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胸口痛,有的像針扎,有的像壓了一塊石頭……
心絞痛就是一種危險的胸痛,一旦超過15分鐘,便可能發展成心梗,危及生命。
不過,這種症狀有時持續時間短,沒有引起重視,使人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如何區分胸痛和心絞痛?
忽視心絞痛固然危險,但並非每種胸痛都是心絞痛,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區分。
合併心血管疾病更高發
心絞痛發作最常見於40歲以上男性及絕經後女性,特別是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菸的人;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家族史者,也是高危人群。
一旦這部分人出現嚴重胸前區沉重感、緊縮感、胸悶、心前區壓迫感等不適,要高度警惕、就地休息,遵醫囑含服藥物,儘快去醫院就診。
位置較為固定
心絞痛是心臟缺血缺氧造成的,體力活動、勞累、情緒波動、寒冷、飽餐、用力排便等均可誘發,但位置不是明確的點或線,而是拳頭或手掌大小。
需要提醒的是,同一患者的發作部位往往是固定的,因此部位不固定的遊走性胸痛不是心絞痛。
持續時間較短
一般來說,心絞痛大多持續3~5分鐘,一般不超過15分鐘。
如果心前區疼痛超過15分鐘,且胸悶感加重,可能是心肌梗死;
如果疼痛感為一過性,幾秒鐘就緩解了,則不是心絞痛。
持續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數天的胸痛,一定不是心絞痛。
休息時可以緩解
當停止誘發活動,或舌下含服硝酸酯類藥物後,心絞痛可在幾分鐘內緩解。
如果上述急救藥物5分鐘服用一次,反覆使用3次後,症狀仍不緩解,甚至加重時,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馬上去醫院就診。
多不表現為針扎樣疼痛
典型的心絞痛不是胸前區的疼痛,而是胸悶不適、氣短、噁心乏力,甚至燒灼感、暈厥,偶爾伴有瀕死感。一般情況下,約10%的患者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也有部分患者以牙痛、頸痛、肩背痛等為首發症狀。
如果患者的胸痛表現為針扎或刀割樣的銳利疼痛,往往不是心絞痛。
除了識別出自己是不是心絞痛,還有幾種胸痛也需注意:
過度換氣症候群
有些人在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會頻繁輕吸氣、深呼氣,二氧化碳呼出過多,體內酸鹼平衡失調,導致呼吸性鹼中毒,從而出現胸悶胸痛。
肋間神經疼痛
這種疼痛常累及1~2個肋間,但不一定局限在胸前,可為跳痛、刺痛或燒灼痛,多為持續性;咳嗽、深呼吸、身體轉動時疼痛加劇,手臂上舉時局部有牽拉痛。
肋軟骨炎
表現為持續幾個月的胸部刺痛,肋軟骨處有壓痛。
胸膜炎
由此引發的胸部疼痛與呼吸、體位有關,呼吸幅度加大時疼痛加重。
胸部皮膚炎症
胸痛部位的皮膚溫度增高,可見有紅腫癤瘡等。
除了這些可能因素外,導致胸痛的原因還有很多,主動脈夾層、食道破裂、反流性食管炎、膈疝、自發性氣胸、肺炎,甚至胃病等,均可表現出突發胸痛。
如果患者難以自行準確判斷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6種「胸痛」尤其兇險
每一次心絞痛就相當於一隻腳已經邁進心梗大門,臨床發現,50%~80%的人在急性心梗前1~2天或更久有預警徵兆,胸痛是其中的重要表現,以下幾種胸痛尤其兇險。
撕裂壓榨樣胸痛
如果劇烈胸痛呈陣發性,往往是高危不穩定型心絞痛,可能很快進展為心梗。心梗發作時,胸痛常呈持續性撕裂壓榨樣,並伴有恐懼、瀕死感。另外,主動脈夾層和肺梗死也可有撕裂樣疼痛。
遇到這些情況,必須緊急就醫。
夜間胸痛
這類胸痛往往見於變異型心絞痛,發作與活動無關,疼痛發生在安靜時或夜間。胸痛主要因為心外膜冠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如果痙攣超過30分鐘,很可能引發心梗,甚至猝死。
胸痛症狀加重
這往往意味著心絞痛在向心梗轉變,或是已經梗死的心肌發生了再次梗死。「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心肌細胞壞死後不能再生,所以必須及早就醫。
無明顯誘因的胸痛
心梗常以心絞痛頻繁發作和加重為基礎,由勞累、緊張、飽餐、飲酒、天氣寒冷、便秘等誘發,但也有無誘因、無心絞痛史而突發心梗的病例,這種情況更危險,常因沒有防備而造成猝死。
突然心慌憋悶
心肌缺血有時表現為胸部疼痛,有時表現為憋悶心慌,有的患者則沒有症狀。比如,有的糖尿病患者受血糖影響,對疼痛的耐受度升高,感受不到胸痛表現,但實際也是心梗,十分危險。
與勞累有關的其他部位疼痛
勞累是冠心病的重要誘因,誘發的典型心絞痛和心梗部位常位於左胸,在胸骨後或心前區,有時放射至左肩及左臂內側。
疼痛部位可發生變化,比如口腔以下、肚臍以上部位出現疼痛,尤其是劇烈不緩解的疼痛,一定要先排查心梗。
一旦出現以上預警信號,要保證在安全環境中保持「不動」,及時撥打120。
防胸痛,從生活細節入手
為防止悲劇發生,防勝於治。日常生活中,大家要改變生活方式:
控制好血脂和體重
高血脂是冠心病、心梗發生的高危因素。一般將「壞膽固醇」控制在(0.2~4.11毫摩爾/升))內即可,但「三高」患者及吸菸的人應控制在2.6毫摩爾/升內。
注意飲食
飲食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儘量少吃動物內臟,攝入足夠的果蔬;不宜經常喝濃茶、咖啡。
戒菸限酒
菸酒是心血管疾病的明確誘因,建議戒菸戒酒,並遠離二手菸。
適度運動
規律運動,有助提高心肺耐心,維持心臟機能。建議每周進行3~5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的有氧運動,遊泳、快步走、騎車都是不錯的選擇。
掌握好度,勞逸結合,避免重體力勞動或突然用力,飽餐後不宜運動。
注意補水
缺水容易導致血液黏稠,增加栓塞或心梗風險。健康成年人每天應喝1500~2000毫升水,最佳喝水頻率是每半小時左右喝兩三口。喝水時要小口慢酌,避免大口、一次性大量飲水。
警惕高危時段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每日清晨6點至10點,是冠心病、心絞痛和心梗的發病高峰。晨練不要太猛,注意增加衣服,以減輕冷空氣對血管的刺激。
定期體檢
除了心電圖、抽血化驗外,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心臟彩超、動態心電圖、冠狀動脈CTA等檢查。
▲
《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列出最兇險的6種「胸痛」,讓你防患於未然。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急診危重症中心主任醫師 賀曉楠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全科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 於豔秋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心血管內科二病區副主任、主任醫師 劉芳
本期編輯:鄧玉