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揭露真實的大學校園性侵故事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哥大全球中心 哥大全球中心

根據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於2019年發布的 Campus Climate Survey on Sexual Assault and Misconduct 報告,在參與研究的33所大學或學院的181,752位學生中,13%的學生曾經受非自願性接觸,其中女性和跨性別者、無性別者等群體比例遠高於男性。在其中21所高校中,26.4%的女性本科生和23.1%的跨性別、無性別等性少數群體曾遭遇過非自願性接觸。報告表明,大學生對性侵犯和性行為不檢的知識在近幾年中有所增加,但非自願的性接觸比例也在相應增長。

在如此駭人的數據面前,我們必須認識到,校園性侵犯和性行為不當是我們必須面對和反思的問題。

就這一問題,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療科學教授Jennifer S. Hirsch與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Shamus Khan及他們的團隊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校園內圍繞本科生的生活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採取了超過600小時的參與式觀察、1500份問卷調查、60天日記研究和150餘名學生的個人訪談等方法,最終將研究成果出版成書。新書 Sexual Citizens: A Landmark Study of Sex, Power, and Assault on Campus 從哥大校園內性行為調查結果出發,直指性侵犯現象映射出的權力不平等,旨在理解性行為不端背後的原因和動機,以達到預防作用。該書的研究視角非常豐富,不僅涉及性別,還從種族、階層、社會地位、性取向等因素切入,剖析了校園中的性行為,也從教育方式和公共空間的角度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在下面的採訪中,Jennifer Hirsch和Shamus Khan將為我們進一步解答哥倫比亞大學校園中的性、權力、性侵犯等開拓性問題。

Q1

這本書是你們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裡多年實地研究的成果,對於這樣一個龐大且爭議性極強的話題,你們是怎樣設計這項研究的,又是怎樣分工的呢?

Hirsch:Sexual Citizens和其他有關校園性侵的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這本書主要採取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超過600小時的參與觀察。我們的研究人員在食堂、宿舍、兄弟會和姐妹會的聚所、衣帽間、酒吧、咖啡廳等場所與學生們共處,觀察其中的現象並記錄下他們的所見所感。除此之外,我們還對151名學生進行了平均每人2小時的訪談,組織了17場小組座談。

這本書所做的研究同時屬於另一個更大的項目,我和臨床心理學家Claude Ann Mellins共同指導的哥倫比亞大學 Sexual Health Initiative to Foster Transformation(簡稱 SHIFT)。SHIFT將一項關於性行為和性態度的調查問卷通過郵件發送給2500位本科生(回復率高達67%),並對427名學生的為期60天的日記進行研究。

Jennifer Hirsch(圖左)和Shamus Khan(圖右)

Q2

你們如何定義「性公民權」,它和性侵犯又有怎樣的聯繫?

Hirsch:性公民權(sexual citizenship)指的是人們同意性行為和拒絕性行為的權利,以及對他人也具有同等權利的認知。支持這項權利和預防性侵犯之間關係十分緊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看到異性戀的男性通常對自身的性需求有敏銳的認知,卻不太習慣於接受女性伴侶追求性快感的權利。顯然,我們並沒有成功地教育青年人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發生性行為。為了有效地預防性侵犯,我們需要在承認「性公民權」的基礎之上再去和青年人談論性。

Q3

除了「性公民權」之外,你們還提出了兩個關鍵概念——「性計劃」和「性空間」,可以在此簡單闡釋一下嗎?

Khan: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侵犯他人的一方常常(但並不總是)認為他們與被侵犯方的性行為是經雙方同意的。因而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年輕人追求性的原因。大體上,「性計劃」(sexual project)這個概念指的是「性是為了什麼?」這一問題的答案。

事實上,我們研究的年輕人擁有很多不同的性目的:有時是為了獲得快感,有時是為了提高社群內的地位,有的時候是為了獲得新的體驗,或是為了安撫自己的伴侶。我們也希望這本書的青年讀者們問問自己「我的性計劃是什麼?」。對我們而言,理解青年人不同的性計劃和這些計劃可能以怎樣的方式導向性侵犯是至關重要的。

Hirsch:「性空間」(sexual geographies)指涉空間是如何為性行為和性侵犯製造機會的。就拿性侵犯的高發地——學生宿舍來說,裡面有一張床、一個梳妝檯、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這四件家具。當兩個學生回到宿舍時,他們不能同時坐在椅子上(因為只有一把椅子),而如果他們坐在了床上,就有可能被理解為性暗示。

人們可能對此有這樣的反應:如果你不想發生性行為就不要走進別人的房間,但在我們看來,性騷擾是公共衛生事件,我們的關注點在於改變使性騷擾成為可能的環境。所以我們想到的對策是,為學生們搭建在凌晨兩點也可以去的安全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他們可以進行任何想要的互動。

Q4

除了採取公共衛生的研究視角,你們的研究方法還有哪些不同之處?

Khan:人們對於性侵犯的關注點大多在於性侵犯發生之後應該怎麼做——怎麼判決?對作惡者有怎樣的懲罰?而我們的關注點在於預防,在於從根本上降低性侵犯發生的概率。

Hirsch:SHIFT的調研結果顯示,有28%的女性學生,12%的男性學生和39%的跨性別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遭受過性侵犯。相比於感到恐懼,我們更需要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是誰教育他忽視女性的權利?他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為什麼學校體制未能教育他傾聽他人的聲音?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他沒能意識到自己施加的權力關係?這樣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Q5

你們在書中稱,非自願的性接觸本質上是性別、階層、種族、社會地位和性取向的權力不平等,可以展開講講嗎?

Hirsch:關於權力我們從不同的視角提出了兩個觀點。我們關注特定情境下的權力,同時權力也是社會利益的體現。性別顯然是其中一種,因為多數性侵犯案例中男性是加害的一方而女性是受害的一方,但性別並不足以解釋整個現象。種族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接觸到的每一個黑人女學生都經歷過非自願的性接觸,這樣的數據就不能只從性別的框架去理解了。這也說明在討論如何預防性侵犯時,我們應該將種族這一因素置於中心。我傾向於認為這本書是一個開始考慮各種權力不平等的出發點。

Khan:儘管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中(並不是說他們能免於種族歧視,但他們已經是思想非常進步的一個群體了),對黑人女性身體的不尊重仍然是顯著的。我們仍然能看見這種美國式的種族和權力問題侵犯著他人身體的自主權。

Q6

書中還提及了黑人男性害怕被誣告性侵的現象。比如,你們在書中講到,一個黑人學生在進行雙方均同意的性行為時仍然覺得,需要記錄下對方的同意留作證明。

Hirsch:分享這些故事的黑人男性們都描述了對帶有種族主義的虛假指控的恐懼,這不僅反映出他們作為哥倫比亞大學學生的經歷,也反映了美國黑人男性的生活。學生們對待性及性行為的方式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的相對特權或相對劣勢密不可分。

Khan:是的,我們接觸到的黑人男性不僅擔心被誣告,也擔心在種族歧視本就嚴重的美國的司法體系中遭受指控。

Q7

書中還提到,一個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女性比一個大學生更可能受到性侵犯。你們的研究在學術之外還有哪些意義?

Hirsch:我們提出的政策上的建議之一是推廣全面、適齡的性教育。我們不能奢望通過一個演示文檔就能教會一個人不要騷擾他人;相反,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參加工作前的12年教育時間。性教育應該成為#MeToo運動議程的一個基本部分。

Khan:這不僅是學校面對的問題,更是每個人的問題。對於那些想知道能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麼的父母來說,我認為我們的書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中立的環境,通過我們的書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一些在其他情境下可能略有尷尬的對話。與其直接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父母可以說,「讓我們談談書中的露西,兄弟會的那些傢伙是怎麼對她的?你對亞當和他男朋友的情況有什麼看法?」創造一點距離會使交流變得更容易。

Q8

一些學生的故事讀起來痛徹心扉,直接聽到肯定更是如此。我注意到研究團隊的每個成員都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同感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那是怎樣的感覺?

Khan:毫無疑問,確實有很多這樣的時刻。我們一直努力確保我們的團隊感受到支持,我們也承認情感是研究的一部分。在每周的例會上,研究團隊都以心理健康檢查開始,我們會花時間談論每個人的近況。

儘管聽到和記錄這些故事是痛苦的,但是我們同樣也意識到,這對於親歷者更是艱難。介入研究對象的情感生活是民族志研究的根本,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試圖理解人們的想法和動機。從公共健康的角度來看,這一點也很重要。我們的目標是共情地理解人們是如何進入他們所處的情境的。

Q9

在進行這項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公布於眾的過程中,你們一定得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大力支持。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Hirsch:最初我把這個研究項目的想法告訴了哥倫比亞大學主管大學生活的常務副校長Suzanne Goldberg。Suzanne負責管理整個校園對性侵害的響應,包括預防和裁決。她立刻明白了這對哥大和相關研究領域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也證明了高層女性領導的力量。

圍繞這本書,Khan和我在校園裡進行了大規模的講演活動,我為哥倫比亞大學感到驕傲,因為只有少數的大學做出了如此重大的承諾。的確,每個學校都在為預防性侵付出努力,但這不同於拿出資源並表示,「讓我們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拿出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SHIFT Team

- end -

背景介紹:

SHIFT項目(全稱:Sexual Health Initiative to Foster Transformation)是由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療科學教授Jennifer S. Hirsch和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學教授Claude Ann Mellins於2014年起共同發起的一個綜合性的研究項目,旨在研究影響哥倫比亞大學和巴納德學院的學生性健康和性暴力的個體性、人際間和結構性(文化的、社群的、體制的)的因素,現已有數篇研究成果發表在Sociological Science、Global Public Health等學術刊物。

*本文綜合整理自:

Lorraine Glennon, "Raising Strong Sexual Citizens," Columbia Magazine, Sping/Summer 2020

"2019 AAU Campus Climate Survey on Sexual Assault and Misconduc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Released on October 15, 2019

*本文圖片來源:

Anna Parini/ Columbia Magazine

Columbia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Unsplash

unogateway.com

cuddlesandchaos.com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成立於2009年,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布林格在全球九個城市發起設立。哥大全球中心網絡致力於讓全校師生在更廣闊的範圍內開展跨學科、跨地區的教學和研究,為迎接21世紀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搭建一個重要的聯動平臺。

哥大全球中心 | 北京旨在發揮哥倫比亞大學卓越的學術研究能力,在中國地區開展豐富的學術項目,並為區域發展提供建議、評估和策略方案。中心將哥倫比亞大學帶到中國,加強哥大與中國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同時也將中國的最新發展動態和人才帶回到哥大的校園中,催生新的學習和研究。

微博:哥倫比亞大學全球中心

頭條、搜狐、知乎、澎湃:哥大全球中心

https://globalcenters.columbia.edu/beijing

beijing.cgc@columbia.edu

+86-10-82483997

原標題:《關注 | Sexual Citizens:揭露真實的大學校園性侵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校簡介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縮寫UBC)是一所大型公立綜合性全國大學,成立於1908年,位於加拿大西部大型城市溫哥華,提供本科、碩士、博士、職業文憑、文憑課程五種學位類型。
  • 備受推崇的哥倫比亞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歷年世界大學排名和美國大學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一直位居前列,是所有學子心中夢想的學習殿堂,那麼備受推崇的哥倫比亞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接下來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哥倫比亞的特色之一在於它地處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熱門專業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熱門專業包括化學、土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力學工程、物理學、人類學、藝術/美術、藝術史、亞洲/東方研究、經濟學、英語、歐洲研究、法語、地質學、日爾曼語言與文學、希臘語、歷史、國際研究、義大利語、拉丁語、拉美研究、文獻學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PS於3月4日在華盛頓舉行校友見面會
    據悉,2020年3月4日(星期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PS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辦了校友見面會。此次校友見面會不僅分享了旨在為各種行業培養領導和管理者的戰略傳播、非營利管理以及談判和衝突等碩士課程的相關信息,還加強了校友和哥倫比亞大學的聯繫。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讀幾年?
    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專業設置據立思辰留學雲介紹,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專業設置豐富,主要有土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力學工程、物理學、經濟學、英語、歐洲研究、法語、地質學、日爾曼語言與文學、希臘語、歷史、國際研究、義大利語、拉丁語、拉美研究等。
  • 一個廣東男僕的美國傳奇:從「豬仔」到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捐建人
    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系,不僅是全美最早的漢學系,也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與研究的一塊高地。一百多年後,一位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任教的中國學者,苦苦地尋找著丁龍的足跡,揭開了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感人肺腑的傳說最早聽到丁龍的故事是很朦朧的,還是在我童年的時候。它更像一個美麗的傳說。
  • 恭喜藍點前途留學教育的趙同學 成功拿到哥倫比亞大學offer!!
    因為藍點團隊經驗豐富,之前經手過幾個和趙同學相似的情況的案例,所以十分有把握,由於時間緊迫藍點前途的留學老師多次打跨洋電話、發郵件與學校老師溝通,最終成功的把哥倫比亞大學的拒信轉化為錄取offer!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正式名稱為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簡稱為哥大。哥大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學之一,也是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大學之一。
  • 成都申友GMAT國慶班丨彭于晏讀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尚德商學院怎樣
    ,其實彭于晏的明星校友更是不少,比如歌手關心妍、曲婉婷、香港演員馬國明、鍾嘉欣、華裔小姐李亞男等等都畢業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簡稱UBC,又名「卑詩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以死明志,揭露大學校園黑暗和利益
    2020年10月16日,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的遺體已被找到,地點在其位於成都溫江住家附近的江安河畔。成都大學辦公室工作人員則表示,尚不清楚情況;而該校宣傳部辦公室及數位校領導,包括成都市教育局主要領導的電話,則一直無人接聽。
  • 一場難忘的大學演講,大學校園中的美好故事
    導語:一場難忘的大學演講,大學校園中的美好故事。相信許多上過大學的人都聽過各種各樣的演講,碰上精彩的演講通常能使大家感到輕鬆愉快,過後還能對生活產生美好的遐想或者對生活產生一種沉思。在大學校園裡有一段自己做演講的故事,直到現在記憶猶新。我是出生在一個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和外界的交流都很少,幾乎沒幾個朋友。在大學時期發生了一件難以忘懷的事情,在上就業指導課的課堂上,老師要選十個人進行演講,時間定為下一個星期五。在老師選人的時候,自己躲避的眼神被老師碰見了,沒想到這就選我了。
  • 哥倫比亞大學除了王力宏的太太、李雲迪女友、京東老闆娘,還剩下什麼?!
    如今,在國內提起哥倫比亞大學,人們腦海裡首先浮現的不是全球最頂尖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通識教育),而是王力宏的太太、李雲迪的女友、京東的老闆娘。  哥大在中國儘管家喻戶曉,卻面臨著巨大的品牌問題:她正在一則則八卦頭條的衝擊下逐漸丟失自己作為一所大學的identity。
  • 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紐約市立大學宣布取消畢業典禮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2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6日18時(北京時間27日6時),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82404例,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全美多個州已經不同程度地執行居家令,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
  •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入學要求有哪些?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入學要求申請人有託福考試成績,並且成績在100分SAT或者是ACT;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申請材料:  需要在網上申請,提交成績單、語言成績、推薦信、個人陳述和作品集。
  • 法圖麥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成章澤天師妹
    9月5日,李詠遺孀哈文在微博宣布喜訊,透露女兒法圖麥已經考入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女子學院,她寫道:「下周,小法的大學生活就要開始了。魔幻的2020年。」哈文曬出法圖麥的大學,內心還是很驕傲的,巴納德學院是美國一所私立女子本科學院,創辦於1889年,該學院於1900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附屬學院
  • 哈文發文宣布喜訊,女兒法圖麥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成章澤天師妹
    近日,李詠的遺孀發文宣布了喜訊,內容就是自己的女兒要開始大學生活了,從她曬出的照片中不難看出,法圖麥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當然了,雖然是哥倫比亞大學,但是是哥倫比亞的附屬學院,不是哥倫比亞大學本部。這所學院可不得了,如果你仔細研究過它,你會發現有很多名人就是在這個學院出去的,像歐巴馬和章澤天。
  • 以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為例,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的孩子?|知識劇場預告
    不負酣春二月,領心「知識劇場」如約而至,我們邀請到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程賀南教授,以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為例,和您一起討論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孩子。程教授現任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首席研究員,並長期在哥大教育學院國際和比較教育系教授國際與中國教育政策與發展的研究生課程。程教授擁有近二十年在中美高校任教和科研的豐富經驗。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專業怎麼樣?附申請條件
    哥倫比亞統計學,曾一度被人稱作「水項目」,原因不外乎就是中國人太多,但實際上,這個情況在其他美國大學也十分普遍 ,而哥大被拎出來說,可能是因為它居「常青藤」之列。1、哥大的統計碩士項目叫 MA in Statistics,學位為兩年制,更側重於學術研究,畢業後可以選擇就業也可以選擇繼續攻讀 Ph.d。
  • 哥倫比亞大學新生畫像:除了優秀的成績,學生們還有哪些特質?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簡稱為哥大,是一所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世界頂級私立研究型大學,常春藤盟校之一。本科生學院開設了哥倫比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和工程與應用科學本科生院。
  • ...幫直播課新匠師張妍:哥倫比亞大學歸來,為孩子們打造原汁原味英語
    名師簡介:張妍,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曾在國際學校擔任教師,探索傳統教育之外的新教育形式,她擅長為學生營造英語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找到內驅力及適合的學習方法,用高效的方法助力學生通關英語考試。現任作業幫初中英語教研與教學老師,是作業幫在線教育「新匠師」之一。
  • 耶魯大學發布美國校園防疫排行榜,藤校表現不孚眾望
    但是根據美國Inside網站之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今年的秋季學期,大學已經是美國社會中控制疫情最好的場所。耶魯大學的兩位醫學院教授Howard Forman和Cary Gross,為了統一划分校園防疫等級和方便學生查詢各校防疫情況,專門做了學校防疫排行榜。
  •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大等院校東亞研究專業申請要求詳解
    哈佛大學哈佛大學開設了兩個不同系和方向的東亞研究:一個在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 而另一個是在Committee on Regional Studies- East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