點。
  •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一部令人心底恐懼的科幻片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注重內心shi'j而《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這部1920年上映的德國電影,也許有意或許無意地使恐怖元素加入了科幻片之中。《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1920,德國)該部電通過一個精神病患者夢魘般的回憶,講述了身兼心理學博士和殺人狂雙重身份的卡裡加裡博士的生活。
  • 回眸1920年德國驚悚電影《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
    1920年2月,《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在德國上映。儘管整整過去了一百年,但這部默片電影仍具有使初看者驚嘆的魔力。
  • 「世界電影12佳作的第12名」,《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
    「世界電影12佳作的第12名」,《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德國小鎮,面目猙獰的卡裡加裡博士(沃納·克勞斯 Werner Krauss飾)終於獲準表演催眠術。大學生弗朗西斯(弗裡德裡希·費赫爾 Friedrich Feher飾)和艾倫(漢斯·海因裡希 Hans Heinrich von Twardowski飾)也來觀看。
  • 畫風前衛 層層反轉|回眸1920年德國驚悚電影《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
    儘管整整過去了一百年,但這部默片電影仍具有使初看者驚嘆的魔力。欣賞《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構圖獨特、驚悚感十足。所以我們不妨將對電影劇情的介紹留至後文,先來聊聊視覺體驗。電影整體風格是偏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這一點為人所公認。那麼,什麼是表現主義呢?單以繪畫而論,這一流派活躍在20世紀初葉,大本營位於德國。
  • 西方恐怖片鼻祖:德國懸疑電影《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在線觀看
    今天德語君為大家推薦一部德國懸疑電影《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
  • 看電影合集:影史早期經典懸疑恐怖片《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完整版
    影片通過一個精神病患者夢魘般的回憶,講述了身兼心理學博士和殺人狂雙重身份的卡裡加裡博士的生活。  本片是世界電影史上被談論得最多的影片之一,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裡程碑之作。1958年本片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由26個國家117位電影史家評選為「世界電影12佳作」的第12名。豆瓣評分8.81、這部片的真正導演是三個表現派畫家,即布景師赫爾曼·伐爾姆、華爾特·羅裡希和華爾特·雷曼。
  • 羅伯特·威恩《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1920 [藍光 1080P]
    多年以前,本站發布過威恩新發掘的電影,當時還是很興奮的!默片,中字,藍光,自壓。藍光洗版計劃 #037    德國小鎮,面目猙獰的卡裡加裡博士(沃納·克勞斯 Werner Krauss飾)終於獲準表演催眠術。大學生弗朗西斯(弗裡德裡希·費赫爾 Friedrich Feher飾)和艾倫(漢斯·海因裡希 Hans Heinrich von Twardowski飾)也來觀看。
  •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現在我也知道了,該如何治好他的病
    而不是傳統的由燈光形成——因此,為了追求正確的透視和光影效果,在同一個場景內攝影機只能以一個固定的角度拍攝;所以撇去影片中的特寫鏡頭,全片更像是一出舞臺劇的現場直播。不過即便如此,那些遠景中突兀嶙峋的哥德式剪影、中近景中康定斯基風格的線條產生的透視。以及前景中高迪或者孟德爾頌風格的建築造型已經足以使得這一切夢魘般的氛圍變得咄咄逼人了。
  •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55張劇照上拍,估價3萬美元
    新京報訊 (記者 滕朝)近日,1920年上映的德國表現主義經典電影《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的55張劇照和布景照開始在蘇富比拍賣行進行拍賣,這些照片的起拍價為1.3萬美元,據蘇富比拍賣行估計,這批照片的成交價在2萬至3萬美元之間。
  • 你對表現主義電影了解多少?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被認為是第一部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作品。影片的一開始弗朗西斯就為朋友講起一個離奇的故事:在一次小城的集會中,他與自己的好友進入一位叫做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觀看其表演,卡裡加裡背部佝僂,表情怪異。他有著神奇的能力,能喚起沉睡者的知覺,並讓沉睡者回答觀眾的問題。
  • 電影史上最詭異的恐怖片,看過的人卻沒有幾個
    這部電影,正是德國導演羅伯特·維內(Robert Wiene)的表現主義開山之作——《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在敘事方面,《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開創先河,首次採用主觀視角的設定。影片中,導演羅伯特·維內藉助一位青年的視角,窺視著這位神秘博士和他的傀儡怪人之間的詭譎異事,讓人不寒而慄。
  • 不看這篇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辜負這麼多年看的片
    1918年法國人路易德呂克提倡的印象派電影開了將繪畫融入電影的先河,兩年後德國便誕生了劃時代的表現主義電影——《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 Das Cabinet des Dr.Caligari (1920) 此片上映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成立,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也才剛剛過去25年。
  • 關於色情電影修復那些事兒
    著名的「醋酸症候群」創始人喬·魯賓認為,修復那些經典的色情電影,除了可以給老去的男青年們
  • 反轉結局,一大半電影都會用到的套路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小編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部電影的內容。他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於是帶著警察去卡裡加裡博士家中,這個時候才發現,棺材中不過是一個假人,真正的催眠者其實在追殺女主的時候暈倒在了郊外。但是畫面一轉,男主在和另外一個朋友講述完這一件驚心動魄的事件以後,自己卻被幾個醫生抓了起來,關進了小病房中,而此時來診斷他的,正是卡裡加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